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佛修行(怎么学佛)

怎样系统全面的学习佛法
1、修行佛法次第:
一般众生,从凡夫位开始发心修行,必须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总共有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修行,才能次第的圆满佛道的修证。修行分为五个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究竟位。最初是资粮位,资粮位要积集福德、积集信心,才会对比较胜妙的佛法生起信心,才会发心想要修行。见道位是关键,见道就是见到那个道路、真理,知道如何修行。声闻见道就是“初果人”,会知道修到阿罗汉的方法。缘觉见道会知道修到辟支佛的方法。大乘见道就是七住位明心开悟的菩萨,会知道修到究竟成佛的方法。从第七住一直到初地都算是见道位。初地以上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没成佛以前,都算修道位。究竟位就是究竟佛所演说的最深妙的法义。
2、对修行人的建议:佛法分为三乘菩提(声闻乘、缘觉乘、大乘),修行人应该注重基础佛法,从声闻乘见道位的法义入手,弄清楚基础名相(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等)的内涵与外延,次第进入缘觉乘见道与大乘见道,再由大乘见道位转入修道位,乃至究竟位。次第实证,终能顺利圆满。若不在基础佛法上面用心,喜欢探讨研究深妙而又难以了知的佛理(中观、唯识、佛性、如来藏、阿赖耶识等),反而浪费时间。因为基础不稳固,上层的推理和判断,就像空中楼阁,靠不住。“五蕴无常、苦、空、非我”,必须一开始就要学。轮回当中的主体常不变异,也要一开始就学。(无常的五蕴和永恒的轮回主体,合起来就叫做六见处。)不然,你一定会走弯路。走弯路还不打紧,你可能会诽谤三宝。
3、修三乘菩提,在入手的时候,一定只有两种方法,没有第三种。一种叫做毘钵舍那(观),一种叫奢摩他(止)。毘钵舍那和奢摩他都是梵语,毘钵舍那是法相的观察,奢摩他是禅定。
4、推荐非常好的“佛学教科书”
修行人一般一开始都是东看看西问问,无法系统深入的学习佛法。目前是末法时期,去佛久远,现代人对于古文言文的佛经原文存在着理解上的难题,很多佛法义理被所谓的“大师”误解。造成以盲引盲,无法证果。正法衰微,末法佛教占主导地位,正法佛教只在很小众的流传着,直至佛法的灭尽。下面我推荐三本入门书:
(1)《文艺佛心》,透过作者的阐述,发掘许多文艺作品(小说、电影、歌曲)所蕴含的佛法哲理,并启发自我。从文学作品、小说、电影、歌曲看见佛法的无远弗届,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都是典范;还有作品在不经意当中创作出与佛学相关的作品,如电影《黑客任务》《全面启动》《蝴蝶效应》和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等。
(2)《实证佛教修行方法》。该书从佛法入门的基础——“什么是佛、法、僧”开始,从小乘佛法(声闻乘)到中乘佛法(缘觉乘)一直到大乘佛法(菩萨乘)都作了详细的讲解。该书的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实修、实证、实际下手修习。该书运用现代白话口语的方式,把胜妙的佛法道理和修行方法通过讲述的方式娓娓道来,实是广大修行人的一大幸事!
(3)《实证佛教导论》。该书从小乘声闻乘佛法到中乘缘觉乘佛法再到大乘佛菩提乘佛法都进行了十分详细深入的解述,其特点是科学、严谨、客观、逻辑严密、论证全部以佛经原文为依据。处处强调“实证”、“现量”。是一本非常好的“佛学教科书”,实在稀有难遇。希望有缘人能够珍惜这个正法因缘,深入学习此书,避免走弯路甚至误入岐途。 (以上书籍网上可以搜索到)
怎么才能修行佛法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四部《阿含经》、《净土诸经》、《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伽经》等。
(千万不要以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经,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经过修行,和没有修行的,对佛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经,要进行修行。佛法两千多年了,佛经浩瀚,不论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几乎你们所有的疑问,佛经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
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念佛心要恭敬虔诚,从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最能去妄,妄念无处著脚,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久当自得耳。大势至菩萨谓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印光法师)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4、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我要学习佛法,怎么学?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84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