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修舍令心平等中庸境有无贪瞋(舍心的修法)

怎样做人才能做到中庸呢?
怎样做人才能做到中庸呢?
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 一、在姿态上要低调 在低调中修炼自己: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谦卑处世人常在: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大智若愚,实乃养晦之术:“大智若愚”,重在一个“若”字,“若”设计了巨大的假象与骗局,掩饰了真实的野心、权欲、才华、声望、感情。这种甘为愚钝、甘当弱者的低调做人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隐蔽,它鼓励人们不求争先、不露真相,让自己明明白白过一生。 平和待人留余地:“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事事,也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因为低调做人才是跨进成功之门的钥匙。 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人非圣贤,谁都无法甩掉七情六欲,离不开柴米油盐,即使遁入空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要“出家人以宽大为怀,善哉!善哉!”不离口。所以,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从而实现理想,成就大事,创建大业。 毛羽不丰时,要懂得让步:低调做人,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在“愚”中等待时机:大智若愚,不仅可以将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而且可以若无其事,装着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明态度,然后静待时机,把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下子说出来,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大智若愚,关键是心中要有对付对方的策略。常用“糊涂”来迷惑对方耳目,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示有为,本来糊涂反装聪明,这样就会弄巧成拙。 主动吃亏是风度:任何时候,情分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水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败之理? 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美德、智慧、修养,是我们处世的资本。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能做到放低姿态为对手叫好的人,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会成功。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二、在心态上要低调 功成名就更要保持平常心: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所做的哪怕是细小的事、单调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体现自己的最好风格,并在做事中提高素质与能力。 做人不要恃才傲物:当你取得成绩时,你要感谢他人、与人分享、为人谦卑,这正好让他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如果你习惯了恃才傲物,看不起别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独吞若果!请记住:恃才傲物是做人一大忌。 容人之过,方显大家本色:大度睿智的低调做人,有时比横眉冷对的高高在上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对他人的小过以大度相待,实际上也是一种低调做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人没齿难忘,终生感激。 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功成名就需要一种谦逊的态度,自觉地在名利场中做看客,开拓广阔心境。 知足者常乐: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乐。人应该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才不会产生自满心理,才能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缔造完善人生。 谦逊是终生受益的美德:一个懂得谦逊的人是一个真正懂得积蓄力量的人,谦逊能够避免给别人造成太张扬的印象,这样的印象恰好能够使一个员工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与能力,最后达到成功。 2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性格豪放者心胸必然豁达,壮志无边者思想必然激越,思想激越者必然容易触怒世俗和所谓的权威。所以,社会要求成大事者能够隐忍不发,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对待下属要宽容:作为上司,应该具有容人之量,既然把任务交代给了下属,就要充分想念下属,让其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简朴是低调做人的根本:在生活上简朴些、低调些,不仅有助于自身的品德修炼,而且也能赢得上下的交口称誉。 三、在行为上要低调 深藏不露,是智谋:过分的张扬自己,就会经受更多的风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烂。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地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击和攻击。 出头的椽子易烂:时常有人稍有名气就到处洋洋得意地自夸,喜欢被别人奉承,这些人迟早会吃亏的。所以在处于被动境地时一定要学会藏锋敛迹、装憨卖乖,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对方射击的靶子。 才大不可气粗,居功不可自傲:不可一世的年羹尧,因为在做人上的无知而落得个可悲的下场,所以,才大而不气粗,居功而不自傲,才是做人的根本。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积极求取巅峰期的时候,不妨思及颜之推倡导的人生态度,试图明了知足常乐的情趣,捕捉中庸之道的精义,稍稍使生活步调快慢均衡,才不易陷入过度偏激的生活陷阱之中。 做人不能太精明:低调做人,不耍小聪明,让自己始终处于冷静的状态,在“低调”的心态支配下,兢兢业业,才能做成大事业。 乐不可极,乐极生悲:在生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起承转合过程中,人应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起点不要太高。正如孟子所说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做人要懂得谦逊:谦逊能够克服骄矜之态,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而决不会是那些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 规避风头,才能走好人生路:老子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成为广泛流传的哲理名言。 低调做人,便可峰回路转:在待人处世中要低调,当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危险之时,不妨先退让一步,这样做,不但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另辟蹊径,重新占据主动。 要想先做事,必须先做人:要想先做事,必须先做人。做好了人,才能做事。做人要低调谦虚,做事要高调有信心,事情做好了,低调做人水平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功成身退,天之道:懂得功成身退的人,是识时务的,他知道何时保全自己,何时成就别人,以儒雅之风度来笑对人生。 四、在言辞上要低调 不要揭人伤疤:不能拿朋友的缺点开玩笑。不要以为你很熟悉对方,就随意取笑对方的缺点,揭人伤疤。那样就会伤及对方的人格、尊严,违背开玩笑的初衷。 放低说话的姿态:面对别人的赞许恭贺,应谦和有礼、虚心,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君子风度,淡化别人对你的嫉妒心理,维持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说话时不可伤害他人自尊:讲话要有分寸,不要伤害他人。礼让不是人际关系上的怯懦,而是把无谓的攻击降到零。 得意而不要忘形:得意时要少说话,而且态度要更加谦卑,这样才会赢得朋友们的尊敬。 祸从口出,没必要自惹麻烦:要想在办公室中保持心情舒畅的工作,并与领导关系融洽,那就多注意你的言行。对于姿态上低调、工作上踏实的人,上司们更愿意起用他们。如果你幸运的话,还很可能被上司意外地委以重任。 莫逞一时口头之快:凡事三思而行,说话也不例外,在开口说话之前也要思考,确定不会伤害他人再说出口,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你也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3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口出狂言者祸必至:是不是因为物欲文明的催生所致,如今社会上各类职业当中都有动辄口出狂言的人。 耻笑讥讽来不得:言为心声,语言受思想的支配,反应一个人的品德。不负责任,胡说八道,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等等,都是不道德的。 不要总是报怨原单位:跳槽属于人才流动,是当今社会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并不为奇,而且跳槽者屡屡能在新的团队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创造更佳的业绩。如果这一步还没有达到,你就急急忙忙地大耍“嘴功”,以贬低老团队的手段来抬高自己在新团队的人缘和地位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说话不可太露骨:别以为如实相告,别人就会感激涕零。要知道,我们永远不能率性而为、无所顾忌,话语出口前,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是一种成熟的人处世方法。 沉默是金:沉默,并不是让大家永不说话,该说的时候还是要说的。就像佛祖那样境界的人,也还是会与人说话,传授佛法,适度的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沉默。 五、在心志上要高调 立高远之志 创辉煌人生:在你还是默默无闻不被人重视的时候,不妨试着暂降低一下自己的物质目标、经济利益或事业野心,做好一个普通人的普通事,这样你的视野将更广阔,或许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一个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志存高远,不以一时一事的顺利和阻碍为念,也不会为一时的成败所困扰,面对挫折,必然会发愤图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功业,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锲而不舍才能成就传奇:勇于创新、敢冒风险、大胆进取、不怕艰难,既然下决心那么做,就要锲而不舍地做到底,想达到目标,没有一颗恒心是决不行的。 梦想造就成功:梦想造就成功人生,只要努力,梦想是可以成真的。相反,连梦也没有的人生是苍白的,如果安于现状,害怕困难,不思进取,这种人很难有发达的一天。 勇气铸就辉煌:勇往直前总比坐以待毙要高明得多。成功并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要行动中尝试、改变、再尝试……直到成功。有的人成功了,只因为他比我们犯的错误、遭受的失败更多。 追求理想,永不放弃:人生当中有很多事情其实可以轻而易益地实现,但人生中有更多的事情需要长久的坚持才能成功,没有坚持的过程,永远也达到理想的彼岸。 敢于向命运挑战:一个人只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高调地去做事,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就不会被客观条件所束缚,创造条件主宰自己的命运。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拼搏:人的一生就是拼搏的一生,拼搏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人们所需要的一切都要通过奋斗才能得到。但现代社会同时又是一个充满机会的社会,有了机会,你就得去拼一拼、搏一搏,否则将永无出头之日。 高调做事,就要善于借物:机遇是不会自动找上家门的,它只会青睐那些高调做事的人。仔细想想,我们能凭借的东西还是有的,只要细心去找就能找到。 只要不屈服,胜利就在前方:一个不了解自己生活强项、不能高调做事的人,结果只能是吞下失败的苦果。 以退为进,是高调做事的必然要求:适当退守
来源
《中庸》里讲到的心性修炼有哪些方法
1:如果你需要的是一道考试题目的答案的话,为你奉上解答:
.《中庸》里讲到的心性修炼有哪些方法?( A )
A.安命修道,慎独自省,明心见性,勤学笃行
B. 慎独自省,明心见性,勤学笃行,师法自然
C. 慎独自省,明心见性,好学力行,师法自然
D. 明心见性,好学力行,师法自然,安命修道
2:如果是你需要一篇介绍性文章,也为你奉上:
《中庸》讲究如何修炼自我?
人怎么通过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儒家有一个理想,把自己培养成最完美的人,最完美的人格是有最大的善良、最大的仁爱、最大的真诚、最大地履行道和德,达到内圣的状态。内圣就是要求内心非常的圣明,这不是由外力强加的,可以看成一种完全自觉,而且还要能把这种内在的德行向外施展,以获得成功,这是《中庸》的主体思想。那么,怎么来实现呢?
一是要循性施教、教人向善。既然人性是善的,我们要对人进行培养,按照人的本性来进行教育,这是一个基点。《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如果能诚意正心,就可以与天地参育,不断地追求至诚境界,充分发挥自身善性,先把内心的善感培养出来,然后才能推广到社会和家庭中,把自己变得和天地一样高远厚重。
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有喜怒哀乐,怎么把喜怒哀乐之情与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这一点即涉及到理智,也涉及到道德的规范。儒家在思考时始终有两个基点:一个通过教化、引人向善,二是内外结合。法家是由外不由内,先按照国家的利益作出规定,让大家去遵守,如果不遵守,就要进行处罚和制裁。而儒家讲由内到外,把外的表现放在后面,把内心的锤炼和修养放在第一位,由此提出了“致中和”的观点。什么是中和呢?人与人交往,都有一定的秩序、一定的规则,但这是外在的约束。儒家提倡的是,这些规则和秩序是从内心向外延展出来的,不是由外向内强加的。法家关注于是做不做得出来,内心想什么都没有关系,做梦娶媳妇、做梦杀人都不处罚,但儒家则关注该不该这么想,要求人心中的喜、怒、哀、乐,也要符合道德的规范。
二是内心的外现要按照社会的规范、完善的道德感表达出来,把外和内统一起来。祭祀的时候,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别人交往时,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和颜悦色,这就是内外合一。儒家既肯定人有丰富的情感,又认为人的情感表达要得体、合乎社会规范,这才符合中庸之道。《中庸》里很多内容,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最大限度地行事妥贴,处理好自然的、人伦的、社会的关系。
三是讲怎么来学习。如果我们把学习看成改成做事,那么中庸的意义就更具有普世价值。它既说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把自己的德行表现出来,就是“尊德行”。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相互尊重是一种美德,《大学》里面所说的“明明德”,在《中庸》里叫“尊德行”:“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什么是“尊德行”呢?要把心中的明德真诚发挥出来,由内到外,而不是皮里阳秋。明德在内,真诚外发,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内外统一的状态。当然儒家所强调的不这种内外统一,不是幼稚,也不是书呆子气,而是一种洞悉了人性、人情、世事的高明和通达,明于自己的内心,明于人伦,明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于社会运行之大道。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就是一种“明”的境界。把天地万物、人事关系和自己的日常生活之道想通、想明之后,人就会达到一种自觉的境界,能维系自己的心态,诚实待人、诚恳待己,这就是“诚”。
《中庸》里还有一个词叫“诚明”,“明诚”和“诚明”,字是一样的,但顺序不同。实际上,“明诚”讲的是教的过程,“诚明”讲的是修养的过程。把事情想明白了,然后就会坚持自己的做法,这是一种教化的过程。自己内心真诚地追求道德之美,追求向善的境界,反过来又推动自己的性格和品行向着更完美的方向发展。由“诚”到“明”再到“诚”,这个三个阶段是缺一不可的。内心有一种真诚的追求,有理想的追求和价值的判断以后,我们会逐渐看清周围的人和事,之后就能够更坚定我们的道德追求。坚定了自己的追求,反过来又进一步使我们更加明白周围的是是非非,这样的发展就容易促使在判断之中确立信念,在信念之中增加判断,不断地向着完善的境界迈进。这就是所谓的“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修四无量心
修四无量心
初修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等
菩提心的基础即四无量心,故最初应先修持四无量心,即数数忆念“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等四句偈之深义。因为没有四无量心的基础,菩提心决定无法修成,加之修四无量心本身就具足无量功德:如以修悲无量心,暂时无有损害,究竟可以成就法身;修慈无量心,暂时令大众悦意,究竟可以成就报身;修喜无量心,暂时无有嫉妒,究竟可以成就化身;修舍无量心,暂时自心堪能,究竟可以成就自性身。故应修习此四无量心。
修习四无量心之方法有四种,即:一、依窍诀之修法;二、依次第之修法;三、依逆倒之修法;四、依轮番之修法。其具体修法如下:一、依窍诀之修法:即提前先修舍无量心,然后依次第修慈、悲、喜无量心。因为若不先修舍无量心,其他三心容易修成偏袒自方亲友之烦恼心,故依窍诀首先应修舍无量心。二、依次第之修法:依窍诀修法修好后,为了增上修行,可按慈、悲、喜、舍之次第数数串修。三、依逆倒之修法:于前二修法修好后,为令修行娴熟,当依舍、喜、悲、慈之逆行次序反复而修。四、依轮番之修法:前三修法娴熟后,为使修行稳固不退,应慈喜、悲舍交替而修。此为修习四无量心之方法。于初中后,皆应以三殊胜摄持,逐一重点修持各无量心。其修如下:
一、舍无量心之修法
普通世间人对亲朋好友非常贪爱,对怨仇敌人特别仇恨,对一般中庸之人漠不关心。我们修行人对此,应不贪自方,不恨怨方,不漠视中方,以其都曾作过我的父母怨敌之故。如今生贪恋的父母妻儿,在前世之时,决定当过我的怨敌;现世的怨敌,于前世之时,决定亦曾作过养育我的父母,只因业力的迷幻药,让我们彼此迷失,互不相识。
若善思择,今生的亲怨之人,在过去无量生死中,都曾无数次交替地作过我的亲友与怨敌,此时我为何于其生贪生怨呢?再观今生,现世的亲友阻拦我修学正法,抢夺我的财产,说各种不悦之语等,与怨敌无别,而怨敌不能恒常害我,也许给他说些好话,给些小利随其心顺其意,又会成为挚友,今生亲怨不定,又有什么可贪可嗔呢?
若观察未来,假若我未修行成就,今生的亲友,来生也许成为我的怨敌,现世的怨敌,也许变成抚育自己的父母亲友。可见三世之中,自己的亲友怨敌皆是不定,我又何必贪亲恨敌呢?如是反复观察思维,明白此理后,应对一切众生无贪无嗔地平等修持大慈大悲。
其观修之方法,即是先观想自己最熟悉、最贪恋的一个亲友,如父亲、母亲、兄弟、姊妹等在自己的前方,然后依靠上述亲怨两方面的理论进行观察而修平等之心;继之选一中庸之人,如不认识的商店卖货的人、走路的人,依上述理而修;接着观一仇敌于自前方而依理观修,就这样从一个众生、两个、三个、四个……乃至一幢住宅楼、一个住宅区、一个社区、一个镇、一个城、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国家、一个地球……乃至尽虚空之一切无边有情,次第依理观修,不可超越次第而直接缘修一切有情,应一个一个地修,否则一个有情尚未修好,只是从表面上说我已修了舍无量心,这是不真实之修法,一遇对境,仍然生贪生嗔,此为不坚实之泡沫修法,故应次第认真地如理修持。修炼要点,内心生起无有亲疏偏袒,对所有众生一视同仁的定解时,在无缘中尽量安住,后行回向善根。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00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