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包容(佛说包容父母)

什么佛经是主讲宽容包容的?无量寿经和金刚经看过了
宽容、包容,佛法里叫做忍辱,是菩萨必须要修习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一,所以事实上佛经里边处处都有关于这六度的记载。
实在要说出一两部的话,有一部经叫《罗云忍辱经》,说的是佛的儿子罗云(罗睺罗)跟他的老师舍利弗出去乞食,被恶人砸破了头,舍利弗告诉他忍的功德,回来佛也告诉他们忍的功德。
还有《四十二章经》里面说:“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忍辱波罗蜜多品第八之二》: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忍辱波罗蜜多。所谓自身毕竟忍辱。有我等相非究竟忍。何以故。若他嗔恚来娆恼时及能忍受。于心境中俱不可得。而菩萨作是思惟。何者为嗔何者为忍。于法数中。云何眼等处而有嗔恚。又复伺察。于十二处忍辱亦不可得。展转入解有情等相悉无所得。又此忍辱非实究竟。至于忍辱名字如空谷响。是名苦空无常无我。于忍辱等作如是解。又此忍辱亦非究竟。谓于是法我无颠倒。彼是颠倒。于忍辱行起高下相。又此忍辱非实究竟。谓于是法我能解脱。彼非解脱。于忍辱行而非相应。又此忍辱亦非究竟。谓于是法我居正道。彼非正道。于忍辱行生二种相。又此忍辱非实究竟。谓于是法于空能忍。于见非忍。于无相中而能忍受。于有相中而不能忍。若于无愿无求而皆能忍。于有愿有求而不能忍。若于无积集攀缘而能忍受。于有积集攀缘而不能忍。若于烦恼尽处而能忍受。于烦恼处而不能忍。又于善处而能忍受。于不善处而不能忍。若于无过失处而能忍受。于有过失处而不能忍。若于无漏法而能忍受。于有漏法而不能忍。若于出世间法而能忍受。于世间法而不能忍。若于清净法而能忍受。于杂染法而不能忍。若于涅盘法而能忍受。于生死法而不能忍。此等忍辱有对治故非实究竟。云何名为究竟忍辱。若能随顺空性。于见非见中。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有愿有求及无愿无求。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积集攀缘中。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清净法及杂染法。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善不善法。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诸过失及非过失。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诸行中及涅盘法。非有非无。是名究竟忍辱。何以故。谓过去未来见在诸法皆不生故。众缘无尽忍辱无尽。若于是法。非有为非无为。亦非和合。亦不增减亦无成坏。亦非作者亦非养者。彼不生故。是名无尽。说此是为真实忍辱。舍利子。如是菩萨能行是行者。是名诸大菩萨摩诃萨忍辱波罗蜜多。若彼菩萨摩诃萨。能行是菩萨相应行时。一切魔王及魔眷属。作诸魔事及诤讼等。皆悉不现。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最上忍辱波罗蜜多。”
中国的佛教是不是世界各种宗教中,包容能力
佛教的包容与包容的佛教
2012-11-30 杂货店伙计
佛教的包容与包容的佛教
随着一个名叫张骞的人开拓了连接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世界各地的文化开始像地球上飘移的大陆板块一样流动迁徒。丝绸之路上并不是只有柔软的丝绸和坚硬的战争,还有更加诱人的东西,那就是思想。
来自“西天”的佛教就是沿着这条路向中国人走来。气定神闲、义无反顾。
佛教进入中国,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的文化思维,使华夏民族可以接纳或容忍与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声音。中华文化的包容力表现在对佛教的接纳和改造上,而佛教也给中华文化注入新的包容精神。从宏观的文化的角度来看佛教文化,就会发现,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失去了这个重要角色,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将会有重大的缺失。我认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相互包容构成了中华文化的过去与现在,也影响着双方共同的未来。这种关系不免让人想到元代的一首词:“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一、佛教与中华文化的相互包容
中国的历史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外国文化的输入:一次是公元纪年的前后,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再一个就是16世纪西方文明的传入。这两个外来文化的传入,对于中国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1、佛教和平的东行漫记
对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一些争议,人们习惯把这个时间定位于公元67年,因为那一年发生了《白马驮经》的故事,两位印度的高僧把《四十二章佛经》用白马驮到洛阳,汉明帝命令在洛阳城的西面按照天竺的式样,造一座佛寺,把送经的白马供养在那儿,这座寺就叫白马寺。
佛教能够传入中国,有三个历史原因:一是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为佛教东传创造了条件;二是连年战乱的政治现实提供了百姓的心灵渴求;三是佛教缜密的哲学思辩、宗教幻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性格和水平的相互适应。
我们注意到,两位印度高僧虽然千辛万苦跋涉而来,却没有受到任何组织或政府的阻挠,虽然当时的帝王并不懂得佛理,百姓也不太关心灵魂的问题,但是它确实是堂而皇之地向我们走来了。不畏艰辛、拈花微笑,这就是佛教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和平传播。
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是世界公民。佛教是最具和平精神的宗教。佛教和平传播的原因在于八种特性:兼容性、理智性、可行性、效益性、和平性、慈悲性、忍辱性、普遍性。佛教徒强调没有远近、敌我、叛教者或不可触者之分,从而使和平传播成为可能。
尽管没有受到来自官方和民间的抗拒,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还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各个阶层、各种文化以自身思想的力量试图对佛教施加影响,特别是儒家、法家等中国主流学派曾一度对佛教采取了漠视、抗拒和激辩的态度。这是一种来自中国文化的智慧的挑战。然而,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佛教这个有生命力、有远见的文化在和平传播的旅途上,没有拒绝,没有固执,更没有犹豫,而是主动迎合中华文化,认为这种文化能够丰满自己的羽翼,开启更多的哲思,壮大自己的队伍。于是,他们主动改变自己,甚至不惜依附于中华文化。
这种依附不是同化或丧失自身的特质。
佛教是自信的,它敢于走一条看似充满危险,实则充满机遇的路。那就是矛盾、冲突、融合、发展之路。
佛教包容的根本思想,八个字就可以概括了:无缘同慈,同体大悲。
慈悲心是佛教包容的源头,正如华严经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与儒家的和而不同,道家的天人合一,世俗价值观的和平共处,既相同又不同,甚至更为深刻和根本。
这是它敢于“依附”其它文化,愿意包容其它文化的关键之点。
因为一心向善,和平传播,佛教的东行漫记,发生了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耐人寻味的现象:没有遇到大的抵抗,没有发生大的战乱,在看似不经意处调整自己,从而成功地融入中国文化,深刻影响中国文化。如唐玄奘从印度带回的大乘佛教中的因明学,就使中国逻辑学发生了高深的变化。所以有人说,佛陀微笑着走进了中土,它大度地改变自己,也深刻影响了对方。
那么作为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人以及中国的社会,究竟对佛教采取了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2、展开双臂拥抱你
中国的文化对佛教也给予了同样的包容。这一点,从观世音菩萨形象本身的变化,就可以领略。佛教进入中国的时候,观世音菩萨是一个印度人的模样,然后是一个西域人的模样,从有胡子的形象变成没有胡子的形象,从男性形象转变成一个女身,最终变成了一个非常恬静的中国的女神——观音女神。
从观音造像的变化,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如何包容了佛教。
还有老子化胡的故事。道师王浮的《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到印度投胎,变成了释迦牟尼,然后到中国来传教。那么紧接着,佛家也编了一个故事说,释迦牟尼让自己的三个弟子下凡,变成了孔丘、颜回和李聃。你说你是投胎变成了我,我呢,却让三个人下凡,变成你们的三个老祖宗。道家与佛家的这样的一种争执,实际上是中华文化在包容佛教过程中间的插曲。它反映了汉地佛教早期传播方式上的某些特点,既是佛道文化相撞击的产物,又同时对佛道两教的发展形成影响。
当然,也有激烈的事情发生,沙门应否向帝王跪拜的争论,就是佛家与封建皇权和儒家纲常的严重矛盾。还有身灭与身不灭、因果报应等争执,也是非常激烈的。最严重的现象当属历史上的一些“灭佛”事件。我在佛光山与星云大师讨论包容话题的时候,我谈到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他补充说:“还有太平天国。”
不过,这些事件在整个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中是支流和插曲。如今佛教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已经清楚地说明了中华文化对佛教的包容。在佛教和中国文化长期的交流中,达成了一种默契,这种默契使得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接近。
由于中国文化自己的强大生命力,使中华文化和佛教文化都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故乡,在这里绵延生存数千年。而在佛教真正的故乡印度,佛教反而日渐式微。
通过中华文化对佛教的接纳和包容,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本身是极具包容性,极具亲和力的。
3、儒释道鼎力崛起的文化架构
佛教的迅速崛起,使它与儒家、道家之间,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状态。儒家的人文关怀与价值信念,道家的理想人格与超越精神,佛家的菩提智慧与人生解脱、精神自由,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衡阳的南岳大庙,有一个让人感动的场面,在这里道家和佛教是共处一室,共同朝拜。在巴蜀大足等地,也有儒释道共处一室的感人情景,尽管在儒释道共处一室的画面中间,释迦牟尼的像稍微大了一点,或者说他的位置在中间。儒释道各自的寺庙、石像从原来的在一个县,变成在一个山,又从一个山进到了一个寺,一个洞穴中间。这样的一个演变使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中的包容,有佛教的包容;佛教的思想中,又有道家的空灵想象和儒学的哲学追求。
由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自我改良,佛教最终与儒、道一起并立为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影响深远。
二、佛教文化的包容性
1、人本思想的价值观
华严经是佛教圆融精神的一个经典,它特别强调包容必均。所以关于佛教文化的包容性,我们可以从人本思想的角度进行一番观察。一般的宗教,都是神本的。比如说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神本的。现在盛行于世界的是一神教的宗教价值观,是一种敬畏的心态。这种敬畏的心态,使得众生把一神作为唯一的宗主,唯命是从。而对其他的宗教却明显排斥,也就是说,一神教有强烈的排他性。从十字军东征开始,这种倾向已经非常明显了。伊拉克战争本身,也有相当程度的宗教背景,这是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与之不同的是,佛教是人本的,不是神本的,它否定有主宰神的存在。这种人本的思想,是佛教的精髓。它把人类的行为准则,变成了自己宗教的行为准则。比如说太虚大师,就是一个彻底的平等主义者,一切众生都要有佛性,是平等的,禁止任何牺牲众生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的行为。这样,就从根本上避免了神本位宗教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佛教不存在任何侵略性,这是它的人本主义价值观所决定的。
2、教人向善的道德观
佛教教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因果原理。
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以重义轻利为特征的,但是佛教不排斥利益的存在,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它认为个体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体化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互利互惠是佛家教人向善道德观的前提,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和谐共生。”这一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补充。佛教对向善的道德观提供的重要补充还有三世因果和轮回观念,即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人所造的善业恶业随着轮回显现。
当代社会,人类原有的价值体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需要我们思考的现象。比如说美国在南北战争中,双方阵亡六十万人,但是现代美国人在纪念南北战争的时候,是南北双方共同悼念死难者,南北双方的人,都会向对方的墓碑献花。2007年4月16日上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为惨重的枪击事件。造成包括犯罪嫌疑人在内的33人死亡,另有17人受伤。 凶手是该校23岁的韩国籍学生赵承辉。目击者说,赵承辉的手法很“残忍”。美国一些媒体在报道这起惨案时用了“大屠杀”一词。但是,美国人在祭奠死者的时候,一共摆出了33块石头,就是说,也为赵承辉留了一席之地。校园里的孩子们,也向代表赵承辉的石头献了花,留了言。他们表示,因为平时我们没能帮助你,所以你也是受害者之一。但是在中国,情况就有些不同了,比如说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家爵杀人,被缉拿归案后,处以死刑。但是他的骨灰却没有人认领,包括他的父母和亲人都不愿意领。我们可以深思一下,这种做法,是不是值得商榷?
3、无欲而刚的世界观
反求诸己,语出《孟子》。本是汉人老祖宗留下的精神,但在中华文化与佛教的融合中,佛教通过“拿来主义”,把它变成了自我修炼重要方法。反求诸己,就是修炼自己还在发育的内心,不断发现成长中的问题,调整步伐;不断地瓦解不安定因子,积蓄高飞的能量。所以,自我反思是一个大气的指标。凤凰卫视的一期《口述历史》节目,采访过张闻天先生的秘书何方。何方说,在1957年庐山会议之后,有人动员他去揭发张闻天,出自于对组织的忠诚,他违心地揭发了张闻天。这种揭发的后果是对张闻天问题的定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若干年以后,张闻天已经过世,何方回到北京的第一件事情,是向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忏悔。他痛哭流涕,刘英大姐却很平静,她说,你也不容易,也吃了很多苦,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误。刘英和何方的言论、态度都非常感人。
这种忏悔和原谅就是一种修炼。他们不是单纯地控诉“文革”,而是在自我反省,非常有力度。我跟员工们讲:“要做能够自我反思的人。”
有人批评我们的历史情结,说世界上很多民族都不自揭疮疤,至少现在不揭疮疤。我说,我们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就不能面对现实,我们不希望那些悲剧重演。
布袋和尚当年有一首诗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是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我跟星云大师对话的时候,也特别强调一个例子,用照相机的时候,你越往前站,取景的范围就越小,如果后退半步,取景的范围就会放大,再退半步,放得更大。这种倒退和扩大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退步原来是向前。”
佛说,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当我们偏执于某个念头的时候,事情一定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而所谓的“无念”,也就是孔子所讲的“思无邪”。能够“思无邪”,才能“住烦恼而不乱”,才能够无欲而刚,才能够真正获得别人的尊敬。
佛曰:容他,凭他,随他,尽他,让是什么意思
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随心释怀。
佛教是中国圣教之一,现在很多人都信仰佛教,佛教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至高境界的信仰,一种让心灵释怀,让人弃恶从善,宽容他人的信仰。
这句话的本意就是宽容他人,凭他随他怎样,我们拥有这种高度境界的释怀,应该宽容他人,用善良和智慧去感动他人从内心教化他人。
扩展资料
佛说:宽容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然而要真正做到宽容,需要怎样的仁爱去承载。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利益和竞争的世界,要有怎样的心境才能做到宽容如佛呢。
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年,自由自在便是心灵最大的解脱,没有人愿意一生都在痛苦中度过,也没有人愿意一生都背着个包袱,自己才是生命的那个真正主宰者或痛或乐,或悲或喜,自己选择。
当我们想得到一方净土时,学会宽容别人,就是学会宽容自己,给别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就是给自己一个跟广阔的空间,要善用智慧,不要总是用记忆来修理自己。
佛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多一点慈悲心,多一点智慧,就不会再有人让你那么痛苦了。
佛说人生经典语录
佛说人生经典语录
有一哲人说过:"人若不相信神,便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当然,这不是迷信。这里的神是一种信仰。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在这个越来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在这个越来越嘈杂的世界里,我们心中都该有一尊属于自己的佛,时时指点,时时坚守。无论你是身处钢铁水泥的围城里,还是身处烦扰迷茫的心墙内,让我们沉淀下所有的不安,安安静静地,且听佛说。
1、佛说: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2、佛说: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3、佛说: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4、佛说: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产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观点产生了过去、未来,产生了好、坏、顺、逆,人一直活在企盼与欲望中。当小我消失变成无我时,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
5、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来)。
6、佛说: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7、佛说: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8、佛说: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你会很痛苦。
9、佛说: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0、佛说: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1、佛说: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12、佛说: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13、佛说:人之所以虚伪,只因贪欲心起。若能弃除贪欲烦恼,也无杂念,无欲无为,才能得到真「善」和快乐。
14、佛说: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15、佛说: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16、佛说:不可因传说而信以为真;不可因经典所载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传统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逻辑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根据哲理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权威而信以为真。人藉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17、佛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8、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19、佛说:“不放不住,方可久持心念”,如此的放不下,实在有违做人之道。
20、佛说:万法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21、佛说: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22、佛说: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23、佛说: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24、佛说:一切皆为虚幻。
25、佛说: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着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26、佛说: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这样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27、佛说∶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麽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她蒙上了灰。
28、佛说: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29、佛说:人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因此,应该常常警惕自己,莫让良知睡着了。良知一旦睡着,则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都会侵袭你的思想。
30、佛说: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31、佛说: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32、佛说: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33、佛说:将生命结束在爱人面前,瞬间的痛苦,永恒的幸福,无法抵挡的诱-惑。
34、佛说: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35、佛说: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36、佛说: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37、佛说: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38、佛说: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39、佛说: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40、佛说: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41、佛说:坏孩子,父母总是比较操心。所以对于罪业愈深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愍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42、佛说: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43、佛说: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为人间发挥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44、佛说: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
45、佛说: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46、佛说:心净则国土净,我们要时常保护心念,不要被贪瞋痴等毒害侵袭;更要积极救护世界,不要让暴力充斥社会,让灾难破坏家园、污染大地。
47、佛说: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48、佛说:人心与佛陀一样,都有同等的爱心;但因后天的习惯及习气不同,以致有不同的言语行动。所以,修心养生必须自己下功夫。
49、佛说: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50、佛说: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51、佛说: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52、佛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53、佛说:人若能时时反观自照,检讨心念是否贪着名闻利养,久久之,心灵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诸风静,心持半偈万缘空」的境界。
54、佛说: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55、佛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56、佛说: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57、佛说:刹那便是永恒。
58、佛说:人出生时,是一身赤裸裸地来;在世间忙碌了几十年,到最后也是一物不带而赤裸裸地走!
59、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60、佛说: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61、佛说: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62、佛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63、佛说: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64、佛说:粒米成箩--将一小粒、一小粒的米集合起来,就可积成一箩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轻视它、漏掉它,怎能积成一箩的米?
65、佛说: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
66、佛说: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67、佛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68、佛说: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69、佛说:少欲,则少烦。
70、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71、佛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72、佛说: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73、佛说: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74、佛说: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75、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76、佛说: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77、佛说: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78、佛说: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79、佛说: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80、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81、佛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的生活及爱欲而追求,这种生命轻如鸿毛!反之,若能发挥生命力,积极造福人群,这种生命价值则重如泰山。
82、佛说: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83、佛说: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84、佛说: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85、佛说: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86、佛说: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87、佛说: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88、佛说: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89、佛说: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90、佛说:知道反省过去,才是正确的人生。若只是随着日子消逝而纸醉金迷,就叫做「颠倒众生」。
91、佛说:不可说,不可说。
92、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93、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94、佛说: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95、佛说: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96、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97、佛说:不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甜蜜的口舌迷惑他人,以免到头来落得伤身败德,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98、佛说: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99、佛说:有些人的爱只执着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100、佛说: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01、佛说: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102、佛说: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103、佛说: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104、佛说: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105、佛说: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06、佛说: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107、佛说:为何不必?
108、佛说: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109、佛说: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110、佛说: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报,将会招来烦恼;所以,希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则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业。
111、佛说: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112、佛说:见到美色,唯恐心受到诱惑、连忙把眼睛挖出来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才是受诱惑的主角,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配角的眼睛就不会输入邪恶了。
113、佛说: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114、佛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115、佛说: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无条件地奉献,做到事事圆满。
116、佛说:人不全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人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而已。
117、佛说: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118、佛说:一沙一世界,一尘一劫,仿佛我们每一次重逢和离别,如同三生石上刺破手指滴落的血。千里暗香拂过,铭刻着你我的生死契。
119、佛说: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120、佛说: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能善意掩盖他人不良习气,弘扬其良好德性,且不评论他人是非,这样的人一定可爱又可敬。
121、佛说: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122、佛说:羽化不是我的抉择,我也不是羽化的抉择,注定的眼睛,俯瞰着万物苍生。
123、佛说:劫难,是安很喜欢的词。也许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禅,也是无止尽的劫难,可是佛他不告诉我们,我们要经历多少才肯放过我们,他总是高高在上,笑而不语。
124、佛说: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125、佛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摘抄——佛说
1、佛说: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2、佛说: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3、佛说:心净则国土净,我们要时常保护心念,不要被贪瞋痴等毒害侵袭;更要积极救护世界,不要让暴力充斥社会,让灾难破坏家园、污染大地。
4、佛说: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5、佛说: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6、佛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7、佛说: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8、佛说: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9、佛说: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10、佛说: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1、佛说: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12、佛说: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13、佛说: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14、佛说: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15、佛说:坏孩子,父母总是比较操心。所以对于罪业愈深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愍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16、佛说: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17、佛说:一沙一世界,一尘一劫,仿佛我们每一次重逢和离别,如同三生石上刺破手指滴落的血。千里暗香拂过,铭刻着你我的生死契。
18、佛说: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19、佛说: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20、佛说: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21、佛说: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22、佛说:知道反省过去,才是正确的人生。若只是随着日子消逝而纸醉金迷,就叫做「颠倒众生」。
23、佛说: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24、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25、佛说: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26、佛说: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27、佛说: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28、佛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29、佛说: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30、佛说:不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甜蜜的口舌迷惑他人,以免到头来落得伤身败德,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31、佛说: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32、佛说:人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因此,应该常常警惕自己,莫让良知睡着了。良知一旦睡着,则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都会侵袭你的思想。
33、佛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34、佛说: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35、佛说: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36、佛说: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37、佛说: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38、佛说: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39、佛说: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40、佛说: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41、佛说: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42、佛说:有些人的爱只执着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43、佛说: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44、佛说: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45、佛说: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46、佛说: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47、佛说: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48、佛说: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49、佛说:人不全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人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而已。
50、佛说: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51、佛说: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52、佛说: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这样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53、佛说: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54、佛说: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55、佛说: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56、佛说: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57、佛说:见到美色,唯恐心受到诱惑、连忙把眼睛挖出来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才是受诱惑的主角,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配角的眼睛就不会输入邪恶了。
58、佛说:人心与佛陀一样,都有同等的爱心;但因后天的习惯及习气不同,以致有不同的言语行动。所以,修心养生必须自己下功夫。
59、佛说: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60、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61、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62、佛说: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为人间发挥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63、佛说: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64、佛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65、佛说: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66、佛说: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67、佛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的生活及爱欲而追求,这种生命轻如鸿毛!反之,若能发挥生命力,积极造福人群,这种生命价值则重如泰山。
68、佛说: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69、佛说: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70、佛说: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71、佛说: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72、佛说: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73、佛说: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74、佛说: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报,将会招来烦恼;所以,希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则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业。
75、佛说:不可因传说而信以为真;不可因经典所载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传统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逻辑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根据哲理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权威而信以为真。人藉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76、佛说: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你会很痛苦。
77、佛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78、佛说: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79、佛说: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80、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06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