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保护你生命中最后一丝暖意是哪位法师开示(佛说保护自己)

学佛百科2023-03-1883

最近听了一位仁泽法师的开示,太好了,了解了真正的佛法。谁知道法师更多的信息,如何亲近法师听闻佛法?

 仁泽法师小记:

师父少年时酷爱物理学,并且极有天份,是全国物理竞赛中的佼佼者。如果没有接触佛法,长大后必然要从事科学研究。刚出家时,寺院的单钱和供养很多,修行资具一应俱全,但是师父仍然离开独自苦行,身无分文,每天沿街乞讨,露宿街头,后来住山,自己种地、挑粪,有时外出乞讨。师父曾说,希望出家弟子们能尝试乞讨,放下面子,所谓尊严也是束缚,是苦。

师父03年出关后来到北京,遇到一位被妻儿遗弃的肝硬化病人,留下照顾病人。过了不久,开始有居士来与师父结缘,逐渐来的人越来越多,师父总是为大家泡茶做饭,饭后有人请师父开示几句,时间久了慢慢就成了固定的晚课。因为有了晚课,后来就不断有人来听法,听法的人越来越多,早饭后师父也开始讲法,师父租了很多房子让听法者住下,逐渐形成了道场。后来,租的民房已经容纳不下这些听法者,12年初,道场就搬到现在的讲经堂,师父每天上课约五小时。

刚才师父说,有人质疑师父住这么大的房子干什么。这个房子是我们上百名道友的公用讲堂,24小时都有道友在这里修行。讲堂的书柜后面有一张床,师父的住处就是书柜后面的那一张床,那张床也是师父的办公桌。这个小小空间是用几个书柜围起来的,没有窗户和门,非常狭窄黑暗,即不是私密的个人空间,也无法隔音。

很少有有人知道师父在我们熟睡时,在为我们做什么。

师父曾经每晚在地上铺一张胶皮垫,困了就小睡一会,侍者说:师父冬天只盖一件斗蓬。

师父解释说,斗蓬短,腿一伸直就冻醒了,这样就不会睡多。后来,师父又改成坐着睡,说,众生还没有得度,哪有时间睡觉。

有一天,我们讨论师父不睡觉的事,师父一口否认说:我睡了。

XX师揭发说:我看到您早上六点多才睡,睡了十几分钟。

师父淡淡的说:是吗?我记得睡了。

师父医术高超,道场不断有重病佛友前来治病,有的癌症晚期的佛友甚至躺在这里听过法,很多病人治好后也因此留下修行。师父治好病前从不收费,只是希望有条件的病人,治愈后有能力就付些成本,因为有诚心成果才会巩固,而且这些钱还可以救更多人。没有能力只要一心向善,修学善法即可。

某日路上偶遇师父,问师父:您是否病了?师父笑笑说:只是感冒。

然而有两位道友亲眼看到师父病了,病得不轻。因为师父治好过各种疑难杂症,所以弟子们很少担心师父法体。那时还没有接待室,为了不影响我们打坐,师父下了课就常常站在走廊教导弟子,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遇到出了问题的弟子,有时从白天一直站到深夜去开导他。就是这样年复一年的操劳,师父的法体因此受了损伤。

我曾经问过师父:师父,您每天都这样忙,您不累吗?

师父说:修行人,不会累。

我一直以为师父真的不会累,不会生病,师父越来越消瘦我都没想到师父的身体不好,还常常没事也去打扰师父,增添师父的繁劳。直到听说师父生病,我才知道体恤师父不眠不休的操劳。

过去,为了所有弟子都能听法,道场甚至没有客堂,一切接待事务全由师父包办。每天下课后,师父便被团团围住,面对应对不完的琐事,从未见师父有过一丝疲厌。甚至生病都没有告诉过我们。

师父的侍者说:遇到师父前,从没见过一个人,每分每秒想的都是别人,从没见过师父有过一点点对利益众生感到疲厌的时候。

早听说只要有人借钱,师父就一定会借,有些人借了没有还,师父会很体谅的说:我从没有遇到过骗钱的,凡是借钱的都是想还的,只是有的没有能力还。

有一天,忽然有个人向师父借20万元,算是救命的钱,道场也急需钱,刚好有一个人曾经借钱给道场,师父亲自打电话恳请他再借20万,对方要求付高利息,师父救济众生的心那样赤诚,为了解众生的燃眉之急,不顾自己的艰难,马上同意了对方的要求。现在师父没有钱了,大家还是不要借了。

有一阵,师父中午不怎么吃饭,好几天午饭端进去,又原样端出来,负责做饭的XX师问师父:怎么几天来的午饭,您连动都没动?

师父说:这几天饭菜做少了,来晚的都吃不到,我能吃得下吗?

当时我刚来,就站在旁边,对师父这句话印象特别深。

师父每次去外地弘法,都尽量先上完晚课,然后匆匆忙忙去赶夜航的飞机。只要能通公交的地方,师父从来不让车接,下了飞机后,师父常带着随行弟子夜宿街头,天一亮,师父便精神饱满的为弟子们讲法。前一阵师父接连去了全国数个道场,每去一处都是讲完晚课后,再昼夜兼程赶赴下一处,各地的弟子们只看到师父神采奕奕的出现,却不知师父是怎样的披星戴月。当师父连夜赶回北京,随行的年轻弟子们,都累得倒头大睡,师父却仍精神焕发的坐在法座上,不厌其烦的叮咛我们要发菩提心,要护念众生。

先只讲这一点儿吧,无论嬉笑怒骂,看得懂、看不懂的、说不尽,道不完、也说不出师父的慈悲。

宝檀华菩萨的竹影法师开示

佛是大慈大悲的,根据释迦摩尼传记,释迦摩尼佛祖起先学着那些苦行僧那样修炼,想悟出解脱人生死之苦的方法,他在一棵树下打了个金刚坐,每天只吃一点米、喝一点水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经过六年的苦修,释迦摩尼佛祖瘦的是肋骨条条,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牧羊女,要留下食物和牛奶给他,起先释迦摩尼佛祖怎么都不肯收下,就在这时他突然盾悟到,这样的修炼只对自己的身体有所损害,对别人一点帮助都没有,于是他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奉,并在尼莲阐河中洗净一身尘埃,从新找了一棵树,打下金刚坐,并立下誓言:“我若悟出此道,终不起此身。”,这就像现在很多天天念诵佛经而不去出门做善事的人,我曾经遇到一个善女为了修佛长期吃斋但是因为身体不适应而营养不良身体消瘦,问她平时做什么善事她说只是在家念佛经 ,不曾出去,这样的是误入了修行的迷途。不做善事何来修行和功德。而且因为吃斋而身体不好,这样连累亲人担心,父母伤心,是很不好的。而且吃斋所说的素斋不是只有蔬菜是可以吃肉而这个允许吃的肉是三净肉 ,这三净肉说的是第一、眼不见杀,即没有亲眼看见动物临死的凄惨景象;第二、耳不闻杀,即没有听见它惨叫的声音;第三、不为己所杀,即不是为了自己想吃才杀的。所以为了自身身体、为了家人、为了可以更好的做善事,应该是吃三净肉。

如释迦摩尼传记所说佛祖最后是统一了佛教而不是创立佛教,佛祖以无限的大智慧统一了佛教。这话就在是佛教心法里面,是“无论贵贱、无论贫富、无论男女、无论宗族、不论宗派、凡行善皆我佛门弟子”只要是做善事就是佛门弟子 ,众生平等因为我们要尊重这些做善事的人。

当我们看到四川地震后的孤儿,我们去领养照顾,比念诵万万遍佛经更能积累功德。当我们看到白血病医院里的病人,在他们需要时为他们递送一杯热水,这样简单的事情比家里供奉千万元请来的佛像更有功德。当我们看到贫苦地区孩子为他们寄去一支铅笔一本书籍 ,比为寺院镌刻佛经而捐赠亿万元更有功德。善 就在身边,去做才有功德。

很多人问我应该如何理解佛,如何修行佛,我建议先去做善事在善中领悟佛的伟大和智慧。在做善事之余还有时间可以去看看父母,为他们买一束花、做一次饭,百事以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大善事,这比每天对佛像烧香磕头更能积累功德,佛是大慈大悲想看到的是大家做善事一家快乐融融而不是干枯的香火。如果还有余下的时间为自己所爱的人做一顿亲手炒的饭菜,下班时为她(他)递上一杯暖暖的温水。这比倾囊而出,去寺院请昂贵的佛像,积累的功德更大,因为相爱的之人在一起都会为对方无私的付出很多,为这样伟大而爱你的人,为她(他)做一些温馨的事情就是大大的善事,而且天下没有比这个更大善的事情,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佛像破损需要急需要修复,而另一边却看到自己相爱的人正在病苦,一定一定要去照顾自己相爱的人,佛像即便是打碎了、摔坏了,佛也会很高兴,因为佛是大慈大悲的,看到相爱之人互相照顾持子之手与子偕老,自己的造像坏了也会大大高兴。照顾相爱之人就是照顾你身前的“真佛”。夫妻相爱、长幼相爱、手足相爱、人人相爱,这才是大慈、广法、大善。

佛的智慧是伟大的,很多人问我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婆罗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婆罗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佛指拈花传授的法门是什么。其实是就是一句话“缘起缘灭、缘终尽,花开花落、花归尘”,说道这里很多人会为我什么是“缘”,“缘”就是顺应当前、当时需要而做出的符合最广大生灵利益的选择、判断、行为。我举一个例子,当拿起屠刀杀死一个生灵时,如果这个生灵的存在对别的生灵有益那屠杀是大罪孽,如果这个生灵的存在危害别的生灵时那屠杀就是正确反而不屠杀这样的生灵时助纣为虐。这说的就是缘是在当时而定的符合最广大生灵的利益的行为。古代人们和恶劣的环境做斗争当时的一些行为符合当时的缘,而现在作为人类破坏了环境危害了其它生灵的存在 ,如果我们还浪费资源、不去保护自然、保护动物 ,那就是大的孽缘。 菩萨的境界,都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度众生出生死苦海,不再六道轮回,得大快乐。菩萨自利利他,自利者自身以是圣人境界,利他者也能度凡夫得证菩萨境界。菩萨在因地和果地都修学六波罗蜜。

一:布施波罗蜜。财布施,分为内财布施和外财布施。以体力、劳力利益众生的为内财布施;以钱财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外财布施。法布施,凡以佛法真理教给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的叫做法布施。无畏布施,保护众生使他们没有惊怕,使众生安定的叫做无畏布施。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能施与众生利乐。

二:持戒波罗蜜。菩萨能修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更有功德很大的菩萨戒有三:所有一切善的事都去做,所有一切恶的事都了断不去做,所有的众生都去度他们脱离烦恼。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三:忍辱波罗蜜。为利益大众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菩萨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即能断除瞋恚烦恼。

四:精进波罗蜜。不懈息地努力,不断的进步。菩萨由修精进,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五:禅定波罗蜜。修习禅定,心有定力,不会被外界而动摇。菩萨由修禅定,能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六:般若波罗蜜。即智慧,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妙法都通达叫做智慧。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菩萨由修般若,能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愚痴无知和无明。

佛陀告诉我们要学习菩萨道,我们今生能得人身,就说明过去有福报,只不过福报多少不同而已,但不修学菩萨道积福善,就不能继续未来的福报。

所以,世间一切善事我们要行,敬双亲爱妻儿、救济贫苦、救济病人和护理、修路桥填平除崎岖、急难相助等善而广学之,我们就会得大福报,大功德,无烦恼而快乐无比,从而进入欢乐的菩萨愿海。 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的人物。菩萨在古印度佛教中为男子形象,流传到中国后,随着菩萨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对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渐转为温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中,菩萨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国的贵族的服饰装扮,显得格外华丽而优雅。

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未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都称之为菩萨。后来这个名称更加扩大化、世俗化,人们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度化成佛。

寺庙中供的菩萨像,主要的是文殊师利 Manjusrikumārabhūta 、普贤 Samantabhadra 、观世音 Avalokite'svara 、地藏 Ksitigarbha 。

“菩萨”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法界之一。

看过南怀瑾老师的一段视频,说是人死时从他最后冷的部位可以知道轮回到哪一道,请问出自哪本佛经???

经查经论:光进入身体的部位,为如来授决之时,主要见於经典;

煖热离开身体的部位(或说冷触),为意识开始舍去执著的地方,主要见於论集。

最早接近此说的观念,是《成唯识论俗诠》的“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傍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

一、经典

《增壹阿含经》卷38:“设如来授决之时,光从顶上入;设授辟支佛决时,光从口出还入耳中;若受声闻莂别者,光从肩上入;若授生天之决者,是时光明从臂中入;若莂别生人中者,是时光明从两脇入;若授生饿鬼决定者,是时光明从腋入;若授生畜生决者,光明从膝入;若授生地狱决者,是时光明从脚底入”。

《生经》卷5:“授菩萨决光从顶入,授缘觉决光从口入,授声闻觉光从臂肘入,说上天福光从#17441;入,说受人身光从膝入,说地狱饿鬼畜生光从足入”。

类似的经文略举如下,各经译名和光明进入部位均略有差异:《菩萨本行经》卷2、《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卷1、《根本说一切有部昆奈耶》卷9、卷38、卷46、《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其他译本、《大智度论》卷33、《法苑珠林》卷32等。

二、论集

1. 《成唯识论》及疏

《成唯识论》卷3(护法等菩萨造,唐玄奘译):“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第六意识不住身故”。“舍执受处,冷触便生。寿煖识三不相离故。冷触起处,即是非情。虽变亦缘,而不执受。故知定有此第八识”。

《成唯识论俗诠》卷3(天亲菩萨造颂,护法等菩萨造论,唐玄奘译):“死时冷触起事。有第八识。方得成就。杂宝藏经颂云。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傍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此验六趣差别也。瑜伽及摄论中颂云。善业从下冷。恶业从上冷。二皆至於心。一处同时舍。此明善恶两途也”。

《成唯识论述记》卷4:“论:第六意识不住身故。述曰:意识住身可由起触。不是决定住於身中取触等故。非无意识身便冷生。第八住身即有煖起。不住身处故冷触起”。

2.  《瑜伽师地论》卷1(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於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识於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当知後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

3. 《摄大乘论》及疏

《摄大乘论》卷上(无著菩萨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正舍寿命离阿黎耶识。或上或下次第依止冷触不应得成”。

《摄大乘论释》卷3(世亲菩萨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是人於死时中。若有善业。定应向上。若有恶业。定应生下。若汝不信有本识。云何此依止身。或下冷触。或上冷触。次第得成。若无有本识。云何得成本识能执持五根。本识若舍。依止身随所舍处。冷触次第起所舍之处。则成死身”。

4. 唐玄奘所译《成唯识论》之“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傍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此後亦见於唯识相关经典的注疏,如明清时的《八识规矩补注》卷下(明鲁庵法师普泰)、《八识规矩颂纂释》(明匡山五乳广益)、《八识规矩颂注》(清行舟)…等。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44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