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田(佛教十种心)

良田不如心田好
良田不如心田好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liáng tián bù rú xīn tián hǎo,意思是比喻财产多不如心地善良好。
良田:肥沃的田地,良田千顷 ㄧ荒漠变成良田。
不如:比不上。
心田:佛教语。即心。谓心藏善恶种子,随缘滋长,如田地生长五谷荑稗,故称。
关于善的成语
1、彰善瘅恶:彰:表明、显扬;瘅:憎恨。表扬好的,斥责恶的。
2、欺良压善:欺:欺负。欺压善良的人。
3、淑人君子:指善良贤惠,公道正直的人。
4、徙善远罪:趋向善良,远离罪恶。
5、采善贬恶:采:选择;贬;贬斥。采取善良的行为,贬斥恶劣的行径。
6、枕善而居:谓守善不移。
7、疾恶好善:痛恨邪恶,喜悦善良。形容爱憎分明。
8、止于至善: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9、善人义士:善良之人,仁义之士。
10、慈眉善目: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良田不如心田好
佛家讲的心田是指人的哪里?
佛教讲的心,不是胸膛里这颗肉心,也不是藏在脑子里,而是无边无际,无处不在的。虚空有多大,心就有多大。
心田是什么意思
心田是内心的意思。
1、内心。南朝梁.简文帝〈上大法颂表〉:「泽雨无偏,心田受润。」
南朝梁简文帝《上大法颂表》:“泽雨无偏,心田受润。”唐白居易《狂吟七言十四韵》:“性海澄渟平少浪,心田洒扫净无尘。”明唐顺之《石湖王传辱观拙集见赠长句二十三韵奉答一首》:“言语能工诧鹦鹉,心田耳秽惊狐蜮。”
2、心思;心意。
《白雪遗音·玉蜻蜓·戏芳》:“芳是唤名心是素,只恐爱花人空自费心田。”《再生缘》第六二回:“劳气血,用心田,训弟成人法甚严。”叶文玲《年饭》:“藕和缸子的故事,钟鸣也知道,当看到这份切得不寻常的菜时,她和老姜,自然明白了苗新的心田。”
什么是“八识田”?
“八识田”是指八识产生之处,尤指胸中、心田,是佛家用语。
佛教说的八识,即佛法按照功能把心区分为八个部分来认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就像兄弟八人共一村,村中诸事各持分,五个出外作买卖,心识居家独自尊。眼观耳闻鼻作探,舌味身触心难安,末那执我作传达,赖耶罪福怎能堪。
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故称之为意,第七识末那识,指的是由前六识与外在物质沟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识,
第八识则是在前七识循环往复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习气、习惯,这些习气习惯潜藏人心灵深处,不断地不觉察地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
扩展资料:
一、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二、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三、鼻识:鼻子具有嗅觉,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四、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五、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同样他也只具有触觉的功能,一区分快感和痛感,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六、意识:它又称“心识”,其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五位中心法是根本,除了预知推断或机体觉外,佛法重点在于通过修炼达到“心识”不受五尘传递而干扰,心中不为所动,最终做到六根清净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识田
佛陀告诉农民佛教是如何种心田的
佛陀持忍辱的牛,与精进的锄,把智慧的种子播在社会上一切众生的心田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87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