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说出离(佛说出离心)

学佛百科2023-03-1679

佛说造了地狱业只要忏悔到死后堕入地狱在还没受苦之前就出离了这是在哪部经说的

若遇善知识,劝令一弹指间,归依地藏菩萨,是诸众生,即得解脱三恶道报。——释迦牟尼佛(《地藏菩萨本愿经》)

于三宝处起不善心行恶业之人。一切小法尚不成就。何况佛之大法。——佛(乾隆大藏经《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纵忏亦不除灭。(乾隆大藏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至心瞻礼地藏像,一切恶事皆消灭。 ——世尊(《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嗔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 如是等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业,恶习结果,百千报应,今粗略说。如是等阎浮提众生业感差别,地藏菩萨百千方便而教化之。是诸众生,先受如是等报,后堕地狱,动经劫数,无有出期。是故汝等护人护国,无令是诸众业迷惑众生。 四天王闻已,涕泪悲叹合掌而退。 ——佛(《地藏菩萨本愿经》)

为什么要出离,经典,学佛必看

佛说: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末法时期,八宗并重,导归极乐,净土念佛法门,上度等觉菩萨,下度阿鼻地狱众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相对其他法门是易行道,最适合我们末法时期业障深重的生死凡夫,可是如果没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把修学的理论方法,路标方向开解清楚,还是很容易导致盲修瞎练,空过一生而不能了脱生死,继续沉沦在六道生死苦海之中,佟爱国老师是当今佛门一位具备佛知佛见的大善知识,解行并进,真修实干走过来的人,真正把净土法门的修学原理原则,方式方法解得透彻,当您真正按照他的开示去修行时,您不会走弯路,把精力用在刀刃上,只会事半功倍,法喜充满,烦恼越来越轻,智慧越来越增长,渐渐体会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及珍贵,您可以把他讲的法跟佛经及祖师大德的开示对照,看他讲的法是否入佛知佛见,再决定是否跟他学习,愿您早日圆成佛道,阿弥陀佛。

学佛人出离轮回一定要断除爱欲吗?

逐条解释你的问题和疑惑处:

你说:“有的说要用观想肮脏肉体观白骨法,为什么那么自然的事情要弄得自己那么禁闭和难受呢?”

解释:比如有毒瘾的人,让他戒毒,他就很痛苦,但是从长远来衡量利弊呢?到底是毒瘾的损害大?还是戒毒的损害大?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无量劫生死苦恼都是因为有淫欲,而断淫的苦恼难受,尚且没有戒毒痛苦,而能得到解脱果,这是不是极大利益呢?

你说:“夫妻之间行淫是很自然啊,千百年来依然如此这般,男女之爱是世间最神圣的事情,”

解释:前两句是现象,这正是众生沉迷生死不能解脱轮回的主要原因啊,是众生一切苦的主要原因。后一句,男女之爱,实在是愚痴而不是神圣,世俗人赞叹淫欲,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淫欲分为两种:一个是贪恋色身的表象;而是贪恋情感的表象。首先,这两种贪恋都是因为愚痴不能正确认识造成的。人的色身,说明白了只是包着屎尿脓血的一层皮,而人们舍弃这种正确认识,而执着的认为人的皮肤干净而美好,其实这是愚痴的幻觉,脱离了事实。现代人都知道,毛孔里都有无数细菌病毒,几天不洗澡,浑身发臭,这才是事实。

而情爱呢?更是愚痴者追逐的对象,如苍蝇逐臭,为情爱宁愿舍弃身命的也有不少,其实是建立在淫欲的基础上的。比如,你喜欢的人,因为某种意外,变成了极为丑陋的残疾或者浑身脓疮发臭,一身牛皮癣,或者跟别人乱来得了艾滋病,你还会像以前那样爱她吗?明显会有变化的。甚至会离他而去,因此,情爱是基于自私和满足自己的淫欲的基础上的,这种爱不真实,基础是淫欲,会随着淫欲对象的改变而改变。

男女之爱,实在是愚痴贪欲习气而已,贪淫不断除,能解脱轮回吗?什么样的人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是:断贪嗔痴的人。断贪,则没有淫欲了,如同你以前极为喜欢的玩具,后来你认识到那玩具其实是粪秽做成的,你还会喜欢吗?对淫欲也是如此,贪着淫欲的时候,以为很美好,等心清净了,就知道淫欲是在如粪秽一般散发着无穷的臭味,智者当远离,愚者多赞叹。

下一句双身像,是你的错误认识,有师兄已经做出解释。

下一句,你说:“佛创造了自己的精神界”,这是错误认识,佛没有创造任何东西,只是把世界和生命的真相告诉大家,把生死轮回的因缘果以及如何解脱的方法告诉众生,如同医生对症下药开处方而已,众生有病,医生才开对应的药。如果没病,那些药就不是治病的药了。因为众生有“贪嗔痴”“生死轮回”的大病,因此世尊说“戒定慧”“解脱”的法药,这种法药是因为众生的贪嗔痴病而有的,不是世尊创造的,更不是什么“精神世界”,佛法没有精神世界,佛法中说的世界,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是边界,界限,就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说明一个世界,世界这个词就出自佛经,而“精神世界”,只是现代人搞的一个新潮概念而已,跟佛法的世界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学佛,要以佛经中的定义为准,不能用世俗概念定义来认识佛法,否则会出错。就好比要学物理,对于物理学名词,不能用通俗小说里的同名词定义来认识,而是要以物理学的定义为准。

下一句,解闷开心,这还都是妄想,郁闷是因为愚痴,不能明了事情的因果,而生郁闷,开心,主要是贪着虚幻的表象而生欣喜,一个是对逆境的烦恼;一个是对顺境的贪爱,这两者都不对,都是因为没智慧的缘故。

每个人都是未来佛,但是在解脱生死之前,六道轮回的种种苦,还是躲不掉的,比如,眼前的欲望之苦都脱离不了,手被针刺了都很疼痛,感冒也很难受,更别说三恶道苦了。不是因为未来都成佛,而现在就没有苦了。当前最紧要的,就是好好利用自己的人身,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而得到真实解脱与生死轮回。

你说自己目前断除淫欲很苦恼,这是大实话,首先赞叹你真诚的面对自己的问题,其实无数人都是这样,只是很少人承认罢了。谁不喜欢温柔美女在怀?谁不喜欢天天有美女伺候?

但是这些小的利益,跟生死轮回的大苦恼相比,要有个权衡选择。

在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大意是有国王令一犯人端一碗满满的麻油,从街上走过,街两边令无数美女歌舞戏乐,充满快乐的诱惑。同时对此犯人说:如果麻油一滴落地则处死。那么,这个人是会贪恋美女呢?还是会舍弃对美女的贪恋而专注于麻油呢?

舍弃贪欲,和片刻贪欲而死,这两者该如何选择?

这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人的一生,时刻都在做选择,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

那么,淫欲,是一切生死烦恼轮回的根本,因此,如果能先从身体上断除淫欲行为,然后逐渐从心里不再有淫欲的思想,这样就从淫欲的束缚中的得到解脱,这需要通过修行来实现。

下面说:成佛不是一生一世的事,确实如此,无量劫修戒定慧六度万行,然后能成佛

接下来,说到今生失败,下一生继续修行,这是对的,下一句说出世和入世,入世是对圣者来说的,凡夫一直都没出去过,又怎么入呢?比如无期徒刑的犯人,一直都在监狱,不能说他再入监狱,因为他没出去过,入,是从外到内才是入,在屋里走动,不叫进入。所谓入世,是解脱菩萨,已经彻底从生死中得到解脱,不受生死束缚的人,从生死外来入生死众生中,度化有情,虽然在生死中显现,但是他们都是没有贪嗔痴的。跟凡夫完全不一样。出世是对众生说的,要解脱生死束缚,是出世,入世是对圣人说的,从生死之外,来入生死中度化有情。

下一句说贪欲是对自己的考验,其实,这时候自己早已向贪欲举手投降了,已经是贪欲的奴隶了,只有舍弃贪欲,才是经得起考验,否则,一个小小的魔女就能把你收拾了,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还要什么考验呢?早已丢盔卸甲……这里所谓的考验,应当是【面对极贪欲境界】而【心无所动】,这才是经得起考验。

下面说到“当下”,这个词是现代很流行的词,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呢?我们的每一个当下,身口意都是如何呢?

说出来可能你会很吃惊,我们的当下,都还是“贪嗔痴”,很纯的贪嗔痴,而“戒定慧”,则如同千足金里的杂质那么少,这就是我们的“当下”,

因此,要修当下,让自己的【当下身口意】中,【贪嗔痴越来越少】,而【戒定慧越来越多】,这样才是真修行人,真实佛子。逐渐能做到,每一个当下,都是戒定慧,这样里解脱轮回就很近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这里的诸恶,就包括贪嗔痴,贪欲是恶业啊,能障碍解脱的缘故。放下,是指放下贪嗔痴,而不是放下戒定慧。

放下贪嗔痴,逐渐清净得解脱;

如果放下戒定慧,贪嗔痴就无法断除,那还是无量亿劫轮回,不能解脱。

爱,是生死根本,人们就是被这个爱困死了,束缚了,才无量亿劫轮回,因此,要解脱这个困、束缚,必须舍弃贪爱。

如同断除烟瘾酒瘾毒瘾,需要付出代价的,如果说随缘不要做作,那就不可能断除掉,对不对?需要付出努力才行,努力不是做作,而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如同学生去学校上学,不是为了做作,而是借助学校老师这些条件,来让自己增长智慧

修行也是如此,断除欲望,是明智的选择,随意放纵是愚痴的思维,利益和损害要善于衡量取舍,让利益最大而损害最小,这才是智者的行为。

佛经中还有一个比喻,如小儿舔刀上蜜,虽然有快乐,却有割舌的危险。淫欲的危害,远远超过锋利的刀刃。割舌头最多失去一生性命,而淫欲却令人无量亿劫轮回苦趣。

如当求出离 得此佛说教,求此偈子的出处。

在一副唐卡的介绍中曾今见到过这句话 关于五去轮回图的介绍

这幅唐卡中有一个大圆盘 上面有十二因缘 六道轮回等 一位掌控生死的死主抱着这个圆盘 佛陀在这个圆盘外 画面右上方手指着画面左边的偈子,就是这段话 汝当求出离,得此佛说教;

以恒坚实志,奉行此法规;

如象推草寮,摧破死主力;

当舍生死轮,灭苦尽无余。

关于这幅图的来源有一个故事 我贴在下面

佛陀讲解三界的内容,被弟子们记录为文字,分布在流传于世的不同佛典中。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三界及超越内涵,佛陀让弟子将其绘成图案,供人们观视、思考,这就是著名的“五趣轮回图”。虽然只是一副图画,但却可以说是整个三界的缩影,一切有关三界的内涵都包括在里面,甚至苦集灭道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教法也都遍摄无余。人们凭藉思考、禅修五趣轮回图的内涵,即可了悟三界轮回的真相及获证解脱轮回的生命超越。第一位获赠此图的优填王便在禅思后证悟了小乘初果,故事来源是这样的:

早在2500年前,佛陀尚在世的年代,古印度有许多小国。名列当时中印度十六大国之一的摩羯陀国国王叫影坚王,是一位笃信佛教的国王,居住在王舍城中。王舍城这座城市在佛教内非常著名,佛陀曾在这里讲述了很多经典。以《般若经》为主的众多经典,就是佛陀在王舍城内的灵鹫山讲说的。

在印度还有一个国家的城市叫胜云城,里面居住着国王优填王。他与影坚王私交甚好,经常礼尚往来,但与影坚王不同地是,优填王并不信仰佛教,也从未见过佛陀本人。

有一次,优填王把一件镶嵌无数珍宝的铠甲作为礼物送给影坚王。据说这件铠甲不但价值连城,而且还有防毒、放火等各种功能,堪称稀世珍宝。影坚王收到礼物后,正因找不到相应的回礼而发愁时,一位大臣说:“尊贵的陛下,世界上可能很难找到这么贵重的礼物了,但远超一切珍宝的佛陀正在我们境内,我们何不请人绘制一副佛陀的画像送与优填王呢?不但吉祥,还可以让优填王一睹佛陀风采,积下福德的因缘。”影坚王高兴地答应了。

当佛陀听说这个请求后,也愉快的应允,同时预言说:“优填王见到我的画像后,会产生无比的信心,并会获证真理的智慧,成为初果圣人。”于是佛陀将自己的身影投射在画布上,画师根据佛陀的身相比例,绘制了一副佛陀的画像。并根据佛陀的指示,在佛陀画像的下面,绘制了象征三界轮回及四圣谛、十二因缘教法的五趣轮回图。

优填王收到画像后,瞻礼佛陀的同时,认真思考禅修了五趣轮回图及图上的诗偈,由于佛陀的加持及自己的善业因缘成熟,当下心开意解,证悟了初果。在优填王一心观视、禅思轮回图证道后,印度的寺院以及后来的藏传佛教寺院便流行将轮回图绘制在寺院门墙,供人们观视及思维其象征意义。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藏传佛教寺院门墙上,看到彩绘的五趣轮回图。

链接里面内容更详细 现在有的版本左上角看不见偈子了,但是这个链接里有有偈子的图可以打开看看。

学佛人出离轮回一定要断除爱欲吗

乾隆大藏经第833部(传一人永断轮回)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

曩谟(南无)啰怛曩 啰湿弥 赞捺啰 钵啰底 曼尼哆 尾你焰帝。惹具世 湿嚩啰 罗惹野。怛他誐哆野。阿啰贺帝 三藐三没驮野。怛你也他

啰怛你 啰怛你 啰怛曩 吉啰尼 啰怛曩 钵啰底 曼腻帝 啰怛曩 三婆尼 啰怛曩。钵啰鼻 啰怛努 讷誐帝。 娑嚩贺。

若有众生,于此如来陀罗尼名号,受持供养。彼人生生得转轮位,成就梵行,具大神通,获十种陀罗尼。复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而无虚妄。经俱胝劫,不入轮回路。不断菩提种,不失菩提心。永灭一切罪,得报身如来。若人持诵满一七日,是人当得天眼清净。若人耳闻,恒复忆念,是人决定当得菩提。于过去世所作善根,亦得现前。若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永断轮回。是人不被水火盗贼之所侵害。而复诸根不缺,众病不生,鬼魅不着,众所爱敬。于当来世,受持如来微妙之法供养诸佛。若人闻已心喜,礼拜赞叹,是人功德无量无边。于生生中,口出妙香,广一由旬。身毛孔中,恒有光明,常自照曜。常作如来胜利之事,如阿难陀,具如是不可思议功德。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16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