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人生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死亡(佛说人生最大的成功是什么)

学佛百科2023-03-1571

佛家如何看待生死?

问题一:佛教如何看待生死 不认为有生死。生死只是假名。

前世后世也只是对境六尘的随缘变化而已。也不认为有灵魂。或者神我之说。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问题二:佛家怎么“看待生死”,怎么让自己解脱? 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被成千上万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都包含了对人类最深沉的,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隐患――死亡的最终解决的承诺。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义、教理之不同而对生与死的看法各异,也就形成了形形 *** 的生死观。在中国,儒道释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佛教的核心就在于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说尽其存在的意义。明代憨山大师在他的《梦游集》中云: 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所谓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 憨山此说,可谓总结了整个佛教的根本义谛,标示生死智慧即“生死即涅盘”的大彻大悟为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 一、佛教的生死观简述 1.佛教生死本体论 佛教缘起论认为色心不二,肉体与精神一体,二者不可以分割,没有前后本末之分,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宇宙的实相,生命的本质。人的生命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它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我),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内都是种种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单独的“实体”,皆随因缘聚散生灭,没有自在的“常往”,皆受因缘条件变化的制约,没有自我任意的“主宰”,故说无我,亦无灵魂不死。作为人类的个体,佛教认为他又是不真实的存在,即是“无”的,这个“无”又称之为“无我”、“非我”。而人的肉体存在是五蕴 *** 而成,从偏重于构成生命的精神要素来分析“五蕴说”,即把人的生命分成色、受、想、行、识五大类,色是物质要素,受、想、行、识是精神,它们不能单独生起,必须相互依赖,互相结合才有生命的存在及其运动。从偏重于物质要素来分析,有“六大说”,即人们一期生命乃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元素所组成,依借前五大构成物质属性的身体:地为骨肉,有坚性;水为血液,有湿性;火为热气,有暖性;风为呼吸,有动性;空为空隙,有无碍性。依借识大有种种精神活动。色心不二,五大之外无识大,识大之外无五大。互具互融,六大无碍,甚至一大之中互具其他五大。人体精神属性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人体物质属性的存在而存在,反之,人体如果没有精神属性,就不能成其为生命。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二者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生命因之随时而改变自己存在的形态,表现为生生死死,而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的内容则是不能改变的。从整个宇宙的主场看,生命之能是永恒的,它使具体的生命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由此构成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并且反复循环,生而死,死而生,永远流转,以至无穷。故死亡在整个宇宙生命中并不具有最终的性质,它只是相对于生存显现才具有终极意义。 由佛教的这种生死本体论衍生出佛教对生死的态度就是“无我”和“无常”。如果人类破除了我执,认识了清净无染、安宁自在、超脱生死、真实永恒的真我(真实的自我、自我的本来面目),整个生命过程便充满生机,充满信心,不再动摇,不再犹豫。正如池田大作说: 它是自发的和能动的,是不断生成和流动的;这就是生命的实相。具体到我们的人生来说,应该坚决抛弃观念上的僵化和独断。正因为现象是“无常”的,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生命的发扬才是可能的。 2.佛教生死轮回论 轮回学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是佛教对事物本质、事物变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伦理道德、人生解脱等的观念紧密相关。轮回学说起源于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决的仅仅是人死后去向的问题。佛教创立者吸收了轮回学说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问题三:佛教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比起其他国家来说,中国人大概是最恐惧死亡的人群。其实,对死亡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未知”产生恐惧,但许多人得以最终克服恐惧,是他们“已知”,“已知”的基础除了是对死亡这个自然现象的理解外,他们的信仰也指引着他们摆脱恐惧。比如佛教。佛教对死亡之看法,与科学不谋而合。佛教云死亡为“往生”,乃“舍此投彼”之意。生命系由色身及灵魂(神识)构成。物质性之色身必随因缘而变化、死亡,精神性之灵魂(佛教谓神识)则是由原有生命形态,转化为另一生命形态,并未死亡。 慧律法师说:众生于死亡罕有正确认识,致心生恐惧。所谓‘蝼蚁尚且贪生’,‘生存’乃生物之本能欲望,生活中固诸多不遂或生命中时值苦难,众生仍欲求生而不欲求死。以其执著于‘我’之假名,误认有‘我’及‘我所有’,若死神降临,势必置身一全然陌生处所,一切属我所有者,如:姓名、地位、财产、亲友...等,皆不复拥有。当附属于‘我’之一切外在条件皆不存在,单独处于一无所知之境地,惶惑恐惧、焦躁不安自是油然而生。但佛教认为,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佛祖教导人们认识八苦,立志摆脱生死轮回,积极战胜死魔。在未能摆脱生死,因业力取得人身时,要懂得得到人身不易,生命短促无常,要懂得珍惜,以人生无常为动力,积极向上,多做利己利人之事,勿做损人利己的缺德事,临终时没有恶业的沉重包袱,没有内疚,轻松愉快,顺其自然地闭上眼睛,在佛经中,也提到佛教有六种态度看待死亡:一、死如出狱:‘吾之大患为吾有身’,色身聚集诸苦,似牢狱系缚吾人,死亡恰如服刑期满,获释出狱。二、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意味此期生命终结,另一期生命开始。三、死如卒业:佛教以为人死后审判之权,既非操之于上帝、阎王,亦未操之于佛菩萨,乃系个人业力所感。生时如求学,死则按生前所造之业及念力,领取毕业证书及成绩单去受生。四、死如乔迁:色身若屋宇,经岁月之摧折乃至颓圮残破,死亡即似自旧宅迁至新居,非但不足惧,兼且可喜。五、死如更衣:死亡犹如褪去破旧衣衫,更换新装。六、死如新陈代谢:色身自出生至死亡,分秒皆在变化,细胞亦不断新陈代谢。死亡亦如细胞之新陈代谢,旧细胞逝去,换来新细胞之生长。佛祖释迦摩尼取一种“动态论法”来观看天下事物。也因为佛教用“动态论法”来处理人事物,所以造成佛教的真意不容易为一般人了解。以下试就佛教的阿含经(相当于基督教的圣经)里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作为说明。第一个故事:释迦摩尼有两个弟子。一个以苦行为第一的叫「迦叶」、另一个以智慧为第一的叫「舍利弗」。有人跑来问他们一个问题。他们问「请问尊者舍利弗:你师父死后还存在吗?」舍利弗说「我们师父不谈这个问题」。他们继续问「那么你师父死了之后就不存在了?」他们不语。「你师父死后也许在,也许不在?」「你师父没有死后存在或不存在的问题?」舍利弗一概回答:「我师父一概不谈论这个问题」。那些人就非常失望!他们觉得他们已经问遍各种的可能性了。而以智慧第一的弟子都只用一句「师父不谈这种问题」来回答。无法说明、不会辩解,真是像婴孩一般没有智性。这些人便离去了。这些人走后,迦叶就把为何舍利弗这样回答的原因作个说明。他说「师父死后存不存在是形体问题, 是认知问题。但是师父已经超脱这种形体与认知的拘束,所以被尊称如来。」第二个故事:有人三问释迦摩尼「何谓我?我是实在的吗?」释迦摩尼再三不答。后来那人就走了。弟子就问原因。释迦摩尼就说:「若我回答:是实在的 。这会增加他原来的邪见。认为人的身心是常驻不灭的。若我回答我......

问题四:佛法怎么看生死 其实生跟死是一样的 为什么要如此分别呢 我觉得用太极来解释最好了 阴到极处即是阳 看重生死 说明还是执着于外相 《金刚经》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之句 看重生死就是执着 你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之苦 所以死完之后就是轮回之后得生 生生死死 永无止境 达到不了涅的境界

问题五:佛教是怎么感悟生死的 印光大师《临终三大要》(民国十九年(1930))世间最能使人悲伤的事情,没有比死更严重的,而且所有世间人,没有一个能够幸免的;因此有心想要自利利人的人,不能不尽早考虑这件事啊。实际上死这个字,本来是假名,只是因为宿生所感应的一期业报已尽,所以舍下这个身躯,再去接受别种身躯罢了。不懂得佛法的人,简直是无法可设,只能任凭亡者随业流转。现在既然听闻到如来普度众生的净土法门,就一定要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希望自己将来可以免去生死轮回的幻苦,证得涅常住的真乐。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有时父母兄弟,以及其他家人,如果得了重病,出现难以治愈的情况,这时应当发起孝顺、慈悲的心念,劝他念佛求生西方,并为他助念,使病人从这个世界死亡以后,就立即生到极乐净土。这样做的巨大利益,怎么能用语言说得清楚呢?现在列出以下三要,来做为成就临终人往生的依据。语言虽然粗俗浅陋,但是意思都源自佛经。如果一旦遇到亲人病危这样的因缘,希望大家都能按照三要来实行。所说的三要,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使临终人生起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来帮助临终人保持净念;第三、临终时及咽气后12小时内切戒搬动、哭泣,防止耽误往生大事。果真能依照这三个方法来做,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住生西方。一旦得到住生,就会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而且渐渐进修,肯定一直到圆满成就佛果为止。要获得这样大的利益,完全要依仗家人助念的力量。如果能这样做,对于父母,就是真孝;对于兄弟、姐妹,就是真悌;对于儿女,就是真慈;对于朋友、对于一般人,就是真义、真惠。用这样的行动来培养自己的净因、启发学佛人的信向,久而久之,相互学习、形成风气难道还困难吗?现在我就一一分条陈述,这样才能不至于在大家遇到病人临终时无所适从。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使临终人生起正信。恳切地劝导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果有应该交代的后事,就马上让他交代。交代后,就告诉他把这些事情置之度外,立即开始劝说他做“我现在将要随阿弥陀佛往生佛国”这样的观想,世间所有富贵、快乐、家人等种种尘境,都是障碍,会导致让自己遭受祸害,因此心里不应该生起一个惦记、贪恋的念头。必须懂得自己的一念真性,本来没有死。所谓“死”,只是舍掉这个身,再去接受别种的身躯罢了。如果不念佛,就会随善、恶业力,又在善、恶道中受生。(善道,就是人道、天道;恶道,就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阿修罗道,既可以称为善道,也可以称为恶道,因为这类众生修因感果,全都是善、恶夹杂的缘故。)如果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依靠这个志诚念佛的心,必定能感应阿弥陀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使自己得到住生。千万不要怀疑“我是业力凡夫,怎么可能凭借少时间的念佛,就能够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呢?”必须懂得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即使是十恶、五逆的极重罪人,临终地狱相已经显现,如果这时有善知识教导他念佛,或者念十声,或者只念一声,也一样能够蒙佛接引、住生西方。这种人念这么几句,尚且还能得到住生,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业力重、念佛数量少,就生起不能往生的疑问呢?必须懂得我们本来具有的真性,与佛没有两样,只是因为惑业深重,得不到受用。现在既然向佛归命(译者注解:归命是梵语“南无”的汉译。有三义:一,身命归趋于佛;二,归顺佛之教命;三,命根还归于一心本元。表信心至极之词。),就像儿子投靠父亲,正是返回我本有的家乡,哪里是分外的事呢?还有,阿弥陀佛在过去因地时曾经发愿:“如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此一切众生,只要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垂慈接引......

问题六:佛教怎么看待人的身体和生命过程 在觉悟者的眼中看来,生,是死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忧喜?

一般人看到百龄以上的古稀老翁,总会祝贺地说:“恭喜您啊!活到一百二十岁!”每年九九重阳节的时候,各县市 *** 还会特别表扬当地的人瑞,为他们的长命百岁祝嘏。但是我们如果细加思考的话,一个人活到一百二十岁果真就是可喜的事吗?譬如一个人真的活到一百二十岁时,他一百岁的儿子染病死了,甚至于八十岁的孙子也相继去世了,更可悲伤的是连六十岁的曾孙也不幸撒手尘寰,这时一个白发皤皤的老人,不但享受不到含饴弄孙的快乐,反而要求老来孤独无依目送自己的儿孙一个一个离他永逝,人生最难堪者,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了!长命百岁有时也不一定是可喜的事;况且长寿而孤苦、衰老、痼疾缠身,更是人间苦事。

长寿固然不足欣喜,死亡也不值得忧惧。一般人提到死亡,总会产生种种恐怖、可怕的想像,担心自己会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的苦刑。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后,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领了一张出国观光的护照,到处可以海阔天空、悠游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豁免的,对于这必然经过的大限之期,吾人应该抱持什么样的态度,才能胸有成竹、不惊不恐呢?下面我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从死亡的一刻说到死亡的状况

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他死亡的平静声音、亲人们悲伤的哭泣声音,也可以看到一群人手忙脚乱地翻动他那呼吸停止、心脏不再跳动的躯体,他心中焦急,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办完,来回穿梭于围绕在他身边的亲戚朋友之间,想交代他们要如何如何做,但是大家只顾悲伤哭泣,没有一个人理会他。“读者文摘”上也曾专题报导一位从死亡关头中复活过来的人,他谈及临死的感受及死后的情形说:他驾车不慎出了车祸,人和车子被撞得粉碎,救护车、医生、警察和他的家人都赶到现场来处理,这个人的神识已经离开了身体,飘浮在半空中,在嘈杂的人声里,他看到一大堆人争论不休,却仍然搞不清楚车祸是怎么发生的;他于是走过去对警察说:“我亲眼看见车祸是这样发生的……”但是警察却充耳不闻、视若无睹,旁人好像也无视他的存在,更没有人听到他的言语。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实质的身体,只是精神的存在,他发觉站在自己的形躯之外,成为身体的另一个旁观者。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在空中浮荡,并且以极快的速度穿过一条漫长、幽暗、窒闷的隧道。

一个因为头部受伤从死亡边缘获得重生的人,回忆那一次的死亡经验时说:“我最初感到头部“轰”地一声,浑然无知,接着就有一种温暖、舒适、安祥的感受。”因为离开了身体,神识、灵魂再也没有任何的障碍、负担,便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适感。还有人说:“死亡的刹那,我有一种非常美好、伟大、和平而又宁静的感觉。”另外有一个人则说:“我可以看到自己轻如鸿毛,自由自在地飞向面前光明的世界。”因此死亡也不完全如我们所想像的那般鬼魅阴森、不寒而栗。

佛经上说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躯壳,转化了有形的身命。有些人临死的时候,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好比乌龟脱壳之被撕裂、被锉刮一样痛苦。佛教不是这样,在佛教里,人死亡之后,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就像“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般飘然无,悠游逍遥。

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迟速有别,种类各异。显贵如秦始皇,虽然可以拥有世间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无法获得长生;高龄如彭祖,纵有八百岁的寿命,从宇宙大化来看,也不过如......

问题七:佛教看待生死 佛教认为人没有生死。生死只是换躯壳而已。身体就像衣服一样,穿久了会脏了破了,要把它换掉。而神识,它是永远存在的。它会根据人造作善恶业,即业力,在六道中轮回。造作的善业多,就投生为天神,人,阿修罗。造作的恶业多就投生为畜生,饿鬼,地狱。我们通过修行,成为菩萨,佛。就不会受轮回之苦,得大自在。阿弥陀佛!

问题八:佛教怎么看待死亡 从佛家角度来说,死亡只是一个生命的结束转换成另外一个生命开始之前的过程。身体就像衣服一样,这件衣服(身体)不能继续使用了,换另外一件衣服(身体)继续生命。不同的是,能不能换个好身体,就很难保证了。造恶业的人来世获得的是地狱丶饿鬼丶畜生的身体,行善积德的人,来世换个阿修罗丶天人丶人的身体。佛教看淡死亡,真正学佛的人也不怕死。不过真正学佛的人的目标是出离六道轮回,不再受轮回之苦。希望我的回答能解开你的疑惑

问题九:佛家生死观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问题十:佛教怎样对生死 《 *** 生死书》

第一次接触死亡的经验,是在我七岁左右。那时候,我们准备离开东部高原前往 *** 中部。我的上师有一位侍者名叫桑腾(Samten),他是一位很好的出家人,在我童年时代很疼我。他的脸明亮、圆润而丰满,随时都会开颜而笑。因为他很随和,所以是寺庙中最受欢迎的人。我的上师每一天都会开示佛法、传授灌顶、领导修行、主持法会。每天终了后,我都会召集同伴做些小表演,模仿早上的一切。桑腾总会拿我的上师在早上穿过的长袍借给我,从来没有拒绝过.

后来,桑腾突然病倒了,病情立即恶化。我们不得不延迟出发。随后的两个星期令我终生难忘。死亡的臭味像乌云般笼罩着一切,我一想起那段日子,就不期然闻到那股味道。整座寺庙弥漫在死亡的阴影下,可是,一点也没有恐怖的气氛;有我的上师在,桑腾的死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变成我们每个人的课程。

在我上师驻锡的小寺里,桑腾就躺在靠窗的床上。我知道他即将不久人世。我不时走进那个房间,坐在他旁边,他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的脸变得憔悴而干瘪,让我大为吃惊。我很明白他就要离我们而去,再也看不到他了。我感到非常悲伤孤独。桑腾死得很艰苦,我们随时可以听得到他极力挣扎的呼吸声,也可以闻得出他的肉体正在腐坏。整个寺庙鸦雀无声,只剩下他的呼吸声。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桑腾身上。虽然桑腾的死把他折磨得很痛苦,但我们看得出他内心很平静,对自己也充满信心。最先我无法解释这一点,但后来我知道了它的来源:他的信仰,他的训练,还有我的上师就在身边。虽然我感到悲伤,但我知道只要我的上师出现,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他能够帮助桑腾解脱。后来我才知道,每一个修行人都梦想在他上师面前去世的福报,让上师引导他走过死亡。

在蒋扬钦哲引导桑腾宁静地走向死亡时,他对桑腾开示他正在经过的每个过程。我的上师知识精确,信心充满,和平安详,令我惊讶不已。只要上师在场,即使是最焦虑不安的人,也可以从他安详的信心中获得保证。现在,蒋扬钦哲正在告诉我们,他对于死亡丝毫不恐惧,这并不是说他对死亡看得很草率;他经常告诉我们他怕死,警告我们不要幼稚或自满地对待死。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的上师在面对死亡时,能够这么镇定、从容、有条不紊而又出奇的无忧无虑?那个问题让我着迷不已,也教我神往不已。

如何坦然面对生死 是佛教给予世人的最大法宝

生死涅槃(网络图)

文:陈坚

十九世纪的德国大哲费尔巴哈曾说过:“世上若没有死,就不会有宗教”,这话若用在佛教上乃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如果世上没有死(指人身之死)这回事,也许就不会有佛教及其存续与发展,至少佛教的作用,佛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会大打折扣,佛教就不会是现在的这种繁荣局面。

虽然从佛教史上看,佛教并不仅仅局限在死上做文章,它还有更为广阔的精神空间和社会接触面——若非如此,佛教亦难以繁荣。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如何坦然地面对死,这是佛教给予世人的最大法宝,同时也是世人最想从佛教那里得到的人生指导。

我们都知道,死是人生的底线,人人都会死,一律平等,诚如一偈中所说“死至无贫富,无勤修善法;无贵亦无贱,老少无免者;无祈请可救,亦无欺诳处;无捍格得脱,一切无免者。”对于无人能免的死,人们本能地有一种畏惧,很难坦然面对。

然而,佛教却能使人们免除对死的恐惧,这有禅诗为证,如唐末五代禅僧玄泰在感觉自己将西逝时,作一《遗偈》,曰:

今年六十五,四大将离主。

其道自玄玄,个中无佛祖。

不用剃须,不有澡浴。

一堆猛火,千足万足。

好一个潇洒的玄泰!在他看来,死就死呗,何可足惜,付之一炬就是了。人本是“四大”和合而成,人死“四大”散,因而根本就没有必要在临死之前大肆张罗一番,“不用剃须”,也“不须澡浴”,一切任其自然。这首禅诗表现了一个觉者超然的生死观,表现了一个悟道者的“真空有无观”。

试想,一个“四大”和合的皮囊,哪还用得上净身剃须,一堆猛火则“千足万足”矣。人本自空,终于归空,然而这个空却不是断灭空,而是玄之又玄的妙有。既然一切是空,又何谈什么佛什么祖。僧人玄泰之于生死的了然态度,难道于世人没有启发么?

玄泰的《遗偈》表明了佛教坦然超脱、于死不惧、视死如归的“死”观。这样的一种“死”观在五代曹洞宗禅师重云智晖的《辞世并戒门人偈》中亦得到了表现,该诗偈曰:

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

住来八十年,近来觉损坏。

早拟移住处,事涉有憎爱。

待他摧毁时,彼时无相碍。

重云智晖禅师把“四大”和合而成的人身比作是一间父母为“我”修盖的一座房舍,人之将死,就是屋舍将坏。屋舍坏了,“我”移个住处就是了;屋舍最终塌毁,“我”已“乔迁新居”,两相无碍,何惧之有?以迁居来喻死,隐含着“生死不二”的无分别境界,因为,死只是迁,而不是灭,“我”从这儿迁到那儿,“我”依然还是“我”,这儿和那儿对“我”又有什么分别呢?

可以说,玄泰的诗是从“四大皆空”的角度来表达佛教坦然超脱的“死”观的,而重云智晖的诗则是从“生死不二”的角度来表达佛教坦然超脱的“死”观的,两者殊途同归。

修行(网络图)

再看清代大悲禅师的《绝笔诗》,内曰:

道我狂时不是狂,今朝收拾臭皮囊。

雪中明月团团冷,火里莲花瓣瓣香。

好向棒头寻出路,即从业海驾归航。

满炉榾柮都煨烬,十字街头作道场。

在这首诗中,大悲禅师连用四个比喻,将佛教坦然超脱的“死”观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他把死比作是“收拾臭皮囊”而已,这是何等地平实啊!其次,他把死后在火里焚化,比作是芳香四溢的“火里莲花”,而不是凄凉的“雪中明月”,这是何等地乐观啊!第三,他把死尸焚尽消失比作是从“业海驾归航”了,生前苦苦地从“当头棒喝”中寻出路,而死后则顺利地从业海远航上西天,犹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似地顺畅,这是何等地惬意啊!

最后他把死看作是在人生的“十字街头”作了一次道场,在这个道场中,香炉中的“榾柮”(gǔduò,烧掉一截的断香)都全部焚尽了,一切圆满成功,这又是何等的功德啊!大悲禅师的这首《绝笔诗》如此详细形象地诠释了佛教坦然超脱的“死”观,堪称此类诗作中的上品。

不但在古代的佛教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佛教超然超脱的“死”观,而且如果我们能经常翻翻当代的佛教杂志,那么我们也会发现许多表达这种“死”观的作品,比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示寂后,《丛林》杂志(江西佛教协会主办)二○○○年第三期刊登了一首朴老临终前写的诗偈,曰: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等何有,谁与安息?

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毫无疑问,这首四言偈同样明确地表达了佛教坦然超脱的“死”观。看了上述这样一些诗偈,读者诸君,你对死是不是会有一种全新的看法呢?佛教并不是象世俗的做法那样把“死”描绘成一个人见人怕、充满了青面獠牙的恶魔的地狱,而是把“死”描绘成一幅落花流水、清风明月的安详、静谧的水墨画。

轮回(网络图)

在佛教看来,死不是地狱,但也不是天堂,所以面对死,既不必惧怕,也不要欣喜,须知死只是人生中无数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事情中的一件,跟我们平时的吃喝拉撒一样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因此,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死,大悲大喜地面对死都是与佛教背道而驰的。每当看到释迦牟尼佛安详而平静的慈容,我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对死的恐惧已在这副广袤而深邃的慈容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是的,佛教坦然超脱的“死”观,其核心无疑应该是不畏死,说得通俗点,就是不怕死,但是佛教的不怕死与历史和现实中所常见的种种殉道者的不怕死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殉道者的不怕死是把死当作实现某种外在信仰的手段,而佛教的不怕死,则是一种人生圆满的境界。在佛教那里,死既不是做另一件事的手段,也不是做另一件事的目的,而是人不可或缺的生命活动本身。

佛家是如何理解生死的?

    “有生必有死,人应惧生,不应惧死。无生即无死,究竟解脱。”

      后唐保福禅师将要辞世示寂时,向大众说道:“我近来气力不继,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门徒弟子们听后,有的说:“师父法体仍很健康。”有的说:“弟子们仍需师父指导。”还有的说:“要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种种劝慰不一。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保福禅师用非常安详的风度,非常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么样才好呢?”这个弟子毫不考虑地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言毕,保福禅师圆寂。

        在一般世人看来,生之可喜,死之可悲,好生恶死是凡庸的事情;但在悟道者的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不生不灭”是禅者的妙语。

        《心经》有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句话是说: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消失;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消失。

        佛家境界的老死是无自性空,老死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假相,梦幻泡影,因此佛家不灭除生死,也不厌离生死,在生死中通达生死,在生死中超越生死。所以说,佛道是不离生死而又超越生死的。直面生死的时候,领悟这般道理的人就多了份常人难有的洒脱和自在。

        不少禅者都说生死两者与他们不相干。如棕衍禅师曰:“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道楷禅师示寂时更说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禅者生死,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总之,生不贪求,死不畏惧,禅者视生死均为平常。

        佛经说每个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沉重的躯壳;临死时,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好比乌龟脱壳之被撕裂、被锉刮一样痛苦。大多数的人都惧怕谈到死亡,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面对这样的程序。

      在藏语中,“身体”一词的意思是“留下来的东西”,就像行李一样。每次西藏人在说这个词的时候,就提醒自己,自己只是旅客而已,暂时住在此生和此身。因此西藏人并不以全部时间改善外在环境,让心分散。如果他们够吃、够穿、有屋住,就满足了。

        在佛教里面,死亡是自然净化的一部分。死亡不会令人沮丧,也不会令人兴奋,它只是生命的终结,就像生命开始一样,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生命的事实。人们害怕死亡,是因为被各种各样的感觉所迷惑。

一位比丘问佛陀:“生与死孰苦孰乐?”佛说:“有生命就会有死亡,美好的事物也会变坏,变化不已是宇宙的真理。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妄念,从而得到永恒的喜乐。”

        如何面对死亡?这是佛经带给人们的恒久思考,也是人们最想从佛道中得到的人生指导。世人眼中的死亡是面目可憎的,它让人不寒而栗;佛道中的死是一幅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静谧画面。

        死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是人生中许许多多普通事中的一件,就像喝茶、吃饭、说话一样平常。所以,面对死亡时,不必哀伤,也无须欣喜,要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它。

死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经验的。但随着观念的进步,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规划死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有尊严地离去,也是热爱生命的一种方式。那么佛教关于“死亡”的态度和观点又会带给我们哪些启发呢?愿大家能够从中获得直面死亡的勇气,更能开启善待死亡的智慧和慈悲。

生可以说是一个结果,利用这个结果,正好可以为死亡做准备。当我们死亡之后,世界上任何财产、名利都带不走,真正可以带走的,是我们的慈悲心、智能心和功德。因此,不必担心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看看自己现在有没有“储蓄”是真的。利用现在的生命好好养精蓄锐,在这个世界上多做些功德,多带一些好的业报到来生,就不必害怕死亡了。这就像我们在乡下多赚一点钱,再到都市来做义工,这不是很好吗?

        人生有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之不易,死更艰难。为了生存,种种努力奋斗,种种勤劳辛苦,读书求学,谈情说爱,生育儿女,负责家计,上要孝敬老人,下要抚育幼小,还要负责多少社会的责任。除此之外,身体上的疲劳,心灵上的烦恼压力,外境的是非委屈,都感到生之艰难。

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但是有的人得享高寿,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自然寿终正寝,称为善终,这是最好的结果;但是也有的人正当青壮年的时候,意气风发,亟思有一番作为,却在这个时候医生宣布得了不治之症,结果因病撒手人寰,真是情何以堪!

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迟速有别、种类各异。显贵如秦始皇,虽然可以拥有世间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无法获得长生;高龄如彭祖,纵有八百岁的寿命,从宇宙大化来看,也不过如蜉蝣之朝生暮死。

宇宙含灵,乃至一切众生,有生必有死,只是死亡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

经上将之归纳成四大种类:

一、寿尽而死

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抔,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意思是说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二、福尽而死

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土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意外而死

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以至于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四、自如而死

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缘法量的圆满和合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钳制。

因为生死是人生两大问题,所以佛教喊出“了生脱死”的口号。但是追究起来,了生脱死并不是真的不死,而是在生死中有信仰的力量可以处理生死。例如:满足、忍耐、明理、淡泊,这都能减少生的压力;再如对未来生命的憧憬,对求生净土的希望,对善因善缘得使来生更好的果报之深信,都能让我们对死亡有一些超脱的认知。

人要做自己的医生,平常多运动,饮食要节制,生活要正常,情绪要平和等,都能有益健康。总之,十大死因虽然可怕,如果求生意志强烈的人,注意信仰、道德的生活,平时多运动,常保心情的愉快,各种死因也并非不能改善的呀!

      坦然面对痛苦与死亡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讲过一个故事:1976年,第二世敦珠法王在纽约时,有位身患绝症的美国妇女前去拜见。她一见到法王就开始哭诉:“我只能再活几个月了,您能帮助我吗?我快要死了。”法王慈悲地笑了起来,平静地告诉她:“不仅是你,我们大家都正在等死,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听了这几句话,她的焦虑当下消失。随后她皈依了佛门,用佛法来调整心态,最后不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为全心投入修行,奇迹般地获得了痊愈。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这是人生最大的课题。很多人就算不想死,平时谈都不敢谈,但到了最后也必然要面对。倘若你能学习佛法,提前对生死、轮回有了解和准备,那么,有时候勇气会变成力量,让你不被任何痛苦打倒。

      有白昼就必定有黑夜,所以就必须要为黑夜的到来作准备;有夏天的暑热就一定会有冬天的寒冷,所以就一定要为冬天的寒冷作准备。

这两个常识告诉我们一桩事情,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存就是生,那么我们一定要为死亡作准备。就如同我们为黑夜、为寒冷作准备一样。

有一个更重要的准备,我们怎么去为死亡做准备?我下辈子要到什么地方去?对死亡做准备就是修福、修慧、求生净土!

修福修慧是我们增上往生的资粮,来庄严净土信愿称名。如果我们接纳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给我们的承诺保证,我们信愿念佛乃至十声都能往生,要作好这样的准备,我们才能得心安,得快乐。

所以通过修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是对我们这一期的生命做准备。

      佛教认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一般人很容易误解这是在散播悲观主义。事实上,在佛教的观念中,身体上生老病死的变化,只不过是假相而已,学习并实践超越这些假相的方法,才是佛教教义的重心所在。

释迦牟尼之所以能够成佛,是因为他观察、体会到,所有人都无法超越生老病死。有生必定有死,生与死是一体的两个段落,开始的时候是生,结束的时候是死。而且只要有生命,就一定会老,生命的过程就是一连串老化的现象。老化的同时,还会产生许多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直到最后死亡,谁都不能够避免。

我们要知道,死亡本身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死后还有另一个新的未来在等待着。就像白天工作太累,晚上非睡觉不可一样,补充睡眠以后,第二天早上起床,又是崭新的一天。死亡只是一个轮回,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

        对死亡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未知”产生恐惧,但许多人得以最终克服恐惧,是他们“已知”,“已知”的基础除了是对死亡这个自然现象的理解外,他们的信仰也指引着他们摆脱恐惧,比如佛教。

■ 如何面对死亡?

首先我们就应该对死亡有所准备。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是没有办法分割的,出生时,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生与死息息相关。每个人从知道有生命的事实那一天开始,就要有面对死亡来临的心理准备。

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感情是无常的,家庭也是无常的,每一个人都终将离开人世。如果平时就有这种心理准备,面对亲友的死亡,即便会有一些伤心,但应该不会特别伤心。因为你知道真相如此,生命不可能永恒不变。每个人都会死,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律。一旦我们对此产生了相当清晰的认知,不仅不会痛苦到难以自拔,而且会非常淡定。

■ 众生死亡千差万别,佛教归为四大种类:

即寿尽而死,福尽而死,意外而死,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最后一种“自如而死”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缘法量的圆满和合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钳制。

■ 那么对于佛弟子来说,要如何才能善终,活得长寿富贵 ?

一是知道“人皆有死”的观念。要正确认识死亡,不恐惧死亡。

二是要有“向死而生”的努力。人终有一死,但不是叫你浑浑噩噩度日,想着终有一天会死亡,就什么都不干。而是叫你活在当下,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活着的每一天,认认真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刻苦修学佛法,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三是要有“行善布施”的德行。我们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还债,报恩的。所以要懂得利用一切有效时间,修福积德,这样当临终就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佛教不害怕死亡,认为死亡只是一个轮回,认可因果的观点。

佛教认为,世界是一个流转循环的过程,人生在世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现世是前世的结果,后世是前世的延续,一世转一世,没有穷尽。一个人只要未得究竟解脱,则他必将在六道中轮回不息,即在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的流转发中进入下轮的生命历程。

正如《心地观经》所说:"有情轮回六道生,犹如车轮无始终。"至于人死后究竟入哪一道,要看他今世修行、积德如何。前世决定今世,今世决定来世,三世因果环环相连。

扩展资料:

轮回学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是佛教对事物本质、事物变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伦理道德、人生解脱等的观念紧密相关。轮回学说起源于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决的仅仅是人死后去向的问题。

佛教创立者吸收了轮回学说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轮回论认为众生由于恩爱执著、迷惑造业的影响,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转生死,受诸苦恼不能解脱。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故名轮回。所以,解脱轮回之苦,也就成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护众生的指导方针了。

参考资料:佛教——百度百科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84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