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有相止修成的功德(有相止观和无相止观的区别在哪)

学佛百科2023-03-1577

修道之止观

      止观是佛教禅定修习的基本方法和指导原则,又作止观双修、定慧等持。佛教禅定包含了“止”和“观”两大部分。“止”,音译奢摩他或三摩地,即心一境性,指心持续专注一境而寂然不动。“观”,音译毗婆奢那,即正观察力,指用如实的智慧观析真实。

止为息内,就是心平息,不受杂念的干扰,如同平息水面的波纹。观有两种,一是“慧观”,即用佛陀教示的知见观察分析,也就是用缘起性空的道理破除我法二执;二是“胜观”,即在慧观的基础上产生轻安。

止和观是佛教禅定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在佛教修习中,止观必须兼顾,如果只修止不修观,就不能得到断无明的智慧而究竟圆满;如果只修观不修止,不仅已经修得的止容易退失,遇到烦恼障碍的时候,无从对治,心也不能寂定,观就无法成就。因此佛教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否则就会偏向外道。

佛教中修习止观及入止观双运的门径很多,下面从三个方面阐述

一、圣道门的止观

二、净土门的止观

三、圣道门的止观与净土门的止观比较显胜 

一、圣道的“止观”

      一般来说,止观双修的次第,大都从止入观而达止观双运。小乘南传禅法从“四十业处”入慧地,大乘念佛禅从持名、观想入实相念佛,密乘或从有相瑜伽入无相瑜伽,或从生起次第入圆满次第。

        天台宗智者大师指出:“修习止观是直入成佛的核心要法,若夫泥桓之法,入有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籍。”

      密宗的止观,止分九住心,包括内住心,续住心,安住心,近住心,调服心,寂静心,最寂静心,专注一趣,等持,九个层级修成了,就接近“奢摩他”,止修成才可以修观,他是有次第的。

        禅宗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则是另一种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的修行方式。惠能融禅定止观于行住坐卧之中,这与他以慧摄定,将定、慧统一于无念之心有密切的关系。

《坛经》中说:“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

      圣道门的“止”是从众生心止,所摄是圣人定善根机,必须禅定,能止者自心力,所止杂念恶业比较浅显,一定是圣人的根机我们凡夫不可能如实修行相应,声闻缘觉菩萨各有深浅,是因地法门,所以不究竟圆满。

      圣道法门的“观”是观心,观心“不生不灭”等,比如“三轮体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四句,绝百非”,都是观心。《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要破我法二执,证悟般若空性。这是非常难得。众生的心有时是真实有时是虚妄的。凡夫从妄心做事,能观的心是虚妄的,所以所观的境还是虚妄的这样观来观去,永远出不了三界。而且容易着魔,心,无形无相,观心就要破虚妄相,《金刚经》云:应无所住生其心 。我们凡夫怎么可能无所住生其心 。 凡夫即使有真心也是素法身没有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没有圆满成佛,只是刚入道而已。

      总之,圣道止观,闻、思、修三位在修位观成,是自力 , 摄定机  。

二、净土的“止观”

        净土法门的止观皆从名号生,从佛力生。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云:“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 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 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净土门的“止”是从佛来止,“止”的本体,就是佛力,佛的力量。佛力显示为四方面,就是佛名号力、国土名号力、国土力和正觉住持力。这四方面浓缩起来就是如来如实功德。“止”的相状是什么?不是凡夫费劲地调心、加深禅定力,然后来止——没那么费劲,这种“止”很自然,“自然止身口意恶,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相状是自然,就是“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止”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在此土止一切恶,在彼土止身口意恶,止求小乘之心。所以“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净土法门是果地法门,佛力止是圆满的。

      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释名门云:“观”者,照也。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善导大师解释“观”,只说了“照”,背后的玄义是涵盖定善的观与散善的观,涵盖自力与他力,涵盖着要门与弘愿,这里的“照”是通于定善,散善和念佛,而最终归结于念佛的信心。“照彼弥陀正依等事”,有了智慧的光明,就能够清楚了解并且欣慕阿弥陀佛的正报、依报的功德,也就是信受佛的智慧。那么,佛的智慧都在哪里呢?在阿弥陀佛本身。因为,依报跟正报是一体的,以正报来包含依报,依报就在正报当中,所谓“依正一如”。正报是无形的,阿弥陀佛为了救度众生,所谓“垂名现形”,必须以他的佛名来显示才能救度众生,所谓“名体不二”。这样说来,“依正一如”“名体不二”,“照彼弥陀依正等事”就是信受弥陀名号的救度。《观经》流通分释迦佛付瞩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导观佛三昧入念佛三昧。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净土门的“观”是观佛,是南无阿弥陀佛观,是释迦佛的佛力观,入弥陀佛的愿力观,  闻见一同,神力对韦提,  教力对未来众生。背后都是弥陀大愿业力。是故言“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总之,净土法门阿弥陀佛名号止观互含。因为止观都是以阿弥陀佛名号为体,止和观的功能是同时具足的。净土的止观,闻、思、修三位在闻位观成,净土的闻位相对圣道就是修位,且是如实修行,《往生论》云: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对比圣道摄机净土的止观,定散随机,理事相应。

      下面举经证闻位观成

      《大经》云: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观经》下中品云: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壮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之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三、圣净对比

      释尊出世济度众生,化道遍百亿,利益普三千,化缘薪尽,正像早过。我等受生于五浊六恶之末法,感罪于四生十恶之业道,善根薄少也,根性迟钝也,戒行难持,定慧难证。妄寄其分于在世之正机,不可期现世证入;暗同此身于正像之贤圣,不可恃自力得道。何况,在世之顿悟顿入,多是权化之示现也;正像之得道得果,恐少实业之众生也。不足准望于末代机根,不及比较于当今凡愚者欤!然于弥陀名号者,极善最上法也,虽造罪凡夫,修之得往生;他力难思行也,虽具缚底下,信之预来迎。

      净土宗念佛人当知称名者定慧不一,止观不异,等持和双运,皆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中。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得涅槃分”,而且能当生成就,快速成佛,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唯有净土法门。

                                      本妙

                          2020年6月12日

                                写于法宝寺

佛教为什么要修功德

要修福德。要福慧具足,佛陀称为福慧两足尊。

无福,处处不自在,为三餐而奔波。

“这条菩提路要走得远、走得好,首先就要够福,福在于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三施并重;够福的话,菩提路上衣食就无缺,不用担心这方面的烦恼。其次更重要的是智慧,即使有了福托住,但智慧不足,就容易因福做业,做错事而掉在愚痴之中。要用智慧去驾驭福德,要借助福德去施展智慧,这样福慧双修,一步步就逐渐成菩萨成佛了!”一常观世音师父

修行者怎样对待修行中功德相?

凡有所相皆为虚妄。所以修行人在修行中功德相不用执着,继续修行就行了,不需要怎么对待。因为我们想修佛,一直想修到什么程度?直到成佛为止。所以说不管出现哪种的现象,我们都不应该住在这里。绝不能以这个为修行的一种标准,不应该住在这里,应该不把它放在心上,继续修行就可以了。

修行为什么会有功德和福德?

功德就是积功累德,是工夫时间慢慢积累起来的;福德是获得世间、出世间的行为。“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福德二字,是说假使一个修大乘菩萨行的人,能够不住相布施,那么他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积功累德,是工夫时间慢慢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就像一件工程,一天一点累积起来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结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文学上称鸿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是出世间法。清福比鸿福还难,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难。可是一般世间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时,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谓蛮可怜的。这是著相的关系,因为有人相、我相的缘故所造成。或者夫妻俩坐在那里,变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其实那个清净境界是最好的时候,结果因为住相,把世间各种会变的现象抓得太牢,认为是真,等现象变时,他认为什么都不对了。有的人忙碌时想求一分钟的清福都没有,可是真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报来了。事实上,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真正的福报。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85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