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不受第二支箭(不受第二支箭的苦)

现在修行到一定程度了,现在感觉很孤苦
这是修行的一个过程,要坚持住,同时要明确、坚定自己的修学方向。做好无所畏惧前进的心理准备,因为突破的时间长短不同,因人而异,因修行之法而异。
第一:建议你全面向自己修行法门的方向前进,绝不回头!冲过险滩光明现前。
尤其是净土念佛法门,相信佛菩萨和你在一起,相信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相信观世音菩萨慈悲加持,相信你在他们的法身之中。推荐《净土圣贤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如果修学禅宗,建议深入《禅宗公案》《景德传灯录》学习。
推荐一位能够随时与你同行的好老师,不仅能够给予你心灵上的支持与抚慰,同时在修行上也可以帮助你:观世音菩萨
在《楞严经》第六卷云;
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相信释迦牟尼佛的推荐,相信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慈悲指教,真实不虚。(如果有什么困难和菩萨说,然后继续依教奉行,不要执着,菩萨自然会为你安排,心诚则灵)
----------------------------------------------------
第二:孤独痛苦是感受,突破这种感受修行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切如幻,从‘幻‘字上入手。下面的七佛偈语是针对修行过程中出现孤苦感受而提出的破解之法。
1.毗婆尸佛(过去庄严劫地九百九十八尊)偈曰: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2.尸弃佛(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
起诸善业本来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毗舍浮佛(庄严劫第一千尊)偈曰: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4.拘留孙佛(贤劫第一尊)偈曰: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5.拘那含牟尼佛偈曰: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6.迦叶佛偈曰: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7.释迦牟尼佛偈曰: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希望对你有帮助
南无阿弥陀佛
人生不需要与别人竞争
一个孩子从小长大,父母会很用心照顾他的健康、培养好的习惯,以及送他到学校学习知识,等等,都是为了将来能够活得更幸福。
人生要学会储蓄。你若耕耘,就储存了一次丰收;你若努力,就储存了一个希望;你若微笑,就储存了一份快乐。你能支取什么,取决于你储蓄了什么。没有储存友谊,就无法支取帮助;没有储存学识,就无法支取能力;没有储存汗水,就无法支取成功。想要有取之不尽的幸福,就要每天储蓄感恩和付出。
人生不需要与别人竞争,因为每个人都走着自己的路,都有自己的因果。人生的价值,名利地位绝不是唯一衡量标准;人生的幸福,更不是金钱荣誉就能够赋予的。
物质世界虽然越来越繁华,但人们的内心世界却越来越迷茫、痛苦。人人都追求幸福,为什么幸福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要学会反省、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树立内心不变的信念。
物质贫乏者也可以过得快乐,物质丰厚者也不一定没有痛苦,佛法认为:决定人幸福或痛苦的真正根源在于内心,而不是外在。所以,要放下的是内心的烦恼,要培养的是正确面对外境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都是围绕自己的利益,以外在的获取为考量成功与否的标准,那人生终将走向幸福的反面;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能让更多人因自己的存在获得快乐,让环境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佛法讲「有求皆苦」,把目标放在外在,必定有苦,因为外在的因缘是自己无法主宰的,外在的一切也都是会改变的。求不得,苦;得到了,会失去,也苦。所以应该把重心放到对自我的提升上。自我的修行如同一把真正的金钥匙,能够打开通向幸福的大门。
幸福、快乐,向外追寻都是不可得的。珍视自己拥有的生命和经历,从内心发愿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让自己的生命行走在身心合一的路上,你就会找到莫大的力量,不假他人。否则,心永远在漂泊、苦闷、孤独。
幸福或痛苦,我们经历它,穿过它,感受它,然后放下它。 学佛有很多阶段,在最浅的层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经营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幸福的果报是善因与善缘和合而得。懂得因缘、果报、善恶是一种智慧,勤劳需要智慧的引导,勤勇于善法。
现在的种种幸福,都是暂时的,它会随着无常而变化、消失。人的心,就随着这个「幸福」不断起伏:未得到时攀求,得到后害怕失去,失去后无比痛苦。在这个所谓幸福的光环背后,实际上有种种苦,只是人们未能认识到,会随着解脱消失的,是这些苦。放下与放弃无关,而是一种无畏的拥有。
佛法有三种道: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世间所追求的幸福属于安乐道所摄,而佛法所说的「安乐」更进一步,不仅包括此生的安乐,还包括来生的安乐,这只有通过为善去恶来实现。但追逐外在的安乐远非佛法所求,还要进一步解脱人内在的烦恼,乃至发大心帮助一切众生究竟离苦得乐。
爱能变成恨,原本以为的幸福变成伤害,就是无常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执著带来的痛苦。看不透、放不下,就只能永远被囚禁在这个圈圈里;看破了,这个圈圈不过是自己画地为牢而已。
不要怀揣「不幸」的自我定义过日子,而要反过来,借外境来磨练自己,让自己做一个给别人带来希望的人,让自己成为别人幸福的原因。
不要把幸福寄托在无常的感情和人身上,自己的幸福要靠善业来创造。不要幻想自己没有的,多珍惜自己拥有的,把握自己能做的。
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幸福快乐寄托在外在的人和事上,但外在的一切都是无常的,这种托付本身就如在沙滩上建造城堡,毫无根基,但我们内心却以为这稳固如磐石,并执持不舍,乃至沙堡倒塌了还不肯相信。皈依三宝、修行佛法,就是要从这错误的追求和愚痴的执著中醒来,才有办法超越一切痛苦。
宁静是一种力量。不被五欲八风扰动,因为「志不在此」,当我们内心有了超越世俗的理想,心有所止时,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宁静与深沉的幸福。
若深信因果,为求善果而勤种善因,这种「功利」,至少比急功近利、损人利己要强上百倍。如人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所愿,但要以正确的方法去实现它。在此基础之上,智慧更加明利的人洞察果相的虚妄,超越一切执著。这是果地的境界,不宜倒果为因。
福报,是指修习善法所感得的令人幸福的果报。人造了善业,能感得幸福快乐的果报,称之为福报,富贵、健康、美貌、长寿等都是福报。福业感果后就没有了,如银行存款一样会越用越少。同时,在享受这些果报的同时,人又在造新的业,如果没有智慧的摄持,这些福报很可能变成造恶业的缘,来生则堕落受苦,这就是 「三世怨」。
绝大多数人在无常降临到自己头上之前,都不会考虑这个问题,而在与生死无关的事情上耗费了大量时间。但体会无常不是让人压抑沉重,而是要提醒自己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把自己短暂的小幸福升华为更长远的自利利他的大愿力。
把他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对立起来,是因为对「利益」认识得太狭窄。佛法所认为的「利益」,是善业带来的果报,是无私助人时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是破除我执的究竟大利。有时候我们帮助了别人却觉得不开心,内心有疑虑困惑,是因为我们没有把道理认识清楚。先明理,再步步实践。
把自己痛苦的原因都归罪于他人,就永远也无法得到快乐。因为我们的生命目标已经严重偏失,怨恨他人成为了主线,「令自己幸福」的真正命题却被掩盖了。如果怀着「我对你错」的心态去纠正对方的行为习惯,对方内心感受到的不是真正的爱和关心,而是排斥与否定,会很受伤。
把自己不如意的理由都算在外境,用恨意面对他人,「因为他不好,他害了我,所以我才不好」,这样的心态才是让自己过不好一生的罪魁祸首。不要把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也不要把不幸归罪于他人,要找到自己的路,懂得和把握自己的因果。
做不到的就先放下,过去的要放下,对自己的要求也要放下。面对困境不要挣扎,越是想摆脱它,它会把你缠得越紧,此时,关键是要让心静下来。不懊悔过去,不悲观地看待未来,用全部心去做现在的每一件事,例如彻底清扫一下房间、完成一幅画、种一株植物等。
浮躁,是因为生命缺少根。无根,水中的浮萍永远随波逐流;有根,树木就能屹立不倒、不断成长。信仰,就是一个人生命的根。丧失了信仰的能力,就难以坚守,难以幸福。
宽容,才有宁静。人心如江河,窄处水花四溅,宽时水波不兴。宽容,一是痛而不言,二是笑而不语。无论多少委屈,一笑泯恩仇。宽容,让烦恼融化在心里。 其实太多计较,只是一时的想不开。 世间太大,一颗心承载不起,事事想占尽先机,会输了起码的幸福。
修行人的幸福来源于:身心合一的安详,勤勇于善的充实,莫向外求的自在,悲悯众生的柔软,正视无常的释然,心怀光明的希望。
无论如何,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某个人或某段关系上。
做事的意义是什么,看自己的动机。如果动机是与他人比较高下,就会随之而来产生许多问题。
自己是不是懦弱,不在于别人如何评价,关键要看自己的行为有没有方向。我们做人、做事不是为了和别人争,而是朝着自己所认准的目标前进。
自己内心有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标准。善意待人,诚意做事;常保学习的心态,感恩的心情。
有些时候,你没有做错事,但会被别人的错误伤害,这些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的错误会伤害到身边的人。有时候,犯错的人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正如我们每个人一样。放下仇视和怨恨,宽恕那些犯错的人,更加努力地成长自己 。
佛陀说,有两种人最为难得。一种是从不犯错之人,一种是过而能改之人。犯了错,只要诚心忏悔、永不再造,并勤行善法、深信三宝,则能净除业障。忏悔有两个关键,一是知错认错,二是对三宝功德有信心,对忏净业障有信心。
没有成佛之前,人都会有烦恼、过失,想要找外在完美的团队、环境,终不可得。师法友团队最宝贵的一点是大家都以法为宗,而非每个人都不会犯错,问题在于我们应该执取什么,不能因噎废食。如果一直执取过失,可能对方都已经改正了,自己还在嗔心与怀疑的陷阱中徘徊。
人生要有方向、做事要有智慧。树立榜样、亲近良友,多读好书、成长心灵。别人怎么对我们,我们决定不了,好好看住自己的心。认真负责做事,不结党营私,对事不对人。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好事,但是随之而来会有两种反应:把愧疚一直放在心里,就会成为障碍,所谓「悔箭入心」,这是一种负面的力量,令人沉湎痛苦不能自拔;另一种是积极忏悔,忏即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这是一种正面的力量,能令人清凉、解脱,从而放下包袱更好地前行。要向前看,把愧疚当做前进的动力,而不是伤害自己的第二支乃至N支箭。
心中没有决定,才会总是后悔。在种种后悔中认真反思,总结教训,找到自己该做的事。至于鸡毛蒜皮的小选择,少一分执著,就无所谓后悔。
多做可能会多错,但也会有更多成长;不做自然不会犯错,但也没有进步的机会了。承担是为了成长,而不是为了不犯错。你只看到负面的东西,却忘了最根本的宗旨。
别人错了,那我们要怎么做呢?修学佛法的本来目的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譬如孩子做错了事,家长会怎么面对?他会恨、会怨、会觉得与己无关吗?有爱和责任的家长会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应该怎样去帮他改正,是不是自己平时太忙,对孩子的引导和关怀太少了。
包容他人的过错,也是对自己的解脱。不要把别人的过失当做伤害自己的利剑,而要反过来作为激励自己更向上的动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世上本无「麻烦」,只是人内心有「麻烦」,把它当真,就越背越沉,无法摆脱;把它看空,一切无非是因缘组合,事过境迁,从中汲取进步的养分就好,不必带着烦恼的沉渣继续上路。
佛在哪里???
看了你的问题,知道你对“佛”的误会太深。
如果把“佛”理解成无所不能的“万能神”,那么,你的责问是很有道理的。
遗憾的是,“佛”不是你理解的“万能神”,他只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种“觉性”。当我们知道我们生命之所以能够运作,是因为我们每个众生都有这种觉悟的性能时,我们本身就是“佛”了。
成为这种“佛”有什么意义呢?一旦明白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的之后,我们就可以摆脱现象世界的束缚,化解心中的烦恼与忧愁,甚至对于死亡的降临也能够无比从容,如此而已。
至于说每天有无数的人死亡,那是因为每天有无数的人出生,因为生就是死的原因。这些在空难中死去的人,即使平安活下来,也不会万寿无疆。“佛”,就是知道宇宙人生这种无常的规律,教导大家好好面对,活在当下,不要在受了第一支箭的伤害以后,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再受自己心中射出的第二支箭乃至无数支箭的一再伤害;所谓了生脱死,是指人知道自己那本来“无我”的真相之后,对死亡灾难能够坦然面对,安详享受活着的每一天。
至于说那些妆金配银的佛像,不是用来供人们求保佑的,而是用来提醒世人要用智慧化解自己生活中的苦难与烦恼的。那些去拜佛求保佑的人,本身就是愚昧者,与佛教导人们通过观察自心,找到真正自我,从而化解心中的烦恼痛苦的宗旨本身就相违背的。自己错了,反而怪罪“佛不保佑自己”,这不是愚昧加愚昧吗?
佛陀与第二支箭
有一天有一个佛陀赤脚走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被一个木片砸中了,而且砸还挺重的。好多天都没有好,那佛陀的一个弟子就非常担心。他想师傅要是一直不好,怎么办呢?会不会变成瘸子啊,师傅怎么这么倒霉呢?他越想越担心
佛陀看到了,他说:世间的人在遭受痛苦的时候会遭受到两支箭,像我这样有觉悟的人只会遭到一支箭。我的脚被砸伤了,对我来讲并不是多大的痛苦。这个弟子就很好奇,什么一支箭两支箭的,这什么意思呢
佛陀打了个比方,聪明人去战场可能会被冷箭射中,那聪明人被射中了就是赶紧去疗伤,而那些不怎么聪明的人呢,就是会去想我怎么这么倒霉啊,到底是谁射的箭,越想越生气,我到底会不会死啊?那这些人这样想的时候,一支接着一支的冷箭可能就又射过来了,心可能就这样死了。佛陀说我脚上受了伤,我只是身体上的痛苦,我心里没有痛苦
那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痛苦的事情,那我们是什么样的反应会影响痛苦的程度。当我们被一支箭射中以后,如果我们不给自己射箭,那我们中的就是一支箭。我们为什么被一支箭射中之后,会升起很多的情绪之箭射给自己。因为我们要抗争,我们觉得这支箭凭什么射到我身上,我是无辜的,我是清白的,所以很多这样情绪的箭射出去,其实这个箭又射向了自己。
我们为什么会有情绪,常常是因为这个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和我们头脑里的预设或者期待不一致,所以会有情绪。我们要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保持欢迎,不管发生什么就是自己的果报,接受就是了。
寻几个出自佛经的小故事
1、《六牙白象的故事》
卫国有一位长者,生了一个女儿。奇怪的是,她刚坠地,便讲了一通令人惊讶地话:“我做了不善的事,我做了不孝的事,我做了不知羞愧的事,我做了罪恶的事,我做了忘恩负义的事。”讲到这里,又突然默不出声,众人皆不知这些话的意思。
人们看到这女孩长得十分聪明贤慧,就取名为贤。这女孩渐渐长大后,不爱红装爱袈裟。常常以穿袈裟为乐,不久就出家做了比丘尼。她虽没有跟随佛祖,可她精勤修习,很快就修得了罗汉道。后来她懊悔当初没能跟随佛祖学法,就不远万里跑到佛的身边,向佛忏悔。
佛就说:“我早在以前就接受过你的忏悔。”佛身边的弟子感到奇怪,问傍:“这个比丘尼出家之后从未见过佛,为什么你已接受过她的忏侮?有何因缘?请讲给我们听听。”
佛即讲起了以前的故事:以前,有一头长了六支牙的白象,它有两个妻子,一个叫贤,一个叫善贤。
有一次,六牙白象在两位夫人的陪同下在森林中散步,它突然看到池里有一朵极为艳丽的莲花,就走上前去摘了下来。正当它想将莲花献给贤夫人的时候,善贤夫人一把夺了过去。贤夫人见了,心里十分不悦,她想:他爱善贤而不爱我。
当时,大象住的山中有一座佛塔,贤夫人常常采集鲜花去供养佛。她暗暗许愿:来世我降生于人间,一定不忘今世所受的委曲,一定要拔下它的象牙。随即便走上悬崖,纵身往下一跳,连尸骨都没有找到。
贤夫人跳下悬崖后升入了天国,然后又下凡降生在毗提醯王家做女儿。十多年时间,她就出落成一位美若天仙、亭亭玉立的少女。毗提醯王就将她许配给梵摩达王。
这女人不忘前世的恩怨,在洞房花烛之夜,她娇嗔地对梵摩达说:“你要用象牙为我做一张床,我才能活,否则,我是陪不了你多久就会死的。”梵摩达王即发布命令:国人凡是能搞到可以用以制床的象牙,将获得一百两黄金的奖赏。
消息传开,人们都想得到这份奖赏,可就是想不出猎获大象的办法。有一长年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猎手听到了这一消息,十分兴奋,高声喊道:“这下我可以发大财了。”原来他在深山老林里深知大象的习性,有捕猎大象的丰富经验。
几天后,只见这猎人身披袈裟,扛了一张巨弓,背了一袋浸过毒液的箭头,来到六牙白象经常出没的地方。善贤夫人远远看到有猎人来,就赶快跑到六牙白象那里报信。六牙白象问:“你看见那猎人穿得什么衣裳?”善贤夫人回答道:“那猎人穿了一套黑色的袈裟。”
六牙白象就安慰善贤夫人说:“你不要慌张,穿袈裟的和尚都是吃素行善的好人,他们从不杀生,所以绝对不会来伤害我们的。”
可出乎六牙白象意料之外的是,它的话音刚落,猎人的毒箭就射了过来。六牙白象还算敏捷,赶紧往旁边一闪,箭才没有射到自己身上。
善贤夫人见状,就气呼呼地说道:“我让你赶快躲避,可你说和尚都是积德行善的好人。现在你如何解释刚才发生的事呢?”
六牙白象回答说:“这不是他身穿袈裟的缘故,而是他心里有烦恼的缘故。因此,这不是做和尚的罪过,而是他心不静的罪过。”
善贤夫人不听六牙白象的这一解释,想冲上前去踩死那猎人。六牙白象立即上前阻止,并讲了许多道理,坚决不让善贤夫人去伤害猎人。善贤夫人只得作罢。此时白象的五百部众也赶了过来。
六牙白象心平气和地问猎人:“你需要什么东西?为什么要这么狠毒地来射杀我?”猎人哆哆嗦嗦地回答:“我不是一个贪心的人,原来是没有加害于你的心思的,可梵摩达王张榜征募你的长牙,我想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所以就来射杀你了。”
六牙白象听完,顿时明白了什么。它认真地对猎人说:“既然你身负使命,就赶快来取我的长牙好了。”那猎人以为自己听错了白象的话。白象又说:“我请你快点拔出我的长牙,好回去向你的国王交差。”
猎人赶紧回答:“我怎么敢动手拔你的长牙呢?你是这样的慈悲,不但不治我的罪,反而还救了我的命。我如动手拔你的牙,那就是恩将仇报,我的手肯定会烂掉的。”
听了这话,六牙白象就走到一棵大树下,用自己的长鼻拼命将长牙拔出。随后又发誓将来要拔除众生的一切毒牙。猎人捧了六牙白象的长牙回到国都,立即将长牙献给了梵摩达王。梵摩达王见了,不由大喜过望,兴冲冲地就将象牙送到夫人那里。
可这夫人见了象牙,却突然产生了懊悔之意,暗暗想道:我今天为什么要去求这贤胜净戒的象牙呢?真是罪过。此后,她就大修功德,并许愿要修佛学法,建一番功德。不久,她就出家学道,得了阿罗汉道。
佛说到这里,就笑着对弟子们说:“那时的六牙白象就是我的前身,那个猎人就是提婆达多,那个贤夫人,就是今日来忏悔的比丘尼,那个善贤夫人就是耶输陀罗比丘尼。”众弟子听了,顿时恍然大悟。
2、《酒翁里的真相》
一对新婚夫妇,郎才女貌,相亲相爱,邻居们都非常羡慕。
不久却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事。这天,丈夫从外面办完事回到家中,为了消除疲劳,就对妻子说:“爱妻,今晚咱俩先喝点酒,你到酒瓮里取些酒来。”“好的,”妻子边应答边朝酒瓮走去。没想到她一打开酒瓮。
只见里面有个漂亮女子的身影,气得酒也不拿了,冲到丈夫面前责问:“你这个不知羞耻的男人,把我娶到你家,怎么酒瓮里还藏着女人?你说,这个野女人是哪里的?”妻子突如其来的大骂,令丈夫如坠雾中,他赶紧跑到后间去看个究竟。
一看,大吃一惊,酒瓮里明明晃动着一个美男子的身影。丈夫气不打一处出,边走边骂:“你这个不要脸的女人,还想倒打一耙,酒瓮里藏着的分明是个野男人!”顿时,一对恩爱夫妻吵得不可开交,拍桌子,砸板凳,谩骂声、抽泣声惊动了左邻右舍,门口挤满了围观的人。
有位邻居觉得十分奇怪,这对夫妻平时如胶似漆,今天怎么闹翻了,于是进屋想问个究竟。这位邻居听了他们各自的诉说后,很是奇怪,就跑去看酒瓮。嘿,里面确实藏着一个跟自己模样相似的男人。他一语不发,出了屋门,把自己的所见和疑惑告诉了那些急于探听的邻居。
恰巧有个比丘尼来化斋,夫妻俩只顾一个劲地争吵,根本没注意到。比丘尼径自进门相劝,问为何事这般吵闹。夫妻俩互相指责对方,女的说:“他偷野女人!”男的说:“她偷贼男子!”比丘尼越听越糊涂,围观者指点说:“他们家的酒瓮里装有人。”
比丘尼半信半疑前去察看,果然发现酒瓮里有个尼师,她转身就走,口里念着:“罪恶!罪恶!”
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行脚僧,听说有这等怪事,心头生出一团疑云,他也进屋走到酒瓮旁,低头一看,原来是人在酒中的倒映。他感叹人世间居然有这样愚昧的人!随后对众人说:“你们都跟我来!”只见行脚僧端起一块石头,砸碎了酒瓮,还如此这般解释了一番。
那对夫妻听了真是无地自容,悔恨不已。
3、《“双头鸟”的善与恶!》
从前在雪山下,住着一只鸟,这只鸟长着两个头,只有一副身躯;一个头叫“迦喽嗏”,另一个头叫“优波迦喽嗏”。这只两头鸟两个头轮流休息,若是有一个头入睡,另一个头必然醒来。
一次,迦喽嗏睡着了,优波迦喽嗏醒过来,这时一阵风过,把旁边一棵摩头迦果树的花吹到两头鸟的身边。
优波迦喽嗏想:“我现在虽然独自吃下这朵花,但吃到肚子里,我们两个头都可以免除饥渴,长精神增气力。”于是他没有叫醒迦喽嗏,独自把花吃了。
过了片刻,迦喽嗏醒过来,觉得肚子很饱,不由得打了个饱嗝,问优波迦喽嗏:“你从哪里找到这香甜、美妙的食物?吃了教我觉得浑身舒服、精神愉快,连发出的声音都是这样优美。”
优波迦喽嗏回答道:“你睡着时,一阵风把不远处摩头迦果树的花朵吹到我身边。我想虽然是我独自吃它,但我们两个都可以除饥解渴,增长精神气力,所以没有把你叫醒,就自己吃了它。”
迦喽嗏听到这番话,却十分不高兴,心想:“他吃到好东西,竟然不叫醒我,独自享受美味。以后我碰上好东西,也不愿告诉他。”过了一些日子,两头鸟在一个地方看见一朵毒花。迦喽嗏想:“好吧!让我把这朵花吃了,让我们两个一起死去吧!”
他就对优波迦嗏说:“你先睡吧!我来看守。”于是优波迦喽嗏就放心睡了过去。迦喽嗏见他已熟睡,就偷偷把毒花摘下,一口吞了下去。
过了片刻,优波迦喽嗏醒过来,感到浑身难受,打一个呃,觉得口气中都带着毒气,就问:“刚才我睡着时,你吃了什么不好的食物?我怎么浑身难受得要死?”迦喽嗏说:“你睡着时,我吃了那一朵毒花,我希望我们两个一起死。”
优波迦喽嗏听了这番话,实在大惑不解,问道:“你做事怎么这样鲁莽啊?怎么做出这样的事?”说完哀哀唱道:当时你睡眠,花落我身边。我吃美味花,你反把我怨。但愿从今后,不同傻瓜住。损人又害己,同住没好处。
4、《年少比丘因造恶口,五百世堕为狗身》
昔日,有一群商人带着一只狗到其他国家做生意,行至半途,商人停下来稍作歇息。狗儿趁着商人不留意时,便将放在一旁的肉给刁去吃了。商人发现后,生气地拿起棍棒将狗儿的腿打断,并将它丢弃在路旁。
此时,舍利弗尊者以天眼看见断了腿且饥饿不堪的狗儿,便着衣持钵入城乞食,然后以神通力飞至狗儿的身边,将乞得的食物拿给它吃。狗儿欢喜地用完食物,舍利弗尊者便为其开示说法。狗儿命终后,则投生至舍卫国的一户婆罗门家。
一天,这位婆罗门看见舍利弗尊者独自入城乞食,便上前询问:“尊者没有沙弥随行吗?”尊者回答:“我没有沙弥随行,听说您有一子,可否随我出家?”婆罗门说:“我有一幼儿,名叫均提,现在甚为幼稚,待其年纪稍长,再让他跟随尊者出家修行,是否更好?”
于是等到均提七岁的时候,婆罗门便带他到祇洹精舍出家修行。均提沙弥不断地勤修佛法,精进用功,最后心开意解,证得阿罗汉果。均提沙弥思惟今生能得遇圣者、悟道证果,必是过去的因缘,便以神通力观见自己过去世为一只饿狗,蒙舍利弗尊者慈悲救助。
今日方能为人并获圣果,于是均提沙弥发愿:“我蒙尊者之恩,得以脱离诸苦,今生应当终身随侍于尊者。”便终身求作沙弥而不受大戒。
当时,阿难尊者见此因缘,请示佛陀:“不知此人曾造何种恶行,受此狗身?又曾造何等善根,蒙尊者救助而得解脱?”佛陀告诉阿难:“迦叶佛时,有一群比丘聚集一处修行。当时僧团中有一年少比丘,音声清雅且善于梵呗,人皆乐听。
另一位年长比丘,音声浊钝,不善梵呗,但因功德具足,已得阿罗汉果。这名年少比丘自恃好声,便嘲笑老比丘的声音犹如狗吠。老比丘心知年少比丘种下恶果,便慈悲地对年少比丘说:我已得证阿罗汉果,功德悉备。
年少比丘自知罪行,心惊毛竖,惶怖自责,便赶紧向老比丘忏悔自己的罪过。”佛陀告诉大众:“当时的年少比丘就是今日的均提沙弥,由于恶言果报,五百世常受狗身;也因出家持戒清净的功德,得以见佛而后悟道证果。”
诸大比丘们闻佛所说,欢喜信受,顶戴奉行。由此可见,一切因果皆由心之造作。可是我们凡夫俗子只知重视追求眼前的结果,却不慎守因果的规则,如此即是因果颠倒。我们应该相信因果的规律,其规律是非常顺序的。
因为人的生命不仅是今世,而是经历了生生世世的流转,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在过去世流转的过程中曾做过什么样的业,所以今世行善、做好事,却不一定会带来今生的幸福与快乐。同样的,现在所造的恶业,亦不一定会马上报应遇到痛苦和不幸。
但这并不代表现在所造恶业的果报在将来不需要承受,只不过“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而已。
5、《一掬水的多寡》
在《法句譬喻经》里,记载着商人波利与海神之间,一段很有智能的对话:有一次,大商人波利与五百个商人一同入海寻宝,船行驶到海中央,忽然间海神从海底冒了出来,手捧着一掬水问波利说:你看是海水多呢?还是我手上的一掬水多呢?
波利从容地回答:当然是一掬水多啊!为什么呢?海水虽然多,不一定能挽救得到那些饥渴的人;一掬水虽然少,遇上了饥渴的人,却可以救护他一命。
海神听了波利的答话,不禁欢喜赞叹,立刻解下身上所配戴的璎珞装饰,以及各种奇珍异宝送给他,并且护送商人们安全地返回国中。
从这一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世间事物的价值,不一定从表相上的大小、多寡去衡量,有时候也要看它的作用为何。有些东西看起来虽然不起眼,却有很大的功用。
例如,小小的沙石可以建筑房舍,供人居住;小小的种子,可以生长蔬果,供人食用;短短的一句话,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让人由迷转悟;少少的施舍,可以助人燃眉之急,让人脱离困境。
甚至一个人的智慧开启了,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从一朵花中,就可以看见三千大千世界;从一片叶子中,也能看到如来清净法身。
佛教里有一种修行法门,叫做回向。像是给人一个面包的同时,如果你能在心中发愿,希望天下的人都能解除饥饿,那么,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布施,但是普天下之人也都可以获得这个功德了。所以,世间的功德,就看你发心的大小,发心有多大,就可以产生多大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40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