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关于性(佛教的性是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3-1790

佛教如何看待“性”的?

话说我不是纯粹的佛教徒,只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人对一个事情善恶的理解,不在事情本身,在于人的认知。

性也是如此,性行为本身没有什么善恶的概念,不同在于淫邪和只分,如果你是结婚生子,这些是全世界都认可的,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你是和有夫之妇偷情,那全世界几乎都是不认可的。也就是说对于善恶的判段,是有一种真理可以判断的,这个真理全世界的人都会认同,而宗教的经典就阐述了这些真理,解释了什么是淫邪,什么是合理的性行为,这样就很清楚啦。

佛教的性是什么

佛教的性,非指性别,是指本性、真性。人本具的不妄不变的心体。就是《心经》中讲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除非实证开悟,不能见性。

佛教怎么处理性欲问题

佛家以“不净观”来消除对异性的贪恋。

佛法告诉我们要观身不净,我们的这个身体,外面有一层皮,把这层皮剥开,就会发现里面没有什么值得迷恋的,里面全都是臭烘烘的、带着血腥味。

人身上的九孔常流不净物,眼睛要长眼屎,鼻子要流鼻涕,耳朵里有耳屎等等。所以佛法和我们讲,要如实观察,这个身体就是一个臭皮囊,是不干净的,没有那么可爱。

学过解剖的医生会知道,肚子划开后是什么的状况。人的这具躯体是很短暂的,一般也就几十年,保养得再好,也不过百十来年,没有必要紧抓住这个色身放不下。

佛法要我们观身不净,修不净观,就是告诉我们观身体,观一具死尸开始死了的时候,脸慢慢变青涨大,青淤肿胀,然后整个脸的颜色变成了紫色,慢慢脸皮破了,里面就流出脏糊糊的东西,整个身体开始腐烂,慢慢地化成脓,里面全是蛆,慢慢只剩一层皮,最后是一滩淤泥。

这样的一个东西的确没有什么可贪恋的,无论美与丑,百年后大家都殊途同归,都会变成这个模样,所以我们要有这个观念,要知道这个身体都是不长久的,都是要坏掉的,不干净的,没有什么值得可爱和贪恋的。

唐朝的政治家狄仁杰,他去赶考时,路过一客栈,她去投宿,老板说没有房间了,只有一间从来没人敢住的,那个房间里曾有一个吊死鬼,是个女鬼,冤魂不散,狄仁杰说:“我怕什么鬼”,坚持住了进去。

半夜,这个女鬼果真来了,披头散发,狄仁杰想:我跟你没冤没仇,你找我也没用,就站了起来,一拍桌子讲:“你这个样子不算可怕、不算恶,你再变一个样子,比现在恶一千倍、一万倍再来找我,你这点本事只算是小本事”,结果,那个鬼还真的走了。

后来狄仁杰就写了一首诗:“世间美色常如春,我不淫妇妇淫人,若将美色视亡妇,遍体蛆虫臭难闻。”

扩展资料:

不净观,是佛教禅观修持的重要方法,五停心观之一。通过观想自身和他人身体的种种污秽,消除对异性的贪恋,是对治贪欲的关键方法。

《清净道论》中指出,尸体和生人的身体都是不净的,但生人的身体被其外部的装饰所遮蔽,所以常人并不习惯认识到它的不净相。

除人体多处组织和器官储存涕、汗、尿、便等解剖常识外,以现科学技术水平,还确认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也符合佛教典籍的认识。

参考资料:凤凰网—人身为何是“臭皮囊”?详解“不净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净观

佛学里经常说的“性”包括了哪些意思

心性本来不二,不过有真妄、动静、昏明的不同。性就是本性,也叫空性、自性、真心、本来面目等。

性的同义词中,“真心”这个词特别耐人寻味。因为,所谓“性”,其实就是未动之前的心,所以在应用上,心、性二字往往通用,故此,真心便即是性了。

心性一事,譬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种感受、想象、思维、认识,等等的思想现象,就好比是风吹水面泛起的涟漪、波纹。

性就好比是水本身。风平浪静之时,波涛不起,水面平静如镜,可这时,水难道没有了,其实大家都明白,水还是在那儿,只是没有波纹,不被注意罢了。

心性的“性”,上面以水波譬喻,无非是想说明,其实自性是一切起心动念的源泉。不过有人会反对说,思想是大脑官能的作用,是灰白质神经细胞的功能,思维现象只不过是更深层次神经活动的表现。

或许是吧。但我不禁要问,我们有生以来所经历的无数事件的影片,它贮藏在哪里,是否一个细胞收藏一件事件的影子,还是几个细胞共同收藏一件事件的影子,旧细胞要退谢的时候,它又怎么把千千万万事情的印象,移交给新生的细胞,新细胞又用怎样的方法接受旧细胞所遗传的一切印象,还有反映进去的印象有先后,而发射出来的思想,并不一定照摄收进去时的次序,这又是什么缘故,一连串的问题,恐怕会让再自信的科学家都哑然失笑了吧——所以,我们还是暂且认为,脑神经不过是意识的工具而已。

一切物质皆有其“性”,譬如水以湿为性,火以热为性,石以坚硬为性,等等。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以何为性呢?恐怕是——以“灵”为性,便是“灵性”,也叫本性、觉性。而能证悟这心性的究竟相貌,在佛法上,便是明心见性——明悟自心、彻见本性。

而究竟如何明心见“性”呢?这其实是不可说之事,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禅宗提倡“不立文字”也是如此,而修行之人,靠着八万四千法门,或渐、或顿、或权、或实,只要精进修持,自可圆证心性,成就佛果。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28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