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阅读(佛经读物)

如何正确阅读佛经
佛经为世出世间无上法宝,看佛经确实应以至诚恭敬之心来对待之。
1、阅读前请先净手;盥洗后不可再触碰其他不洁物;
2、阅时请双手恭读;
3、阅时或置净桌;
4、阅后请放净处;
5、请勿携入闺房;
6、请勿携入便所;
7、请勿躺卧阅读;
8、请勿放置腿上;
9、请勿放床、椅上;
10、请勿沾唾揭页;
11、请勿画涂污染;
12、请勿撕破折角;
13、请勿损毁封面;
14、请勿卷叠夹腋;
15、请勿持经过腰。
16、准备一本《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本《康熙字典》中华书局出版,佛经中很多繁体字、冷僻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已经查不到了。只要有这两本词(字)典,所有繁体、冷僻字都可查到字义和注音。
17、看佛经前需整理衣服,衣冠暴露、不整者不可。
18、看佛经时聚精会神,不可左顾右盼,不可吃零食。口渴时可饮水。
19、正看的当中,有事需暂时走开,应将书签夹在佛经书页中,不可折佛经书页,合上佛经再走开。
20、当开经看之前,以及看之后,应将佛经夹在双手食指与中指中间,平举至齐眉处,向佛菩萨像致礼,然后方可开经阅读或将经书放回书柜中。
21、佛经不可与其他杂书放在一起,更不可将其他杂书堆放在佛经上方,佛经类书籍应放在所有书籍的最上方。
念佛的经书应该读哪些?
1、《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也称为《小无量寿经》,或者《小经》,这部经书是世尊在祇树给孤独园里,给诸佛菩萨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说那里有位佛叫阿弥陀佛,可以接引念佛人往生极乐。
这部经书文辞简洁,通篇经典讲述了三个重点:先是讲述极乐依正,其次提倡念佛往生,最后示现诸佛证诚。虽然分了三部分,但要义却是:念佛往生。因此这部经书宗旨,不同于其他修行法门中的戒定慧学,就是让信众专一念佛,往生极乐!
2、《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这部经书是世尊刚刚顿悟成佛之后,开讲的第一部经书,特别适合具有大根器的人来阅读。据说,世尊刚刚成佛之时,全身光芒闪耀犹如初生的太阳,光芒四射,讲述了《严华经》,但是众多听经的弟子里小根器的人根本听不见,或者说即便听见了也等于没有听见。
经常诵读《华严经》会有很大的功德,而且通过诵读这部经书,可以开发智慧,明白道理,如果能够读懂,并行持,对于修行裨益很大!
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法中流传最广、最精髓的一册经书,全篇仅短短260个字,却言简义丰地告诉我们,一切物质其实都是由心产生的,任何情境也会随心变化,不必用自己的态度去看待当下,讲了修心开智,脱离苦厄的方法。
这本经书,虽然讲得博大精深,却相对易读,是佛学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几乎所有佛学弟子都可倒背如流。
4、《大佛顶首楞严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是佛家极其重要的一部大经。这部经书在内容上囊括了显密性相各方面的要义,在宗派上也是跨越了禅净密律各宗,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百科全书。
这部经书,主要是世尊对阿难尊者讲述佛法的记录,其实阿难尊者在世尊众多的弟子中,修行是非常一般的,见识虽然很广但是修行却很差,甚至有些地方还不如普通人。
5、《佛说无量寿经》
这部经书,是净土三经之一,讲述了世尊在耆阇崛山,给普贤、慈氏等一众诸大菩萨和比丘们说法的事。具体内容是说,西方世界的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最后觉行圆满而成佛,并在西方极乐接引十方众生的事,经中着重介绍了婆娑世界的污秽不堪,对比了极乐世界的美好,发心接引念佛众生的大愿。
经常阅读此经,可以帮我们对比现实世界和极乐世界的不同,并让大家生起信心,有了信心才会发愿往生极乐。
佛教 读佛经有哪些好处?
现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真到死,从来不曾看过 佛经 ,或以为佛经不屑一读,这些人可说是面对宝山而不想进入取宝。
有一类人,虽然也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讲演,但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自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依着经教去真修实践,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在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
有一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经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自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探究佛经的义理,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
这些人读过佛经虽没得到实益。可是,只要一入阿赖耶识田中,终能成为得道种子,所以说佛经不可不读。
一、专注力提高
读佛经,可默念也可出声阅读,小声大声根据自已感受舒服为佳,这样心、眼、口一并到位,来不得半点含糊,自然心里的杂念,就随之都被屏蔽掉,两耳两眼一口一心都倾注于经本上了。
二、调心并益养气质
心止如水,不急不燥,自然心情平静安详, 气血 通畅。中医古来一向讲求调心才可养性,其实读经的过程就是调心的过程,让浮燥之气降下来,专注不乱,就如同参禅静坐一样,安神守一,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修持的好方法。在中医的养生论中,就有一种说法,提倡人们尤其是老人多读经,其实读经还可以开发智力,活动脑细胞,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出现,同时放松精神,缓解压力,这是一种很好 养生保健 方法,目前在 日本 很被一些老人所推崇,而国内也在有一些学校在针对儿童进行早期的读经启蒙教育,只是读经的内容不限于佛经罢了。
三、记忆力提高
诵读佛经与默看浏览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与感受。默看注重眼睛的浏览过程,会随着时间很快忘记。而诵读出来,所记忆的内容远远久于默看,也许就是因为上面所讲的专注力提高了,一心一用,自然记忆力也就提高了。
四、待人接物态度提高
心境变化了,外在的表相也就会随之变化,因为读经的过程中,诸多的启示、智慧也会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你,无形中让人变得更随和、亲近、不做作,自然积极的变化也就更成就了自身的进步,一个良性循环就开始运行了。
在中国古代,读经,抄写经文,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它早已被文人、士大夫以及幼学童子、书生所接受,绝不是出家人或是修行者才有的“专利”。无论作为学佛者,还是没有任何信仰的普通人;无论年长的老人还是年龄尚小的儿童,读经无疑都是一种非常好的益智、增慧、健脑的活动。
五、恭敬心提高
佛法是高于一切世间法的学说,只有佛法才可以真正从根本上阐述清楚宇宙及人类的真相。同样,佛陀的每一句话或是每一个故事,都是针对人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宣讲的,它不是空穴来风,所以弥足珍贵,佛法难闻也就在于此。对于 佛经 ,我们是不能如看杂志小报一样的态度轻慢的对待,找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卧或陷在沙发中,随意翻看或是甩在一边,那都是不妥当的行为。恭敬经书,恭敬文字,恭敬圣贤、师长,也就是恭敬佛陀、恭敬佛法,以此恭敬心才可以真正从每一个文字当中吸取佛法的滋养与智慧。你能相信,一个对老师不敬的人,他可以得到老师的教诲吗?一个对知识不敬的人,他可以学好文化吗?所以延展这个恭敬心,我们也可以变得更谦逊平和,心静如水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读经视为生活中不或缺少的事情呢?我们吃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充满食欲以及肉体的需求,难于放手。那么读经有一天是否也能变为我们生活中不能罢手的欲望呢?想毕那时的佛法就真的成为我们生活中不折不扣的精神食粮了。何来福慧双修,何来福慧双得?这样一种简单易行的善法,却在我们眼下被忽视......
对于佛法的认识与学习,难在于我们没有真正发现它的珍贵与殊胜,所以忽略它,质疑它。大道至简至易,真无需踏破铁鞋寻觅,其实只在心念间了悟罢了。
佛教必读的十大经典佛经
学佛必读的10大经典佛经是什么?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学佛必读的10大经典佛经,希望您喜欢!
学佛必读的10大经典佛经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要是佛对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4、《妙法莲华经》
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5、《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
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文殊菩萨净行品等。
6、7、8、《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9、《长阿含经》
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10、《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
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如何正确诵读佛经
您好,佛经应该这样恭敬对待。
【恭敬经典 】
经典为佛法僧三宝之一,乃住持三宝中的法宝,为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之所在,众生离苦之舟航。《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经典记载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亲证的究竟真理,能够见闻阅读,实属累世善根因缘成熟的结果。故我们应将一切经典看得比任何稀世珍宝,乃至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
当知佛法难逢,经典难遭难遇,我们今天能够得闻,皆是历代祖师舍身舍命,历尽千辛万苦所得,譬如般剌密谛破肉藏经而传楞严,高僧玄奘西行五万而取真经。又有诗云:“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所以面对经典应生希有想。
“佛法从恭敬中得”,若心怀恭敬阅读经典,可启发无量的智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转增罪业。下面将安置与阅读经典时的注意事项略说如下:
安置经典
◎应将经典恭敬安置于清净处,不可扔放于夫妻卧房里、卫生间内等种种不净处。若单身者居住的卧室放置经典,晚上休息时应将经典置于高处,并用干净的布盖好;头靠经典一侧而眠,切不可脚冲经典。不可在经典所在之处,有种种污秽的行为。
◎经典应按经、律、论的先后次第整齐摆放,由上而下的顺序依次为:大乘经典、小乘经典、律藏、论著、经典注解、祖师著作、一般佛学书籍,世间的书籍、资料等放在一切佛典之下。(论著如《大智度论》、《俱舍论》等。)
◎如需随身携带经典时,不得置于腰部以下,且不可挟于腋下。
◎经典所在之处皆有龙天护佑,若任其损坏废置,罪过无量。陈旧经典若有破损,应速修补。如果严重残缺,无法修补,应安置净处存放。一句经文乃至一个佛字,都不可烧毁或丢弃。
恭读经典
若欲得到佛法的实际利益,读经前须先至诚恳切,清净身口意三业。身应端正而坐,严谨肃恭,如对佛面;口应缄默,不闲谈、嬉笑、戏论;意应屏息杂念,放下一切外缘,不打妄想,专注于法。此外还应注意:
◎不得躺着读经或在洗手间内读经。
◎放置经典的桌面上不应摆放杂物。
◎读经时应先净手,不可以污手触经,勿用口水沾指的方式翻页。
◎不可在经典上随意涂写,不得在阅读时散心杂话或吃东西。
◎经典未看完时,不可折页、折角等做标记,或将书扣卧,搁置为“人”字形,应夹放书签、纸条等作为标记。
◎读经时若有无法抑制的恶念、杂念,可先合上经典,净念后继续阅读。也可观恶念本空,念念生灭,不去理它,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文上,不断地向下读诵,久之恶念自消。
◎若经典上落有灰尘,不得用口吹,应以净布拭净。
◎若无暇阅读,应转送他人,广为流通。
求全部佛经的书名 还有初学者的阅读顺序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36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