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问心在何处(问佛心在哪里)

学佛百科2023-03-18455

《楞严经》如来一问心在哪里

(第十一段)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独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牗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瞩见。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牗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世尊问阿难心和眼在哪里?阿难回答说:世尊!一切世间,有“十种异生”。十种异生:指十种不同身形的十类生命现象、即:1,卵生、2,胎生、3,湿生、4,化生、5,有色、6,无色、7,有想、8,无想、9,非有想、10,非无想。具体指:

一、卵生:指从壳而生,如鱼鸟龟蛇之类。二、胎生:指从胞胎而出生,如人畜龙仙之类。三、湿生:指从湿处而受生,如含蠢蠕动蛆虫之类。四、化生:指从无而忽有,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为化生,即转蜕飞行之类,如蚕蜕形为蛾。五、有色:指有形碍明显之色,即休咎精明之类。如星辰吉者为休,凶者为咎,而萤火蚌珠都是精明之类。六、无色:指无有形色,即空散销沉之类,如无色界之外道,特地指出,阿罗汉也属其中。七、有想:指从忆想所生,如神鬼精灵之类。八、无想:指想心昏迷,无所觉知,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其中黄头外道落入无想,精神化为了石头。九、非有想:指借他之身,以成自类,如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十、非无想:指虽亲而成怨害,即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

六祖慧能大师解释十类众生时说:“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迷”故造诸业、“习”故常流转。“随邪性”不定。“见趣”多沦坠。见趣指邪见所将趣往的轮回道,“多沦坠”释作坠阿鼻地狱”,意为见趣邪见者将堕入阿鼻地狱。起心修心,妄见是非,内不契无相之理,名为“有色”。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色”。不了中道,眼见耳闻,心想思维,爱著法相,口说佛行,心不依行,名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学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想”。烦恼万差,皆是垢心,身形无数,总名众生。如来大悲普化,皆令得入无余涅盘。

阿难说:这十种异相众生,我认为他们都是将能识别之心,居于身内的。至于眼的问题,我从正面观看如来“青莲华眼”,这青莲华眼是长在佛的面部的。“青莲华”:是形容佛的眼睛像青色莲花一样,瓣长而广,青白分明,湛湛有神。阿难说:我又观察“浮根四尘”,这浮根四尘在我的面部,即眼睛在我的面部,而能感觉的“识心”却是在身内的,所以佛问的识心应该是在身内的。“浮根”:即眼根。“四尘”指色、香、味、触,四种尘相构成的眼睛。眼睛有肉名色、有味名香、有液体名味、有冷热痛痒之觉名触。而“识心”则有两个概念、即:

1、“识”:指阿赖耶识。其作用能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这七识,还能生万法、也能灭万法,万法都在阿赖耶识的动静生灭中。

2、“心”:指的是如来藏。是万法缘起之性空,是本来不生、本来不灭,万法都在不生不灭的寂静中。识心分之为八、合之为一。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各一识、能执之心名第七识、具生灭染净二相的名第八识。第八识离染净二相名如来藏,此如来藏即是本经中反复论证的觉明自性,合之为一的唯一“真心”。此“心”本来就有,不假修证,因迷而失,故须证得。识与藏为第八识的一体两面。阿赖耶识为生死轮回中的主体,染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三惑是修行人要断除的,断出这三惑,才能转阿赖耶识为如来藏,证得佛果。这里说的“识心”,指的就是阿赖耶识和如来藏,而我们要认识的是如来藏,就是本有的觉明真心,就是佛和阿难所有问答中要阐明的“心”,这个“心”就是佛、就是大涅盘、就是众生与一切如来,平等本具的自性法身。

佛告诉阿难说:你现在坐在如来讲堂里,看外面的祇陀林,这祇陀林在什么地方?阿难回答说:世尊!这广大的重重阁楼,清净讲堂,在“给孤独园”内、“祇陀林”在讲堂的外面。“给孤独园祇陀林”:又名祇桓精舍、祇洹精舍、祇园精舍。位于古印度憍萨罗国,即舍卫国首都舍卫城南门外五里,内有浮屠(塔)十二座、讲堂七十二所、房屋三千六百间、楼阁五百重。非常庞大,始建于释迦牟尼佛成道的第六年,是“给孤独长者”和“祇陀”太子共同发心建造的,故称为“祇树给孤独园”,和先建的王舍城竹林精舍一道并称为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

给孤独长者是波斯匿王的一位大臣,名须达多,译为善施,家资巨富,乐善好施,常周济穷人和孤寡老人,人们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因见到佛陀如金山般的相好威容,又听到佛开示的“苦、空、无常、无我”及四谛法,闻法生喜,当下证得须陀洹果。于是发心要在舍卫国为佛建一所精舍,得到佛的默许后,选中了波斯匿王太子的祇陀花园,太子不想卖,将价喊得很高,他要须达多用黄金铺满整个花园那么多的钱才卖,这个花园占地五百亩,面积很大,须达多果然用黄金铺满了整个花园,真是富可敌国,福报太大了。几经反复,最后太子和须达多共同为佛建造了这座精舍,故名“给孤独园祇陀林”。世尊在此居住约二十五年,宣讲了很多著名的经典,如《楞严经》、《金刚经》、《阿弥陀经》、《胜鬘经》等。精舍遗址大概位于今天印度境内拉布提河南岸的塞特马赫特。

佛问:阿难!你现在在讲堂内,先看见什么?阿难回答:世尊!我在讲堂内,先看见如来,再看见大众,再往外看,就看见了窗外的林园。佛问:阿难!你看见林园,是因什么而有所见?阿难回答说:世尊!在这个大讲堂里,“户牗开豁”即门户和窗子是洞开的,一切外境都清清楚楚的豁然现前,所以我就看见远处的林园了。佛告诉阿难说:如你所说,你身在讲堂,从洞开的门窗看见外面的林园,那么有没有人在讲堂内看不见如来,而只看见外面的林园呢?

阿难回答说:世尊!在讲堂内看不见堂内的如来,而只看见了堂外的林园,这是决不可能的。佛说:阿难!你就是这样的,你的这颗心灵,一切都明明白白的,如你现在认为的“妙明真心”是在身内,就应该先了知身内之物,换成其它的人,你问他是不是先看见身内,然后才看见外面的境物呢?是不是这个理呢?纵然你连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这些在你体内的脏腑和爪甲毛髪的生长及静脉气血的循环,都见不到的话,那么你说心在身内,在身内的心就应该很明白的看到这些,但这个心怎么会不知道呢?如果身内的心都看不见身内的东西,那又怎么能看见外面的物象呢?所以你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觉明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是不对的。

佛教大德开示,心在何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就是我们的真心。

楞严经开始“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佛与阿难的对话,问“心”在哪里?往返讨论了七点,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然后佛告诉阿难,心在哪里。

楞严经卷一: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

 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

 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

 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

 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

 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

 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他说我们为什么自己不能明心见性?因为无始以来,我们生命中有一个东西在作用,就是攀缘心,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因为我们的思想不能停止,就是睡觉时、睡梦中,还是在思想,这个叫攀缘心。一般人错把这个攀缘心认为是“心”,等于西洋哲学家笛卡儿所说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只是普通人的思想观念,但却错了,不是本“心”。要怎么样才对呢?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佛说的这个心是现象,是本体所起的作用。生命的本心、本能叫菩提,又叫本体,它所发出的现象是分段的,像电波一样的跳动的。你不要去抓住这种现象,要回转来认识那个本体。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识精元明包括了唯识的识,精是真精神,原来灵明的这一点,就是你那个能够知觉,能够感觉灵灵明明的那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能生诸缘,这个东西在里面一动,我们思想念头一动,心里一感觉,外面就起作用了。——

如何修正佛法

《楞严经》中,心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被楞严经七拐八拐整懵了吧。楞严经就是这样,逐步引导,所以不能断章取义,因为断章取义的可能是中间环节,过后又被否定了。

心在什么地方?有一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反正你是找不到真心的,离一切相嘛,但是没有一个法,没有哪一相不是真心,就是即一切法。

第四卷中间也有,非……,一切都非,有点像心经中间的部分,然后又即……,刚才非的一切又即,所以真心非有非空,即有即空。

楞严经好重要的,真正知道心在哪儿,其实就是明心见性了,好好品味!

佛在心中,那心有哪里呢,请师父帮忙指教,阿弥陀佛?

心在哪里呢?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你的真心,宇宙都是你的心变现的,所谓“心包太虚,周遍沙界”。但是众生迷了,非常坚固地认为肉身是自己,意识心是自己,打个比方,无边无界的海水迷失了自己,迷在海水中的一个水沫里,认为这个小水沫是自己,这是楞严中的一个比喻。

你现在的身和心是似有非有的,感觉是有一个心在看在思考,实际上是镜花水月,起作用的还是真心,也就是佛性。打个比方,晚上你睡觉,没有做梦的时候,心里是完全什么都没有的吧,是空,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做梦,心里就有空间、时间,万物,还有一个梦中的自己,会看会动会思考,但是梦中的自己是不是虚妄的?梦中的一切都是虚妄的!那么起作用的是什么?是在做梦的你的心啊。

楞严经七处征心,佛说心在哪里?

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楞严经里,阿难说了七次心在哪里:一、心在身内;二、心在身外;三、心潜在根里;四、心在内外明暗之间;五、心在随所合处;六、心在根尘之中;七、心在无所著处。

佛法的精髓是“缘起性空”,所有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有生必有灭,人身体也是物质当然会死亡。然在生灭中还有一个不生灭的东西——佛性。佛陀在楞严经中用三岁到六十岁身体逐渐衰老而“见性”不变,来说明有个不生灭的“佛性”。

其实佛陀问的是真心即佛性在哪,世间里都是分别污染的,哪里会有清净的佛性?所以阿难找不到。

接着佛陀又引导阿难用世间万物缘起和合的解析方法,既然我们是用眼睛看东西,把明暗,通塞,空有,净染八个组成的部分一个一个丢掉,还有一个丢不掉的见性(六分之一佛性),就是我们的真心。

扩展资料:

楞严经里说只有佛性是清净无污染的,它既属于这世间又不属于这世间,说它不属于这世间,是因为它是绝对的,永恒不生灭不来去不动摇的,它是属于彼岸出世间的;说它属于这世间,是因为万法都是因它而有,佛性能生万法但又不是万法,它很客观的绝不干涉万法。

父母的淫欲时,佛性亦入,受精卵成型有了心跳生命,来到世间本身就是进入五浊乱世,从此烦恼不断生死不离。

可以这么说明,佛性是出世间彼岸绝对的绝对(不二),属于涅盘(寂静)清净(不污染)平等(不分别)常恒(不生灭)的佛土;世间此岸则是对立、动态、分别、烦恼、生灭的娑婆世界,此岸相对眼、耳、鼻、舌、身、意有明暗、动静、恬变、通塞、合离、生灭的分别而污染,所以世间法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的存在。

所谓的“空”也是相对于有的空,没有一个绝对的“真实空”“毕竟空”存在。而佛法追求的却是这个涅盘毕竟空,这是佛法难懂的原因之一。

请问「心」在哪?麻烦用佛或道解释

善友 您好!

在下就用通俗白话的言语来解脱人人本具的八识心:

对於一般人而言,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意识心,因为八个心识中,只有意识具有反观自己存在的功能、也能够觉察自己正在做什麼,这两个即是佛法所说的"证自证分"与"自证分",由於能反观自我的状态,才会觉得自己是很真实的存在,造成众生只认取意识为自我,这也是阿难在七处徵心落入的窠臼。

在细说心之前,有必要先说明前五个心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这前五识各自领受、了知所见的影像、声音、气味、味觉、触觉,然後由意识来统纳这五识所知的内容。譬如,我们正作在电脑桌前、看著电脑打字,这时候眼识只对眼前所见的影像中的粗略颜色作分别而已,如青黄赤白等颜色,细节的内容如远近、美丑、文字意义等,则是由意识作进一步的分别,如果不相信,老兄可以试著将眼前所见的一切,都很详细的分别看看,你会发现,只能对聚焦的那点作细腻的分别,如果这样还是不太明白,你在看在下打的文字时,能不能同时将所看见的文字一次全部的解析完呢? 答案是不可能的,你一次顶多对某一小段文字作细腻的读取分析而已,这就是意识与眼识的差别。 同样的,声音也是,假如你同时跟两个人或三个人说话,或者听二、三个广播,你可以观察看看,看一次只能读取几个来源。耳识只能对声音的快慢、动静作粗略的了知,可是说话者讲的是什麼意思,还是得由意识了知。同理,其馀鼻舌身识也是如此。

不过,即便在人间,也不是每个人都具足五识,有些人天生眼盲,就少了眼识,若天生耳聋,就没有了耳识,但意识还是有,只是就只能统纳剩下的心识了。

如果上述对於这六识的区别还是有疑问,在下就多举个例子好了:

譬如我们坐著玩电脑,过了一段时间才忽然查觉脚麻了,但是这脚的触觉是一直都有的,一直由身识领受,但是这触觉的变化是很缓慢的,一直到很严重之後,才会让意识察觉到,然後才想办法移动脚来调适。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身识的话,单单靠意识,还得不时去注意脚有没有麻掉,那会累死人的。同样,走路也一样,如果还要单靠意识去注意每一步脚有没有扎实的采到地面上,又要同时注意前面有没有障碍物、还要注意车声、人声,马上就累坏了。也许讲到这,口渴了,想喝水,如果不是舌识一直领受味觉,意识是无法观察到味觉变化的。

那麼,说到这,单单靠意识和五识也不够的,意识如果要时时注意五识领受的感觉是否有变化,也一样会很累的,所以,还是需要一个心识,来帮忙注意五感官觉受的变化,然後通知意识去观察才行,那这个心,就是第七识末那识,也称为意根,因为是意识依靠的根本。

最简单证实末那识的存在的方法,无过於用睡觉的行为来解释,我们熟睡无梦的时候,意识是中断的,这医学已证实。事实上意识也不可能在熟睡无梦的时候存在,如果还有意识,就会知道自己还没睡著,很多失眠的人就是如此,意识无法中断,就无法进入正常的眠熟期。那在眠熟期间,假如都没心的话,这个人就不可能再度起来了,因为无心。可是,只要去用力地摇他、或发生很大的声响、譬如闹钟声、或发生严重的地震火灾等,环境出现了大变化,这人还是会惊醒,那这是因为意识的背後,一直有个心一直观察著听觉、触觉等等是否有变动,一旦变动太剧烈,就会强制唤醒意识,叫意识赶紧去确认,这就是第七识末那识的功能。

所以,这也是我们熟睡期间,为什麼会翻身、抓痒,但是自己却不知道的原因了。由於我们固定一个姿势太久的话,局部会麻痹,这时候触觉上必然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第七识末那本身没有详细分别触觉的功能,只好唤起少分的意识身识,去看一下怎麼了,然後调整姿势,但由於这时候的意识极为赢劣、也就是相当昏昧、昏沉,闪一下就没了,因此醒来後是不太可能记得当时的状况。

简单来说,末那识的功能就是注意著我们身体接触各种讯号的变动,以及下达行为指令。行为的主导权来自於末那识,但这部分极少人注意到,一般人顶多观察到自己会内心交战、被情绪所掌控,而不知道这是末那识的作用。譬如晚上看小说、看电影、或玩游戏到很晚的时候,意识也知道明天要上班上课,但屁股、眼睛就好像被吸住一样,离不开位置,这是因为决定继续作或离开休息的不是意识,而是末那识。又譬如一般人在上台报告的时候,纵然报告前意识已经觉得自己准备应该很充分了,但是上台还是不由自主紧张、或冒汗、手汗、即便意识自言自语的告诉自己要放松别紧张,还是不可能一下子克服,这是因为末那识对於上台报告的情境还不熟悉,还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才会使身体产生这种反应,乃至忘词、讲错话,这时候说出来的话,也都是由末那所决定,意识纵然想的再清楚,但最後下决定的,还是末那识。

不过要真正了解末那识,单靠这样文字阅读是不够的,应自己多去体验,才会真的认知。但要抓住末那的核心功能: 处处做主、以及到处攀缘(也就是一直注意环境的变化)。

但是,以上七个心识都是妄心、虚妄无常的,都不是真心,对众生来说,第七识末那识是轮回生死的自我,但是一般众生的末那识都是将意识认作是真正的我,不知道有末那与意识的差别。

但是,最後一个心识,也就是第八识,这个心实在太深妙了,很难用简明的言语来让人知晓,虽人人皆有,他的功能又相当的复杂,不是只知道意识的凡夫们所能一下就认知的,甚至,前七个心都是依附在这第八识心上。

简要来说,第八识让前七个心识能维持正常的运作,不过,若只这麼说,一般人听闻後,也还是懵懂无知。这第八识也能了知前七识的心行,也就是说,前七识想要干嘛做啥,第八识都清楚的很,完全逃不出他的法眼,但是不论你干坏事还是做善事,第八识都没有意见,一直都配合著你去执行。

在下也就只能点到这了,若想深入去体验自己本具的第八识,也就是真心,那就深入佛法修行吧。也只有佛法的修证,才能悟明真心!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51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