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的四魔是哪四魔(佛教四大魔军指什么)

学佛百科2023-03-16115

认识佛教所说的魔

魔这个字中文本来没有,梵文是邛I(Mara),译成魔罗。最早的翻译,所用的磨字是磨墨、磨灭的磨,下头是个石字。在梁武帝时,他把下面的石改为鬼字,所以魔这个字是梁武帝发明的新字。魔字下面一个鬼,令人望字生畏。而事实上,魔的长相并不如此字外形之可怕,他们的面貌不但不丑恶粗陋,反而是生就殊胜的色相。我们所常说的魔王,魔子、魔民、魔眷属,他们其实都是天人(天道中人),而天人皆具有妙色身,只不过天魔的心有问题。而我们一般人想到的魔大多是指妖魔鬼怪,呈青面獠牙之状。但那些并不是天魔,真正的天魔是长得很俊美姣好的,然而也由于他们外貌美好,这才屡正可怕,因为让人无法望而怖畏,知所趋避。

魔罗的梵文邛I (Mara),一般而言,主要有四种意义:

一、夺命

二、障碍

三、恼乱

四、破坏善根

此外还有另一个意义:留难。

现在逐项解释如下:

一、夺命:所谓夺命是指夺人的慧命,让人无法修行、开智慧,解脱轮回之苦,因而长劫沉沦生死流转。

二、障碍:障碍是指阻障他人所欲从事的善法、善事。多障的众生如果想要进行某些上善好事,魔便会来加以阻挠。此处的善法或善事通常是指修行、精进、解脱、悟道等。以静坐习禅来说,当行者有种种善境界出现时,他便会来障碍,用尽一切内外因缘,使你心神不宁,以致无法继续坐下去;或让你对自己的目标起怀疑:我为什么要打坐?盘腿这么痛,何苦来哉?甚至于更进一步令你对打坐起恐惧感、乃至起毁谤之心。如是,由于怀疑、不信;进而心生毁谤,甚而口出狂言:打坐毫无意义:一切众生既皆是真如,都有佛性:即身是佛,何必一定要打坐呢?如此引据种种最高的法,来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事实上,他根本还没到达那个境界,甚至连最初步的一点点功夫也都还没有成就,就便多谈甚深无上法的境界:充其量,只是文字言说、自我欺骗而已。

三、恼乱:恼乱可分恼乱身、与恼乱心两方面。在恼乱心的方面来说:修行的时候:心里常会起烦恼,通常是无缘无故、莫名其妙地冒出烦恼来。或者本来只是一丁点小事,却突然不可理喻地勃然大怒起来。有时候只为了一点芝麻小事就对同修道友、或身旁的人大发雷霆,完全不能控制自己,乃至整个人全身发抖、青筋暴露、面无血色,连话都讲不清:事后连自己也觉得很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何会这样失态。这种小题大作,莫名其妙的的勃然大怒,即是瞋魔作祟;或忽然没来由地悲伤流泪不止,不觉知的行者,还以为是因自己对佛经或佛法很感动,因而以为自己修得很好,已有些境界:这就更糟了,此实是悲魔作祟。或有时魔能令人忽然大喜不能自己,因而起大掉举,平静不下来,乃至令修行停摆,此即是喜魔所作。

有时魔也会以种种方式令行者起大恐惧怖畏;或令他见种种恶形、或听到种种恶声等等,而令其修行中止:而很怪异的是,常常行人一停止修行,乃至完全放弃修行,这些毛病或问题便都不见了。不过有一些法障太重的人,便无法如此幸运:即使停止修行,还得受种种后遗症之苦,乃至终其一生都难得痊愈;例如得了种种幻听、幻觉、睡觉被鬼压:心神涣散或精神恍忽、不宁、恐惧不安,以及罹患种种世间医生诊断不出的疑难杂症,令身心不安,乃至日常生活都成困难。

这些都是魔事、魔障、魔之所为,为佛弟子于此必须觉知,方不为魔所惑、所趁、所坏,若能如是觉知已,当下,先前的无理性的大怒、大喜、大哀等,就会马上止息下来,乃至立刻烟消雾散到无迹可寻,因而立即海阔天空,转激越为平静,乃至转瞋为喜。以上是谈心的方面的恼乱。至于身方面的恼乱,例如魔力使然,令勇猛精进的行人无缘无故忽然生病、受伤、受灾、受难、或遭种种意料不到的意外,从而令他无法修行,凡此皆是魔事。

四、破坏善根:魔能破坏修行者的五善根(信、进、念、定、慧)及菩提心,令他不能继续修行。例如魔利用行者种种不利的因缘(或人、或事),而化现种种于行者不利的事件或情况,令行者退失五善根或菩提心:例如魔利用行者身旁亲近的人中业障较重者,令其说出某些话或作出某些事,或给他某些恶知识所写的书,或转告他某些恶知识的言论,而令行者心生动摇,退失对佛法的信心,或退失其精进心,而落于懈怠、放逸;或退失念心,堕于不正念,或退失修道的心,或令他由菩萨乘退为只求自利,而成二乘;或由二乘退为凡夫之人天乘,或由人天乘退为外道,而杂染佛法,乃至毁谤正法。

总而言之,即是令你偏离正法,乃至背道而驰:这些都是魔事,魔在破坏你的慧根,断送你的法身慧命。凡此,为佛弟子若能实时觉知,忏悔自己无始业障,修正自己,住于正念、正思,仍有可能止息魔事。在毗婆沙论里面,龙树菩萨曾对魔下定义为:云何为魔?即是断慧命:因断人慧命,故名为魔。这是第一层意义。第二层意义,龙树菩萨说:常行放逸害自身,亦即是魔。又,断他人慧命者是为外魔,常行放逸害自身者,则是内魔。魔最究竟的意义则是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所说的: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意思是:除了诸法的实相以外,其它的一切法都叫做魔。因为唯诸法实相能令人真正证大菩提,除此以外,皆是有如魔所作,与邪魔相应,令你走错路、走岔路、走冤枉路,错失菩提正道。这是关于魔的定义中最严格、也是最究竟的一种说法,愿一切佛弟子皆善思之,以此为依。

方才提及魔又有留难之义。留难是指魔力令人于修行中不得寸进。在修行的时候,魔会化现种种障碍,令人修行不得进展,故称留难。

以上所讲的是魔的定义及种种魔事的行相,接着讲魔的类别。

魔的类别

魔可分为狭义的与广义的两种情形。先讲广义的魔。广义的魔又有三大类:一四魔;二三魔;三十魔。现在加以分别说明。

一四魔

四魔是:1、烦恼魔、2、五蕴魔、3、死魔、4、天魔。

①烦恼魔:谓能令你于自心中起贪、瞋、痴、慢、疑、邪见、不信等等烦恼,导致你无法修行,此种魔事称为烦恼魔。何谓烦恼呢?烦与恼是有区别的。烦是心微动之相,恼则是心大动之相。令心产生微微波动的叫烦。我们日常说的:不要烦我!,指的就是这个烦。让心起大动之相者,则是恼。不要恼我的这个恼含有恼怒、逼恼之意;比起烦来,恼是较大的动相。烦与恼两个字合起来,其意义即是—令心动荡不安。什么事物会令心动荡不安呢?最重要的有贪、瞋、痴、慢、疑、恶见六种。此六法合称为根本烦恼。其它的一切烦恼则称为,枝末烦恼:从六种根本烦恼而衍生出枝末烦恼或称随烦恼,如忿、覆、怪、嫉、恼、害、恨、谄、诳、骄、无惭、无愧等等皆属之。烦恼魔有内、外之分。内烦恼魔指自心由于业力的关系,而自起烦恼,令自心动荡不安,因而废修道业,乃至放弃修行。外烦恼魔指的即是天魔,令人于修行中起种种烦恼而中断修行。

②五蕴魔:从身心五蕴突然而起的种种剧烈现象,如:急遽的冷、热、寒、温,乃至于起种种生理上的苦恼,如饥、渴、痛、痒,甚至失眠或睡不安稳等等。这些在五蕴身心上猝然而起的种种现象,能令人错愕、惊惶、恐惧、散乱乃至废修道业,破坏修行,所以称为五蕴魔。

③死魔:死魔之义为能断人命:这个死魔是真正可以令人命断,而不是单指断慧命的抽像意义。人若死亡,就不可能再继续修行,因此,以此意义而言,死魔在断人之身命的同时,也是在阻断人的慧命。

④天魔: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魔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最上面一层他化自在天,为欲界之第六天,在此第六天之上有个魔天,其天主名为波旬,是欲界的魔王。他的眷属称为魔眷属,或是魔子、魔女、魔民。这些魔子、魔民在魔王波旬的领导下,到处破坏、扰乱世人修行,所以称之为魔。

以上介绍最常见的四魔

二三魔

接着讲第二类魔:三魔。三魔是指①善知识魔、②三昧魔、③菩提心魔。分别说明如下:

①善知识魔:善知识魔有两种意义:修行人悭吝于法,不肯教人,即是善知识魔之所为。吝法的果报是障菩提,令人不愿意为众生之善知识,故称善知识魔。为何不愿意为众生之善知识呢?因为当众生之善知识是相当辛苦、麻烦的,不但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来教导众生,同时另一方面也占用了自己很多的修行时间。魔本身会化作种种的伪善知识,或利用恶心人或业重之人,使他成为伪善知识,来误导修行人。例如他可以化成佛、菩萨或大修行人让你误以为他是真正的佛、菩萨,或令你对恶人所成的伪善知识,误以为真的是佛菩萨再来或佛菩萨化身或现身,而对他言听计从,拳拳服膺,因而诱惑你走向歧路、险道、绝道,故称为善知识魔。

②三昧魔:三昧之义为定慧等持。三昧魔指魔以种种方便,令修行人贪著自身所得的禅定,得少为足,不愿意再往上求进,而障碍了无上菩提。这是比较抽像方面的意义,具体方面而言,是指当行者在修禅定时,其心得定。然而由于惰性的原理(人皆有惰性):心一旦定下来之后,就不想动,甚至也不想听见别人大声讲话或任何声音:任何音声或动乱之相对他都会引起很大的烦恼,这是修定时很正常的现象,因其心已很寂止,远离一切作为,从而起贪堕之性,贪爱现状不愿更修向上之妙行,当然更遑论求菩提、度众生了;由此贪执,其结果就等于退失菩提心。此时他一心只想就这样一直坐下去,享受现境,不求上进:这种现象即是贪禅定中的觉受或贪著禅味的表现:因为坐得好的时候,身心会觉得很安定、舒服,即所谓禅定之乐。然而如果只是贪著一时的禅定乐受,而划地自限,不再求增上,亦不愿利益众生,即是所谓沉空滞寂;如此便是为魔所趁,而遭受三昧魔之魔事。此时若能实时觉知,放弃贪著,而且自提醒追求无上菩提的本愿,魔事即除。

③菩提心魔:即是会令行者退堕菩提心之魔事:对于欲求无上菩提的行者,此魔常会令他退而满足于其它权教菩萨道;若是权教菩萨道行者,魔便令他退堕为追求二乘道;若是二乘行者,便令他退堕而行于外道、或凡夫境界。这些都是菩提心魔之所为,行者若能及时觉知、并忏悔业障,魔事即除。

以上所讲为三魔,接着讲十魔。

三十魔

十魔出于华严经,与上面所说过的大同小异。而刚才所提及的三魔(善知识魔、三昧魔及菩提心魔)就是华严经十魔中的最后三项:兹迤于后:

①蕴魔:也就是五蕴魔;请参阅前游。

②烦恼魔:与前面所游同,请参阅。

③业魔:此魔为能令行人妄造种种恶业者。

④心魔:这是指魔已入于行者之心,令其起极为憍慢之心,认为自己道行很高,超出一切人,有些因而自号金刚上师、无上师等,甚至自言比佛还高,侈言:过去佛已去(不管用了)未来佛还未下生,而他就是现在佛,所以现在他最大,乃至公然自言比释迦牟尼佛还要尊贵,比金刚上师还要上师,所以自号无上。在台北街头常常看到皈依XX无上师。这些愚痴人都已成魔子、魔民、魔眷,如此无知,如此容易受蛊惑,实在非常可怜。

⑤死魔:此魔因能断修行人之命,故可令我们一切所修到此为止,来世就只有再从头来过。其道理就如同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若中途停下来,而想再继续上路时,则必须重新发动一次;倘若停留得太久了,则还得再行暖车才行。所以能多活一天多修行一天,是非常好的事。

⑥天魔:天魔前面会经提过,指六欲天上的波旬。六欲天属欲界天,在欲界的上层是 *** ,摩酰首罗天是 *** 的最高天,其天王也会化作魔王;所以魔王有两个,一个欲界天的,一个 *** 天的。摩酰首罗天有如警备总部,欲界天则有如警察总局,一重一重的关卡:修得越高就有更高层次的魔来考验你,留难你。我们先继续往下讲,再回头来说明魔为何要障碍人修行。

⑦善根魔:这是指由于执著自己修行所成就的一些善根,因而自以为很了不得。譬如自己对三宝的信心,乃至诵经、念经、修法、打坐等都很精进,而且也得到一些定力及慧解,觉得自己五善根已经很强,因而起了慢心,如是即将受善根魔之所趁,而退失善根。

⑧三昧魔:此同前迤三魔之第二项,请参阅。

⑨善知识魔:此同前迤三魔之第一项,请参阅。

⑩菩提法智魔:此与前迤三魔之第三项,菩提心魔含义一样,请参阅。

讲完广义的魔之后,接着讲狭义的魔。最狭义的魔特指天魔而言,其中也包括一些鬼神之属:所谓小魔、魔民、魔子、魔孙、魔使、魔党。鬼神若为魔所使,则亦成为魔之伴党。天魔有魔子、魔民,为魔王所使,以成就其魔事。鬼神也有大鬼、小鬼、大神、小神;但此处的鬼神皆是指恶鬼神而言,因为恶鬼神才会破坏人修行,善鬼神则不然,反而护人修行。

了解了魔的定义之后,我们知道魔业最重要的就是破坏,所以凡能破坏他人善事的,都叫做魔、或魔事,或与魔相应、以及与魔心相应。修行人不应该破坏他人的修行,更忌讳破坏他人所修的法门。破坏他人法门其恶则更甚于破坏他人修行,因为破坏法门不但障碍那人修行,更令无量人不再能够修行,故其恶更大。在中国,佛教大致分成十个宗派,有些人就依于自己的分别爱憎,而批评其它的宗派,说自己这一宗最好,其它各宗都不好;或说现在的人学佛一定要修我们这一宗,才可能成就。

这种说法,可说足犯了菩萨戒中的自赞毁他,并且一竿子打尽,破坏如来法,令根器不同的众生莫知所从,乃至疑法、谤法,或觉得无法可修;众生若无法可修则堕于生死,若疑谤如来正法,则堕地狱,这是令人相当懊丧的事。佛很辛苦地以大智慧、大慈悲建立无量无上正法幢,摄受、利安一切众生,而末法时期的众生却基于自己的妄想分别而起爱憎,虽然表面上名为弘扬自宗,而实际上却无知地在作种种破坏正法之事,所以现在的法便越来越少了,实为末法时期佛弟子自造魔业所致。破坏正法最彻底的方法,就是破坏信根,让你对正法生不信,不信就无法起修:众生若不修行,则此生是自来受苦一遭。

佛有大力能伏"四魔".四魔是哪四个?

瑜伽二十九卷二十一页云:当知诸魔略有四种,魔所作事有无量种。勤修观行诸瑜伽师,应善遍知,当正远离。云何四魔?一、蕴魔,二、烦恼魔,三、死魔,四、天魔。蕴魔者,谓五取蕴。烦恼魔者,谓三界中一切烦恼。死魔者,谓彼彼有情,从彼彼有情众夭丧殒殁。天魔者,谓于勤修胜善品者求欲超越蕴烦恼死三种魔时,有生欲界最上天子得大自在,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事业,是名天魔。当知此中苦死所依。若能令死,若正是死,若于其死作障碍事,不令超越。依此四种,建立四魔:谓依已生,已入现在五取蕴故,方有其死;由烦恼故,感当来生,生已便有夭丧殒殁。诸有情类,命根尽灭,夭丧殒殁,是死自性。勤修善者,为超死故,正加行时,彼天子魔得大自在,能为障碍。由障碍故,或于死法,令不能出;或经多时极大艰难,方能超越。又魔于彼,或有暂时不得自在,谓世间道离欲异生,或在此间,或生于彼。或魔于彼得大自在,谓未离欲,若未离欲,在魔手中,随欲所作。若世间道而离欲者,魔缚所缚,未脱魔[罥-口+ㄙ]。由必还来生此界故 !

佛教四魔是什么

魔,梵语魔罗的汉语简译,佛教中的恶魔,指夺人生命,且障碍善事之恶鬼神。若梵汉并举则称为魔障。

佛教四魔是什么

指恼害众生而夺其身命或慧命的四种魔类,即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四种。此外,在中国佛教里,也有人指无常、无乐、无我、不净的四颠倒心为四魔。

烦恼魔︰指恼害众生身心的贪嗔痴等烦恼。

蕴魔︰指起种种障害而构成众生生命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又作阴魔、五蕴魔、阴界入魔等。

死魔︰指能断众生命根的死。

天子魔︰ 又作天魔、天子魔。依《楼炭经》云︰在欲色二界中间别有魔宫。其魔怀嫉,譬如石磨,磨坏功德也。纵广六千由旬。宫墙七重一切庄严犹如下天。上来七天具有十法。一飞来无限数。二飞去无限数。三去无碍。四来无碍。五天身无有皮肤体筋脉血肉。六身无不净大小便利。七身无疲极。八天女不产。九天目不瞬。十身随意。好青则青。好黄则黄。好余色亦尔。又有十事。一飞行无极。二往还无极。三天无盗贼。四不相说身善恶。五无有相侵。六诸天齿等而通。七发绀青色泽长八尺。八天人青色发亦青色。九欲得白者身即白色。十欲得黑色身即黑色。

佛教四魔是指什么?

此四相出自《金刚经》,何谓四相?

1、我相——度众生时,见有能度的我,则有我相,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则无我相,我相不是本来有,取我则有我相,不取则无我相,何为取我而有我相?例如,你有钱财,若执自己有财便有我相,不执自己有财便无我相,我相,是从执著而有。

菩萨有我相,烦恼因而生起,亦因此增长,因为有‘我’而生起无量烦恼,云何‘我’度烦恼?烦恼反会增加,为什么呢?若见有众生灭度,见有灭便有生,不见有灭,无灭则无生,那时才可称为实实在在度众生,而不见有众生灭度。有些人埋怨烦恼破不尽,皆因见有烦恼可灭,见有灭则见有生,不久,烦恼又生起来,因为有能灭的我相在。

2、人相——人相也是取则有,不取则无,例如,我修善,执自己是修善之人,他不修善,执别人不是修善之人,看轻他人,这便是人相。经云:布施即非布施、持戒即非持戒,则无布施持戒之人相;忍辱,无辱可忍,则无忍辱之人相。

人相,也是我相的一种,执‘我’行善,我是善人,八识田中,便有善人的相,有相即遮蔽佛性,迷失佛性,迷性即有生灭,有众生生,亦有众生灭;或者著我是修行人,著了修行人的相,著了人相,心内便有一物,亦遮蔽佛性,迷性则烦恼起。

3、众生相——众生即妄想,去掉妄想,那里有众生,妄想的确是众缘而生。妄想有无量之多,比恒河沙还多,的确是众生。我们一天打多少个妄想?日间为想,晚上发梦,也是妄想,是为众生相。

众生相的范围很广,好食懒做,是众生相,恶事向他人,好事归自己,俄而作小人,俄而为若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都是众生相。

菩萨度众生,自己不能有众生相,自己有一个众生相,则度不了众生。

我贪,是一个众生相,我贪,又如何度别人不贪,我嗔,又是一个众生相,我既有一个‘嗔’的众生,又如何度别人的嗔;自己不布施,别人更不布施,自己不持戒,别人更不持戒。菩萨度众生,自己万不能有众生相,若无众生相,一切众生,一时度尽。

有了众生相便迷失佛性,迷佛性则心有生灭——有众生生,有众生灭,故有众生得灭度者——灭去众生相,是为离相见性,见佛性则无生灭,是故无众生得灭度者。

4、寿者相——遇境逢缘,取舍分别,经过很长久的时间,仍坚执取舍分别,是为寿者相。例如某甲开罪了某乙,某乙三年也不跟他说话,嗔恨心还在,这便是寿者相。

寿者相,是指烦恼命的寿者相,是惑命,不是慧命;烦恼由今生带到下一生,前世嗔,今世亦嗔,前世爱,今世亦爱,前世痴,今生亦一样愚痴,是为烦恼的寿者相。文殊菩萨偈云:‘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转,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

对境取舍憎爱,分别取舍憎爱的心相续无间断,便是寿者相,对境若不取舍憎爱,便无寿者相,寿者相是比较微细,取舍憎爱是第七识,分别是第六识,经过很长久的时间,也不容易放下解脱的,名为寿者相。

菩萨无我相,即如大海无东风,海水无波浪,菩萨无人相,即如大海无南风,海水亦无波浪,菩萨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如大海无西风,亦无北风,海水无波浪。若大海无四边风起,则波浪止息,还归大海。

金刚经讲四相的确有道理,所有烦恼都是因四相而有,若无我相,何来有贪嗔痴的烦恼?著我是善人的人相,便有憍慢心,看人不起;众生就是生灭心,所谓众生相者,是指众生的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众生相空,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亦空;我相、人相、众生相,相续不断,名寿者相;四相中,但有一相都不得了,有一相则招无量烦恼,即如大海但有一边风起,大海波涛便不能止息。菩萨无四相之无明风,涅槃性海现在眼前——清净、不生不灭、无余。

四相空,菩提心现前,菩提是觉,觉即无生,觉一切众生无生,是为不灭度而灭度一切众生,亦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若想见佛性,一定要离四相,四相,是烦恼的根本。

了尘居士 回答时间 2008-03-27 00:20

佛经将魔分为四种是指什么啊?

四魔:五阴魔 烦恼魔 死魔 天魔

1.五阴魔

魔太多了,无量无边。可以分为四大类。

第一大类是五阴魔,五阴不在外面,是自己本身。五阴是“色受想行识”。

“色”是物质,我们自己这个肉身是色身。自己这个色身是魔障,稍不谨慎,就受风寒,就得病,自己就受折磨之苦,五阴炽盛。

“受”是自己的感受,这感受有“苦乐忧喜舍”的受。

“想”是自己的妄想,有妄念,这妄念昼夜刹那都不停;“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想就是妄想,这一切法就是六道轮回的一切法、九法界的一切法,是自己妄想想来的,变现出来的,这些本来就不存在。

“行”是自己前面“色、受、想”刹那不住,就是行。

“识”是阿赖耶识里,自己的造作变成种子,种子遇缘会起现行;这是说明因果转变,因果相续,因果循环,这是魔,。折磨自己的身心永远不能得清净,永远不能得安乐。

第一类的魔要认识,是在自己。

2.烦恼魔

第二大类是烦恼魔,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这三大类的烦恼,自己现在都具足,而且是百分之百,烦恼魔。

见思烦恼断了,就超越六道轮回,有没有得自在呢?当然,比起六道来讲,那是得大自在了,比起佛菩萨来说,还是不自在的,因为还有尘沙烦恼,尘沙烦恼没有断,比起诸佛菩萨,还是在受苦受难,还是被魔控制。

尘沙烦恼断了,超越十法界,到了一真法界、华藏世界,还有烦恼么?有,还有无明烦恼没有断,无明烦恼是最轻的、最难断的。所以在一真法界里还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是从四十一品无明来的,破一品无明,地位就上升一层。十住、十行、十回向、登地,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十地是法云地的菩萨,破四十品无明,那一品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这一品无明破尽了,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烦恼断尽,就成佛了,只有佛是烦恼断尽的,菩萨还没有断尽烦恼,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

学佛,学什么?断烦恼。远离魔障,摧伏四魔。

所以,自己从远离见思、尘沙、无明,这是有次序的,有次第的,一步一步来做。克服烦恼魔。

3.死魔

第三大类是死魔,死是魔障。

想修行,道业没有成就,寿命到了。死了之后,就没有办法精进,再投胎,纵然善根深厚,又得人身,有机会能够继续努力修学,至少要耽误20年,修行功夫中断20年,这是折磨。

自己想一想,20年再得人身,能不能遇到佛法?能不能遇到善知识?能不能真的接着前生继续不断努力去做?难,太难。

有的人一耽误,虽然得人身,他闻不到佛法,没有办法精进,往往一中断,就中断好几生,好几世,甚至于中断佛经上讲多少个劫!开经偈上有:“百千万劫难遭遇”,说得就是一个人这一生中断,下一次遇到佛法就是百千万劫之后。

这就是死魔,这也是自己本身的魔障。

4.天魔

我们四周围都是魔,人事的环境、物质的环境,天天在诱惑我们,把我们心里面的烦恼勾起来,里外相应,里应外合,我们如何忍受?

所以佛教我们:少欲知足,让我们不被外界的诱惑力量所干扰。

人如果能够不受诱惑,天魔就对人没有办法了。这就要求人们自己能够做自己的主宰,一定不为众魔之所得便,不要给把柄让别人抓住。

比方说好名者,名就是把柄,人家就抓住这个把柄,就利用你,就给你折磨。你好利,人家就用利来控制你,……只要你有所爱好,那就是人家的把柄,就是外面境界,魔的把柄。

社会的诱惑力量太大了,魔的头脑很聪明,天天想一些奇怪的“花样”。打开电视,电视广告都是魔,魔掌,在那里抓看广告的人们。比方说喜欢美的,美容术是日新月异,让人们去上当,辛苦赚来的钱都送给魔,买来的东西说不定还起反效果,那就更苦了。

所以这个社会,魔掌到处有,自己要认识他。

现在的人,真可怜呀,真的是可怜悯者。佛菩萨是好人,不肯亲近。妖魔鬼怪天天折磨你、伤害你,却喜欢得不得了,他不来找你,你还要去找他,你说还有什么办法?

天魔在哪里?就在我们身边。睁大眼睛仔细看一看,太多喽。

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上当的,不会被众魔所得便。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18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