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如何脱离痛苦(佛说 从痛苦中解脱)

佛陀的觉悟是如何帮助我们去除痛苦的?
佛陀独自离开皇宫,只有一个目的:找到去除自己内心痛苦的方法。为此,佛陀到深山拜师苦修了三年又三年,尝试了听说到的每一种方法,最终在菩提树下悟到去除自己内心痛苦的方法,并确信这也能去除每个人的痛苦。
佛陀走到鹿野苑,对乔陈如等五人讲述了自己觉悟。五人依此禅修,很快都成了觉悟者、解脱者,成了阿罗汉。
在接下来的四十九年里,佛陀无论在化缘的途中,还是在祗树给孤独园;无论在森林里,还是在灵鹫山上;无论回家为病父说法,还是上天为亡母说法;无论为自己的堂弟、儿子,还是为外道的法师说法;无论为幼子夭折的村姑,还是为父亲亡故的油翁;无论为堕入风尘的女子,还是为杀生无数的屠户,佛陀总是随缘为他们讲解自己觉悟到的方法,让他们都得以醒悟解脱,免除了内心的痛苦。
佛陀的弟子从最初的五人增加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到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八万人,在不同的法会上,听了佛陀的开示后,都觉悟、解脱了。
在佛陀涅槃后,佛陀的开示经过先后六次结集,以经文的形式被记录流传了下来。
这六次结集,都经过当时的领悟者口诵、讨论、辩论,在一致确认无误后,再最终确定。我们今天所读到的每一部经文,都是佛陀所觉悟到的,能去除内心痛苦方法的详细介绍。
那佛陀的觉悟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能去除每个人的痛苦?让我们仔细地读读常见的三部经文《阿弥陀经》、《心经》、《金刚经》就能明白。
在《阿弥陀经》里,佛陀在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强调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利益后,两次说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两次说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心经》里,佛陀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整部《金刚经》,佛陀都在回答须菩提长老的问题:“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整部金刚经里反复出现。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陀在菩提树下的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了在以上三部经文里提到外,在诸多经文里都有出现。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个禅修者的最终、最高的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文为:无上的正等正觉觉悟,在南传佛教被称为“正等觉”,在藏传佛教称为大手印、大圆满。
何为正等正觉?当一辆急速驶过的汽车把泥水碾压得飞溅起来,恰好在旁边走的人会立即跳起来闪躲;当吃饭时咬到一粒沙子,会立即张嘴停下;当在野外去抓一把绿草时,结果抓到一条蛇,会立即尖叫起来并迅速扔掉。这些瞬间所发生反应就是正等正觉。
在这些瞬间,任何人仅是对外部状况的即刻对等的反应。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能连续、持续地对外界的变化做出类似的即刻反应,他就是一个佛,他的内心就不会有任何的痛苦、烦恼,因为痛苦、烦恼没有机会、没有空隙生起。
所有人,即使未经禅修,都能正等正觉,特别在幼小、少年时。到了中年、老年只会偶尔出现。此时,人的内心已累积了太多的贪、嗔、疵,累积的经验、知识、想象、忧虑太多,已把正等正觉的佛性全部蒙住了,对当下已不能做出正等正觉的反应。对一切都只能从欲望、得失的角度做出反应,每天都活在痛苦、烦恼中,或是活在想象的痛苦、烦恼中。
佛陀在觉悟、明白这一点时,以至于都不相信,就这么简单,这样就能把每个人内心的痛苦、烦恼给去除掉?
在菩提树下,佛陀反复验证后,确信只要保持在正等正觉状态,就不会有任何的痛苦,就不会有任何烦恼。
所以佛陀说人人皆具佛性,每个人都能解脱,只是被自己的欲望、怨恨、愚痴,也就是贪嗔痴给蒙蔽了。只要通过训练,把这些去除掉,每个人的佛性就能显现,就能体验到正等正觉。也就能在生活中保持在正等正觉的状态,去除所有的痛苦,过上无忧虑、无烦恼、无痛苦的生活。
佛教有哪些永远离苦的方法呢?
佛教修证四圣道,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也可以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则生老病死的链条就瓦解,不再流浪生死,永远离苦。也可以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或者行六度万行敬三大阿僧祇劫证得无上菩提。
如何用佛法解脱人生种种痛苦的法门
简单来说:认识苦,止息苦。
认识四圣谛:苦集灭道,集为苦因,苦为集果。道为灭因,灭为道果。
观察十二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顺则为苦,逆则解脱
方法1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方法2六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尸罗波罗蜜(持戒)、羼提波罗蜜(忍辱)、毗离耶波罗蜜(精进)、禅那波罗蜜(禅定)、般若波罗蜜(智慧)
具两种智慧:般若中观(真空),唯识法相(妙有)
请问佛教有哪些解脱的方法啊?
解脱的原则是性空,解脱的目的是无我,至于要真正地实际证验解脱的境界,那绝不是单凭纸上谈兵,说说道理就能办到的。因为理论是一回事,实证又是一 回事,正像一部历史,虽然记载着古代的事物状况,但这历史记载的本身,绝不等于古代的事物状况;又比如‘美国’这个名词,是指美国那个国家,但是‘美国’ 这个名词,绝不就是美国那个国家。所以,讲说解脱是不太难的,要实证解脱就很困难了。因此,尽管多数的人把大道理讲得滔滔如流,若他们的身心行为只是另外 的一副面目,这就只是贩卖知识的理论,而没有得到实际的证验,和由实践而来的心得或功效。
那么,佛教的解脱方法应该怎样证验呢?
佛教把实践解脱道的方法称为‘修持’,也绝对重视修持。如果不做修持的工夫,便不能实证解脱的境界;若不实证解脱的境界,终究沦在生死境界而不 能自主于生死;不能自主于生死的人,纵然学佛,纵然出家,纵然自以为是行了菩萨道,那也仅是种些解脱的种子,等待未来的成熟,现前的身分毕竟还是凡夫。既 是凡夫,就不是真正的菩萨,虽行菩萨道,也属人天业。
所以,太虚大师说:‘不登祖位,不能真正的弘扬大乘。’所谓祖位,就是六根清净位,是即将入初地菩萨圣位的候补者。由此可见,我们学佛的人,如果不重修持、不求解脱,光在言语文句上拾一些古圣先贤的牙慧,作为卖弄的本钱,那是没有太大意思的。
说到修持解脱道的方法则不胜枚举。比如在《华严经》中,许许多多的菩萨,各有各的解脱门。文殊及普贤两位大菩萨,更是各有无量无数的解脱门。
不过,解脱道的修持,有一个最大的原则,那就是‘戒、定、慧’的三大门径,从这三大门径,就可以进入不受生死束缚的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三无漏学’。漏是烦恼生死,是解脱大船的漏水之洞。现在,就让我们介绍三无漏学的修持。
师父告诉弟子怎样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
事物本来是空相,是由于我们知见不正,所带来的烦恼,不是原来就有烦恼。放下即得解脱。大德给弟子开示如何处理烦恼:
“烦恼重重”,这个烦恼重重啊,主要是自己的认为。今天,有一个师父问,师父,一个事情就是挺烦恼的。我说,应该做一下思维就好了。我给他讲个例子。我说,我在没出家之前,有一天,那是在盖县茅蓬,那天正好下雪。我出门儿,刚一出门儿,就摔到地下了,这个摔得很重很重。因为当时可能是得意忘形,走得一点也没在乎,所以摔得很重,摔得眼睛冒金花。当时我马上做了一种思维,我说我怎么没开悟啊!摔这么重怎么没开悟呢!开没开悟?
当时这一想的时候,觉得摔得不重了,啊,应该再重点摔好了,得摔开悟才好呢!最后躺在地下不爱起来了,觉得失去这个机会了。讲这个什么例子,就是说人在事物上有两种处理方式,在于如何去把握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往往用烦恼处理烦恼,它只能是痛苦加痛苦。如果转换一下,用另外一个方式,也就是符合真理的方式去处理,反而不但没有烦恼,会变成一种乐趣儿,能得到更大的收益。
以前还有一个人问,师父,打坐的时候正坐得好好的。门突然响了,进来一个朋友也好,或家人也好,一脚就把门踹开了,最后弄得非常烦恼,这个家我呆不了了。怎么处理?后来我跟他讲,是否呆不了,先不管。这个处理方式啊,如果有人突然把门打开,突然吓一跳的时候。可以做这种思维:哎?怎么没开悟?啊,怎么没开悟。
要这么想,马上心一下就平了。因为第一个念头并没有想法。比如说,我们正做打坐的时候,外面推门进来人,或是门敲进来,我们并没有想法。第一念没有,什么想法都没有。第二念马上就产生了一种烦恼:看这人,正打坐好好的,为什么踢门进来。它是第二念产生的,是由于我们的心分别在起作用,而产生的。我们原始中它没有这种烦恼。都是我们平时,这个烦恼养成习性所起来的,是分别心起来的。所以说,事物本来是空相,是由于知见不正,所带来的烦恼,不是原来就有烦恼。
如果要这么去做,我们就不会烦恼重重了。烦恼重重都是我们后加入进去的,这个烦恼重重是因为我们平时持戒不严谨,做事情不符合真理,不能离相。以为没有什么,等到事情来了,它就随着我们的习性、因果去走了,必然要得到这个烦恼重重的效果。
如果平时我们能够不断地诵《金刚经》和《心经》,能远离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就会烦恼很轻很轻,甚至认为这个烦恼可以帮助我们修道。
过去听说有个老和尚,可能是清朝或者是民国时期的。这个老和尚,他觉得自己修行挺好。但是,老容易发火、起烦恼。起烦恼的时候没法对治,自己也忘了自己是在起烦恼,也不知道马上回观反照。所以说,他就采取一个办法,雇个人,说我要起烦恼的时候,也就是发脾气的时候,如果谁打我一个嘴巴子,我就给他一块大洋。他花钱雇人。后来他就选了这么个人,因为老和尚很有修行,平时他也不起烦恼,那人就等待机会,怎么等也等不来。
后来,在秋收的时候,有个大施主送了一马车粮食。老和尚一看送这么多粮食,应该好好款待一下。告诉这个人,你上街去买点菜招待一下,这人就上街去了。左等右等也不回来,最后都快过中午了,这个菜还没买来。老和尚就着急呀,最后没办法,那施主一看这饭也吃不成了,就走了。老和尚气得就站在门口,说,平时去了,你一会儿就买来,就在街面上不远,怎么今天去了这么长时间也不回来。站在门口就望,心里想:你等着,你回来的……
最后,这个施主刚走,他就回来了。我估计他可能是在旁边躲着呢。回来,老和尚气得:“你这人怎么去这么长时间才回来!”气得都说不出话来了,他发脾气了。这个人一看,啊!当时马上就给他一个嘴巴,因为他等着挣这块大洋,这个机会来了。老和尚说:“你还敢打我!你办错事还敢打我!”他又给一个嘴巴子。这个嘴巴子打完事后,老和尚就念阿弥陀佛,这两手就要合掌。据说这两个掌合了好半天都没合到一起去,就念“阿弥……”,“阿弥陀佛”都念不下去了。念了好半天好半天,最后才合上掌,念句“阿弥陀佛”。当然这个老和尚得(告诉别人给他)付钱,两块大洋他肯定挣定了
但是老和尚通过这一个事情,也就把烦恼的根给拔出去了,这么给拔出去的。事后有人问老和尚:“当时你念佛,怎么念的那么慢呢?你就像我们平时念阿弥陀佛不就完事了吗?你干吗半天才念出来?”他说:“你不知道,这两手就如两座大山一样,太沉了,合不一起去,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念句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把他的烦恼才断了。
所以我们知道,这个事物都在于我们处理方式。如果我们都像老和尚这样雇个人,这么样主动的去对治烦恼——恐怕不用花大洋,也能把这个事情处理好,就不会感觉到烦恼重重了。因为我们没有这种心,不想去掉烦恼,而且我们喜欢烦恼。如果一天不生烦恼,我们觉得没有意思,生活没有味道。起了烦恼又有味道,同时又产生了痛苦,所以这个不正确。我们如果真想去掉烦恼,应该和老和尚一样,努力采取各种方式来对治,这样我们的烦恼必然会有清除的一天。
所以烦恼并不是重重,是我们不去努力去做,这是我们的弊病。佛法能去掉烦恼,但是我们应该把佛法利用的更好、更广大,不是说佛说的法,听过以后就完事了,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发扬光大才可以。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43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