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怎么说高敏感的人的简单介绍

高敏感的人有多可怕 高敏感真的不好吗
高敏感体质是不好的事情吗?
高敏感体质不是一种疾病或状态,而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人格特征。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在世界上,高度敏感的人高达15%~20%,即每5个人就会有1个的内心很敏感。高敏感人群从一出生开始就拥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系统,可以更好地深入感知、处理内部与外部的信息,并且拥有更强大的洞察力与觉察能力。因为高度敏感让人体会到更强烈的情绪,也更容易消极,造成焦虑、抑郁。
所以高度敏感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吗?其实,高敏感这项特质也会带来独特的优势。
共情力强
很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因此一般比较善良,这种能力像是高敏感的天赋,甚至能让他们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教师等。
既深沉又活跃
高敏感的人喜欢深度思考和投入情绪去感知,所以常常有与众不同的观点,让人感觉很有智慧,并且,ta们也会对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表现出强烈的愉快和活跃。
喜欢独处
高敏感大多不喜欢人多太热闹的场合,ta们会感到压抑、难以喘息,独处通常是ta们恢复能量、自我关爱的方法,而不是离群,不懂交际。
注重交往质量
高敏感对亲密关系的要求比较高,喜欢深入有意义的交往,而不是泛滥不走心的敷衍,所以ta们喜欢和一两个知己畅谈,不会喜欢与许多人泛泛而谈。
喜欢动物
很多高敏感的人会通过养宠物来滋养内心,因为不太需要外出寻求他人建立内心连接,虽然ta们也希望有知心朋友,但前提是必须能够建立深层次连接。
以上就是关于高敏感及其相关问题,如果您仍然有相关疑问,请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选择一位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保障,请谨慎选择。
佛教怎样治疗人际关系敏感
佛陀指示人际的关系,都是由宿生之缘缔结而来的!在佛法中,治疗人际关系敏感的主要方法有六度、四摄,四悉地,上供,下施等方法。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佛教怎样治疗人际关系敏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佛教治疗人际关系敏感之慈悲天下人
一个拥有慈悲之心的人,必然会善待他人,关爱众生,看待别人如同自己的亲人。 《梵网经》中说: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此受生。”《无量寿佛经》中亦说: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毋相憎嫉;有无相通,毋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也说: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善生经》中讲子女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一、奉能使无乏,二、有所为先白父母,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不断父母所为正业。父母亦当以五事养育其子女,:一、制子不听为恶,二、指授示其善处,三、慈爱入骨彻髓,四、为子求善婚娶,五、随时供给所需。
不过这里要注意,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不是没有原则的,它不能离开一个“正”字。若父母不正,子女当劝令归正。 在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方面,佛教指出世间朋友有多种多样,有贤友、诤友、亲友、仁友、德友、挚友、善友、慈友、悲友,此数者为良友;另有邪友、佞友、贪友、假友、怨友、害友,此数者为恶友。良友是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相发露,遭苦不舍,贫贱不轻”。人若远离良友,则恶友增多。
“慈悲”一词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体现佛教对众生的关怀的。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佛教视“苦”为一切世间法的根本相状,求道修行也就是要脱离无边的苦海。所以,在拔苦与乐的慈悲精神中,又以拔苦为最根本。
佛教治疗人际关系敏感之少欲知足
佛教认为,人们只有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无我利生、化他无倦的人生,诸行无常、时空无尽的宇宙观,断除烦恼、完成人格的价值观,与慈悲济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菩萨正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弘扬,在现实生活中认真实践,才能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富强、世界和平。但是一般的人都有严重的我法执着和深重的烦恼,而烦恼中又以贪欲为上首。人在贪欲的驱使之下,就会想尽办法去追求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诸如名利、地位、金钱、美女等等。而人的贪心是无止境的。当一个人得到了近处的东西,还会希望拥有远处的东西,甚或是要把别人的也据为已有。一旦得不到所希望拥有的东西时,又会加重自己的瞋心,有时还会不择手段地谋取。有了贪心和瞋心,人也会同时具有了三毒中的痴心,于是可能导致家庭矛盾、社会动乱、民族分裂和战争等的发生。因此《杂阿含经》说:“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乐。”
为了对治众生不断膨胀的欲望,佛陀和历代祖师都劝诫弟子要少欲知足,淡泊名利。因为佛教认为世事无常,即使你现在拥有万贯家财,拥有娇妻爱子,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天灾人祸等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这一切都将会离你而去。且不说身外之物是苦空无常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也不会永恒存在。一个人在生前无论多么富足,也不论如何风光,一旦身死命终,终究还是要两手空空而去,这是千古不变的事实。
佛教治疗人际关系敏感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其实也包含着弥勒佛的精神。弥勒佛在佛教里代表着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未来,我们从佛像那象征着福气的大耳朵、满面的笑容和大大的肚子中可看到全部的生活智慧:因他表现出了一种现代人应当具有的达观而宽厚的生活态度。每当我们礼拜弥勒佛的时候,都会从他那里感受到一种平直的心境和开怀的情感。而这种人生观还体现在佛教的修行上,所谓“修行”不是专指宗教的行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内心道德的养成,人格的升华。例如:人与人往来互相尊重;心存恭敬、包容;做人有人格、品德、威仪;肯与人结缘;心思端正,正知正见„„这些都是修行。甚至在人际的相处上,以人我无问的雅量,包容异己的存在;用怨亲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伤害;用凡圣一如的认知,包容无心的错误。以包容的心胸广利众生,这也是修行。
总的来说,面对人们普遍存在的贪心高涨,心态失衡的现实,佛教界人士应当利用其教义中有利于改善一般人人生态度的内容,从思想上来教育感化他们,让他们保持少欲知足的心态,在遭遇人生的成败之境时,应当做到“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此外,还应善用弥勒菩萨的宽容慈悲思想来培养现代人的宽容心态,塑造一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也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佛教应当肩负起心灵教化的神圣职责,在化解心理问题,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方面充当良师益友,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发挥其劝世导俗,恒顺众生的积极的作用。
对灵魂比较敏感的人,通常跟佛有缘吗?
能听闻佛法,即是与佛有缘!
法华经方便品曰:“佛种从缘起。”佛陀认为,现象界中,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也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都是关涉对待的生起、存在,故《杂阿含二九三经》解释缘起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缘力是助缘的力量。
缘起 梵文 Pratityasamutpady 、意思是“由彼此关涉而生起”。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是佛陀对于生命、存在的基本看法。佛陀认为,现象界中,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也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都是关涉对待的生起、存在,故《杂阿含二九三经》解释缘起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也就是一切的生起、存在,都是彼此关涉对待而有的。这种关涉对待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由空间所现的同时依存关系,一种是由时间所现的异时因果关系。异时的因果关系,即所谓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为因而彼为果;同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为主而彼为从。而此因果主从,并不是绝对的,换一个观点来看,因果主从又可以倒置过来。所以经文中说:“佛说:譬如有两根束芦,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们,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正复如是。”朋友们,两根束芦,拿去这根,那根便竖不起来;拿去那根,这根也竖不起来。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正复如是。”
有谓缘起(旧译为因缘)、缘生可以互为通用,事实上仍有其区别之处,缘起是以因边立名,缘生是以果边立名。《良贲疏》曰:“言缘生者,缘为众缘,生者起也,诸有为法,皆从缘生。”
俱舍论九曰:“诸支因分,说名缘起,由此为缘能起果故。诸支果分,说缘已生,由此皆从缘所生故。”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大日经三曰:“缘起甚深难可见。”【又】事物之起因。辅行一之一曰:“述此缘起,凡有十意。”【又】述事起由来之书名。如显戒论缘起。付法藏缘起。三国佛法传通缘起等。
佛教人分几种敏感人呢
没有这种分法。佛教人按照七众来分,其中在家众(在家修行的人)为:1优婆塞(男众、男居士)、2优婆夷(女众、女居士);出家众(僧人一族)为:3沙弥、4比丘(以上为男众)、5沙弥尼、6式叉摩那女、7比丘尼(以上为女众),合计七种人,称为“七众”。
佛教怎样解释天性敏感的人?
您所谓敏感是什么意思?如果说的是感情上很敏感,别人说的一点话都会对你有很大影响,自己的感情很不稳定。如果是这种,那要看看自己的心胸是不是狭窄,如果是,那就是执著比较重,需要改变,学习佛法,实地修行,来拓宽自己的心胸。
如果您说的敏感指的是有阴阳眼等等,这种情况也要看,有的情况是过去世你自己修行得到的,有的时候是鬼通或者附体等情况。无论是哪一种,自己都要依靠三宝的加持力,自己修行的力量来。否则很容易起大我慢而走火入魔。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95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