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家形容好人(佛家形容好人的句子)

学佛百科2023-03-1592

佛教信仰中好人与坏人如何界定?

大家都知道好是坏的反义词,坏是好的反义词,也知道好人是坏人相反的人,坏人是好人相反的人,但很难分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因为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都是相对的,比如,过去在象雄地方有位十恶不赦的恶人,遇见什么样的人,他就要你的东西;你不给他就抢东西;若你抢也不给,他就打你;若你还手,他就杀你,所以当地的老百姓谁听到他的名字就惊心动魄,把他当着凶残的魔鬼。

有一天,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婆回家走错路,走啊走,最后走到一个山崖口,她就不敢往前走,回头一不小心掉下陡峭的山崖,掉到山半腰,刚好她就抓住了一棵树,开始喊叫救命,这时候来了很多人,都在想办法也没有想出救命的方法,僧人们为他念祈祷经,祝她往生极乐世界而走了;好心人掉眼泪而离开此地,老太婆求他们不要放弃她,可是最终没人理她。

这时候,她的眼前出现当地有名的恶人,那位恶人看到山半腰有人求救,他就想,如果她是我的母亲的话,我怎么办?如果她是我的话,我会怎么样?开始就想办法救老太婆。他想了很多办法,最终把她救出来了,老太婆认为他是菩萨,是天下最善良,最好的男人;别人认为他是世上十恶不赦的坏人,魔鬼。

所以好人和坏人都是相对而言,那么,好心和坏心,好事和坏事等等,都是相对的,因此,相对的事不能当着绝对,不然我们会执著而痛苦的。对你好的人,不一定对别人好,所以你也不要盲目的夸奖别人;对你不好的人,不一定对别人不好,所以你也不要偏狭说别人的坏话。赞美好人是一种美德,但不能过分的赞美,他会生起傲慢之心;评判坏人是一种教育,也不能过分的评判,他会生起嗔怒之心。

我佛慈悲,普度众生。

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如何解释好人没好报

分两种情况:一是所谓的好人,未必是真正的好人。佛教认为,六道众生是平等的。但世人有几个认为动物和人是平等的呢?认为动物就是一盘菜,要动物的命,吃动物的肉,穿动物的皮毛,本质上就是弱肉强食的动物法则,心理上还是动物,叫人都很勉强,何谈好人呢?佛教的好人,最起码,要做到五戒十善,即:五戒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十善: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不妄语。还有的人表面好人,背后未必,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第二种情况:确实符合好人的标准,但没有好报。这种情况,就是前世恶业较重,福报不能现前。即所谓:行善必昌,行善不昌,必有余恶(前世恶业未尽)恶尽乃昌;为恶必殃,为恶不殃,必有余福,福尽乃殃。

佛家关于积善行德的诗句

1.“积善成德”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久积善行的人家,必然有祖先遗留的恩泽,久不积善行的人家,必然有祖先遗留的灾祸。

2、心作良田耕不尽,善为至宝用无穷。我们应有纯洁的心灵,去积善为大众。就会获福无边。

3、身安寿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

4、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在舍。

6、勤业门第春长在;积善之家庆有鱼。

7、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8、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教子教孙须教义;积善积德胜积钱。

10、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2.有关描述善心善举的诗词句

古代中国的慈善,无论是官方的慈善还是非官方的慈善,施善主体各有其特有的慈善动机,它们是善心的特殊体现,既是慈善义举(善举)的精神根源,又是慈善行为延续的保证。

作为官方的慈善形式,施善主体为国家政府,其慈善动力源于“民为邦本”的仁政理念,以安定社会为目的。西周即以“敬德保民”为其执政宗旨,所谓“惠及庶民”、“惠鲜鳏寡”等惠民、保民手段,其目的在于平息民怨、天下安宁。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即是此义。此种思想为儒家所承继。孔子推崇“仁”德,其中就有“惠民”举措。孟子推崇“仁政”,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所谓“仁政”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反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何以如此,乃是行“仁政”关系到能否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孟子的话就是“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⑨孟子甚至进一步得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⑩这是“民为邦本”的极致表达。儒家所推崇的“大同之世”理想,就包含有“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1)的慈善内容。历代统治者在灾荒之年注重救济灾民,扶危济困,建立“社仓”、“义仓”以稳定粮食市场,帮助灾民度过灾年,前文所述种种官方慈善形式无不出乎“民为邦本”和“行仁政”的考虑。

民间慈善形式主要有非宗教和宗教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是以亲缘、族缘、乡缘为纽带的人际亲情。譬如范仲淹创设的义庄制度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族慈善形式,其慈善惠及的范围主要限于范氏家族内的族人。明清以后,民间慈善发展到以绅商为主体成立各种民间慈善组织,慈善所及范围已有突破亲缘和族缘等人际亲情的模式,更多是基于“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观念,慈善救济对象大有扩张。这种民间慈善的动力根源是儒家“仁者,爱人”的观念及其延伸,所谓“亲亲而仁民”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观念即为此。其内在动力是“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仁之端”,乃出于人心自然流露,全无任何功利意识。它是一种纯粹的对于人之同类命运的同情关怀,其行为所发亦是自然而然,全无功利念头。

宗教类型的民间慈善形式,佛教和道教都有相当的影响,佛教尤甚。佛教的布施慈善、普度众生是基于众生皆有佛性的“佛缘”。民间的亲缘(包括族缘、乡缘、)和佛教的佛缘的对象在空间上不同,佛教的佛缘是天下众生,是普遍的;而亲缘是特殊的。在中国古代,这两种“缘”相互补充,因而既可以救济族内的贫困者,也可以救济陌生人、路人。可以说,基于亲缘和佛缘的道德意识是中国古代民间慈善的基本动力机制。

佛教慈善的动力源于佛教的“因果报应”和“业报轮回”,一个人的祸福果报是由他本人的“业”的染净、善恶决定的。《妙法圣念处经》卷一说:“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按照佛教理论,行善业,得善报,即佛教所谓善得福报的“福田”观念。《大正藏经》八十五卷《像法诀疑经》说:“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行不善业,得恶报,来世堕入畜牲、饿鬼道,下地狱受尽煎熬。这种观念与中国传统中的“天”具有赏善罚恶的意志结合,如《尚书·商书·伊训篇》所言:“惟上帝无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进而得出如下结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2)也即所谓“福因慈善得,祸向奸巧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佛教的“因果报应”相结合,就成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非常重要的动力机制。道教亦有类似的积善修德和因果报应相结合的思想,主张行善成仙。葛洪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言,愍人之苦,赈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行善成仙甚至具体到行善数量与成仙级别挂钩。“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且须连续立善,如成天仙,“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千善,乃复更起善数耳”,“积善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13)无论是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观念,还是道教的行善成仙的诱导,事实上都成为宗教慈善的内在动力机制。

客观地说,宗教的慈善动机似乎并非那么纯粹,要么出于修行,要么为了成仙。但慈善行为本身却并非希望受惠者回报于己。就此而言,此种慈善动机并非主体现实的功利目的,而是源自对超验力量的敬畏。

3.跪求行善的诗句或者古文

见他人善,当如己善,必助成之;视他人物,当如己物,必爱护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出自《周易坤文言gt;《国语晋语六》:“夫德者,福之基也。”《国语·周语上》:“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列子·说符》:“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随缘行善,心无挂碍横经叉手步还趋,积善方知庆有余。唐 刘兼 《贻诸学童》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宋)杨万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

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

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

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故吉人语善、

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

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太上感应篇》

4.描述“善心善举”的诗词句有哪些

1、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满庭芳·山抹微云》作者:秦观

2、

儒家所尚者,行善与文章。

用舍何尝定,枯荣未易量。

干求便黾勉,得失是寻常。

外物不可必,其言味甚长。

-----《长子伯温失解以诗示之》作者:邵雍

3、

衰翁七十五,犹有身世忧。 暑不办寒计,朝始为夕谋。 海若挟风伯,扫荡数十州。

钱塘幸而免,湖已入城流。 吾虽偶不死,生涯殊苟偷。 米价不少减,钱刀何所求。

长女亡六载,次女病未瘳。 假使即勿药,嫁奁将焉筹。 五男丧其幼,余皆隐林丘

-----《七十五翁吟》作者:方回

5.关于善缘的诗句

博施济众 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扶倾济弱 倾:倒塌,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扶助困难的人,救济弱小的人。

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一会价记着想念着。”

扶危济急 犹扶危济困。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

扶危济困 扶:帮助;济:搭救,拯救。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扶危救困 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

出处:元·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三折楔子:“今日个扶危救困休辞惮,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

积善成德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出处:《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积善余庆 积:积累;善:善事;余庆:指先代的遗泽。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出处:《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急公好施 指热心公益,乐于施舍。

急公好义 急:急于。热心公益,见义勇为。

出处:汉·刘向《新序·节士》:“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正而好义。”

济寒赈贫 济:救济;赈:赈济。救助寒苦,赈济贫穷。

出处:《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养老尊贤,教其术,畜其能,吊死问孤,济寒赈贫,与百姓同甘共苦。”

济苦怜贫 救济爱惜穷苦的人。

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句话什么意思啊?

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增广贤文》之中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是什么意思?】

因为环境不同时代不同,很多人对于古人留下的国学智慧总是产生一些误解。

很多人听到《增广贤文》之中的“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句话,总会产生一些误解,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一句话出自于《增广贤文》之中,完整的话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意思就是说:做好事的初衷是为了给别人提供帮助,解人之难是高尚的情操,不能掺杂于私心的成分,只要秉持善心做事,不要问以后的结果,更不要希望得到别人回报。

而“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则有着两层意思:

一:一生都不从事僧人和道士等职业,便是好人

首先,我们需要结合另外一句话“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灵山朝世尊”来分析,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家中的双亲就是活菩萨,何必要去灵山拜如来佛祖呢。

《增广贤文》说这一句话的出发点,并不是让我们不要去交往僧人和道士,而是不要去做和尚或者道士,而是在家侍奉自己的双亲父母。

无论是僧还是道,入了僧道之门,就是断绝了红尘,无法在红尘中尽孝,对于父母而言,养育儿女之后竟然遁入空门,对于父母就是最大的一种辜负,甚至有的人抛妻抛家弃子,自毁前程,这更是对于人生的亵渎和大不敬。

在古代几千年的发展中,儒学都是占据主流之位,在儒学之中非常注重孝道,所有违背孝的行为都被人不耻。

所以古人自然认为断绝红尘是背道而行,而且在古代,通常会有一些人在红尘知识做了恶事之后,再去遁入空门洗净自己的邪恶,而有些僧道出家之前可能都是大奸大恶之徒,通过遁入空门逃避惩罚和寻找自内心平衡,也是让人诟病和不耻的行为。

二:不与僧人道士交往

这就是大多数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不与僧人和道士交往,才算是一个好人。

现在在我们的心里,僧人和道士都是一种善良,慈悲,而又清静的形象,但是在古代,僧人和道士在人心中的地位并不那么高大上。

在古代读书人的眼里,出家人的形象并不高尚,认为很多出家人都是贪婪狠毒之人,甚至对僧道之人的称呼中,经常出现一些侮辱性的字眼,比如说秃驴、牛鼻子、妖道等等。

之所以有这种现象,原因可分为3点:

01:在古代,百姓需要交税,也就是人头税,但是出家人不需要交税,百姓辛辛苦苦劳作赚钱,而出家人可以给人做做法事,坐在庙里等人送香火钱,甚至有的僧人像地主一样,这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正是因为和尚没有交税的压力,甚至会有一些酒肉和尚出现。

02:古代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因为人口流动性低,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人与人之间相对于闭塞。

但是出家人可以利用化缘的机会云游四方,而且经常会打听传递一些流言蜚语,甚至会有一些居心叵测的出家人,利用这样的机会走街串巷,作奸犯科,带来一些治安问题。

03:儒家对于佛道两家的排斥

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长期争夺对于社会大众的影响力,儒家也特别排斥僧道两家,自汉代起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其他的都是旁门左道。

而且儒家对于佛教的态度就是以攻击和排斥为主,到了唐朝的时候,韩愈给唐宪宗上的奏章中说:“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更是体现了儒家的态度。

而《增广贤文》其中的思想都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智慧,所以从这一个角度去理解,其中出现一些反对和僧人与道士交往的言论,就不足为怪了。

以上就是对于这一句话的意义阐述,我们学习和接受一些文化和思想的时候,要有一种容纳的态度,更要有一种辨别的心思,不能偏听偏信,这才能更好的以文化修身,以道德正性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95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