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怎么看待累(佛教累了的说说)

佛教怎样看待勤劳懒惰的人?一个人每天工作那不是太累了吗?
累不累看心态。勤劳与懒惰是相对的,凡事不过度最好。 单从佛法看,当然勤奋是好的。
如何从佛学的角度来看待人生中遇到的挫折
如何从佛学的角度来看待人生中遇到的挫折
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许多的困难都等待我们去战胜。人生起起伏伏、高高低低,或者碰到瓶颈与危机,又或是常常要面临抉择,生活中的很多乐趣不经受苦难是无法体验的。人时时刻刻需要和内心的胆怯、自身的惰性、疾病等作斗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过奋力拼搏,胜利了,你就是生活的强者;失败了,不要灰心,继续拼搏,你仍然是强者。
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脆弱的。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并非易事,我们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才能活得明白,活得精彩,活得安心自在。我们可以把生命每时每刻的不断变迁看得清清楚楚,突破自我的局限,做个简单的人,有颗随意的心。在情感、得益、事业面前,幸福是衡量财富的尺子。一个人在物质生活上如果能淡泊知足,才能不为形役,精神才会得到升华。在心性上对于功名、富贵、人情不要太热衷,把身心住在淡泊中,不为金钱所贪,不为名利所累,不为遭遇的困难挫折而灰心丧气,才是一个大彻不悟的人,才能迈进伟大而又平淡者的崇高境界。人生也许就是这样,总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走一趟! 幸福来自健康的身心,幸福来自仁慈的心念、纯净的信仰、豁达的胸襟、内在的宁静;来自对物质的知足、无条件的关怀和不断的自我教育,来自高尚愿望的实现、与周围的人与物的和谐。 佛说,让我们成熟的,是经历,是磨难;让我们幸福的,是宽容,是仁爱;让我们心安的,是理解,是信任。 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 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让我们拥有最大化的快乐!让我们拥有最大化的幸福!
人生,只要适合自己就好。 众生万物,自有定数,凡事不可强求。很多东要,注定该是你的,你推也推不掉;注定不该是你的,你怎么争都争不来。 世间的俗世要看的开,但不要看透。每个人都要有勇气去面对一些事,这就是拿得起;每个人都要有肚量去容纳一些事,这就是放得下。在得失之间,才能感悟出人生的要 凡是都要有度,一切都要适可而止,切莫无度无止。没有人可以把什么事情做得完美无憾,没有人什么都能得到,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物极必反的道理,如果不知回头,便是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只有知足才能长乐,只有知足心灵才能进入超然的境界。
人世间有太多的诱惑,不知满足,就会陷入欲望中不能自拔,就会被心魔所控制,心灵就永远无法得到安宁。 幸运之神不会平白无故地找上门来。即使看似机缘巧合,也是平日修得而来的福祉。不要抱怨好运的姗姗来迟,也不要幻想好运会突然降临,好运气不是靠撞来的,而是靠努力赢来的。 虽然有很多个明天,但今天却只有一个。充实的度过今天,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就会延长一天;虚度一天,生命就会实实在在地缩短一天。如果不好好把握今天,有再多的明天也是枉然。 我们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睛里。
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要记住:我就是我,是一个独一无二、绝不雷同的我。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只要守住自我,守住本性,就能够活的精彩,活得自在。 当你跌倒时,不要等著别人来拉你,要自己爬起来。不要为目前的处境寻找失败的借口,应该立刻行动起来。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够依靠自己站起来,只是没有去站而已。 努力改变你能改变的,坦然接受你不能改变的。很多人不甘于平庸,在不断的改变着自己的心态、性格等。但是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尝试着去改变是徒劳的,倒不如坦然接受。
如何看待人生中遇到的挫折?
有机会加我QQ吧。 (在下面的文字中,可以找到我的QQ号。)
谈一谈我自己的方法吧:
1、每天早晨5点多钟起床,去海边大声朗读 自己喜欢的书籍(我读的是世界上伟大的推销员)
2、经常打乒乓球,将体力发挥到最佳。
3、经常与同事开开玩笑。
4、经常交朋友,因为有好多好多的朋友而感觉自己不孤独,因为朋友的能力而自豪。
5、推销产品首先要推销自己。
6、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7、过去不等于未来。
8、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9、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气度决定格局;性格决定命运。
10、学习+学习+学习
11、成功=知识+人脉
1、经常保持微笑 (360795604)
2、要有目标和追求
3、学会和别人一块分享喜悦
4、乐于助人
5、并保持自己的一颗童心
6、学会和各种人愉快的相处
7、保持幽默感
8、要能处乱不惊
9、学会宽恕他人
10、常和别人保持合作,并从中获得乐趣
11、有知心朋友
12、保持高度的自信心
13、尊重弱者
14、偶尔放纵自己一下
15、具备胆识和勇气
16、不要太好色
如何看待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和烦恼?
乐观和自信
如何看待人生中所遇到的坎坷与挫折?
人生在世,世事无常啊
总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困难,事大说是磨难,事小便说是个砍儿,但是我们应该以一颗理智的心去对待,以平和而乐观的态度去解决。
其实,不管是大风大浪还是风平浪静,都终究归于生活,是生活便要有“长江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是生活,就要充满“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热情,就这样去看待坎坷与挫折吧……
如何看待人生中的挫折
挫折
其实就是欲望没得到满足
的那种难受
其实没什么
下次继续就好了
每个人都一样都会遇到困难挫折
无视就好
如何从佛学的角度看待UFO?
佛经也有关于“转轮圣王,乘坐金轮巡查世界”的描述。但不一定是指飞碟说的。一般来说,飞碟上的外星人应该和我们是一样的众生,同属人类。科技水平不一样而已。
人生中遇到的挫折
一、战胜残疾的巴雷尼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著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二、挣扎就是奋斗
塞曼小时候读书的自觉性并不高,成绩也一直平平。塞曼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这种表现,心里十分着急。
一天, 她把儿子叫到跟前,注视着他的眼睛,神情激动地说:“儿啊,早知道你是一个平庸无能之辈,我当初真不该在波涛中挣扎……”接着,她向默默呆立的塞曼忆起往事:在塞曼快要降生的时候,家乡突然遭到洪水的袭击,她死里逃生,好不容易才登上了一只小船,塞曼就降生在这只小船上,母亲望着滔滔洪水和刚刚临世的小生命,想起了荷兰人的一句古训:我要挣扎,我要探出头来!
听完妈妈的回忆,塞曼才知道母亲所经历过的艰难,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暗暗发誓要发奋攻读,绝不辜负妈妈的厚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受到学校当局的赏识,被学校聘为助教。当他满怀喜悦去见母亲的时候,母亲已身染重病,奄奄一息了。在弥留之际,她用深情的目光注视著塞曼,嘴唇在艰难地颤动着“挣扎,再——挣——扎!”留下这句遗言后溘然长逝。
挣扎就是奋斗。挣扎,再挣扎,就是不满足于现状,永远拼搏。塞曼把妈妈的话铭刻在心。他将嵌有母亲遗像的金制小镜框一直挂在胸前。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便凝视著母亲的遗像,回想母亲的谆谆教诲,以增加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塞曼在科学的道路上挣扎,再挣扎!终于攀上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峰,1902年塞曼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如何从佛学的角度来看焦虑症
这属于我执太重的缘故,属于“看不开、放不下、忘不掉”的范畴,可以通过手抄经(首选《心经》)、持诵经文(首选《大悲咒》、《地藏经》)、礼佛(最好是磕长头)、放生和禅定来予以化解
我们如何看待人生的挫折?遇到挫折之后,常常有什么反应?结合自己遇到的挫折以
其实在我看来,人生贵在坚持,真的,这是我这段时间的领悟。坚持让我愉悦,舒心,充足;爱情也要坚持,坚持爱你所爱。人生每件事都是一样的,贵在坚持,坚持自己的信念,就算遇到挫折也不会轻易放弃,坚持的体现就在你遇到挫折时有没有停下来想后退,如果你停下里后退了就没有所谓的坚持了,你也会陷入苦恼。我们可以想想是不是有太多的事使我们没有坚持到底,结果时候后悔而苦恼的。是不是,很多事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坚持。
大部分人遇到挫折后的第一反应,也是本能反应就是逃避,不想面对。但冷静后重归理智就是想办法如何去解决。毕竟问题已经产生了,逃避是没有用的,与其让问题一直横亘在那里进退不得,不如咬咬牙解决了它还能继续前进。至于如何看待挫折,我只想说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多时候,只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豁然开朗。
佛家弟子为何身心疲惫
心有诸多放不下 欲求多时 身心就会累 学佛也不要过于迷信 要调整好自己的身体 也不是有病就不吃药 佛陀在世时还有耆婆为僧众看病 我们还没有修到色蕴破时 这个身体要保护好 才能借假修真 法无定法 你执于有 佛为你说诸法空相之理破你执着 你执于空 佛则告诉你万法不空 因果不空 所以平时要善调身心 心中有大愿时 你的心不会累 当你无所求的发心为众生服务时 你的色身也不会累
佛家如何理解人生与痛苦
佛家说:人生是苦的,应怎样理解? (转载) 一:如何理解“人生是苦” 佛说:‘人生是苦’。 佛指示我们,人生有很多苦恼,也必须经历不同苦难的磨炼和考验。不明白其中的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对于人生应该怎样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这是一种被误解得最普遍的,社会一般每拿这消极悲观的名词,来批评佛教,而信仰佛教的,也每陷于消极悲观的错误,其实‘人生是苦’这句话,绝不是那样的意思。 凡是一种境界,我们接触的时候,生起一种不合自己意趣的感受,引起苦痛忧虑,如以这个意思来说苦,说人都是苦的,是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生也有很多快乐事情,听到不悦耳的声音固然讨厌,可是听了美妙的音调,不就是欢喜吗!身体有病,家境困苦,亲人别离,当言是痛苦,然而身体健康,经济富裕,合家团圆,不是很快乐吗!无论什么事,苦乐都是相对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说人生是苦,岂非偏见了。 那么,佛说人生是苦,这苦是什么意义呢?经上说:‘无常故苦’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就以无常变化的意思说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体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钱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以变化无常的情形看来,虽有喜乐,但不永久,没有彻底,当变化时,苦痛就来了。所以佛说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没有彻底的意思。学佛的人,如不了解真义,以为人生既不圆满彻底,就引起消极悲观的态度,这是不对的,真正懂得佛法的,看法就完全不同,要知道佛说人生是苦这句话,是要我们知道现在这人生是不彻底,不永久的,知道以后可以造就一个永久圆满的人生。等于病人,必须先知道有病,才肯请医生诊治,病才会除去,身体就恢复健康一样。为什么人生不彻底不永久而有苦痛呢?一定有苦痛的原因存在,知道了苦的原因,就会尽力把苦因消除,然后才可得到彻底圆满的安乐。所以佛不单单说人生是苦,还说苦有苦因,把苦因除了就可得到究竟安乐。学佛的应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学,把这不彻底不圆满的人生改变过来,成为一个究竟圆满的人生。这个境界,佛法叫做常乐我净。 常是永久,乐是安乐,我是自由自在,净是纯洁清净。四个字合起来,就是永久的安乐,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纯洁,佛教最大的目标,不单说破人生是苦,而是主要的在于将这苦的人生改变过来,(佛法名为‘转依’)造成为永久安乐自由自在纯洁清净的人生。指示我们苦的原因在那里,怎样向这目标努力去修持。常乐我净的境地,即是绝对的最有希望的理想境界是我们人人都可达到的。这样怎能说佛教是消极悲观呢。 虽然,学佛的不一定能够人人都得到这顶点的境界,但知道了这个道理,真是好处无边。如一般人在困苦的时候,还知努力为善,等到富有起来,一切都忘记,只顾自己享福,糊糊涂涂走向错路。学佛的,不只在困苦时知道努力向上,就是享乐时也随时留心,因为快乐不是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快会堕落失败的。人生是苦,可以警觉我们不至于专门研究享受而走向错误的路,这也是佛说人生是苦的一项重要意义。 二:为什么说人生真苦?苦在哪里? 我们在六道里轮回,都上过天、下过地、做过动物,无量劫以来不知有多少的父母亲和家亲眷属,再次相遇时大家迷惑了甚至相互食啖。 梁武帝时,就有一位宝志公和尚,是位得道的高僧,前因后果一一明了。某次,一个有钱人家有婚事,便请志公和尚去念经。他一踏进门口,便叹息道: 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 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 女吃母之肉,子打父皮鼓。 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 孙子娶的新娘是他的祖母投胎来的,炕上坐的亲戚是他家以前吃的猪羊转世的,而曾经互为六亲的眷属哪却成了现在锅里所煮的肉类。有位女孩的母亲造了重罪业,而托生成动物,现在被人屠宰做了美食,所以女孩吃她母亲的肉。有位男孩的父亲也因造罪,托生为驴,死后被人剥皮做鼓,而男孩不知是他父亲的皮所做成的鼓,只会欢喜的玩耍打鼓。 所以志公说:“你们大家到这里都说大喜大喜,恭喜主人娶媳,其实我看这真是苦啊!人人在轮回里互相还报,互相残杀,互相食啖,真是苦不可言。” 三:佛法怎样分析人生 我今天和大家谈的佛法与人生不是分两个题目来讲,不是先讲佛法怎么样,后讲人生怎么样,而是讲佛法与人生的关系 这个题目我们分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讲。第一,佛法怎样分析人生。第二,佛法怎样看破人生。分析人生不是佛法的目的,还要看破人生。第三,佛法怎样解脱人生。看破人生也不是目的,最后是要解脱人生。所谓解脱人生,就是要在人生中求得一个超越、求得一个自在。 从前,有人请教倓虚大师:“老法师,您学佛几十年,修持这么好,不知道您对佛教最深的体会是什么?”他说:“我只有六个字的体会,看破, 放下,自在。”我们人活着为什么有时会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为我们看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总被种种外在的事相所迷惑,总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我们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连步子都迈不开了。所以要放下,能够看破才能放下,放下才能自在。佛在世时,有一个外道两手举着鲜花来见佛,释迦牟尼佛见了他以后,没有说别的,第一句话就叫他放下,外道听了马上把左手的鲜花献给佛。佛继续说:“放下。”这个外道又把右手的鲜花献给佛。佛还是说:“放下。”外道莫名其妙了:“我已两手空空,还放下什么呢?”佛仍然说:“放下。”到底放下什么呢?放下我们的精神枷锁,放下我们脑子里的人我是非,放下我们的贪、嗔、痴等烦恼。 * 佛法怎样分析人生 先讲第一个问题:佛法是怎样来分析人生的呢?佛法首先肯定人生是苦,这是佛法对人生的最基本的分析,最基本的看法和态度。这样讲是否消极?人生是苦的这个真理不是消极的、厌世的,或迷信的,而是佛陀所亲证的最现实的人生实相。 (一)人生有“四苦”、有“八苦”、有“无量诸苦” 一般来讲,人生有生、老、病、死四苦,这是自然形成的,是人人都无法逃避的痛苦。扩充来讲,还是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和五阴炽盛苦。人生共有八种苦。 1、生苦。“生”,苦不苦?可能我们对出生的那一刻已经无法回忆了。但是有很多人,比如当医生的、做母亲的都能体会到生的痛苦。人之初,在胎如处监牢,出胎如钻六隙,而刚一出生,娇嫩的皮肉不能适应自然环境,好似钢风吹进来一样,如针刺骨一般地疼痛,所以说生是苦。 2、老苦。“老”,苦不苦呢?年轻的朋友可能还没有这方面的体会。但是我们的老年朋友就清楚了,包括我在内虽不算很老,也可以说是步入中年人行列,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多很多。虽然他们能感受到国家政府和社会给他们带来的优越生活环境和条件。他们对苦一定也深有体会。想吃的不能吃,不是太硬了,就是太凉了;不是太甜了,就是太咸了。想跟年轻人一样蹦蹦跳跳,却身由已;想像年轻时那样说说笑笑,挥洒自如,却已是眼昏耳聋、气虚体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是我们从很浅显也很现实的方面来看老苦。 3、病苦。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在此就不必仔细分析。 4、死苦。死是生命的结果。这种痛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现阶段的生命中,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没有经历过,但我们每个人对这种生命的必然结果又是非常的恐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和来自社会、自然的一切不幸作斗争。我们挣扎,我们搏斗,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我们畏惧死亡的到来,总是怕死,而死亡又是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我们;一旦死亡来临,我们孜孜追求的、亨有的名利都将失去意义。佛教还告诉我们,人的死亡如同生龟脱壳,痛苦难堪。 5、爱别离苦。长辈或小辈远行,依依不舍,这也是苦。 6、怨憎会苦。第五种是爱别离苦,亲眷、挚友骨肉分离,朝思暮想、魂牵梦萦,当然苦极了;而怨家仇人偏偏见面,此为第六种怨憎会苦。这两种苦是我们生活中极常见的,电影、小说也是借此大作文章。 7、求不得苦。今天骄阳似火,大家坐在这里非常热,要是有一点凉风多好啊,但是没有。大家都看过电影《上甘岭》,水在阵地上多么宝贵,大家口干舌燥,却求不到一滴水。这些事情都说明了求不得苦。这也是很现实的,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得到。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08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