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孤独一人(孤独的佛禅语)

学佛百科2023-03-17243

佛对孤独的理解

适度的孤独感,可证明一个人的心灵健康;适度的寂寞感,可证明一个人的身心欲望,还很有活力;偶尔的无聊感,可证明一个人与时光保持着健康的关系。

现在的人只要手机在手里,便不再无聊、寂寞、孤独了,这其实代表着人与岁月的关系,已呈现出极端的病态。

佛 有“孤独”吗?

没有。至少他讲经有大把人听。有人赏识就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又怎会孤独?

我问佛陀为什么留我一人在世上独自受苦?

孤独本来就是人生的真相啊,那些虚假的繁华终将会落幕,我们都是独来独往,独自生死流浪。不去地藏论坛学佛,不学佛不解开人生的真相,只能是来回轮回,永无止境。

(以下资料转自 地藏论坛,那是个心灵港湾,无数佛弟子的归宿,愿您也能在此得到心灵的安息!)

作者|德光法师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人们的内心却越来越孤独。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人们的内心却越来越孤独。

不管是在单位、家中还是外面,能够静心独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几乎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抱着手机,说是在沟通事情或者打发时间,其实是害怕孤独的一种体现,这种害怕源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

人们总觉得拥有越多才越安全,其实,所拥有的这些,包括权力、财富、地位、感情等带来的安全感只是暂时的,一旦无常现前,这些外在的东西都不能给你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唯有内心的安然淡定才是至关重要的,内心的定力需要通过修行获得,因此修行首先就要学会面对和享受孤独。

当手中拥有权力和财富的时候,可以调配很多资源,决定很多人的命运,但同时也会带来烦恼。

佛经云:“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正所谓多一物,多一物的烦恼,拥有了,唯恐失去。即便没有失去的危险,也会因为衣食无忧而失去奋斗目标,进而内心感到空虚和孤独。

从前,有一个穷秀才,看到富人家有吃不完的粮食,用不完的钱财,非常羡慕,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富足的生活。

后来,他发奋读书,科举考试中了举人,在朝廷谋得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也过上了当初令自己羡慕的生活,可是得到这些后,他并没有感到快乐。

虽然每天也锦衣玉食,佣人伺候,但是公务缠身,再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出游,此时的他反而羡慕起那些自由自在的穷人。

一个没有崇高信仰的人,在自己的各种需求都满足以后必然会失去奋斗的方向,进入一种孤寂的状态。设立追求更高的目标,太难;放弃所拥有的去追求所谓的自由,又舍不得。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都是这样在患得患失之间徘徊虚度?

他们为了躲避孤独,每天忙碌的工作,下班就聚众约会、喝酒娱乐,回到家还要上网聊天、打游戏,直到累的精疲力竭才肯睡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害怕独处,害怕面对孤独。

人是伴随着孤独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又孤独地离去,期间忙忙碌碌地想要摆脱孤独,最后却不得不独自孤单地离开这个世界,走向下一个轮回。

很多人围着你转,看重的只是你手中的权力和财富,权利会为你带来一时的熙攘,但终究不会长久,一旦失去,剩下的只有孤寂。感情也是一样,当他或她不能从你这里获取利益的时候,自然会离你而去。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们在世间爱欲中,独来独往,期间看似获得了一些什么,但是面对死亡的时候又无处着力,只能独死独生。

《佛说无量寿经》云:“善恶变化、殃福异处,宿豫严待,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

夜阑人静,卷帘寂坐,细细思索,既然人注定了要与孤独为伴,那么何不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呢?

很多人每天不看新闻就觉得少了些什么,其实无非少了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不知道也罢。很多人几天不参加聚会,就没有了存在感,觉得失去了所谓的圈子,那些无聊的社交聚会又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呢?狂欢无非是一群人的孤独罢了。

世间人总觉得烦恼痛苦多,需要通过与人交流来释放宣泄这种压抑和苦楚,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所有的痛苦烦恼都来源于内心,是内心挂碍的体现。

烦恼从心起,亦将从心灭,想要打破这种挂碍,必须从内心入手才行。人在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只有学会放下,才能从各种羁绊和烦恼中解脱出来。

放下二字,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到却很难,尤其是独自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

记得当初自己闭关前也曾放不下,感觉非常焦虑: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与世隔绝一段时间,出来后会不会跟社会脱节?一个人在关房,没人交流,会不会孤独?之前经常联系的亲人朋友会不会因为联系不到我而不习惯?

后来出关才发现,我之前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虽然错过了很大社会“大事”,可是跟自己息息相关的事一件都并没有;闭关的日子,亲人朋友一样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少了我而怎样;最怕的孤独更是没有。

刚开始闭关的时候,心中还有些许妄想,会挂念外界的一些事情,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放下万缘,只是将心定在每日所修的功课上。每天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不仅没有觉得孤独,反而非常的恬淡自在。

回想起来,那时的心才真正是一种安住当下的自然状态。一旦心安住了,那么还有什么烦恼可以扰乱呢?

孤独是种感觉,其实也是一种妄念。世界很单纯,复杂的是人,孤独是因为既希望有人关心,又不想被过分打扰。

对于普通人来说,孤独是痛苦的,而对于修行人来说,孤独则是一种必须。

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孤独,更要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调伏自己的习气,在孤独中增长自己的智慧,在孤独中培植自己的福德。要学会在喧嚣中享受孤独,在人群中品味寂寞,实际上,体悟孤独和安于寂寞也是一种修行的大境界。

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说到佛法,通常有句话说:“佛法无边”,这句话并不是说佛有甚么法术,好像变魔术一般,千变万化,令人捉摸不到。却是说佛的道理,浩如烟海,我们即使尽一生的精力,也难穷究到彻底。那么,这样多的佛法,当然不是在一两个钟头的时间,可以说完的。所以,我今天只想从佛法与人生的关系这一方面,提出几点来和诸位互相研究。 佛法,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历史,各位大多数都知道,我想毋须多说了。释迦牟尼佛是降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和说法在人间的,所以他的教法,跟我们人生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 佛法是阐明人生宇宙的真理的,释迦牟尼佛自己觉悟了人生宇宙的真理以后,为了要使世界上还没有觉悟的人觉悟,便到处去演说佛法。当时佛所说的许多教法,经过后来弟子们编集,就成为三藏十二部经典。在那么多的教典里面,它所诠说的道理,当然是很多很多,其间有四种道理,是极为重要的,不管是南传的小乘佛教也好,北传的大乘佛教也好,都认为它是最根本的。那么,这四种根本而重要的道理是什么呢?它是: 一、无常——世界上的一切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时时刻刻在迁流变易的,没有一样不是刹那刹那在演化不息的。惟其变化无常,所以人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不过一般人心粗,没有觉察到这种刹那的变化罢了!中国有句话说:“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这就是说明世间是无常的。 一般人心里,总有一种虚妄的执见,认为世间是常住不变的。因此贪求无厌,一切要占为己有。由是起惑造业,轮转生死,不能解脱。所以佛法揭示无常,目的就是要破除人生的妄执。学佛的人,如果明白了这种无常的道理,便可悟到人生的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云,水上的泡影,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一般,虚幻不实!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二、苦——我们的心理上,有贪、嗔、痴、烦恼扰乱的痛苦;我们的身体上,有老、病、死相继而来的痛苦;我们在家庭里,有愁衣、愁食、生离、死别的痛苦;我们在社会上,有是非斗争,怨憎相会的痛苦;除此以外,我们内心有所求不得的痛苦;外界有风灾、水灾、兵灾、瘟疫等痛苦;人生在世,实在苦难多了!苦,时时控制我们,威胁我们;苦,紧紧跟着我们,绑着我们,使我们动弹不得,解脱不能,所以人生就一直在苦中讨生活了。 我平常最不喜欢谈苦,因为一谈到苦,不但眉头会皱,好像心里都苦起来。但是,现实的世间确实是苦的,使我不能不谈。学佛的目的,便是要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应该要先认识苦。知道了苦,才能痛下决心,修习佛法,追求快乐,所以知苦是入道之门。 三、空——空是甚么?空是缘起。世界上一切形形色色、事事物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因,是生起事物的主要条件,缘、是生起事物的辅助条件;因缘凑合,事物就生起存在;因缘离散,事物便易告消灭,消灭即是空。所以佛法说空,乃是缘起性空,并不是空无的空。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一切事物既是仗因托缘而生,离开了因缘便没有固定的自性,没有自性,所以说是空的。我们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四大离散,身体就不能存在,这就是空。其实,这四大离散的空,还是从浅显的意义说的;若深一层说,我们四大组成的身体,即是现前存在的时候,也就是空;毋须等待四大离散时才空,因为四大的本身,当体即空。 许多不明佛法的人,往往误解了这“四大皆空”的意义。比方好像信佛的人如果与不信佛的人为了某些事争执时,不信佛的人便理直气壮地说:“你们学佛拜佛的人,四大皆空,还跟我们争甚么?”其实,四大皆空,不是专指学佛或拜佛的人,凡是有身体的,不管拜不拜佛,都是四大皆空。所以拜佛也好,不拜佛也好,要是大家对这四大皆空的道理,有了正确的认识,那社会上许多无谓的争执,便可以大大的减少了。 四、无我——我是甚么?中文“我”字,左边是手,右边是戈。戈是干戈,代表兵器,手上拿着兵器的家伙,杀气腾腾,一望就知道不是个好惹的东西;所以一个我见重我执深的人,到处不受人欢迎。我,不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一般人都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我的存在。你要是问他:“你有一个我,我在那里?”他一定拍着自己的胸膛,或者指着自己的鼻子说:“这不是我是什么?”其实,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的,根本就没有我!普通人一般都认为生命体是我。根据佛法分析起来,我们的生命体,是由五蕴组织而成的。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色蕴属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精神;在这属于精神的四蕴里面,识蕴是精神的主体,而受、想、行三蕴是精神的附属。我们由这五蕴组成的生命体,只是因缘的假合,并没有自体,不能常住,所以说是“无我”。 佛教虽有高深的哲理,但不是只讲理论的宗教,而是特别注重实行的;就是要把所解悟到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起来;理论配合实践,言行一致,才是真正的奉行佛法。 中国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是一位通达佛法的佛教徒,他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禅师,恰巧佛印禅师正在讲经,听众把整个大讲堂挤得满满的。这时,佛印禅师便对他打着禅风机语说道:“此间无大学士的坐处!”苏东坡是个学佛参禅多年的人,他听了这句话,也用禅宗的话回答他道:“何不暂借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座?”佛印禅师是一位解行相应学养很好的高僧,当下便笑着对苏东坡说:“老僧有个问题请教大学士,你若回答得出,即将身子给你坐;要是回答不出,请你将玉带留在此间,永镇山门?”苏东坡听了很得意,他以为自己通达佛法,这一回是稳操胜卷了,便说:“好的!好的!请你问吧!”佛印禅师问道:“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请问学士以甚么为座?”这一下,把才华横溢满腹经论的大学士苏东坡,问得瞠目无以对!于是把皇帝赐给他的一条玉带解下来,留为纪念。这一件事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千古佳话。 佛教的道理虽然很多,但是上面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四种道理,却是最根本的要义。接着下来,我要谈到人生的意义了。人生的解释,说的人各有不同,大约不出四种:一、生命,二、生活,三、生存,四、生死。前三种是连续的,因为生命是人生的延续,要延续人生的生命,必须要有适当的生活,而因有了适当的生活,人的生命才能够生存;所以这生命、生活与生存,好像是三义一体的,而人生便是生命、生活与生存三者的总和。这里值得提出一谈的,是人生的生活问题,中国古人谈到人生的生活,常举出“食、色”两个字;现在的人谈生活,就说“衣、食、住、行”。不管是古人说“食色”也好,今人说“衣食”也好,“食”,应该要抱括两种,那就是物质的食和精神的食。物质的食是饮食,可以滋养生命,使生命延续,使生命生存;精神的食是文化食粮,可以增进智识,能够使人生的生活上轨道,过着有意义的生活,使人生的生存快乐,进而使生命升华。一般人只注意到前者,讲究物质生活,对于后者的精神生活,却被忽略了。所以那种沉迷与麻醉物质生活的人生,终归是空洞的! 从佛法的观点说,人生除了生活应该过得有意义以外,还要注意到生死的问题;惟有这样,生存才有价值,生命才有归宿。 生死,是一件大事,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上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里“大事因缘”,就是指生死大事。从这可见生死问题的重要!佛是觉悟的人,在佛的慧眼观察起来,我们人生被无明烦恼所迷困,起惑造业,轮回六道,枉受生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实在可怜!所以他慈悲心切,说法度生,其目的无非就是要唤醒沉迷在生死大梦中的众生。所以解脱生死,是大小乘学佛的人一致的要求。 我们为什么会轮回生死?谁在起惑造业?谁在轮回生死?这都是心,所以佛法教我们要修心。不过说到修心离欲,有些人觉得那是自讨苦吃。他们说:“有好看的东西不看,有好听的声音不听,有芬芳的香不闻,有可口的味不吃,这是多么傻啊!”可是他不知道我们的心,好像野马一般,如果没有人去骑它,去管束它,让它随心所欲,乱跑乱闯,那是多么危险的呀!所以一般人不要修心,只求享受,等到大限一到,就会手忙脚乱了。 从前有一个大富翁,一连娶了四位太太。大太太很体贴丈夫,时时跟着富翁,百依百顺,照顾富翁无微不至;可是富翁却嫌她不够漂亮,不要睬她。娶个二太太,虽然漂亮一点,但是还不够媚,起初富翁还有一点爱她,到了后来,便慢慢把她疏远了。再娶一位三太太,不但漂亮,而且能干,这使富翁爱恋不舍了。但是得陇望蜀,见异思迁,这是人之常情,富翁自从娶到美若天仙的四太太以后,他把大、二、三太太都忘了,他买了很多化装品给四太太,用最香的肥皂给她洗身体,终日和四太太在一起,恩恩爱爱,相恋不离,大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慨!然而韶华易逝,好景不常,富翁在与四太太过着甜蜜的生活中,渐近暮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胜慨叹! 有一天,富翁患了不治之症,病入膏肓,医药失效。临终时,富翁叫四太太到床前,跟她商量道:“我心爱的四太太呀!我虽然有四位太太,但是最心爱的只有你,所以也待你最好,我一刻也不能和你分离;现在,医生说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个人死了多孤单,你跟我一道儿死去好吗?”四太太听了,花容失色道:“你怎么会这样想?你年纪大了,应当要死,我年纪还轻,怎能跟你去呢?”说了也不再看富翁一眼,就跑开了。富翁叹一口气,没有办法,再叫三太太出来,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请三太太跟他一同死去,三太太听了发抖起来,连忙答道:“这怎么行?我年纪这么轻,你死了我还可以嫁给别人,怎么跟你去?”说着赶快跑开。富翁又是叹一口气,再叫二太太出来,又把刚才的话,来跟二太太商量;二太太听了,连忙摇手道:“不能!不能!家里的事都要我管,我怎么可以丢了家庭事务跟你去呢?为了夫妻的感情,你若死了,我会送你到郊外的坟墓!”富翁又失望了,这个时候,他想到平时不睬的大太来,无可奈何,又把大太太叫到床前来,这一回,富翁几乎声泪俱下了,道歉带恳求地向大太太说:“大太太!真对不起你,我过去对你太冷落了。我现在要死去,一个人多寂寞,四太太、三太太、二太太都不要和我去,你肯跟我一道儿死去吗?”大太太一口就答应道:“嫁夫应该要随夫,做丈夫的死去了,我做妻子的怎么能单独活着,我决定跟你一起死去!”这出乎意料之外的话,富翁虽然听得很清楚,好像还不相信他自己的耳朵,他再问大太太:“你!你!你愿意陪我一道儿去死?大太太点点头;这时,富翁如梦初醒,很懊悔地对大太太道:”唉!以前我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一直把你忘了;我爱四太太、三太太、二太太,那知她们忘恩负义,到现在都离开了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没看重你,你反而愿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负你了,我为什么不早对你好呢?“富翁说了之后,就和大太太拥抱一起死去了。 这一则精彩的故事,是从前释迦牟尼佛对他的弟子们说的。故事中那美若天仙的四太太,就是指我们的身体,每个人都为自己身体,装饰得美丽,打扮得年青,但美丽年青,对我们的将来,并没有帮助。要再改嫁的三太太,就是指大家喜爱的钱财,人死的时候,再多钱财也要让给别人用了。要照顾家庭的二太太,就是指那困难时才思念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在世间未完的事还多,人去世时,他最多在送殡的行列中走一程。一向没有得到理睬的大太太,就是我们的心,心常常跟着我们,为我们服务,我们却不去理睬它。这故事不但精彩,而且饶有意义,它警示我们人生要时常护心,时常修心。人生除了要解决生活问题以外,还要注意到生死问题。 佛法说世间一切是变化无常的,所以痛苦是有解除的可能。你若不肯努力向上,好的乐的可能因无常变成坏的苦的;你若肯努力向上,坏的苦的也可能因无常而变成好的乐的。 佛法说人生是痛苦缺憾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苟安现实,尤其不能因痛苦而畏缩,而应要努力去争取改进与摆脱。 佛法说世间一切是缘起性空的,所以利人就是利己,害人就是害己。利己要在利人中求,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佛法说人生是五蕴和合无我的,所以我们应该捐除我见,打破我执,积极为人群、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谋幸福。 佛法是指导人生的,改进人生的,净化人生的,因此,尽管人生是苦难重重的,但是我们能够跟着佛法的指导去实践,便可以由缺陷达到美满,由迷梦达到觉悟,由生死达到解脱。所以,佛法与人生,是有极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修习佛法,向人生的真、善、美的目标迈进

佛祖关于人生定义的故事

在一个寂寞的秋天的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蹒跚地赶 着路。

突然,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人的白骨。

旅人正在疑惑思考之际,忽然从前方传来 惊人的咆哮声,随着一只大老虎紧逼而来。看到这只老虎,旅人顿时明白了白骨的原因,立刻向来时的道路拔腿逃跑。但显然是迷失了方向, 旅人竟跑到一座断崖绝壁的顶上。

在毫无办法之中,幸好断崖上有 一棵松树,并且发现从树枝上垂下一条藤蔓。于是旅人便毫不犹豫,马 上抓着藤蔓垂下去,可谓九死一生。

然而这只老虎好不容易即将入口的 食物,居然被逃离,可以想象到它是如何的懊恼,而在崖上狂吼着。

好感谢啊!幸亏这藤蔓的庇荫,终于救了宝贵一命。

旅人暂时安心了,但是当他朝脚下一看时,不禁‘啊’了一声,原来脚下竟是波涛汹涌底不 可测的深海,怒浪澎湃着,而且在那波浪间还有三条毒龙,正张开大口 等待着它的堕落,旅人不知不觉全身战栗起来。

但更恐怖的是依靠救生 的藤蔓,在其根接处出现了两只白色和黑色的老鼠,正在交互的开始啮 着藤蔓。旅人拚命的摇动藤蔓,想赶走老鼠,可是老鼠一点也没有逃开 的样子。

而且每当摇动一次藤蔓时,便有水滴从上面落下来,这是从枝 上筑窝的蜜蜂巢所滴下的蜂蜜。由于蜂蜜太甜了,旅人完全忘记如今正处于危险万分的死怖境地,而陶陶然的此心被蜂蜜所夺……

在两千多年前,释迦摩尼佛祖在《佛说比喻经》中,以这段有名的比喻,向我们开示‘人生究竟是什么?’。

旅人:这旅人即是指你自己。

荒野:无尽而寂寞的荒野是比喻你无尽寂寞的人生。

秋天的黄昏:秋天的黄昏是比喻人生的孤寂感。何故你的人生就像秋天的孤寂?因为你是孤独一人旅行之故。虽说有亲属、家族、朋友,但并没有可以互相倾吐心中的一切,互相理解的心灵之友。即使是夫妇,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而生活下去。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这心灵的孤独。难道你未曾有过孤独的感伤吗?

白骨:路边的白骨是你人生的旅途中,家族、亲属、朋友等的死亡。你活到现在,应该看到很多白骨,那时你有何想法?有何感触?难道你也没有注意到紧逼而来的‘无常之虎’吗?

老虎:饥饿的老虎所比喻的是你自己的死亡。在此世间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故你非死不可。死对你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释尊以恐怖的老虎做比喻。

松树:你爬上崖顶的松树是指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等。这些东西即使再多,濒临死亡时,一样也带不走。

藤蔓:藤蔓比喻的是‘还不会,还不会,我还不会死’的那种自我安慰的心态。仔细想想:已过去的十年二十年,也只不过是‘啊’的一声之间便如梦如幻般地消失了。今后的几十年也会同样度过的。

老鼠:不断咬着藤蔓的黑白两只老鼠是指白天和夜晚。他们一刻不停的缩短着你的生命。

深海:深海所比喻的是‘地狱’堕入地域,必须承受‘八万劫中大苦恼’这件事便称为:‘后生大事’。

毒龙:产生地狱之苦的是这三条毒龙,即指你心中的贪欲、嗔怒、愚痴三毒。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食欲、财欲、色欲、名誉欲、睡眠欲。一天之中,你不断所想的,继续所求的无非是为了这五欲的满足。然而不断的舔着蜂蜜,不知不觉的堕下去,岂不是太愚痴了吗?

一人独自成佛,影响了人类概念的完整性,是自私的行为,释迦世尊觉悟后仍完成圆寂,就是最好的例证。

建议您对佛教有了基本了解后再说评价佛教比较好,否则诽谤了佛教是要背因果的。莫说已经流传2500多年的佛教,就是我们生活中,对身边人也是要有所了解后再评价,而不是凭想象。对吧。您要知道,佛菩萨之所以成为佛菩萨就是没有丝毫的自私成分,都是大公无私,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学佛之人只要有一丝我执,我见,乃至意识存在,不仅不可能成佛,连罗汉都不可能修成。(罗汉-菩萨-佛陀,次第而上。佛为无上正等正觉。),因此“一人独自成佛,是自私行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伪命题,因为在佛菩萨的世界没有任何自私的成分。至于释迦牟尼佛的灭度那是因为佛陀在这个世界渡化众生的因缘已经结束,犹如,您到外地出差,完成任务了,自然就回去了是一个道理。佛陀渡化众生也是如此,该渡已得渡后,佛陀就灭度了。佛陀在这个世界灭度,又到他方有缘世界去渡化众生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34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