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包含佛谈世俗追求的词条

学佛百科2023-03-16135

关于佛教世俗化倾向的思考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使中国社会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相互激荡,人类也必将开创新的历史文明。二千多年前,自喜马拉雅山南麓传来的印度佛教汇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为世界人类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与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直至今日,佛教仍然焕发著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是,佛教世俗化倾向将是所有关注佛教发展的有识之士,应予高度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尤其是佛教僧伽更应有此深切的忧患意识与敏锐的历史洞察力,高扬佛教出离生死,追求永恒解脱的本怀。如此,才能使佛教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化世导俗而不断超越。使人从以情欲为本的世俗社会,超越到以智慧为本的新的人生正道。

佛教在市场经济下世俗化倾向的弊端

佛教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下,寺院的建设规模及设施,较从前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各种档次的佛学院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遍及全国各大省区。佛教的期刊杂志也同样是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佛教的教育,诞生了前所未有的博士、硕士、学士等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如此看来,佛教的发展确也呈现出一派人才济济、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倘若再定睛一看,就会发现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正在悄悄地迎面袭来……

一、混合世俗社会的暗流 热衷名闻利养的追求

市场经济的大潮拍打着寺院的山门震天动地,莫向外求已成为遥远的禅话,回头是岸仍唤不住名闻与利养的追逐。佛教的信仰原本并不建立在单一的经济基础上,也不应以经济作为衡量佛教信仰的指标,否则就会沦为拜金主义。纯正的佛教信仰,是建立在无我的解脱道的基础上,进而谋求世界的清净庄严与人生的理想超越。释尊的正觉与解脱,早已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纵观当今佛教现状之一斑,攀炎附势、结交权贵者有之;为达到和满足个人私欲,不惜牺牲佛教整体利益者有之;炫耀荣誉和地位,随处招摇过市展示实力、魅力者有之;为谋生计倚傍佛门,行世间法者有之;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呜呼!佛教倾危,竟至于斯!

二、高举培养人才的旗帜 缺乏务实求真的态度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佛教的首要任务: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这是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于一九九二年在上海佛教教育研讨会上对全国佛教徒所提出的号召。如今十年过去了,青黄不接的现像似乎因前辈大德们的相继西逝而变得满园春色,初露头角的各大寺院住持,以崭新的面容出现在佛教的期刊杂志上,这也许就是三个培养人才的硕果吧!面对现有的成就,有人沾沾自喜,有人暗暗悲伤,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世俗化的人才标准,使一批精明能干者突颖而出,亦赢得了社会的青睐与荣誉,但华而不实的作风却在迷茫的掌声中显得越发苍白无力,一如那风中的残烛。站稳脚跟,务实求真,信仰坚定,身体力行,方能体现佛教人才的真正精神!

三、重视寺院经济的发展 忽略组织道风的建设

如今,在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寺院经济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通过巍峨壮观、金碧辉煌的殿宇,就可一睹其富丽堂皇的气概。随着旅游业的进步与发展,寺院的门票收入亦相当的可观。为了更多的创收,有些寺院常年悬挂水陆胜会道场的幡幢,使清净庄严的法事活动,几变成商业贸易的市场,而对于寺院的组织管理、道风建设、人才培养等关系到佛教未来前途与命运的头等大事,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种本末颠倒的思想倾向,诚为佛教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从源头上堵住这股浊流,否则,势必将失去佛教信仰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四、僧尼职业化趋势的氾滥 佛教信仰观念的淡泊

出家僧尼承袭千百年来的佛制,是立志终生奉献于佛教的志业者,而非以出家为就职择业的工作者。多年来,随着宗教职业者一词的出现及大肆渲染,致使社会各界误认为僧尼亦可成家立业。社会的有关企事业单位以市场经济的形式投资寺院或建造大佛,以营利为目的,却又聘请僧尼以工作人员的身份扮演着各种角色。这些错误的做法蔓延到丛林寺院,极大地威胁著出家僧尼的神圣性与纯洁性。当然,佛教内部僧尼的信仰淡泊、不甘寂寞也是造成这种乱相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须指出的是:僧尼是佛法的继承者与奉行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遵从如来的禁戒与教诫,努力地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影响社会大众,令之归向正法。

五、倡导佛学教育的开展 缺乏应有的宗教体验

佛教教育是关系到佛教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因素。自恢复和落实宗教政策以来,全国各地所创办的初、中、高各级佛学院迄今已有三十多所,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佛教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譬如:没有规范化的教材、低水准的重复教育、师资力量的近亲繁殖、信仰情操的淡泊冷漠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如得不到解决或纠正,则会积重难返,佛教教育的前途自然也就堪忧。另外,有些地方佛教学院的设立,其教学宗旨及目的不够明确,仿佛是以办学的方式集聚僧众,换来一块佛学院的金字招牌,为自己所住持的寺院增添一份荣耀。佛教本非纯知识性的授受,必须要学以致用才能彰显佛学的真义。否则,就会像太虚大师在《现代僧教育的危亡与佛教的前途》中所说:「出来的学僧,不能勤苦劳动去工作,甚至习染奢华而不甘淡泊。……以为别种事不可干,除去讲经、当教员,或作文、办刊物等,把平常的家务(寺院中事)都忘记了」。有些学僧感觉没有出路,也就渐渐地从僧海中消失了……

如何因应佛教世俗化倾向的思考

佛教世俗化的弊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呈现出更加复杂而多元的变化,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如何在此世俗化的逆流之中,保持佛教的神圣与纯洁,同时又不违世俗地开展觉世救人的佛化运动,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这将是我们所应关心与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佛弟子应努力实践的问题。

一、坚定佛教信仰的根本立场 追求生命永恒的解脱

佛教的信仰建立于生命无限的因果关系上,也就是要相信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流转与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的现实。因此,正确的佛教信仰的价值观,是引导我们不断超越与趣向解脱的人生信念。在肯定无限生命的自我开创与正确实践的前提下,只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才能够在现实人间以无我的智慧与慈悲,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历代高僧无不以那广博的胸怀、深切的行愿,以对佛教信仰的无限真诚、对有情众生的无限悲悯,而奉献身心所有的一切。德厚流芳,高山仰止,为世人之所永远称誉与赞叹。抚今追昔,当代中国佛教不正缺乏这份浩然正气吗?

二、选贤任能住持正法 深信因果无私奉献

佛教事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住持正法的僧团是否坚强有力。而僧团能否和乐共处,寺院的住持是关键。住持的人选不当,则会造成对佛教莫大的伤害。在这个商业化气息浓厚的时代,企业化的管理方式,给寺院带来了更多世俗化的内容。有些当了住持的,因果观念淡薄,自私自利,心胸狭隘。在他们的眼里,寺院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任意地占有或支配,僧尼则形同职业者,任凭安排与发落。而寺院本是陶贤铸圣的选佛场,是弘法利生的清净地,寺院的财产是属于「十方僧」所共有,岂能容忍个人私欲的玷污与侵占。另外,寺院住持必须以佛教的整体利益为重,模范地遵守清规戒律,以身作则,任劳任怨,深信因果,以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担当住持正法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历史使命。

三、重视僧团建设的神圣纯洁 再塑僧伽的良好形象

佛法的存在,并不以殿宇、塑像、经典来决定,而在于有无契合佛陀本怀与法性的僧团。清净和乐的僧团,可养成光风霁月的胸襟,清净庄严的品格,净化自己,健全佛教。而个人意识氾滥,商业化、世俗化的团体经营,只能是出佛身血,破坏佛教。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僧团的建设,依靠团体的力量,达到住持正法的目的。如法如律的僧团,可使那些发心不纯、无羞无愧或性情放逸者,在大众的威摄下,真诚忏悔,调伏烦恼,否则即摈出山门。对于那些真心为教、用功办道、看破放下的僧加,在「大众薰修希胜进」的氛围中,其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经过数年大冶洪炉的陶练,必将养成威仪痒序、心胸豁达、气度浑朴的仪容与气质。一出山门,使人见了,油然而生敬意。

四、凝聚佛教僧团内部的力量 全面振兴佛教的事业

当前,佛教僧团的散漫像沙砾一样,没有丝毫的凝聚力。僧团由于缺乏整体佛教良性互动的全面意识,故而产生各自为营的态势,彼此间漠不关心或竟争攀比。为了重新整合佛教的有生力量,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及丰富的寺院经济,佛教僧团应以水 *** 融的精神,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本着「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的思想,坚持慈悲、平等、无我的根本原则,以广大的菩萨心行,实践普度众生的良好愿望,从而达到自利利他究竟圆满的目的。

五、弘扬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 倡导人间净土的生活实践

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不是世俗化、庸俗化、神鬼化的变异信仰,俗化与神化不会导致佛法昌明,也不能契合佛教的根本。但一般的佛教徒,不是落于流俗的兴福、超荐,就是追求神奇和显异惑众的感应;或开口证悟、闭口解脱地急于了生脱死,对于人间利他的菩萨事业,漠不关心。因此,大力弘扬人间佛教的菩萨精神,以正知、正见、正信、正行引导广大的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建设人间净土的行动,从内心净化开始,在生活中本着利他即自利的原则,但事耕耘,不问收获。如此即是于生活的当下实践净土之行。人间佛教的目的是以人为本,提升人品,尊重人性,净化人间,进而实现清净庄严的人间净土。但是,人间佛教,往往被片面地理解为适应世俗化生活的佛教,从而忽略了佛教化导世俗的根本立场,这是弘扬人间佛教思想理论者,所必须给予积极回应与有力痛斥的谬见。

我想问下,佛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世俗中的爱呢,他又是怎样的巧妙避开它的呢

《阿毗达摩发智论》卷一等对爱的定义是:对“净妙可意”的人、事物的爱好、喜欢、悦意、追求。汉译佛典中译为“爱”的梵语、巴利语原词,有好几个,含义各有不同。说一切有部佛学将佛经中所说各种不同的爱归纳为两大类:一类属染污之爱,指与无明、烦恼相应,有执着,与占有欲相联系的“贪爱”,此类爱被归于心所法中的根本烦恼“贪”。另一类爱是无染污或作为德性的,译 “爱敬”或“敬爱”,指对佛陀、真理、师长、崇高理想的热爱、敬爱,此类爱被归于善心所法“信”。大乘《大般涅盘经》卷五分爱为凡夫爱(饿鬼爱)、法爱两大类。凡夫爱或饿鬼爱,指与烦恼相联系的爱,相当于有染污爱;人类两性之间的爱、爱情或爱欲,都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排他性,是一种匮乏性的本能性需求,犹如渴者求水,《四十二章经》佛言:

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

此色欲,指性的欲望。人类的性爱,主要由对方的色(整体形象)、形貌、威仪(举止)姿态、言语音声、皮肤细滑、人相(异性性征)引起,称“六欲”,不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范围。《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九说,男女喜欢欣赏异性的身体、形、相、服饰、欲、音声、璎珞(装饰品),想与所爱的异性交合取乐,名“七共染”。男女交合、接受对方的澡浴衣服按摩、共言说戏笑、互相凝视、忆念曾与对方共事娱乐、于障外闻异性音声歌舞啼哭、见别的男女共相戏耍娱乐而生起爱欲,名“七欲染”。

《楞严经》说: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佛典中一般将夫妻之间的爱归于贪爱,如《俱舍论》卷四云:“有染谓贪,如爱妻子等”。贪爱,终以我爱为本,一般来说不超出“因为跟他(她)在一起使我感到快乐幸福,所以我爱他(她)”的圈套。爱别人的实质和前提是爱自己。爱对方,无不是想得到对方的回爱

贪爱的特性及恶果

据经论所说,有染污的贪爱大略有六种特性:

1、有待,谓爱的需求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如称心可意的对象、得到对方的回爱,方能满足。但你爱他(她)不一定他(她)就爱你,得不到回爱的单恋是一种苦刑。即双方互爱,也多有因家庭、社会等原因而不能遂愿者,这对双方会成为最大的不幸。痴男怨女,情天恨海,演不完恩恩怨怨,所谓“费长房缩不尽相思地,女娲氏补不完离恨天。”元好问曲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古来有情人不成眷属而杀身殉情者,不知有几何。

2、无常。爱既然依赖一定的条件才会有,便具有一切因缘所生有为法必然无常坏灭的本性,既有男欢女爱,必有爱别离苦,纵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免不了争吵、情变失恋及生离死别之苦,山盟海誓“爱你到永远”,到头来没有不分手的。《长阿含经》卷三佛谓“恩爱无常,合会有离”。《佛说五无反复经》云:

我之夫妇,譬如飞鸟,暮栖高树,同共止宿,须臾之间,及明早起,各自飞去,行求以食。有缘则合,无缘则离。

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情变之事,历来习见不鲜,当今更为普遍。专家说:人类大脑中激发爱情的化学物质,在男女结合36个月之后便会耗尽。男子的情欲尤其具有冲动性、不稳定性。当今西方国家,两对情人中,就有一对分手,台湾的离婚率也已超过三分之一。

3、增长,谓贪爱会像植物生长一样生长、繁殖、增多,并产生种子,形成难以摆脱的贪爱习气。《长阿含经》卷三佛谓“恋着恩爱,无有知足。”《生经》卷一佛言:

设习爱欲事,恩爱转增长,譬如饮咸水,终不能止渴。

贪爱的满足,也如饮酒吸毒,会形成对所爱者强烈的依赖性,失去各自的独立性,并对对方的爱永远也不感满足。

4、生苦,谓贪爱必然产生痛苦。《中阿含经》卷五九《爱生经》佛言:

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哪对爱侣、夫妻,也免不了因爱而思念、怨恨、猜疑、误会、忧虑、焦急、悲伤等苦,有人将爱情比喻为一颗酸、甜、苦、辣诸味俱备的怪味豆。

5、生憎,谓贪爱能甚至必然产生与之相反的憎恨。南传《增支部》经有云:

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

《维摩经僧肇注》说“有所爱必有所憎”。爱情心理学发现:相爱者之间的嫉恨与爱情的深度成正比。情人之间,爱得越是深,在悖逆、情变时也就恨得越深,由此而发生的情杀案件时有所闻。情人们往往称对方为“怨家”,意味与爱同时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怨仇心理。星云大师《谈情说爱》说:

爱与恨是对难兄难弟,几乎常形影不离,爱得不好,会成为恨。

爱憎之间的这种滑稽的互变关系,乃由“凡有对法不相舍离”(互为矛盾对立关系的双方不得相离)的缘起法则所决定。爱、憎既然是对立面的统一,便互相依存不得分离,爱不得回报、满足时,便会转化为恨。

6、非自在,谓不由自己作主,其力量非常巨大。男女之间的爱情,多被一种外在的力量所驱迫,类似心理疾病中的强迫症,属南传佛教所谓“异熟心”,只好解释为宿世的业报,情人们往往称对方为“前世的怨家”,或称所恋的女子“是你前世的妈”。恋爱中人不由自主的被对方吸引,会出现近于幻觉性的思念情绪,心灵颤栗、恐慌、羞涩、急盼,陷入强烈的、无理智的恍惚中。失恋时则不由自主地痛苦、失眠、忿恨。正如许地山《覆诵幼》感叹:“是爱是憎,本容不得你做主。”

贪爱,被作为佛陀四圣谛中“集谛”的主要内容,四谛又称“爱非爱缘起”,断除生死之根贪爱,证得涅盘,是佛陀四谛中“灭谛”的内容。贪爱所产生的恶果大略有:

1、贪爱令人热恼不安。爱使人失去内心的平静,热恋中人爱火烧心,往往寝食难安,佛典中因称爱欲为“欲火”。

2、爱欲蒙蔽慧眼,令人不能见到真理。

《四十二章经》佛言谓“人怀爱欲不见道”,如以手搅动澄水,不能映现面影。爱情学家说:热恋中人常失去大部分的判断能力,爱的火焰使人看不到对方的缺点。

3、由爱造业,因业受报。因贪爱偷情、邪淫、施暴、争斗、谋杀,为爱而导致家庭不和、朋友反目,乃至为爱而偷盗、抢劫、贪污、受贿、诈骗,因此破财丢官、身败名裂、身陷囹圄、丧命失国,是从古及今上演不完的人间活剧。

4、贪爱、淫欲障碍禅定、神通,使人难以开发出潜在的功能。经论中说,深入色界、无色界正定的前提,是离欲,天眼等神通唯离欲人得。

5、贪爱的最大恶果,是使人陷溺于三界六道的生死流转而不得解脱自在。从十二因缘看,因爱而有“取”(追求),因取而“有”(生于三界的业因),因有而“生”(在三界六道中受生),被动地禀受某种生命形态。因生,必然免不了老死忧悲愁叹等种种痛苦。男女情爱、性爱,尤为来世再生于欲界的直接原因。经论说,人之出生,系由在未生前的“中阴”境见未来父母交合起“倒想”而入母胎。一个几十年天天离不开男欢女爱、爱欲成习的人,不会因肉体的死亡便嘎然断了爱欲,由此再生,乃属必然。《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六偈云:

世间男女互贪求,皆由乐着诸色欲,人、天由此故缠缚,堕坠三涂黑暗中。

从超出生死证得涅盘的角度,佛教力说贪爱的危害,唤醒众生如实认识贪爱的过患。断绝爱根,自然成为佛教所强调的灭苦解脱、超出生死的道要。《分别圣谛经》佛言:

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

谓断绝对妻儿家宅财物等的贪爱,完全止息贪爱的扰动,则永远灭尽生老病死等诸苦,获得解脱。佛教因此宣说出家修道的优越性,大乘则强调对贪爱的如实了知及以智慧转化。《大般涅盘经》卷二三说:对贪爱的过患和实性若不能如实了知,则必被贪爱所害;若能了知,则贪爱无能为力。

对佛教的世俗解读:佛教的四大功能特征

佛教的功能=心灵游戏+生存方式+供养营销+第二俗世

了解佛教,有两种视角:一是走进佛教看佛教,二是走出佛教看佛教。本文选择的是后者。佛教由内及外,有如下四大功能特征:

第一功能特征:佛教是心灵游戏。 1、佛教是宗教,具有与其他宗教一样的特征,同时,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具有独特性:心灵游戏。正因如此,导致有的人一直不认为佛教是宗教。佛教是一种能让人入迷的心灵游戏,在这一点上佛教与其他娱乐性游戏并无本质区别。因而,有许多人为了佛教这款心灵游戏,舍弃了人世间的其他游戏玩法。这里,让人想起曾写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弘一法师,在西湖边与追他至寺院门口的日本妻子道别的凄美故事。2、既然佛教是心灵游戏,那么它必然是一种个人爱好。所谓个人爱好,就是自己爱好、自己受益,当然也可拉人入伙、共同爱好,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普渡众生吧。把佛教说得高大上,那是人类智慧与文化的功劳,但在形而上之下仍有真实的具象。

第二功能特征:佛教是生存方式。 佛教的第一功能特征是心灵游戏及个人爱好,它具有与其他娱乐游戏及个人爱好一样的特征;同时,佛教这种心灵游戏及个人爱好,与其他娱乐游戏及个人爱好相比,有其独特性:一是佛教可以作为职业及生存方式,其他娱乐游戏及个人爱好很难作为职业生存方式,可见佛教是能将个人爱好与职业生存完美结合的事物;二是佛教被赋予了高大上、真善美等独特的价值意义,具有其他娱乐游戏及个人爱好无法比拟的道德及智慧优势,其社会价值及意义更强,可见佛教是能将人的职业生存与高级需求完美结合的事物。总之,佛教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职业生存方式,并且还能满足人的内在爱好需求及人的社会价值需求。

第三功能特征:佛教是供养营销。 佛教的第二功能特征是职业生存方式,其具有与其他商业行业相同的营销方式;同时,佛教有其独特的营销方式:供养营销。所谓供养,即对佛与僧的供养。这种供养营销的特点有三:1、回报机制。如果回报与投入等值,则是无效机制,因而,这里的回报必须远远大于投入,即以小投入换回大利益。这也是佛教遭世人诟病的贿赂机制。2、评判机制。佛教建立了与佛发生最大关联为价值追求的评判机制,与佛越近,其道德、智慧和福报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并且,以与佛的关联关系为基础,建立了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在这套评判机制中,必然追求与佛的关联,其中供养是主要的形式。3、惩诫机制。所有的宗教都有强大的惩诫机制,佛教也不例外。佛教有因果报应、来世彼岸、天堂地狱、轮回转世等等。佛教的惩诫机制还有一个特点,建立了谤佛制度。

第四功能特征:佛教是第二俗世。 逃离,是人类由动物进化而来就带有的原始情结,而宗教为我们提供了逃离的方式及指引。宗教构建的逃离是双重逃离:一是精神逃离,或者说心灵的逃离;二是现实逃离,即从生活方与社会群落逃离。前者,是可以实现的,因为精神具有虚拟性,可从此精神家园逃离到彼精神家园,其实这就是禅修悟道的过程;然而,后者则是,虽在形式上可以做到、但在实质上很难做到的。因为,逃离现实的结果,是堕入第二现实,即第二俗世。而第二俗世与原生世俗,并无本质区别。也就是说,山那边还是山,红尘之外还是红尘。但是,这不等于说第二俗世就无意义,或者说人们就必需返回原生俗世。这好比,人们讲“他人是地狱、宗教是枷锁”,不等说我们就要远离他人与宗教。原生俗世与第二俗世,都是人们构建与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不能厚此薄彼。

本文,不是从内部来看佛教的内容形式,而是从外部来观察佛教的运行机制。对前者,只有内业人士才有相应能力释法弘法;对后者,我们这些局外人,反而可能具有独立的眼光,这叫第三方优势。因而,本文必有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之实。然而,佛是开放兼容的,讲佛言佛的多了,佛就更加真实而普及。所以,本文不端,也非坏事。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12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