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讲的心在哪里(佛教说心在哪里)

学佛百科2023-03-091519

佛教所谓的“心”是指人的心脏所在吗?

佛教说的心,一般不是指心脏或心脏所在,不过也有指心脏的时候。

佛教里讲“心”,各部佛经里所指稍有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1.有的是指“佛性”(比如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这里的心指真如佛性)

2.有的指如来藏识,比如《楞严经》里“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3.有的指“意识”,比如《金刚经》里的经文“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这里这个“心”是指意识活动。

4.佛教里有个著名的偈:“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这里的“心”是指人的心脏所在。

佛在心中,那这个心又在哪里呢?

通常,我们所说的心就是指我们的肉团心,而佛教里对心所赋予的内涵是“积集义”,也就是能够积累种种经验。在有情无尽的生死过程中,我们所有的生命经验,以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都储存在我们的内心,由我们的心来聚集并保存。它像是一个容量无限大的仓库,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

第二个概念是意,意为思量义,即能够思维的特征。思维有时需要借助外在环境,有时不需要借助外在环境。因为在我们的内心储存着许多思维素材,那就是无始以来积累的经验。即使我们闭起眼睛,思维照样可以进行,照样能够陷入遐想之中,这就是意所具有的功能。

第三个概念是识,识为了别义。当我们的六识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时,我们能够对所接触的对象进行分别和判断,能够区别高下、善恶、美丑,这就是识所产生的作用。

建议你去看一看

请问「心」在哪?麻烦用佛或道解释

善友 您好!

在下就用通俗白话的言语来解脱人人本具的八识心:

对於一般人而言,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意识心,因为八个心识中,只有意识具有反观自己存在的功能、也能够觉察自己正在做什麼,这两个即是佛法所说的"证自证分"与"自证分",由於能反观自我的状态,才会觉得自己是很真实的存在,造成众生只认取意识为自我,这也是阿难在七处徵心落入的窠臼。

在细说心之前,有必要先说明前五个心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这前五识各自领受、了知所见的影像、声音、气味、味觉、触觉,然後由意识来统纳这五识所知的内容。譬如,我们正作在电脑桌前、看著电脑打字,这时候眼识只对眼前所见的影像中的粗略颜色作分别而已,如青黄赤白等颜色,细节的内容如远近、美丑、文字意义等,则是由意识作进一步的分别,如果不相信,老兄可以试著将眼前所见的一切,都很详细的分别看看,你会发现,只能对聚焦的那点作细腻的分别,如果这样还是不太明白,你在看在下打的文字时,能不能同时将所看见的文字一次全部的解析完呢? 答案是不可能的,你一次顶多对某一小段文字作细腻的读取分析而已,这就是意识与眼识的差别。 同样的,声音也是,假如你同时跟两个人或三个人说话,或者听二、三个广播,你可以观察看看,看一次只能读取几个来源。耳识只能对声音的快慢、动静作粗略的了知,可是说话者讲的是什麼意思,还是得由意识了知。同理,其馀鼻舌身识也是如此。

不过,即便在人间,也不是每个人都具足五识,有些人天生眼盲,就少了眼识,若天生耳聋,就没有了耳识,但意识还是有,只是就只能统纳剩下的心识了。

如果上述对於这六识的区别还是有疑问,在下就多举个例子好了:

譬如我们坐著玩电脑,过了一段时间才忽然查觉脚麻了,但是这脚的触觉是一直都有的,一直由身识领受,但是这触觉的变化是很缓慢的,一直到很严重之後,才会让意识察觉到,然後才想办法移动脚来调适。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身识的话,单单靠意识,还得不时去注意脚有没有麻掉,那会累死人的。同样,走路也一样,如果还要单靠意识去注意每一步脚有没有扎实的采到地面上,又要同时注意前面有没有障碍物、还要注意车声、人声,马上就累坏了。也许讲到这,口渴了,想喝水,如果不是舌识一直领受味觉,意识是无法观察到味觉变化的。

那麼,说到这,单单靠意识和五识也不够的,意识如果要时时注意五识领受的感觉是否有变化,也一样会很累的,所以,还是需要一个心识,来帮忙注意五感官觉受的变化,然後通知意识去观察才行,那这个心,就是第七识末那识,也称为意根,因为是意识依靠的根本。

最简单证实末那识的存在的方法,无过於用睡觉的行为来解释,我们熟睡无梦的时候,意识是中断的,这医学已证实。事实上意识也不可能在熟睡无梦的时候存在,如果还有意识,就会知道自己还没睡著,很多失眠的人就是如此,意识无法中断,就无法进入正常的眠熟期。那在眠熟期间,假如都没心的话,这个人就不可能再度起来了,因为无心。可是,只要去用力地摇他、或发生很大的声响、譬如闹钟声、或发生严重的地震火灾等,环境出现了大变化,这人还是会惊醒,那这是因为意识的背後,一直有个心一直观察著听觉、触觉等等是否有变动,一旦变动太剧烈,就会强制唤醒意识,叫意识赶紧去确认,这就是第七识末那识的功能。

所以,这也是我们熟睡期间,为什麼会翻身、抓痒,但是自己却不知道的原因了。由於我们固定一个姿势太久的话,局部会麻痹,这时候触觉上必然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第七识末那本身没有详细分别触觉的功能,只好唤起少分的意识身识,去看一下怎麼了,然後调整姿势,但由於这时候的意识极为赢劣、也就是相当昏昧、昏沉,闪一下就没了,因此醒来後是不太可能记得当时的状况。

简单来说,末那识的功能就是注意著我们身体接触各种讯号的变动,以及下达行为指令。行为的主导权来自於末那识,但这部分极少人注意到,一般人顶多观察到自己会内心交战、被情绪所掌控,而不知道这是末那识的作用。譬如晚上看小说、看电影、或玩游戏到很晚的时候,意识也知道明天要上班上课,但屁股、眼睛就好像被吸住一样,离不开位置,这是因为决定继续作或离开休息的不是意识,而是末那识。又譬如一般人在上台报告的时候,纵然报告前意识已经觉得自己准备应该很充分了,但是上台还是不由自主紧张、或冒汗、手汗、即便意识自言自语的告诉自己要放松别紧张,还是不可能一下子克服,这是因为末那识对於上台报告的情境还不熟悉,还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才会使身体产生这种反应,乃至忘词、讲错话,这时候说出来的话,也都是由末那所决定,意识纵然想的再清楚,但最後下决定的,还是末那识。

不过要真正了解末那识,单靠这样文字阅读是不够的,应自己多去体验,才会真的认知。但要抓住末那的核心功能: 处处做主、以及到处攀缘(也就是一直注意环境的变化)。

但是,以上七个心识都是妄心、虚妄无常的,都不是真心,对众生来说,第七识末那识是轮回生死的自我,但是一般众生的末那识都是将意识认作是真正的我,不知道有末那与意识的差别。

但是,最後一个心识,也就是第八识,这个心实在太深妙了,很难用简明的言语来让人知晓,虽人人皆有,他的功能又相当的复杂,不是只知道意识的凡夫们所能一下就认知的,甚至,前七个心都是依附在这第八识心上。

简要来说,第八识让前七个心识能维持正常的运作,不过,若只这麼说,一般人听闻後,也还是懵懂无知。这第八识也能了知前七识的心行,也就是说,前七识想要干嘛做啥,第八识都清楚的很,完全逃不出他的法眼,但是不论你干坏事还是做善事,第八识都没有意见,一直都配合著你去执行。

在下也就只能点到这了,若想深入去体验自己本具的第八识,也就是真心,那就深入佛法修行吧。也只有佛法的修证,才能悟明真心!

佛教大德开示,心在何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就是我们的真心。

楞严经开始“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佛与阿难的对话,问“心”在哪里?往返讨论了七点,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然后佛告诉阿难,心在哪里。

楞严经卷一: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

 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

 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

 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

 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

 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

 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他说我们为什么自己不能明心见性?因为无始以来,我们生命中有一个东西在作用,就是攀缘心,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因为我们的思想不能停止,就是睡觉时、睡梦中,还是在思想,这个叫攀缘心。一般人错把这个攀缘心认为是“心”,等于西洋哲学家笛卡儿所说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只是普通人的思想观念,但却错了,不是本“心”。要怎么样才对呢?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佛说的这个心是现象,是本体所起的作用。生命的本心、本能叫菩提,又叫本体,它所发出的现象是分段的,像电波一样的跳动的。你不要去抓住这种现象,要回转来认识那个本体。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识精元明包括了唯识的识,精是真精神,原来灵明的这一点,就是你那个能够知觉,能够感觉灵灵明明的那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能生诸缘,这个东西在里面一动,我们思想念头一动,心里一感觉,外面就起作用了。——

如何修正佛法

佛学里的“心”怎么解释? 如何以心印心?

佛教佛学的“心”,就是指你自己的“灵性”“原魂”,这在佛教专业术语叫做“妙觉真心”“灵明自性”,学佛成佛是一个人提高素质修养,升华道德品格的过程!

当初佛出于世时,人类没有所谓的现代科学,尊重自然,敬畏鬼神,那时三观只是改正人自私自利的心和错误的行为,可是未法时期这三观难以推翻,不能真正认识宇宙生命的真相,佛家要修要做的是让心性出来做主,而世人都习惯妄心意识心计较分别,有的人不会“用心”,连真心都找不到了!

佛在楞严经为阿难七处证心,九番显见,阿难才找到自己的心,正知正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学佛即修心,佛在心中,心又在哪里呢?

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是什么呢?是我们人的根与尘相对而幻起的一种感觉。是个影子,是虚假的。它是客观环境的反映,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各个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对而生出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六根、六尘、六识集合起来而产生出念头和思想。假如没有客观环境,就根本没有心。所以,心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舍浮佛讲:“心本无生因境有。”就是说这个道理。故客观环境、外在境界是生起心的外在原因。那么,内在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性。性是生起心的根本,生起心的能量,是心的本原。没有性,对境生不起心来。犹如电,虽不能目见,但一切照明、动力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前面我们已讲过,之所以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思,均是性的作用。视性、闻性、嗅性、尝性等,均具有各种功能,能发挥各种作用。所以,心是由性生起来,才派上用场的。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性是真实永存的,但却无形无相,经上有时亦谓之“真心”。心是虚幻的,但却有形有相。众生往往被各种虚妄的假合之相所迷惑,认妄为真,执着追逐不已,因此被各种无明烦恼所束缚,被各种业障所蒙盖,不见自性光明,不得自在,而落于六道轮回,生死流转,不得解脱。 假使大家明白了什么是性、什么是心,二者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就明白心与物俱虚幻不可得,因而放弃身心世界,不再追求执着,这就是明心!讲到见性,性虽本有,但无形无相、无声无嗅,不可耳闻、不可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只可慧照、妙观、领悟、神会。由此可见,所谓见性,不是用眼睛去看,不是用头脑去想,更不是用第六意识去分别猜度,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地体会与神领。古德云:“体无形相,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这就是说,要见性必须从明心上下手,离心无性可见。现在你晓得了我们平常的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并从此悟出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且深信不疑,这就是见性!这就是开悟! 同时,上面所言也可以说明,心虽然是虚幻不实的,但它又非常重要。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人之所以能活动、工作、待人接物、创造发明等等,无不都是靠性的作用,而又通过心在事上有所成就。我们要研究科学,要生产物质财富,使人类的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明都不断地向前发展,均离不开人们对客观环境反映的各种念头和思想,即离不开妄心。所以,人事不可废,要利用这个妄心,成就世上的一切事业。 世间法是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心是成就一切宗、成就一切法的主宰。十法界为四圣六凡:四圣是佛、菩萨、辟支佛、罗汉,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统统都是由这个心而成就的。善用之就是佛,不善用之就是六道轮回。我们学佛成道,就要善用这个妄心而成就自己。 凡夫则妄心为主,妄心是凡夫所具。念念流浪,执着外境,欲望无尽,贪取不停,整日整夜都沉浸在忧劳烦恼之中,造业受报。其实,就在我们六道轮回、生死流转时,这个真心也不曾有寸步之离,时时在我们面门放光,只是大家不知道,被无明壳包裹着,冤冤枉枉地受罪受苦。现在,我们要出六道轮回,要证成佛果,不仅从理论上要明悟前面所说的义理,而且须于平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晓得如何修持,做心地功夫,将执着事境的旧习消尽才行。 我们大家要清醒、要明白:真心是主人,妄心是仆人。主人要用仆人做很多事,成就事业。所以,平时我们在做任何事时,一定要把握住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时时刻刻要识得这个主人,识得这个真心,莫把仆人当作主人,而被仆人所利用。这就是说,当你做任何事时,心不要颠倒,不要执着外面的环境,不要为外面环境的转移所动摇,而念念流浪在外。逢到好事顺境、相投的人,就喜之、爱之、攀取之;遇到坏事逆境、不合的人,就忧之、恨之、舍弃之。这就是迷真认妄,执妄为真,主仆颠倒,主人被仆人牵制住了。我们要随缘起用。正工作时,心念虽动,但不着相,心无所住,就象别人在做一样。做过之后,就象未做过一样 要达到以真心为主人的境界,平时就需要做好心地观照功夫,时时刻刻观照这个心,转换这个心,把妄心转换成真心。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无不都是修这个心,在心地上用功夫。比如,净土宗就是用一句佛号来转换我们的心。不知道的人以为净土宗念佛是求西方的佛,来拉我们到西方去,殊不知念佛是用佛号来唤醒我们的迷梦,清净自己的心地,以与净土相应,而生西方。莲池大师说得很清楚,念佛是“声声唤醒主人公”。主人公是谁呢?就是我们的真心。因为人不可能无念,心时时刻刻都在动,随事境转动个不停,所以生死不了。我们要了生死,就须给它一个转换,使它不妄动。所以释迦佛教给我们一个巧妙的方法,用念佛来转换它。以心无二用,一心念佛法僧三宝,就不念贪嗔痴三毒,念净就不念染了。念佛是从生死的切近处、在心上下手,以转换我们的妄念。这是多么巧妙、迅捷、简易的方法啊!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3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