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眼看慈悲(佛歌慈眼)

佛教的五眼六神通 五眼怎么回事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这是佛学里佛法的五眼,五种眼睛的分类,文字都差不多。是佛先提出来问,「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佛有没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佛经的三藏十二部,就是把佛经作十二种的分类,其中一种是「自说」,就是自己开始讲,不是人家提出来问的。这一节就代表了十二分类的自说,是佛提出来的问题。
这里没有讲「佛」字,而讲「如来」。如来这个名辞代表形而上的道体,一切众生同于诸佛菩萨心性之体,就是生命的根源。他说这个里头有五种功能,所以叫做五眼。第一种是肉眼,就是与我们一样的,是父母所生的肉眼,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眼睛。肉眼能看见物质世界,我们一切的感觉、知觉,都经由它而来。
这个肉眼跟心是连带一起的,所以很多的经典,心与眼同论,在讲到心的道理时,先提到眼。眼睛是心的一个开关,所以心与眼关系非常密切。道家的阴符经就说:「眼者心之机」,眼是心的开关,所以古人很多地方都提到心眼的关系;譬如孟子讲到观察人,特别要观察眼睛。
任何人都有眼睛,但是每一双眼睛所看的都不同。就我们人来讲,譬如这个墙壁,我们大家看都是白的,实际上每个人感受白的程度、白的形象,完全不同。因为有人是散光,有些是近视,有些是一只眼睛近视,一只眼睛散光,有些色盲,各种各样不同。所以一切众生的心不同,眼也不同。
过去我们有句老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思想不同,就像人的面孔不同一样。世界上的人类,没有面孔相同的,因此说明世界上的人,心里想法也没有相同的,眼睛的看法,也没有尽相同的。不要以为这个白色黄色大家看起来都差不多,实际上差得很远,老花与不老花,老花度数又不同,因为每人的业力不同。
所以我们这个肉体及头脑思想健康与否,都因种性、业力不同而有差异。有人对气候特别敏感,今天很热,有些人不大怕热,却怕冷!因为每个人身体不同,健康不同,都是因为业力不同。
所谓一切病由业而生,善有善业,恶有恶业,业由心造,是绝对唯心的道理。
现在佛问,一个成了佛的人,有没有普通的肉眼?那当然有,肉眼就是看物理世界这些现象的。
第二种是天眼,我们普通人几乎是没有的。天眼的能力是超乎物质世界,譬如说看到鬼魂,看到天神,甚至于看到其它的世界。现在人讲的千里眼,是根据道家的传说而翻译的。天眼能够看到欲界系统里面的东西,包括太阳、月亮,其他星球等的人事;也可以看到银河系统外面的东西,这是属于真正的天眼。有些人打起坐来看到些影子啊,星光点点啊,认为是天眼,那个不是的。那个只能说是,我们无法名之,叫做眼天吧!眼啊,天啊,不晓得什么东西!(众笑)
宗教里形容天眼,是把塑的佛像多塑一只眼睛,以代表天眼,也代表了慧眼。有些人和有些生物,不但有三只眼睛,有的还有四只眼。所以佛法里有修天眼的,也有修十只眼的方法,前面、后面、头顶、心里头、喉咙里头,都有眼睛。当然,这与普通眼睛不一样,而是像摄影机、录影机一样,能够照射东西罢了!
天眼有两种,一种是报得,是多生多世修持,修定,才有这一生的天眼业报;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有这个能力,因为善行的报应所得的结果。另一种是修得,是这一生修来的,因为修戒、定、慧的成就,这一生成就了天眼。
天眼不是多长出一只眼睛来,是肉眼的本身,起了另一种功能。得天眼通的人,也与我们普通人一样,但他自然会看到多重的世界。
修持作功夫的人,气脉到了后脑,视觉神经受到刺激,眼睛里经常出现许多幻象,那可不是天眼通!不要弄错。真正有了天眼通的时候,此人目光清澈如电,看得非常透彻;换句话说,物质东西不能障碍他,他的眼睛自然有透视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候有一个医生名叫扁鹊,据说他有一次碰到一个神仙,给他一个能透视的宝贝,他的眼睛就变得比X光还要厉害,可以看到人的五脏六腑,所以他的诊断就不会有错。还有许多唐代以后的记载,有人的眼睛天生就会看风水,能看地下几丈深,不须要探测器,地下的水脉,他看得很清楚。
像这一类的眼还不算是天眼,只能算是报通的鬼眼,所以真正的天眼,就是法华经上所说父母所生眼,必须修持定力到了,这双肉眼就能够看见十方世界一切东西。
肉眼是观看物质世界通常的现象,天眼则能够透视到肉眼所不能见到的世界;所以天眼是定力所生,是定中所得的神通力量。当人的生命功能充沛到极点时,可以穿过一切物理的障碍,就是所谓的神通。神通必须要定力够了,所谓精、气、神充沛了,才能作到。
再进一步是慧眼,慧眼也离不开肉眼,也是通过父母所生的肉眼而起作用的。所谓慧眼就是智眼,是戒、定、慧的功力显现;因为修定而发慧。这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慧变成了力量,成了慧力,才有这个智眼。
智慧怎么变成力量呢?我们普通聪明人,想一个道理想通了,譬如说抽烟对肺不好,应该改,道理上通了,但习气上不行,慧没有力量,改不过来。又譬如脾气坏,贪、嗔、痴,道理上都晓得,就是扭转不过来。尽管研究佛法,道理上讲的很通,碰到事扭转不过来,这是慧的力量不够,也就是不能证果,不能成道的原因。
所以真正的慧眼,是智慧的力量够了才能成的。
法眼又是什么眼呢?慧眼观空。而能够真正认识自性空、空性的体,就是法眼。法眼观一切众生平等,非空非有。光落在空,还是小乘果的一边,要能够真正观空里的妙有才行。在凡夫的境界来说,是性空缘起;在悟道智慧境界里来说,是真空起妙有,这是法眼的道理,是平等而观。
第五种是佛眼,佛眼不只是平等,而是观一切众生只有慈悲,只有慈爱。慈悲是两个观念组合起来的佛学名辞,慈是父性,代表男性的爱,至善的爱;悲代表了母性至善的爱,慈悲是父母所共性的仁德。是至善,无条件,平等,所以叫大慈大悲。佛眼看来,一切众生皆值得怜悯,所以要布施众生,救众生,这也就是佛眼的慈悲平等。
真正学佛依法修持而有所成就者,本身一定具备了这五眼。如果说,世界上有人顿悟而成佛,立地就转而具有这五种功能的话,那么他所证的佛法,大致就是对的;如果在理论上认为自己悟了,而这个五眼功能没有发起,那是自欺欺人之谈。
所以我们晓得佛说的五眼,是戒定慧到了所成就的,是自然成就的法门。这也是每一个人本性所具有的功能,只是我们因为没有经过修持,所以发不起来。假使经过修持,我们生命的本能中,自然就发起五眼的功能,这是第一层问题。
第二层问题,金刚经讲到这里,佛为什么突然提起来五眼的问题呢?他自己问,下面又没有作结论,至少对于五眼这一段,他只提出来问题。接著又讲别的去了,其中的道理在什么地方?释迦牟尼佛今天好像当眼科医生一样,把你的眼睛翻开检查检查,而且他是自动的,他又不要你挂号,什么道理呢?
这代表见处,所谓明心见性的见。真正达到了有所悟证,明心见性,这一见之下,真的现量境呈现,它自然具备了五眼的功能;所以见处即真,就是所谓明心见性之见。在金刚经这一品中,没有把这个奥秘说出来,但是我们真研究佛法,看佛经的经典,这种地方不能放过去,它的问题就在这里。
佛眼看世界:佛祖如何看待世界冲突
佛眼与肉眼看世界的差别
佛教里有讲到五种不同的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顾名思义,就是我们众生的眼睛。我们的眼睛,虽然非常精密复杂,其实细细论来,确是有很多缺陷。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近,不能看远;只能看亮,不能看暗;只能看外,不能看内;只能看前,不能看后;只能看粗,不能看细;只能看物体,不能看精神;只能看三维,不能看多维;只能看现在,不能看过去未来。
天眼,就是天人的眼睛。天眼超过肉眼,不但在物质层面上,更在精神层面上。比如,天人能看到有限的过去和未来,等等。
慧眼,就是智慧的眼睛。什么是智慧的眼睛呢?佛教里有句话,叫“慧眼了真空”。也就是说能了解真空的意义,就有了慧眼了。得到慧眼的菩萨,在位次上就是十住以上的菩萨(别教),或者七信以上的菩萨(圆教)。那么什么是真空呢?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回答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一字不说,也无法摸着头脑,所以只能勉强来说。用一句不得以的话来说,了达真空,就是能把宇宙间所有的事物都看成虚幻,不实在的。这样说其实还是很迷惑的。用一个例子来试着说明。我们人的眼睛常被比喻成照相机,所有知道小孔成相原理的人都可以了解当外面的事物经过眼球的晶状体而印像在视网膜上的时侯,物体都是反过来的。于是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功能就是把从视网膜上接触到的影像给反转过来,所以我们才没有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倒立着的。但是,大脑的这个反转功能是机械的,它只是把所有在视网膜上留下的影像都反转过来。如果我们的大脑是有意识的把视网膜上的物体反转的话,大脑就必须首先知道这些影像是倒的,所以需要反转过来,如果是这样,那么如果倒立的话,看到的东西就应该不是倒着的,因为大脑应该知道现在人是倒着的所以视网膜上的影像就是正的了。所以说,我们的大脑并不能分别怎样才是正的,怎样才是反的。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到底是正的还是反的呢?而佛法告诉我们,其实是没有什么正反的,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外面的事物在我们眼球大脑内落下的影像,因为只是影像,所以是虚幻的,本来没有正反,而被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弄出一个正反来。如果这样不懈的去思考这种虚幻不实的道理,最终就能明了真空的意义。而我们凡夫不依靠佛法,是无论如何不能了解真空的意义的,就像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这个世界颠倒过来而行坐如常。
法眼,就是观察诸法无有障碍的眼。什么是观察诸法无有障碍呢?这要从得到法眼需要破除的迷惑说起。前面说的慧眼是破除了见思惑所得到的智慧之眼。见思惑,用比较现代的话说就是自己在理性感性上错误的见解和执着。这里说的法眼是破除了尘沙惑所得到的观察诸法之眼。尘沙惑,就是众生种种的烦恼习气“如尘若沙”,千奇百怪,各个不同。破除尘沙惑,就需要了解并且能够解决众生种种的烦恼习气,所以说“法眼但观俗”。破除了尘沙惑得到法眼的菩萨,在位次上来说就是十行以上的菩萨(别教),或者初住以上的菩萨(圆教)。(这里的佛法道理比较繁复,有兴趣的同修可以看静权法师的“天台宗纲要”)既然法眼是需要去了解并且解除众生的烦恼习气,就要求菩萨首先要以慈悲的心,以感同身受的理念去观察关心众生的烦恼习气,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通俗的讲,就是要真正把他人的伤痛当作自己的伤痛,把他人的烦恼当作自己的烦恼,才能真实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才能尽自己所能的去解决这些烦恼悲伤。所以法眼超过慧眼,因为有法眼的菩萨不但具有慧眼,能够断除自己的烦恼习气,因为慈悲的心,更能拥有法眼,帮助众生断除烦恼习气。
佛眼,就是佛的眼,也就是“至善圆满”的慧眼与法眼。菩萨虽然有慧眼或者法眼,但是都未曾究竟。只有佛,才拥有究竟圆满的慧眼与法眼,也就是说佛拥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与慈悲。
佛眼看世界,就是希望能用智慧和慈悲去看待世间的一切。现今世界,网络和媒体的发达,让我们不但有机会了解很多资讯事件,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我们发表自己的观念看法。可纵观现今网络媒体上充斥着的,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固执己见,不是哗众取宠,就是漠不关心,不是言不及义,就是胡搅蛮缠,有智慧的言论少之又少,有智慧又慈悲的言论,更加凤毛麟角。佛眼看世界,让世间少一分愚昧,多一分智慧;佛眼看世界,让世间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爱。
如何理解佛教的慈悲观
慈悲观也叫四无量观,分别为慈悲喜舍。原本是小乘佛教中证果的罗汉修福报用的,后来成为大乘佛教用来贬低小乘佛教的理论依据。
小乘佛教中,认为四无量心可以对治烦恼,但不能断除烦恼,对治的烦恼分别是贪,嗔,不害和嫉妒,但是并不能斩断它们,因为斩断烦恼的方法是靠智慧,本质上就是思维见地,而不能靠慈悲心,而慈悲心只能抑制烦恼。不过四无量心的功德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比如一个修行人在禅定中修行四无量心,如果他出定时,你对他有任何的举动,果报会立刻现前,这些内容在小乘的俱舍论中有详细记载。
大乘佛教的慈悲心主要是用来贬低小乘罗汉是自了汉的,认为菩萨从一开始就要发心度众生,最后成佛也成就了比阿罗汉的无余涅槃更究竟的无住涅槃。什么是无住涅槃?就是般若和慈悲并具,而阿罗汉的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不具备慈悲,因此没有佛的无住涅槃究竟。菩萨从八地开始就没有烦恼了,和阿罗汉一样,但是菩萨需要开始断尘沙惑,断尘沙惑就是指修慈悲度众生,一直修到佛位,尘沙惑也都断尽,成就了般若和大悲,而阿罗汉只成就般若,没成就慈悲,没断尘沙惑。
总体来讲,我个人认为小乘的慈悲观或者四无量心比较纯正一些,而大乘的无量心明显体现出一种宗派斗争,而且说阿罗汉没有四无量心完全是一种颠倒是非
佛祖的眼里只有佛,只看得到慈悲!
当然不对了 佛是慈悲一切物命的 不然也不会多次 反复回到这个世间 给我们讲解佛法 教育众生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04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