佛教念死(念死是最好的法门)

略论》念死无常(1)--济群法师讲解
济群法师讲解原文链接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下士道,即人天乘的修行,目的是成就人天善果。那么,这和现实人生的追求有什么不同?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这一层面的需求,人和动物是共同的。其次是追求幸福,但对多数人来说,这种追求仅限于眼前的、今生的幸福。而人天乘的修行是以追求未来的暇满人身为根本,兼顾现世幸福。因为人天乘所追求的幸福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获得继续修行的身份。这也是佛教的人天善法和世间善法的根本区别所在。
下士道的修行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念死无常、念三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
念死无常,是为了断除我们对现世之乐的贪著。在藏传大德的开示中,常常提到“舍弃今生”,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这并不是让我们厌世,而是要舍弃对现世的贪著。如果不“舍弃今生”,仍以现世享乐为目标,我们就会执著于此,难以割舍。唯有将念死之心真正提起,对现世的贪著才会减少。世间的一切,不论家产多大,地位多高,在死亡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包括那些被称为“亡命之徒”的冒险者,也不是真的甘心以生命换取利益,而是因为心存侥幸才放手一搏。所以说,念死是对治贪著的有力手段。其次是念三恶趣苦,生起断恶修善之心,以免堕落受苦。进而还要寻求皈依,以此作为生命的究竟归宿。最后是深信业果,如果认识到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和业决定之理,我们就知道怎样才能离苦得乐。
这些虽然属于下士道的内容,同时也是中士道和上士道的修学项目,既是自道,也是共道。从中士道的修行来说,念死正是发起出离心的动力,否则很容易懈怠放松。而从上士道来说,唯有对轮回和三恶道苦有深刻认识,才能对众生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如果自己还贪恋轮回,却说什么带领众生出离,不是空话吗?我觉得,念轮回苦可能比修自他相换、七因果的效果更直接,因为这种恐惧比较符合常人心理。当我们感到恐惧时,会自发寻找出路,这是本能使然。而自他相换和七因果,则是要激发人的高尚意志,调动内心深层次的情感,这是需要通过观修完成的。
第一节 念死无常
世人最怕将“死”字和自己联系起来,似乎说一下都会招来不祥之兆。事实上,死亡正是人生最大的现实,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结局。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一旦死亡来临,就会在痛苦惶惑中离去,奔赴下一轮流转。既不知前方为何,也无法把握方向。念死,就是帮助我们以正确心态看待死亡,主要通过不念死的过患、念死的利益、以什么心态念死、修习念死之法四部分进行观修。
一、不念死的过患
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知),然以于日日中,每念今日不死,今日又不死,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若不作意于彼对治,而为如是心所障蔽,随起久住此世之心,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专务于求此世乐、除此世苦之方便。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心不入道。
纵或闻思修,然以趣重今世之故,任作何善,其力定然薄弱,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其不杂恶趣之因者鲜矣。纵使缘及后世,思欲进修,亦必不能灭除推延之懈怠,及以睡眠、昏沉、喧杂、饮食等事纷扰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又不特此也,为求现世圆满故,烦恼及其所引之诸恶行等渐渐增长,背甘露法,引入恶趣,孰有甚于斯之不善耶?
《四百颂》云:“三世自在主,自来作死缘,而我犹安卧,不善孰胜斯。”(上师口授颂文为:谁为三界之死主,自死而无他作者。)
又《入行论》云:“须舍一切去,于此自不知(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而造种种罪。”
这一段,宗大师为我们讲述了不忆念死亡的过患。如果过分关注现实,意识不到死亡的无常迅速,修行往往只是生活中的点缀,是没有力度的。佛教非常重视发心,也就是动机。因为修行不是为了成就客观结果,而是完成心念的转化。如果其中夹杂有世俗心,不论所修是什么,都会带有我执或名闻利养,最后成就的还是世俗心。念死,正是断除世俗心的一剂猛药。
“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然以于日日中,每念今日不死,今日又不死,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若不作意于彼对治,而为如是心所障蔽。”人最终都会死去的道理,虽然人尽皆知,但在日复一日的生命延续过程中,我们因为看到今天没有死,明天又没有死,于是乎,便逐渐将心执著于不死的那一方面。如果不是刻意进行对治,就会被“不死”的心理所蒙蔽,以为死亡还很遥远。这正是人们不把死亡放在心上的原因。现在保险业非常发达,有各种各样的意外伤害险等,说明人们在理性上是知道终有一死,而且可能是毫无准备的突发性死亡。但死亡不曾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会觉得那是别人的事。这种错觉,使我们只想着怎样活得更好,却从不为死亡做好准备,也忘记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有暂时意义。
“随起久住此世之心,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专务于求此世乐、除此世苦之方便。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心不入道。”因为把世界当做久居之地,就觉得眼前一切都是生活所需,这就会专求现世之乐。对于我们真正应该成办的,如断除此世之苦的解脱途径,及后世解脱成佛的头等大事不加思惟,这样的话,心就不会和道业相应。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外在一切都在刺激人们的欲望和需求,甚至出家人也受到影响,也忙于追名逐利,这都是基于现世快乐而产生的过患。
“纵或闻思修,然以趣重今世之故,任作何善,其力定然薄弱,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其不杂恶趣之因者鲜矣。”咎戾,罪过。纵然是闻法、思惟和修行,但因为重视今世的缘故,不论修习什么善业,力量必然薄弱,且因夹杂恶行罪业而转变修行性质。那些言行完全不夹杂恶趣之因的修行者,是极其罕见的。
“纵使缘及后世,思欲进修,亦必不能灭除推延之懈怠,及以睡眠、昏沉、喧杂、饮食等事纷扰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如果对现世的执著尚未断除,即使为了后世发心修行,也不能灭除今日推往明日的懈怠之心,或是忙于睡眠、昏沉、喧哗、饮食等种种琐事,在纷扰中虚度时日,不能以勇猛精进之心如理修行。现代人往往因事务繁忙而疏于修行,总说什么有时间再修。其实,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最喜欢的事情上。所谓的没时间,往往是针对那些不曾引起重视的事。当我们说有空或没空时,其中就蕴含着一种取舍。如果不能放下对现世的执著,每天就会把时间耗费在种种杂务,在不良串习中轮回。
“又不特此也,为求现世圆满故,烦恼及其所引之诸恶行等渐渐增长,背甘露法,引入恶趣,孰有甚于斯之不善耶?”不念死的过患还不仅仅是这些。如果以希求现世圆满为生存目的,将进一步引发贪嗔痴烦恼,并使那些因烦恼引发的种种恶行逐渐增长。这将严重背离佛法,最终将我们导向恶趣。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结果吗?
“《四百颂》云:三世自在主,自来作死缘,而我犹安卧,不善孰胜斯。”三世,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四百颂》说:在三界中,随时都有可以左右我们生命的死神在窥视。但我们却自以为高枕无忧,不做任何准备,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危险的吗?民间传说,若人死期来临,会被无常鬼用锁链套走。但佛法所说的无常并不是外在的什么,而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世间的人,包括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无论曾经多么风光荣耀,都已灰飞烟灭。即使历代高僧乃至佛陀本人的色身,也同样都要入灭。所以说,死是一定的。当我们对死亡有了深刻认识,对于世间的执著自然会被弱化,在此基础上修习任何法门,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入行论》云:须舍一切去,于此自不知。为亲非亲故,而造种种罪。”《入行论》也说:每个人终将舍弃一切,离开这个世间,但我们却从来想不到这一点,整天为了自己感觉中的好恶和冤亲造作种种罪业,真是非常愚痴的行为。
我感觉,世人忙来忙去,就像为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子进行装修。因为我们所追求的一切都是建立于脆弱的色身上。一旦色身毁坏,一切装修也随之被毁。很多人也会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有机会捞取利益时,还是什么都放不下,还是愿意为之操劳甚至造作恶业,却忘记这座建筑很快将毁于一旦。所以,在对死亡和无常有透彻认识之前,再聪明的人也是傻瓜。
二、念死的胜利
若生一真实念死之心,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稍知法者,即见亲等无可共住,遂能遮制于彼爱著,并任运生起从施等门而取心要。且能见及为利养恭敬等之世间法而致力者,一切皆无坚实。遮诸恶行,积集皈戒等善业。自身既得胜妙之位,亦能接引诸余有情,于彼安置,更有何事较此为重要者哉。
诸经于此念死之心,曾以多种譬喻而为称赞。如《大涅槃经》云:“诸田业中秋实胜,一切迹中象迹胜。一切想中,无常及死想是为最胜。”以由此能除遣三界贪著、无明、我慢故。复以为顿能摧坏一切烦恼恶业之锤,顿能成就一切善妙之门等而称叹之。
总之,能有修行之机会,唯是得此殊胜之身(人身)时。我辈长劫处于恶趣,虽偶一得生人天,亦多无暇,不得修法。纵或一次得堪修之身,而亦不能如理修法者,盖为住此今日不死之想耳。
心执不死者,乃一切衰损之门。念死者,乃一切圆满之门也。是故莫执此为诸无余深法可修者之所行,或虽为应修,唯宜初时略为修习,非恒常之所修也。应于初中后三皆必须修此法之理,心起决定解而修习之。
那么,念死无常又有哪些利益呢?真正提起念死之心,将每一天都当做今生最后一天来过,就像处在倒计时的状态中,只会考虑这期间做点什么最有意义,哪里还敢虚度?
“若生一真实念死之心,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稍知法者,即见亲等无可共住,遂能遮制于彼爱著,并任运生起从施等门而取心要。”若能发起真实念死之心,而且就像今明两天就要死去那样确定,只要稍稍了解佛法的人,就会知道一切亲友眷属都无法和我们长久相伴,在生死关头也无法援手相救,就会减少对他们的贪执之心。如此,就能自然生起布施之心,并在舍离贪执的过程中成就解脱的智慧。
“且能见及为利养恭敬等之世间法而致力者,一切皆无坚实。”念死还能使我们认识到,为名闻利养等世间法所做的努力都是无常而虚幻不实的。能够正见无常,我们就会发现,世间一切成就如同泡沫那样,再大也会破灭,也不值得贪恋。只有愚痴者,才会执著于泡沫的大小。
“遮诸恶行,积集皈戒等善业。自身既得胜妙之位,亦能接引诸余有情,于彼安置,更有何事较此为重要者哉。”获得以上认识之后,就能阻止各种恶行的产生,同时积集善业,包括皈敬三宝、受持戒律、六度四摄等。这样的话,不仅自己能由此感得殊胜果报,同时也有能力接引其他众生,引导他们走向解脱,走向菩提。世间还有什么事比之更为重要的呢?
“诸经于此念死之心,曾以多种譬喻而为称赞。”在众多经典中,对于修习念死之心的利益,曾以种种比喻称扬赞叹。
“如《大涅槃经》云:诸田业中秋实胜,一切迹中象迹胜。一切想中,无常及死想是为最胜。”正如《大涅槃经》所说:在广阔无边的田野中,秋收的果实是最殊胜的;在一切动物的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是最殊胜的;在佛法的众多思惟观想中,无常想和死想是最殊胜的。
“以由此能除遣三界贪著、无明、我慢故。”为什么说无常想和死想是最殊胜的呢?因为由此契入,可以帮助我们遣除对三界的贪著、无明和我慢。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这种念死之心发得真切,并成为我们的主要心行,而不再被现有的不死之心主宰。念死念得真切,解脱便大有希望。佛世时,很多比丘常在冢间修行,就是通过环境来强化这一心念。佛陀之父净饭王想出家时,佛陀也告诉他:“观无常足以得道。”
“复以为顿能摧坏一切烦恼恶业之锤,顿能成就一切善妙之门等而称叹之。”其次,无常想和死想还能作为摧毁一切烦恼恶业的铁锤,成就一切善妙功德的大门。所以,无常想和死想的利益,为诸多经论所称扬赞叹。
“总之,能有修行之机会,唯是得此殊胜之身时。我辈长劫处于恶趣,虽偶一得生人天,亦多无暇,不得修法。纵或一次得堪修之身,而亦不能如理修法者,盖为住此今日不死之想耳。”总而言之,我们所以能有修行机会,只是因为得到了暇满人身。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我们多数时间都在恶道流转,偶尔得生人天善趣,也多半是无暇之身,没有修法的机会和能力。即使有幸得到一次能够修行的人身,又往往不能如法修行,正是执著于“今天还不会死去”的想法。宗大师这段总结非常精辟,当我们没有提起无常想时,自然就会把主要精力用来关注生活,而不是关注生死,关注生命的未来。
“心执不死者,乃一切衰损之门。念死者,乃一切圆满之门也。”所以说,我们执著于不死之心,是产生一切烦恼生死的根源。念死无常,则是圆满一切修行利益的途径。两者非此即彼,我们想要道业有成,解脱自在,就必须提起念死之心,否则是没有出路的。这一句式,在自他相换中也有同样表述。
“是故莫执此为诸无余深法可修者之所行,或虽为应修,唯宜初时略为修习,非恒常之所修也。应于初中后三皆必须修此法之理,心起决定解而修习之。”在此,宗大师又指出了对念死法门常有的一些误解。所以,不要以为念死是没有其他高深法门可修者才修习的,或者以为,虽然应当念死,但只须在修行初期稍加修习即可,并不是始终需要修习的内容。事实上,对修行初、中、后三个阶段必须念死的修行原理,应该生起坚定不移的胜解,并依此不断修习。
初期修习无常,可令我们摆脱凡夫心;中期修习无常,可令我们精进不懈;后期修习无常,可令我们圆满佛道。所以说,念死是贯穿整个修道过程的。不论修习什么法门,如果能以念死、念无常之心为前提,就会生起紧迫感而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样的话,修行很快就会相应。
三、发何种念死心
若以亲等当离而生怖者,是乃常人之心,此处非为生起彼心也。若尔云何?谓由烦恼业所受之身终不免死,仅于此生怖,暂时亦不能遮止。须念恶趣之因未灭,现上决定善因未修,此当畏死也。若于此兴怖,则能起修,死时无恐。若不修此义,总于流转不能解脱,别于恶趣或将沉坠,死时追悔热恼而已。
这一段,告诉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忆念死亡,忆念无常。如果像常人那样贪生怕死,或是因为想到终有一死而消沉,而万念俱灰,而否定一切行为的意义,决不是修行人应有的心态。念死是为修行服务的,为生起出离心、为解脱服务的。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念死之心呢?
“若以亲等当离而生怖者,是乃常人之心,此处非为生起彼心也。”彼心,指本论所说的念死之心。如果对亲人终有一天会离己而去心生畏惧,只是常人都会有的心态,本论所说的,并不是生起这样的念死之心。
“若尔云何?谓由烦恼业所受之身终不免死,仅于此生怖,暂时亦不能遮止。”为什么这么说呢?若仅对烦恼所感的业报身终将死去这一结果生起恐惧,依然不能减少对世间的贪执,有效阻止不良串习的发展。在社会上,对那些时日无多的人,家人通常是尽量满足其要求,想吃什么就给他们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为他们买什么,以此弥补他们将要死去的缺憾。可见,单纯的怕死并不会成为修行动力,甚至很可能由此造业。
“须念恶趣之因未灭,现上决定善因未修,此当畏死也。”我们要想到:在往昔的无尽生死中,我们造作的许多恶道之因并未忏净,同时也未具足往生善趣的因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应该怖畏死亡。否则,一旦死亡来临,很可能会因恶业现前而堕落,没有改正机会。
“若于此兴怖,则能起修,死时无恐。若不修此义,总于流转不能解脱,别于恶趣或将沉坠,死时追悔热恼而已。”如果对此生起畏惧,就能精进修行,死亡来临时就不必再有恐怖。如果不修习这样的念死之心,就无法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就有可能堕落恶道中长劫沉沦,临终时就只能追悔莫及了。
以上,宗大师就“发何种念死心”作了引导,并指出佛法所说的念死和世人贪生怕死的区别,帮助我们消除误解,端正心态。
为什么说念死为一切善妙之门,即此一生离三途,趣人天,入佛位等路由此而开
生死是一切苦恼的根本。无论大乘还是小乘都很注重这个。念死无常就是说要我们发出离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之所以沉沦六道轮回,就是因为把生死以外的财色名食太当回事了。当我们认识到连我们的身体时时都是无常的,我们还会把身外之物看得过重吗?我们还会因为别人的一句恶语而怒气冲天吗?一般人会忌讳谈死,因为他们害怕,下意识地选择暂时逃避而及时行乐,但他们不知道逃避最终人人还是得面对而无法自主。世间聪明人决心做一件事都会事前准备好,但唯有生死大事却不为此提前预备。所以现在好多人临终都是惨死在医院,他们来生的果报一般都在三恶道。我们学佛就是要消除我们对死亡的恐惧,直视死亡,因为我们知道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来生在三恶道要受无穷无尽的苦果。所以,通过念死我们才会更好的珍惜人身难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上去,为来世积功累德,甚至缘分好的话可以不用来世现生就能圆满成佛。
不念死的过患、念死的胜利、发何种念死心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闻思修功德,为利有情愿成佛。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节 念死无常一,不念死的过患二,念死的胜利三,发何种念死心四,修念死之法 这四个部分事实上也可以作为一个观修的程序。这种观修的设置蛮实用、也蛮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第一点,不念死的过患。第二点,why要念死,念死有什么好处。第三点,用什么心态去念。第四点,怎么去念。 一,不念死的过患 我们这个世界的人最怕什么?最怕的是念死,最怕讲到死。但是从修行的意义上来讲,我们修行就是要面对现实。什么是现实?死,死亡是我们人生最大的现实。所以我们要面对它。如果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就会变得很清醒。如果不面对现实,人往往活在哪里?通常会说,人是活在现实中。其实人不是活在现实中,人是活在自己的情绪、想法中,并不是真正活在现实中。我们学佛就要面对现实,从我们的妄想和情绪里走出来,所以首先第一就是要念死。 不念死的过患。念,就是想。不忆念死亡这样的一种现实会有哪一些坏处。“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然以于日日中......” 今后要死这个道理没有谁不懂,三岁小孩可能都懂。可是我们既然懂,why不放在心上呢?是不是因为我们不怕死?不是。既然不是不怕死,why又不放在心上呢?原因是什么?不敢面对,麻木了还是忘记了,或者是忙一些别的事情。总是原因很多。 《道次第论》也跟我们说明了、推出原因:我们活着一天说明我们还没有死,是不是?我们前天活着、昨天活着、今天也活着;我们前年活着、去年活着、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活着...因为我们一直都活着,所以在我们感觉中就产生错觉,以为我们可以活着很长时间。既然活着,说明还没死。如果死了,就不是活着了。因为我们总活着,还没死掉。 我们在感觉上,人活在哪里?活在感觉里。理性上,随时都会死,这个每个人都知道。现在天灾人祸那么多,保险业那么发达,说明这个意外、死亡大家是考虑到的,也就是在理性上每一个人都会能考虑到死,但是死亡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总觉得很遥远。因为感觉中觉得自己活得很健康。因为我们还活着,这种错觉使得我们的心,想到了活、生存,想到了活得更好。我们就忘记了随时可能死亡,我们就忘记了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要死。 所以我们必须要纠正这样的一种常见性的错觉。错觉就是我们可以活很长的时间,这是一种错觉。我们要纠正这种错觉。如果不作意,不通过修学佛法,这种观察修、思维进行对治,我们就会对这种我们能够长时间的活着、不死的错觉、好像死亡跟我们没有关系的错觉所左右、所影响,就会产生不念死的过患。主要有四点:1,随起久住此世之心,把这个世界当成久住之地。以现实的快乐为目的 长时间的过日子,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干事业....就觉得这里就是家。就把生存、过好日子作为人生的目的。现实的人生基本上都是这样,要生存,首先要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吃、穿、住......但是凡夫不满足于生存。因为现在世界发展这么快,物质这么丰富,人的妄想很多、攀比心特别强、欲望无限膨胀。想要过好,就会赚钱,添置生活用品、吃穿用的好,要汽车,这是在家人是这样子的。那我们出家人也一样,把出家的生活当成日子来过,每天忙于地位、身份、吃喝住....每天都忙于这些东西,成为生活的一切,专务于此世乐。就是把追求现世的快乐、满足现世的欲望作为人生的目的。反而对我们人生真正应该要成办的事情:就是要解脱痛苦、解脱烦恼,以及追求后世的快乐,成就解脱、成就无上菩提,就是现前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真正的利益反而不当一回事、不加注意,心不入道。这就是第一点过患,以现实的快乐为目的。这一点几乎是现实中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所以学习道次第的时候对照自己,我们的生存是否是这样子。2,即使修行,一方面没有力量,也是成就凡夫心、我执 纵或闻思修....有的人,不管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如果过分的关注现世的快乐,意识不到无常的力量,过分的关注现世的生存、快乐,即便闻思经教,也会读经、念佛、偶尔看书,只要学佛的人都会做,但是这种做只是一种点缀式的。每天除了工作、享乐之外,每天有几分钟的时间、半个钟头的时间走过程。因为心执着于现实的生活,心没办法从世俗心里走出来,修行上就没有力量。虽然念佛,念佛可是还是在一种散乱心里;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why会打妄想?因为对世俗生活的执着使我们世俗心的力量很大,不念无常,没办法从世俗心中走出来。不能从世俗心中走出来,修行一定没有办法。所以出离心是根本,出离心要出离的是世俗心,不是环境。真正的出离心是出离对世俗的执着,事实上出离我们的世俗的心。如果没有走出,所有的修行都是建立在世俗心基础上,没有力量。一方面修行没有力量,另一方面即使念佛、做善行,也是夹杂着贪嗔痴、我执、名闻利养。名利心,现在人修行、做善行,没办法用一种纯粹的出离心、解脱心、利他心,而是在世俗的心上修善行、修利他,最后成就的还是凡夫心、还是我执。虽然在修佛法,但是用世俗心在修,还是成就我执。因为我们用世俗心在做,所以我们所做的善行,虽然也会成就福报,但还是夹杂着三恶道之因。不掺杂恶趣的因的,那是很少的。 我们做一种善行,在我们发心上,其实佛教的修行基本上就是动机论。动机非常重要。重视发心,其实就是重视动机,用什么心去做。因为佛法修行不是成就客观的结果,而是心念的转化。成佛的发心要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所有众生度尽才能成佛,如果是我们早就没事儿干了,众生早就都被以前的诸佛菩萨度了。把我们也给度了,我们也成佛了。所以利益一切众生是心行上达到,心行上对每一个众生都生起平等的利益之心。当你的动机、对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做的时候,当然不是要去接触每一个人,这是因缘的问题,如果具备了平等心、慈悲心,那么对每一个众生都能平等慈悲对待。所以发心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夹杂世俗的心,势必善行的程度很有限。3,纷扰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不精进、懈怠、推后再修,忙于世俗事务 如果我们不能念死无常,如果执着于现世的生活,那么我们在修行上即使已经想到了后世,也想要修行。因为我们学佛的人还是相信轮回、相信因果,也知道学佛修行不仅为现在,还要为未来,未来的幸福和解脱,这个也很重要。但是即使想修行,因为对现世的快乐和利益执着,虽然每天都在讲要修行,有的人可能想等我年龄大了再修、以后再修、有空时候再修。 什么叫有空?每个人一天都是24小时,其实忙、有空都是借口。每个人内心都有选择,就是重要和不重要,每个人都是24小时,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时间放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其实没有意义的事情,肯定就觉得没有空,可能就觉得没有空,很忙。其实有空、没空就蕴含着选择,在我们的心目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你干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是有空的。如果我们不念死、不能从对现实的生活的执着中走出来,即使想修行,可能就出现拖延、懈怠,每天都在昏沉、睡眠,每天都在世俗生活琐事、改善生活环境中忙来忙去,没有多少时间修行,把生命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这不仅仅是感觉和认识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生活习惯的问题。生活就是习惯的一种积累。“江山易得禀性难移”,why秉性难移?因为串习,我们生命长时间形成的这种习惯,惯性、习性。习性要改变是很难的。要是没有深刻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很坚强的意志,要改变是很难的。但是要是没有改变的话,你的生命就会在恶性的串习中永远接受轮回的痛苦、没有出路。改会痛苦,但是还有出路;不改,一点希望都没有。每天忙来忙去,不能精进的修学佛法,花时间在琐事、欲望里。 4,引发烦恼、背离佛法、导向恶趣 不止这些过失。一个人执着于现世,以现世的生活为目的,希望自己的生活过的好一点,房子、家庭、孩子、生活条件、名声、地位、权利....每一样东西都要圆满,超过别人,对现世乐的执着,不断引发烦恼。为了满足权欲、财欲、色欲,不断造杀盗淫妄,使我们的烦恼不断增长。所以钱多、地位高的人往往烦恼特别重。这样就会严重的背离佛法,最终导向三恶道。世间上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坏、比这个结果更糟糕?如果不念死,就会有这四种过患。 《四百颂》。三界的有情,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有情、三界的一切法、一切有为法最终都要被死神所坏,佛法讲无常,诸行无常,一切生,“有生无不死”,没有不毁灭的。一切都要被无常所毁灭。无常是外在的东西吗?死神真的有神吗? 佛法讲的无常事实上是一种规律,而不是外在的神,这种规律就是所有的生最终都要灭、都要死。世间上的人,有没有人没死掉?历代帝王、文豪、英雄、狗熊....统统都死了。100年前的人都死光了,我们这些人再过几十年,多说一点,再过100年,肯定都要死的。其实不要说100年。 佛陀也要入灭,历代高僧大德也要入灭。道家讲修长生不老,有没有看到现在活几百年的先人?几百年也才几百年,乌龟还活几千年呢!终归还是要死的。所以任何人都要死,这是我们后面要观察的:死是一定的。这个一定要确认。所以很多大德的修行,房间里贴一个“死”字。当我们对死亡有深刻的认识,很多梦想都吓跑了,只是我们认识的不深刻、没有力量。如果真的认识的深刻,比你单纯的念阿弥陀佛来达到一心不乱效果要好100倍。当你这种感觉产生了,念阿弥陀佛一下子就进入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死、无常、三恶道苦的观修,一天念8个小时的阿弥陀佛,可能半个小时很有质量都达不到。所以要认识到死亡,一定要死的。死神随时都跟我们在一起,就像跟我们睡在一个床铺上一样,我们怎么能安然的躺着睡呢? 《入行论》。我们终归一切都要舍去的。世间上的人在忙,忙的意义是什么?追求外在的东西,意义究竟是i什么?就像造一栋房子,注定要倒塌。因为世间所有的努力,家庭、事业、名声、金钱、感情,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脆弱的身躯上,这个脆弱的身躯一定是要死亡的。就像一艘破船,在太平洋里注定要沉没,不管花多少功夫来打扮漂亮,只是迟早的问题注定沉没,现在还忙油漆...拼命下功夫,最后沉没、一无所有。建大厦,倒掉了,一切努力就一点价值都没有。所以需舍弃一切,这个要知道。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最终都要舍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每个人都会说。 可是我们似乎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懂得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终究都要放弃的。现实的一切,无论事业、家庭、地位、金钱、人际关系,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是具有暂时的意义,没有永久的意义。官多大、拥有多少钱,都只是具有暂时的意义,拥有的时候觉得很热闹,但是这一切都是会变化的,最终一定是带不走的。 所以,什么才是永久的价值,什么只是暂时的价值?要真的有经济头脑,应该会算。事实上我们现在世间上的人看起来很聪明,其实是傻瓜。所以硼帕卡大师《心匙》“一个人再聪明,如果把轮回的假相当成真实,其实是傻瓜”。why看不破轮回的假相、现实的虚幻、沉迷其中?因为没有智慧。因为没有智慧、看不破,所以为了亲,为了非亲,造罪过,这个世间上的人,为了生存、事业、家庭...短暂的利益而造罪业,非常可悲。我们要认识到死亡就不会这样子,如果我们修念死无常,就会避免对现世的贪着、避免造业。 二,念死的胜利 念死有什么好处。修习之胜利。胜利就是殊胜的利益。念死有哪一些殊胜的利益。真实,真真切切的念死、真真切切的想到死亡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这是真切,而不是随便想想。真切到什么程度? 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把我们生命的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过。也就是你的生命只有12个小时了、或只有24个小时了,就是你的生命可以用的时间只有12个小时,这12个小时怎么过? 要真切的生起这种想法。因为死亡随时有可能在我们身上发生。死亡没有在我们身上发生时就觉得死亡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一旦发生,确实是死定了。世间上很多人,事业可能做得很成功,年纪轻轻就患上不治之症,心里面根本没做好死的准备,可是死亡已经降临,非常痛苦、非常可怜,一方面对生的留恋、一方面对死的茫然,到底要到哪里去呢?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每一天都要做好死的准备,每一天都把它当成最后一天过,这样做好处多多。 稍微知道法的人,无常法,知道六亲眷属,夫妻、父子、兄弟姐妹...能长期在一起吗?无法长期在一起,因为世间无常。什么天长地久的爱情都是一种妄想,首先人的心就是无常的,先不要说死亡,人的心就是无常的。建立在无常的心念上的爱情根本不可能是永恒的,所以现在社会离婚、外遇多的很。每个夫妻谈恋爱的时候感情都很好,否则就不会结婚。心念无常,主要是因为人的心念无常,所以建立在无常的心念上的感情自然也是无常的,何况色身、寿命都是无常的。所以必须认识到无常的道理就可以对治对六亲眷属、财务、地位、名誉的执着。因为这些执着唯有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 如果能够减少贪着就能修布施,就可以舍。能够把财物布施给别人,也是舍。舍的法门在佛法的修行中,舍非常重要。因为修行所要做的无非是舍。舍是基本的第一步。我们讲修出离心,出离心就是一种舍的心。出离心就是要帮助我们从凡夫心里走出来,就是要舍弃对世间一切的贪着。所以舍,究竟的舍是舍什么?舍凡夫心、舍弃今生。所以学习佛法要以舍弃今生的幸福作为代价。 舍弃今生的幸福是否就是痛苦不堪了?不是。舍弃今生的幸福是对今生的一切都不起贪着之心。其实只有舍弃贪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所以舍凡夫心、舍弃贪着。这些都要建立在对无常的认识基础之上,能够认识无常就不会贪着。如果贪着就没有办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 因为认识到无常的道理,就会发现世间上所有的努力,名誉、地位、事业、感情...世间上所有的奋斗、努力都是不实在的,都很虚幻、世间一切都是非常虚幻的,都是无常。所以我感觉这个世间上的成就的大和小,如果看穿了,就像泡沫的大小一样,因为终归、很快就要破灭掉了。如果一个有智慧的人对再大的泡沫也不会看的很实在,只有愚痴的凡夫才会看的很实在。所以要认识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虚假不实。这种认识我们通过学《阿含》、《般若经》,我们慢慢在认识上能够获得,但要真正体会到梦幻泡影,需要对空性有所体悟。如果对空性有所体悟就会认识到现实的一切只是一种影像,非常的不实在。 我们认识到一切有为法的虚幻性、无常,就不会去干坏事,就不会为世间上虚幻的名、利去做坏事。所以修行贯穿着两个内涵:一个是止恶;一个是行善。行善就是从皈依三宝、到持戒,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积集善业。如果我们种下善因,将来就能感得殊胜的人生果报,同时我们也能有能力接引众生,引导他们走向解脱。还有哪一件事情比这件事情更重要呢?念死,对我们的修行来说意义很大。 佛教的各个经典都在称扬念死、念无常的殊胜,尤其是《阿含》整个修行主要是从无常门契入涅槃、契入空性。所以念死、念无常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在修行上是比较容易契入,相对空、无我来说,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因为对空的认识需要更高智慧,跟一般人讲空,可能听不懂,怎么会是空呢?空是什么都没有。佛法的缘起无自性空,一般人难以接受。如果讲无常,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生老病死,都能感受到。念死、念无常,无常门,我们想到死、想到无常,就很容易生起出离心。 《大涅槃经》:农民的田耕秋天的果实最殊胜,一切动物的脚印里象的脚印是最殊胜的。同样在佛法的观修、修行里,无常的想和死的想从修行上来说是最殊胜的。因为无常想、死的想能够帮我们解除对三界的贪着、无明、我慢。我们想到死亡,真正想,想的真切,贪着的心很快就淡。原因就是我们拥有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显得苍白、显得毫无意义。但关键是念死之心,我们要生起真切的念死之心,我们要通过观修,把念死之心变成内心里的主流意识,一种主要的想法,甚至变成我们的基本想法,而不是以不死的心作为我们的主要想法。这个我们需要一个环境。出家人平常通过念的力量还不够。佛陀在世,一些比丘在坟墓旁边住,可能通过一定的环境来刺激,比你单纯坐在房间里想随时可能死效果会好很多。经常到火葬场、医院里走一走,通过环境的刺激产生念死之心更直观。 真的要把念死之心产生力量、念的真切,就可以解脱。据说当年佛陀的老父亲要出家,佛陀说你年龄这么大了,不要出家了,就念无常可以了。“修无常足以得道”。why修无常有这么大的好处?其实我们之所以有这么多烦恼、之所以不能证得涅槃,因为我们对世间的执着。佛陀证道时发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就是因为贪着、我执、对我的贪着、对世间的贪着所蒙蔽....用唯识讲“遍计所执”,如果一旦生起真切的无常之念,贪着的心被瓦解,心自然就清净了。 所以无常法的修行,看起来简单,如果真的能够修的真切,修行上非常的殊胜。关键是我们轻飘飘的念一下,或者偶尔念一下,我们现在问题主要在这里,所以不管用。因为我们现在要摧毁凡夫心,要是没有相当大的力量如何摧毁凡夫心?凡夫心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是钢铁长城。如果没有发起真切猛烈的出离心,的确很难瓦解。所以无常想,在观修上对我们出离凡夫心帮助很大。 无常想也能摧毁烦恼,烦恼不外乎就是贪嗔痴;恶业就是杀、盗、淫、妄。所有的烦恼恶业都跟我们的无明贪着有关系,如果修无常贪着减少了,烦恼、恶业也就不会生起。同时修无常、修死亡,也会成就一切善妙之门。基于对未来生命的负责,要赶紧修善业,否则会堕落到三恶业。这是赞叹无常想、死想的殊胜。 总结:我们无始以来,why沉溺轮回、不能解脱,原因在哪里? 殊胜之身就是暇满人身,能够具有修行的机会唯有我们现在得到的这个暇满人身。所以思维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确实非常重要。我们经常要思考我们现在的身份对我们现在价值。我们现在得到的身份所蕴含的价值究竟有多大?要经常的思考。 我们,每一位,在无尽的生死中,多数的时间都是在三恶道里,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我们有情的特点就是健忘。一个人,就我们现身来说,过的好的时候,就把过去苦难的日子忘记了。何况过去生中在轮回中、在三恶道中受的痛苦,已经改头换面了,更想不起来了。真的处于那样的困境的时候,就很难堪忍。人的感觉确实很有趣,就像人冬天很难想夏天那么热;痛苦的时候很难想快乐的时候那么快乐;快乐的时候很难想象痛苦的时候why那么痛苦。原因是什么?其实这也是无我的道理。就是你有很多心,某一种心出现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到那样的心灵感觉中去。所以心念无常。在我们无尽的生死中,很多生都在轮回中,某一种善业,天、人...即使生在人道,也不一定能修学佛法,不能拥有修学佛法的因缘。即使偶尔有一次得到暇满,但是又不能认真修。看看现在世间上的有情,95%以上都在三恶道里,4-5%得到人身,得到人身中其中1-2%能闻到佛法,其中真正认真修行的百分之零点几都不到。是不是这样的一个比例?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比例。所以宗大师的总结非常的精确,很能抓住要害。why不能如理修法?原因就是没有想到无常。贪着现世的快乐、幸福,对生活的关注甚于生死。 我发现道次第论里,这个公式用过两次:就是衰损之门和圆满之门。一个是念死;一个是自他相换。念死是一切圆满之门,不念死是一切衰损之门。利他是一切圆满之门,我执是一切衰损之们。 执着于不死就是贪着现实。对现实的贪着,一切烦恼造业都由不念死产生。念死是一切圆满之门。通过念死,可以帮助我们舍弃今生、舍弃凡夫心,发起真实无违的菩提心。所以念死乃一切圆满之门。 宗大师告诉我们,不要小看念死。现在说修行就要修高深的密法、无上大法,念死、修无常大家都看不上,这是一种错误。因为不修念死无常就无法从凡夫心中走出来。如果无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修再好的法,都建立在凡夫心上,都是修不相应的。不要认为没有其他深法可修的人才修无常,或是认为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修一修,或者是认为刚开始修一修,不是要长时间修的,这些都是错误的。应该在初、中、后,刚开始修行要修无常,修行过程中要修无常,最后还是要修无常。 念死的修行,在道次第里基本上跟菩提心地位差不多高。菩提心的各种内容是要修大悲心,也要初、中、后修。 现在修无常、念死,也是贯穿修行的初、中、后。初修无常,可帮我们入道,摆脱凡夫心。中修无常,可帮我们发心精进,因为想到无常,才有可能精进。后修无常,可帮我们证得涅槃、圆满解脱道。所以修无常、念死很关键,是帮助我们引发出离心。 上士道的核心是菩提心,中、下士道的核心是出离心,出离心的生起又离不开无常。所以不要小看念死。不管念佛还是禅定,修任何法门,如果有修无常、念死作为前行,就会修的很相应,因为念无常念的很真切的时候,很多妄想、昏沉、掉举等都没有啦。不念死无常,我们修行没有办法相应,要修的相应是不容易的。 三, 发何种念死心用什么样的心态、心情来念死? 念死其实也包含着,我们why要怕死?因为念死本身,念死之所以会成为修行的动力,其实包含怕死的成分在里面。我们why要怕死?用什么样的心?如果想到总有一天要离开我的财产、事业、妻子、儿女、丈夫、父母...舍不得。是因为舍不得才怕死。这是常人之心、世俗之心、普通人的心。不是我们修行人所要具备的心态。 或者换一种情况,作为学佛人来说,想到烦恼业的生,反正都是要死的,终归是要死的,没有人不死的,一切人都要死,想到死,生起一种恐惧心。如果仅仅如此,念死有没有力量。这种念死,也不能成为你的修行动力。 所以我们念死,念死的目的不是为了念死,念死是为了我们修行服务的、是为我们生起出离心服务的,是为我们的解脱服务的。所以用什么心来念死才有力量,是很关键的。 就是我们要怎么样念死?我们要想到轮回、三恶道的苦。why要想三恶道的苦?原因是我们在无尽的生命中,造下了许许多多三恶道的因,这些因我们并没有忏悔干净,死亡降临的时候,可能进入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那是惨不忍睹的,这是我们害怕死的很重要原因。 在现实的修行中,决定上因就是究竟的菩提之因以及人天圆满的果报之因,我们还没有很好的修,或者说我们对生死还没有把握。现在死后会到哪里去?我们根本没有把握。因为没有把握所以怕死。 如果你现在开始就能够对这些问题生起恐惧之心、能认真修行,如果现在开始认真修行到死亡的时候就不会怕死。因为如果不修念死,就没有办法从世俗心、凡夫心里走出来,就不能解脱。就可能不能解脱,一旦一口气不来,就有可能堕落到三恶道,长时间的沉沦,死亡的时候只有后悔的份儿。所以念死、用什么心来念死,很重要。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感恩
佛教修行中“十念”,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教修行法门中的“十念法”,是思忆,忆念,不单是指念诵佛号。哪十念?
一、念死:世人都不愿意念死,事实上原始佛教有公墓荒冢之上修行心性的法门,这是正统的佛法。净土宗大德印光老和尚,在他的屋子中并没有供着佛像,他只供了一个大字,就是“死”,这是学佛者要首先面对的问题,日日夜夜,念念不忘这个死。
二、念出入息:一口气不来,这个生命就没了。
三、念身:每人都有身,知道这身是四大假合,了解身之无常,经过成住坏空,缘尽则散,吾身即坏。
四、念休息:大圆满休息禅定,即是念休息的法门,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五、念天:感谢一切神明,土地公也好,城隍也好,心心念念为善,处处牺牲自我而为人。
六、念施:布施是修持的重点,有人一生修施舍,也是消解结使的意思。
七、念戒:约束自己的行为,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处处在念戒修持。
八、念僧:念念不忘出家人的梵行,时刻守持出家人出家为僧的意义和目标。
九、念法:不是单独传授某种特殊法门的意思,法包括了一切事理,法是思维修的意思。
十、念佛:这是要通晓一切智,能穷万法源,无所不知的意思。目前的时代文化爆炸,出版界、传播界,知识都在到处充满,所以只学一点点佛学是不可能度人的。
【如何修念死无常】
先修念死无常三根本1.
决定死
2.死无定期
3.死的时候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1.决定死(1)死亡必来:思维观察我的祖父。祖母,爷爷奶奶亲戚周围的人还有曾经交往过的人,活生生的人道最后很多都死了,这个事情我们要警觉他们会死,我也会死,每个人都会死,因此之故,过去我们心中有种虚妄的感觉,好像死亡离我们很遥远。甚至感觉好像死亡跟我们没有关。事实上这是种错觉,事实上我们都会死,因为什么,从过去我们周围的人经验中会看到,他们会死,一样我们也会死。死亡必来(2)寿无增而无间有减
:我们的生命就像蜡烛不断的燃烧,表面看我们好像距离死亡还很远,事实上,随着我们的心跳。随着我们的呼吸,随着我们的谈话当中,我们生命的长度就像蜡烛的长度,是不断不断的在减少。不断不断在消磨当中。我们现在虽然活着,但是佛陀说,同时我们的一步步的迈向死亡。因为我们的寿命就像蜡烛的烛火一样不断的在燃烧。不断的在减少。(3)虽存在时亦无修法之暇
:我们观察到我们一定会死,而且我们一步步的迈向死亡,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再回光返照的看一下,我们是不是有很多的时间可以修行呢?事实上并不然,从小到大,年纪太小时根本不懂佛法,没有办法学佛。年纪太老了,身心衰败了,根本也没有心力去学佛,唯一能够学佛的就是从十几岁的小孩子到五六十岁的这个阶段,纵然有五十年或者六十年当中的学佛时间,但是宗喀巴大师告诉我们说,这个时间去掉吃.喝.
拉.撒.睡.还要扣掉我们工作的时间,还要扣掉我们一大堆避不开的人事纷扰的时间,还有我们自己放逸,懈怠的时间。东扣西扣,事实上真正能够用在修学上的时间是非常的短,可能一辈子当中,加起来可能就五六年的时间,是真正的用在修行上。如果在加上我们的放逸连五六年都不到了,你看那么长的生命当中却只有那么短的时间可以修行,那真的是要很警惕。
这就是说明第一段决定死的这三个原因
2.死无定期(1)人寿无定:人的寿命是不决定的,不是说我们一定可以活到七八十岁,就像古人说:孤魂多是少年人,有时候很多人不一定活到老年,可能在中年。壮年,青年,少年.婴儿的时候就死掉了,所以说人的寿命并不是决定的,所有我们不要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说我就像别人一样可以活到七八十岁.八九十岁。或者说算命说我可以活到几岁。事实上这个都是不决定的。(2)死缘甚多而活缘甚少
:什么叫活缘呢?就像放生.诵经.拜忏.然后回向寿命能增长.这属于活缘。所谓活缘就是通过这样的加勤,而且很用功的加勤.努力.可以使我们的寿命多多少少的有所增加。这个称为活缘。活缘事实上是很少,因为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放逸,都在造业。我们能够去放生用功的时间相对来说是很少的,所以活缘甚少。甚至很多人,甚至很多佛教徒根本连这个活缘.延长寿命的缘都没有去栽培,只是一路修福报而已,这样对寿命的延长肯本的没有帮助的。相对的来说死缘甚多,我们可以观察。比如①观察地水火风。地震:四川的大地震,忽然一震下来很多人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台湾9.21大地震也是一样,很多人在睡梦当中就死掉了,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这些人他绝对不会想到他会突然这样莫名其妙的死掉,他们是这样,我们也是一样啊。哪一天我们碰到这种地震,突然就这样死掉了,我们也不知道。②水灾:像大陆黄河大水.甚至以前还有长江大水.台湾也是一样,下大雨.淹大水.很多人就糊里糊涂的被水冲走了,很多人都在睡梦当中.像这次台风也是一样。很多人都是在睡梦当中就被水冲走了,怎么死的都不知道。③火灾:火也是很无情的,随时火灾发动会吞没我们的生命,我们观察到很多的经验.就是这样子④风:台风.飓风.龙卷风.这些都会伤害我们的生命。这是属于无情的部分。那么有情的呢,就是我们过去生的冤亲债主,或者是鬼道的众生,鬼道的冤亲债主。或者是现世的人道当中的冤亲债主,过去生和他结的恶缘,今生因缘会遇的时候就来还这个债,这个时候他就会伤害我们,甚至会断送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观察在这个娑婆世界当中,死亡的因缘实在太多了,所以相对来看活缘确实非常的少,所以说真的是死无定期。这第二大根本真的是没有错。因为死缘太多,活缘太少了。(3)身命极危脆:面对这么多死亡的因缘,地震.水灾.火灾.风灾.或者冤亲债主等乃至细菌的感染.等等这么多的障碍。这么多的危机.我们的色身就像水上的泡沫一样、拿针稍微刺一下就破掉了,我们面对那么多大自然的灾害。面对冤亲债主的伤害。或者细菌的伤害、等等我们的色身实际就像水上泡沫一样非常危脆不安的、随时都有破的可能。并不是像我们现在想像的那样。我现在身体还很强健,还很好。我还可以活很久。实质上不是,我们的身体是很危脆不安的。因此之故,透过这三个理由我们就观察,死无定期。3.
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①亲友
:我们的亲属.好朋友.师长.眷属.弟子.都是一样,你跟他在要好,你要是面对死亡的时候你也必须要一个人孤孤零零的往前走,没有人能陪你走。就算夫妻感情再好,甚至他愿意为你而死。事实上你也是一个人孤孤零零的一个人走。为什么呢?因为个人的业力要个人承担、因缘到了。要走了就是要走了,所以亲友他就算在我们往生的时候在旁边哭啊叫啊闹啊,怎么伤心。但是他对我们一点帮助都没有。有的人可能不执著亲友,可能执著财富
②财富实际上根本带不走
,世间的人总是有个错觉,觉得我很有钱,就有安全感。所以他就不断的追求
金钱,不断的想要得到安全感,事实上他的心永远没有办法得到安全感,为什么?因为财富本身它就是不能给我们今生乃至来世带来安全感。姑且不论今生,就讲我们临终的时候,你再有钱,像台湾的王友庆或大陆的某某再有钱死亡的时候一分一毫也带不走,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心爱的财宝要舍离他,财富越多他心中越痛苦,但是他心中完全做不了主,因为这个本来就是带不走的东西。所以财富也没有意益。
③自身
:也没有意益,我们对我们的色身这么爱护她,给她吃最好的,用最好的,用最好的东西给她洗干净。吃东西保养她,希望我们的身体不断的保持健康,保持茁壮,但是等到临终的时候,我们这个色身就像个小孩一样,小婴儿一样。她不懂得什么叫恩义。她说走就走,说背弃你就背弃你,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你这辈子这么的爱护她,照顾她,但到临终的时候她背弃你离开你,这个是谁也拦不住的。所有说平时我们觉得我身体很健康,或者我们还年轻等等,我觉得有安全感实际上这些都是错觉。实际上真正的我们的身体她也不是我们的依赖处。所有通过这三点的观察。临终的时候我们周遭的这一切,物质的境界都不是我们依赖的境界,唯可依赖的境界是佛法,就我们修净土法门的来说。这个佛法指的就是信愿行,是修净土的三资粮,
信心--对弥陀的信心
对净土的信心
还有相信我们自性的功德。我们决定能够去
愿--愿离娑婆 心求极乐
对娑婆世界的愿离对极乐世界功德的渴仰,发心想要往生净土,这样皈依的心。
行--念佛
在临终信愿的引导之下,念念念佛,阿弥陀佛在我们断气之前来接引我们,能在临终看到佛来接引,西方三圣来接引。能往生净土。再也没有死无常来追逐的痛苦,甚至能够行菩萨道.迅速成佛,这个才是在临终的时候真正能够依赖的地方,很多人往往不把应该依赖的地方当做宝好好的抓住,而是去抓住财富,眷属这个臭皮囊色身。该抓的没有抓,不该抓的却抓住不放。直到临终的时候才来受苦才来后悔,那是很可惜的。
所以根据这个三根本乃至九因上的观察我们心中确定一个观念就是这个死是无常的,生命是无常的。随时会到来,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去修行,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转念念佛
佛教对死亡的看法?
世间凡夫人都忌讳谈论死亡,好像不说就不会死一样,有很多人在忙忙碌碌间懵懵懂懂地死去,而正因为平时毫无准备,所以死时面临极大的未知的恐惧。
1、我们每个人必死无疑。
一些人在绝症中,才会想要快速的实现未完成的梦想,每天都变得很珍贵。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一种“致命的疾病”,这是不可抗拒的死亡。
你不能抛开所有的无聊,做一些对今生和来世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你没有意识到这点,但你仍然认为你会活得很长。
大多数人每天都为了现实生活忙碌,几乎从未想过所有人都必须踏上另一段生命之旅——死亡,但这一天终将到来,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2、死亡的到来并不会提前打好招呼
它可能是突然发生的,随时可能突然来临。要念死无常,抓紧时间精进修行为之做好准备。
俗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
死亡的到来,并非我们想得那样缓慢而有规律。
它出现的方式、时间,永远是无法确定的,谁又怎能保证自己会活到明年、甚至明天呢?
所以,我们要尽快放下对今生的贪执,为漫长的来世多做准备!
3、在死亡来临之际,财富、名声、地位、亲友都带不走
于那时的自己毫无帮助。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对于死时,唯一有帮助是活着的时候多积累一些善业。
4、爱欲之中独生独死,死时面临的困苦只能自己承担,别人无法帮忙。
人生在世,谁都要面对压力、情绪、烦恼、生病、死亡……在遇到这些时,我们应当有独自解决一切的勇气,不要总想着依赖别人。别人的力量再强大,也不可能时时与你寸步不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赎!
5、死亡以后并非如灯灭。
人生是一场戏,而死亡不是生命的断灭,只是这场戏演完之后,进入下一场戏的换场过程。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入戏很深的演员,只不过没有认识而已。
总结:
想明白死亡这件事情,不但不会让人消极,反而让人更加积极。依靠佛法可以解脱生死。活着时应为死亡做好准备。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7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