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包容是什么意思(佛说包容的智慧)

包容是什么意思?
包容指容纳;宽容大度。
一、拼音:[ bāo róng ]
二、释义:
1、宽容:大度~;一味~。
2、容纳:小礼堂能~三百个听众。
三、引证:贺敬之 《雷锋之歌》:“七大洲的风雨,亿万人的斗争在胸中包容。”
扩展资料:
近义词:留情、包涵、宽容
1、留情 [ liú qíng ]
释义:由于照顾情面而宽恕或原谅:手下~;毫不~。
2、包涵 [ bāo han ]
释义:客套话,请人原谅:唱得不好,大家多多~!
3、宽容 [ kuān róng ]
释义: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大度~;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绝不能~。
中国的佛教是不是世界各种宗教中,包容能力
佛教的包容与包容的佛教
2012-11-30 杂货店伙计
佛教的包容与包容的佛教
随着一个名叫张骞的人开拓了连接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世界各地的文化开始像地球上飘移的大陆板块一样流动迁徒。丝绸之路上并不是只有柔软的丝绸和坚硬的战争,还有更加诱人的东西,那就是思想。
来自“西天”的佛教就是沿着这条路向中国人走来。气定神闲、义无反顾。
佛教进入中国,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的文化思维,使华夏民族可以接纳或容忍与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声音。中华文化的包容力表现在对佛教的接纳和改造上,而佛教也给中华文化注入新的包容精神。从宏观的文化的角度来看佛教文化,就会发现,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失去了这个重要角色,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将会有重大的缺失。我认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相互包容构成了中华文化的过去与现在,也影响着双方共同的未来。这种关系不免让人想到元代的一首词:“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一、佛教与中华文化的相互包容
中国的历史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外国文化的输入:一次是公元纪年的前后,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再一个就是16世纪西方文明的传入。这两个外来文化的传入,对于中国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1、佛教和平的东行漫记
对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一些争议,人们习惯把这个时间定位于公元67年,因为那一年发生了《白马驮经》的故事,两位印度的高僧把《四十二章佛经》用白马驮到洛阳,汉明帝命令在洛阳城的西面按照天竺的式样,造一座佛寺,把送经的白马供养在那儿,这座寺就叫白马寺。
佛教能够传入中国,有三个历史原因:一是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为佛教东传创造了条件;二是连年战乱的政治现实提供了百姓的心灵渴求;三是佛教缜密的哲学思辩、宗教幻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性格和水平的相互适应。
我们注意到,两位印度高僧虽然千辛万苦跋涉而来,却没有受到任何组织或政府的阻挠,虽然当时的帝王并不懂得佛理,百姓也不太关心灵魂的问题,但是它确实是堂而皇之地向我们走来了。不畏艰辛、拈花微笑,这就是佛教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和平传播。
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是世界公民。佛教是最具和平精神的宗教。佛教和平传播的原因在于八种特性:兼容性、理智性、可行性、效益性、和平性、慈悲性、忍辱性、普遍性。佛教徒强调没有远近、敌我、叛教者或不可触者之分,从而使和平传播成为可能。
尽管没有受到来自官方和民间的抗拒,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还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各个阶层、各种文化以自身思想的力量试图对佛教施加影响,特别是儒家、法家等中国主流学派曾一度对佛教采取了漠视、抗拒和激辩的态度。这是一种来自中国文化的智慧的挑战。然而,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佛教这个有生命力、有远见的文化在和平传播的旅途上,没有拒绝,没有固执,更没有犹豫,而是主动迎合中华文化,认为这种文化能够丰满自己的羽翼,开启更多的哲思,壮大自己的队伍。于是,他们主动改变自己,甚至不惜依附于中华文化。
这种依附不是同化或丧失自身的特质。
佛教是自信的,它敢于走一条看似充满危险,实则充满机遇的路。那就是矛盾、冲突、融合、发展之路。
佛教包容的根本思想,八个字就可以概括了:无缘同慈,同体大悲。
慈悲心是佛教包容的源头,正如华严经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与儒家的和而不同,道家的天人合一,世俗价值观的和平共处,既相同又不同,甚至更为深刻和根本。
这是它敢于“依附”其它文化,愿意包容其它文化的关键之点。
因为一心向善,和平传播,佛教的东行漫记,发生了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耐人寻味的现象:没有遇到大的抵抗,没有发生大的战乱,在看似不经意处调整自己,从而成功地融入中国文化,深刻影响中国文化。如唐玄奘从印度带回的大乘佛教中的因明学,就使中国逻辑学发生了高深的变化。所以有人说,佛陀微笑着走进了中土,它大度地改变自己,也深刻影响了对方。
那么作为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人以及中国的社会,究竟对佛教采取了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2、展开双臂拥抱你
中国的文化对佛教也给予了同样的包容。这一点,从观世音菩萨形象本身的变化,就可以领略。佛教进入中国的时候,观世音菩萨是一个印度人的模样,然后是一个西域人的模样,从有胡子的形象变成没有胡子的形象,从男性形象转变成一个女身,最终变成了一个非常恬静的中国的女神——观音女神。
从观音造像的变化,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如何包容了佛教。
还有老子化胡的故事。道师王浮的《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到印度投胎,变成了释迦牟尼,然后到中国来传教。那么紧接着,佛家也编了一个故事说,释迦牟尼让自己的三个弟子下凡,变成了孔丘、颜回和李聃。你说你是投胎变成了我,我呢,却让三个人下凡,变成你们的三个老祖宗。道家与佛家的这样的一种争执,实际上是中华文化在包容佛教过程中间的插曲。它反映了汉地佛教早期传播方式上的某些特点,既是佛道文化相撞击的产物,又同时对佛道两教的发展形成影响。
当然,也有激烈的事情发生,沙门应否向帝王跪拜的争论,就是佛家与封建皇权和儒家纲常的严重矛盾。还有身灭与身不灭、因果报应等争执,也是非常激烈的。最严重的现象当属历史上的一些“灭佛”事件。我在佛光山与星云大师讨论包容话题的时候,我谈到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他补充说:“还有太平天国。”
不过,这些事件在整个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中是支流和插曲。如今佛教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已经清楚地说明了中华文化对佛教的包容。在佛教和中国文化长期的交流中,达成了一种默契,这种默契使得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接近。
由于中国文化自己的强大生命力,使中华文化和佛教文化都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故乡,在这里绵延生存数千年。而在佛教真正的故乡印度,佛教反而日渐式微。
通过中华文化对佛教的接纳和包容,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本身是极具包容性,极具亲和力的。
3、儒释道鼎力崛起的文化架构
佛教的迅速崛起,使它与儒家、道家之间,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状态。儒家的人文关怀与价值信念,道家的理想人格与超越精神,佛家的菩提智慧与人生解脱、精神自由,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衡阳的南岳大庙,有一个让人感动的场面,在这里道家和佛教是共处一室,共同朝拜。在巴蜀大足等地,也有儒释道共处一室的感人情景,尽管在儒释道共处一室的画面中间,释迦牟尼的像稍微大了一点,或者说他的位置在中间。儒释道各自的寺庙、石像从原来的在一个县,变成在一个山,又从一个山进到了一个寺,一个洞穴中间。这样的一个演变使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中的包容,有佛教的包容;佛教的思想中,又有道家的空灵想象和儒学的哲学追求。
由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自我改良,佛教最终与儒、道一起并立为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影响深远。
二、佛教文化的包容性
1、人本思想的价值观
华严经是佛教圆融精神的一个经典,它特别强调包容必均。所以关于佛教文化的包容性,我们可以从人本思想的角度进行一番观察。一般的宗教,都是神本的。比如说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神本的。现在盛行于世界的是一神教的宗教价值观,是一种敬畏的心态。这种敬畏的心态,使得众生把一神作为唯一的宗主,唯命是从。而对其他的宗教却明显排斥,也就是说,一神教有强烈的排他性。从十字军东征开始,这种倾向已经非常明显了。伊拉克战争本身,也有相当程度的宗教背景,这是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与之不同的是,佛教是人本的,不是神本的,它否定有主宰神的存在。这种人本的思想,是佛教的精髓。它把人类的行为准则,变成了自己宗教的行为准则。比如说太虚大师,就是一个彻底的平等主义者,一切众生都要有佛性,是平等的,禁止任何牺牲众生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的行为。这样,就从根本上避免了神本位宗教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佛教不存在任何侵略性,这是它的人本主义价值观所决定的。
2、教人向善的道德观
佛教教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因果原理。
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以重义轻利为特征的,但是佛教不排斥利益的存在,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它认为个体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体化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互利互惠是佛家教人向善道德观的前提,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和谐共生。”这一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补充。佛教对向善的道德观提供的重要补充还有三世因果和轮回观念,即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人所造的善业恶业随着轮回显现。
当代社会,人类原有的价值体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需要我们思考的现象。比如说美国在南北战争中,双方阵亡六十万人,但是现代美国人在纪念南北战争的时候,是南北双方共同悼念死难者,南北双方的人,都会向对方的墓碑献花。2007年4月16日上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为惨重的枪击事件。造成包括犯罪嫌疑人在内的33人死亡,另有17人受伤。 凶手是该校23岁的韩国籍学生赵承辉。目击者说,赵承辉的手法很“残忍”。美国一些媒体在报道这起惨案时用了“大屠杀”一词。但是,美国人在祭奠死者的时候,一共摆出了33块石头,就是说,也为赵承辉留了一席之地。校园里的孩子们,也向代表赵承辉的石头献了花,留了言。他们表示,因为平时我们没能帮助你,所以你也是受害者之一。但是在中国,情况就有些不同了,比如说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家爵杀人,被缉拿归案后,处以死刑。但是他的骨灰却没有人认领,包括他的父母和亲人都不愿意领。我们可以深思一下,这种做法,是不是值得商榷?
3、无欲而刚的世界观
反求诸己,语出《孟子》。本是汉人老祖宗留下的精神,但在中华文化与佛教的融合中,佛教通过“拿来主义”,把它变成了自我修炼重要方法。反求诸己,就是修炼自己还在发育的内心,不断发现成长中的问题,调整步伐;不断地瓦解不安定因子,积蓄高飞的能量。所以,自我反思是一个大气的指标。凤凰卫视的一期《口述历史》节目,采访过张闻天先生的秘书何方。何方说,在1957年庐山会议之后,有人动员他去揭发张闻天,出自于对组织的忠诚,他违心地揭发了张闻天。这种揭发的后果是对张闻天问题的定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若干年以后,张闻天已经过世,何方回到北京的第一件事情,是向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忏悔。他痛哭流涕,刘英大姐却很平静,她说,你也不容易,也吃了很多苦,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误。刘英和何方的言论、态度都非常感人。
这种忏悔和原谅就是一种修炼。他们不是单纯地控诉“文革”,而是在自我反省,非常有力度。我跟员工们讲:“要做能够自我反思的人。”
有人批评我们的历史情结,说世界上很多民族都不自揭疮疤,至少现在不揭疮疤。我说,我们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就不能面对现实,我们不希望那些悲剧重演。
布袋和尚当年有一首诗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是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我跟星云大师对话的时候,也特别强调一个例子,用照相机的时候,你越往前站,取景的范围就越小,如果后退半步,取景的范围就会放大,再退半步,放得更大。这种倒退和扩大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退步原来是向前。”
佛说,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当我们偏执于某个念头的时候,事情一定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而所谓的“无念”,也就是孔子所讲的“思无邪”。能够“思无邪”,才能“住烦恼而不乱”,才能够无欲而刚,才能够真正获得别人的尊敬。
包容是什么含义?
包容的含义如下:
包容就是:了解之后的大度,是看穿之后的体谅。包容,是给对方留下空间和余地,包容,是发自内心的体贴和不争。包容需要一个人的忍耐,还有一个人的心胸。包容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心疼,有情、有爱,有深深的在乎!
包容一词的解释:
包容,汉语词语,拼音是bāo róng,意思是宽容。《汉书·五行志下》:“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包容
佛法开示众生要“包容”,那如果对“恶人”的包容却成了“姑息养奸”,甚至造成更多、更大的灾难呢?
佛门里面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
有人理解为是佛法的矛盾,但实质是佛法的宏大圆融,无所不包,无不含摄。
其中关键在于智慧。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五集) 2004/11/29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档名:52-115-35
比方说「非慈之慈」,看起来很慈悲,对人和和气气,在《论语》里面讲乡愿,「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就是乡愿这种人,左丘明先生觉得对他觉得很可耻,孔夫子对他也觉得不认同。「乡愿」是指所有乡里面的每个人都看他很顺眼,连坏人都看他很顺眼,孔夫子说这不好,这会让人是非不分。看到坏人坏的行为,他也视若无睹,把这个社会的是非善恶都混淆了,看到每个人都不得罪,「你好,你好」,这样反而是「德之贼」,让人无法判断善恶了。所以应该面对恶人也要能够正直的去指责规劝,这个才是读书人的气概。所以这个是「非慈之慈」。你对每个人都很仁慈,让这些恶人,甚至於我们的孩子,因为你的慈,反而做很多坏事,而你都没有去制止,我们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当你的宽容已经让人家有机可乘了,那你这个宽容也是没有智慧了,所以非慈之慈。
谁知道佛教有包容性吗?
一些人把神、佛混为一谈,认为佛教是有神论,因此认为它和其他的有神论思想在理论上是一贯的。同时就因此去赞赏佛教的所谓“包容性”,对其他有神论思想的所谓“不包容”提出批评。
其实,佛教否定造物主,认为世界是四大和合因果流转自己生成的。有本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和大梵天王的对话,在佛经所想象的情景中,释迦牟尼用简单的直线逻辑把自称造世界的大梵天王洗刷了一通,“逼使”对方承认自己没有创造天地。同时,佛教认为“三界唯心”,否认“心”以外有任何客观的实在,所以佛教是彻底的主观唯主义的无神论。
真正严密和精密的东西,它一定有排斥性的:真的正义要排斥不义,否则它就不是正义;真正的汽车要排斥玩具汽车上的轮子,否则它也就是个玩具车;真的女人会排斥丈夫以外的男人,否则她就是个妓女;等等等等。
佛教所谓包容,是教人们丧失做人的原则,在任何事情上给自己找个不要原则的理由,在做事上不加考虑去随缘,最后它也终于达到了它的目的,就是导致中国人堕落。
简单的思想会认为,没有包容性就会意味斗争,就意味要消灭对方,没有包容性是恶的,而包容就意味着善良,其实不是这样的。
汽车肯定不能用玩具车的轮子,这一点上它是绝对不能包容的,如果它能包容,它就是个弱智的玩笑。但是也没有汽车的厂商、车主,看见小孩玩玩具车就要去责骂他们、羞辱他们、消灭他们。依据原则而不盲目地包容是负责任的表现,但是它并不意味对他人有损害,或者战争。
就像前面说到的,正义肯定不能包容不义,如果它包容了不义,那么就没有了真正正义的立场。正义因其本身的坚定立场、不变的特性,才是一种可以传递给他人的东西,它不能在传递给他人的过程中被溶解,才可以通过彼此交流、单向教育去一直传递下去。正义也并不意味对不义进行战争,去损害或消灭那些不义的人,而是为了去带动更多的人到达更高的文明水平。
简单思维忽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把一切事物都简单地二元对立起来,这是简单思维本身所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世界本身的真相就这样。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你小孩某天回家去,突然冒出一句脏话“妈的X!”这个时候,难道真的应该对他念“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吗?甚至还要对他解释说:这是若干世前,作为他那世的同学今世父母,曾经也对他说“妈的X!所以今天因果报应了,以表示我依据佛法是理解的?还是直接给他一巴掌,而声色俱厉严肃的告诉他骂人是错的呢?——这样作当然是很“不包容”,也会使小孩子在当时反感。
具有排他性而又界线分明的定义才可能是原则,具有排他性定义明确才可能构建复杂有机的结构。对于小孩,你必须为他提供不变的可靠的原则,而不是佛教的模凌两可的理论,这才是真正负责的表现,才可能对他的生活有利。
人们不能去实践佛教的理论。如果你真的用佛教提倡的包容方式去教育子女,那么你的小孩肯定完蛋了,他长大了肯定是个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一点本事还自以为了不得的混蛋。在其他的领域,以佛教的所谓的包容态度去对待,也会全部搞砸,不能建设起任何有用的东西,除了大垃圾堆以外。
“佛”包容了些什么?
【佛】梵语 buddha 之音译,巴利语同。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不应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届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佛和汉语中的“圣”、“贤”等词有相近之处,但当时译经者因为觉着汉语中的“圣”“贤”等词尚不足以形容佛的觉悟和修行,所以创造了“佛”这个词汇。
]简单给佛下个定义
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巴利文和梵文的 “佛” 字 Buddha 音译成汉语应为“布达呀(二合音)”即“佛陀耶”
佛’是‘佛陀耶’的音译,国人喜欢精简故简化只称一个佛字。佛、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属小乘,但求独善其身。‘觉他’是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觉行圆满’是佛。‘圆满’非指度生人数,而是由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三种烦恼,一为见思烦恼,自觉者见思烦恼断了。觉他者能兼断尘沙,自行化他。还有根本无明,把见思尘沙无明断尽,又断根本无明即圆满成佛。
佛者,觉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本有之如来智慧德相。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约为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949年)。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国王净饭王,母为王后摩诃摩耶。据经典记载,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据当地的风俗,摩耶夫人要回娘家分娩,在途经兰毗尼园时,于无忧树下诞下太子悉达多。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莲,他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里的“我”是指大地一切众生包括动物在内,其本有之佛性都是最尊最贵的) 这时有两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浴佛节与此有关。悉达多太子,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2岁左右,他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弘法49年。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详细可阅读星云大师著之《释迦牟尼佛传》。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43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