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要不惧(学佛要做哪些事)

(佛教)怎么消除怖惧之心?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佛教消除怖惧之心,主要是做事心安理得。收好戒律。 如果遇到什么恐惧的事,念大悲咒。或者佛号都可以。 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比较难的办法是修禅定。任何妖魔鬼怪,对于有禅定的人,是无法动摇的。 追问: 如果你有天眼通看到那些“可爱”的东西,你能禅心不乱么? 回答: 楼主,您知道天眼通是怎么得的吗? 我简单用现代科学结合佛法谈谈。 传统的物理学人物,物质有最小的微粒。可是现代科学打破了这一观点,物质到最小的夸克后,没有质量了。里面是能量,能量是剎那生灭的。也就是说,物质阻挡我们看不到东西,被这个打破了。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要实现透过墙看到墙后面的东西。这个是需要修行的。而修行中必须去掉执著才可以。当你有喜欢的,可爱的心,你就不能看透物质的刹那生灭。换句话说,就不能穿墙看。所以有天眼通的人,是没有执著的,当有喜爱的,看见“可爱”的东西,他就不会有天眼通。 从这里您应该知道。天眼通不过是修行的副产品。 追问: 我之所以会这么问是因为我看到了表达有些人修得天眼通还会怕的意思的文字。 感谢您的回答,我想知道的是妖怪是怎么炼成的。 回答: 修得的人,如果喜,或者惊。都会失去的。这是典籍上说的。 妖怪怎么修炼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如何学佛,禅修。哈哈! 还说另起一个问问吧。 追问: 问问不会同意问妖怪的,天眼通都不同意,我就扯上佛来问喽,佛博大精深,虽然我没有学过,但是我相信。等我长大了,思想也一同成长吧。 回答: 佛家,相对我比较了解,但是佛教没有修妖怪的。哈哈!
学佛真的能静心,不怕死么?
据佛经描述是可以的,因为释迦牟尼出家就是为了解决生老病死,他得道以后讲的《楞严经》里有一段: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议曰:由说一切诸法唯心所现,恐当机难悟,故推原迷倒之由,以示迷悟同源唯心之旨,以破颠倒之妄心、妄见也!意恐转计一切诸法及此身心既唯心所现,然则何以迷之耶?故推迷妄之由以发之!
原夫一真法界如来藏清净真心本无身心、世界之相也!但由真净界中一念妄动而成不觉之无明,以此无明盖覆真心,遂将灵明廓彻之真空变为顽然无知之虚空,故云:晦昧为空。依此顽空,无明凝结,变成四大之幻色,故云:结暗为色。真心既迷,即转本有之智光变为妄见,以此妄见对彼幻色,相待既久,即抟取四大之少分,妄见和合而为五蕴之身心,故云: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执此妄身,遂失本有之真性,但认聚缘内摇昏扰扰相以为自己之心性,是所谓性心失真也!既一迷广大之真心,而据蕞尔幻妄之身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矣!曾不知此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耳!譬如弃大海而认一沤,此已迷矣!且以一沤目为全潮,又更迷也!是故汝等为迷中倍人,此正颠倒之状,如我垂手无异,故如来说为可怜愍者耳!
既然你找《心经》了,我就介绍你一本很好的翻译,即明代憨山大师的《心经直说》,光看看心经是不能的解脱的,要做到真修实炼,下面是憨山大师的费闲歌,你看看便知道答案了:
憨山大师费闲歌
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戒难,信愿全无总是闲;净戒不持空费力,纵然落发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情性攀缘空费力,不成道果也徒然。
听闻容易实心难,侮慢师尊总是闲;自大贡高空费力,聪明盖世也徒然。
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
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身在关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嗑破也徒然。
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佛法怎么调节我的恐惧感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四二卷) 2001/10/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42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海神偈颂第六首:
【佛见众生常恐怖,流转生死大海中,示彼如来无上道,龙髻悟解生欣悦。】
这是妙华龙髻主海神,他修学的法门是「灭一切诸趣苦与安乐解脱门」。偈颂一开端说,『佛见众生常恐怖』,由此可知,这些主海神、这些神众就是诸佛如来的化身。我们今天读了这一句,感触格外的深,因为现代这个世间正是被一些恐怖分子袭击,一些地区国家人民身心不安,生活在恐怖之中,真的是「常恐怖」。如果长期陷於这种生活,我们不难想到现在世间人所说的精神分裂,我们讲的精神病,这个病患一定是会大幅度的增加。这不是小事,这真的是大灾难。世间许许多多众生陷於恐怖之中,现在尤其严重,最近我常常遇到从美国、加拿大那边的同修传真给我、打电话给我,问我怎麼办?
当然,孔夫子曾经说过:「危邦不居,乱邦不入」,这是夫子教导我们的,可是我们现今生活在这个环境、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无法躲避。但是学佛的人总得要觉悟,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能没有死,所以学佛绝不忌讳「死」这个字。尤其是我们净宗印祖,他老人家教人,应该常常把死字贴在额头上,想到「我就要死了」。为什麼这样教人?教人提高警觉心,我们要认真努力修行。人生自古谁无死?夭折跟长寿有什麼不一样?这一桩事情我们总要看淡,不要恐惧,对於生没有贪恋,对於死没有忧惧,这样的人有条件学道。尤其是学佛的同修,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告诉我们,宇宙很大,决不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六根所接触的这个境界。我们能接触的,一般人所说的三度空间,四度以上的,空间无量无边,佛给我们讲十法界,我们今天住在人法界。畜生法界里面有一部分是住在三度空间,我们能够跟它接触到,还有一部分畜生不是在三度空间,我们就接触不到,我们没看见过。也听说古人曾经讲过、古书里头有记载过,可是现在这个世间没有了,是不是像恐龙一样绝迹了?很难讲!
科学家给我们证明,这个地球经过大的洪水,至少已经有四次。每一次间隔时间都很长,几万年、几十万年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整个陆地被湮没掉,地壳起了严重的变化,所谓是沧海桑田。这个我们可以相信,为什麼?许许多多登山探险的人回来之后告诉我们,在喜玛拉雅山山脉最高的地方,看到海里面水族的一些化石。水里面这些鱼类,怎麼会跑到高山去?我想从前喜马拉雅山一定是在海底,地壳变化它升起来了,陆地沈下去了,这种变化在地球整个历史过程当中,它是正常的。这样一个变化,地球上生物几几乎乎都绝灭了,一切生命要从头来起。这是现在受过科学洗礼的一些人都能接受、都不疑惑。
所以生死是个很平常的事情,但是生死是大事,它大在哪里?我们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个事就大了!我们不畏惧生死,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还要知道我们这一生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将来死了之后到哪里去,我们对於生死就一点恐惧都没有了。今天我们学佛为的是什麼?就是为这一桩大事。不仅是现前我们要过究竟美满的生活,如果疏忽了将来的大事,我们这一生就空过、白过了,无论你的事业怎样辉煌,你的富贵达到登峰造极,结果在成绩单上都等於零;这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生死并不可怕。
由此可知,修道是大事,佛家修道修什麼?戒、定、智慧,这是大事,这个东西不能够疏忽。几个人觉悟过来?我们周边的一些同修,学佛的很多,是不是真觉悟?仔细去观察,依旧是迷惑颠倒,依旧是被外面境界所转,为外境所转焉有不恐怖的道理?几个人真正觉悟过来、真正清醒过来?像《楞严经》上所讲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他可以不被外面环境所转,而有能力转环境,这是真正觉悟。我们要做觉悟的人,要做一个真正觉悟的人;纵然现在还没有能力转环境,至少今天我们在环境里头能够站稳脚跟,不被境界所转,然后再想方设法把自己境界智慧向上提升,提升到能转境界,这一生就没有空过、没有白来。
主海神有什麼能力帮助这些恐怖流转生死的众生?『示彼如来无上道』,「彼」是指这些恐怖受苦的众生,为他们开示、为他们示现。「如来无上道」是什麼?佛家的教学跟现代世法不一样,佛家教学一开端就把「如来无上道」教给你,然后再一步一步帮助你提升,帮助你达到究竟圆满。那我们要问,无上道究竟是什麼?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十善业道经》里面佛就说了,《十善业道经》也是在龙宫里面讲的,当机众是龙王,跟主海神是一家人。「佛告龙王: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句话重要!一切世间就是九法界,我们今天讲不同维次空间所有一切众生,各个有不同程度的苦报。菩萨有什麼方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个我们不能不重视。这一法是什麼法?佛说出来了:「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你的思想善;观察善法,你的行为善。佛教给大众,务必要令善法念念增长,不容许毫分不善夹杂,这一段开示太重要了!这是如来无上道!教什麼?教初学,你一进佛门,佛就教你这个。《十善业道经》上这几句话,跟《观无量寿佛经》上「净业三福」完全相应。
在《观经》里面,韦提希夫人遭遇到家庭、国家的变故,对於人生灰心到极处,不想活。她是佛弟子,她明白道理,人遇到再大的挫折、再大的困难,不可以自杀,自杀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把问题搞得更复杂,来生更苦。所以她懂得,她没有想去自杀,她找释迦牟尼佛,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她知道十方诸佛世界很多,「这个世界不好,我能不能移民到其他世界去?」我们现在讲移民,佛法里面讲往生,往生就跟我们今天讲移民的意思相同,她动了这个念头。释迦牟尼佛非常慈悲,佛不主动给她介绍,佛用神力把十方诸佛世界展现在她面前,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你自己看,自己选择。她看了之后,向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我看很不错,这个世界很理想,我很想往生」。求释迦牟尼佛教她,如何能够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韦提希夫人选对了,真不愧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学生。
佛在没有教她方法之前,先教她修「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修行的基础,你要是不具足这个条件,那就没有法子。净业三福一共三条十一句,末后佛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说得很重!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诸佛,从我们凡夫,不管你修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论你修哪一个法门,都要以这个为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无论什麼法门,你都修不成功。就好像盖房子一样,净业三福是打地基,无论你盖什麼样的房子,盖多麼高的房子,基础是一样的,先要把地基打好。你要不打地基,那你永远只能盖个茅篷,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许多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他能不能成就,你看他的基础好不好。
第一条人天福,人都做不好,你还能想作佛吗?哪有这个道理?第一条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就是修十善业。如果《十善业道经》不能够圆满的落实,你就大不孝,你孝亲没有做到,你事奉老师也没有做到。真正要把孝亲尊师做好,必定落实在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道你要是不能修学,你学佛是白学了,你只能在佛门里面结一个法缘,佛家的门槛你没有踏进去。不要自以为是学了佛,受了三皈,受了菩萨戒,假的!佛菩萨不承认。不但佛菩萨不承认,鬼神也不承认,鬼神也瞧不起。我讲的话是实话,必须有十善业道的根基,你才能入佛门。
入佛门先修什麼?先修三皈依,所以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小乘善。十善业道都没有,你怎麼可能有三皈?三皈是佛法修行重要的纲领传授给你,三皈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不管你修哪个法门,这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的总方向、总纲领、总路线。试问:你今天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你有没有做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有没有做到?如果你依旧是迷邪染,你没有皈依。皈是回头,你没有回头,你也没有依靠。「皈」就是从迷回头,要依觉悟;从邪回过头来,要依正知正见;从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你没有回头,你也没有依靠,找一个法师在那里授个三皈,假的不是真的。自以为是佛教徒,自以为是依照经典修行,修到最后还是落在三恶道里头。不能怪别人,完全要怪自己对於佛法一无所知、迷信,佛法是什麼不知道,糊里糊涂的信,糊里糊涂的学,将来糊里糊涂堕三途。不可能糊里糊涂成佛,没有这回事情!这三个总纲领、总路线你掌握到了,这个路怎麼走?从持戒下手,就是「具足众戒,不犯威仪」。那是把十善充实,把十善往上提升,你是真正佛弟子,入门了。你没有孝亲尊师、十善业道,这个佛门你入不进去。几个真正学佛的人?
三福第三条,这是大乘菩萨,「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样子你的基础才才坚固,你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能成就。至於选择哪个法门,那是你自己的根性,你自己的爱好,佛不勉强。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扎根,你没有根本、没有基础,那是假的,那不是真实的,最后必定落空。海神在此地,「示彼如来无上道」,就是讲这个。我们决定不要轻视十善业道。许许多多我们常见的画的佛像,佛的头上都有圆光,圆光顶上写了三个字,这三个字有中文的、有梵文的、有藏文的,我都见过。文字不一样,它的内容完全一样,发音也一样:唵、阿、吽。这三个字是什麼意思?就是十善业道,「唵」是身业,「阿」是口业,「吽」是意业。佛在《无量寿经》上教我们修行也是这个指示,善护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就是「唵、阿、吽」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是十善业道。唵,身业清净,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阿,口业清净,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吽,意业清净,不贪、不瞋、不痴。
诸位要晓得,到如来究竟果位上,十善业道才做圆满。佛的教学,从初发心,从你初学就教你,一直到究竟圆满还是这个法。由此可知,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非是落实、圆满成就「十善业道」而已矣!就这麼回事,这就是如来无上道。龙髻海神他落实了,他才真正理解,生大欢喜心,我们讲的法喜充满。
真正学佛人,对死亡没有恐惧,为什么
真正学佛人,了知诸法空相,知此身为假,因此,此身无非是四大组合,有生必有死,生是四大组合,死是四大分散,并没有什么可畏惧的。
而且,众生本具佛性,佛性并不会随肉体而消失,佛性不生不灭,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即使不知空性,但有极乐世界可往生,只要平时念念书不离佛号,自然临终往生净土,又有什么可恐惧的呢?
我怎么越学佛越害怕,整天疑神疑鬼的,一直无
我学佛,是越学越自信,越学越正气凛然,越学越明朗,越学越胆大,越学越不畏惧鬼神………
佛学能把人塑造成一个顶天立地无所畏惧的巨人,这正是佛学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之一。而你却是个例外,究其原因,不是别的,是你学佛不够理智。
佛学有两条路,一条路通向智慧光明正觉,一条路通向迷信黑暗邪愚。这都是学佛人不按照佛学(信解行证)四步骤进行,只要信,其它三步骤忽略,尤其第二步骤“解”,更是不要。信而不解,必将迷信,解而不行,纸上谈兵,行而不深,没有结果。
结论是,你学佛越学越害怕而且疑神疑鬼,是你学佛不解佛。你从新调整下学习路线好好在解上用功以后就会好起来。
最后补充一下,你害怕和疑神疑鬼,是因为你学佛入迷,没有正觉、正意识,心体脆弱,心光不发,正能量不够所致。这都是心理作祟,其实什么也没有,不要害怕,放心吧,我没骗你。以后多加理解真理就好了。
略谈学佛大要
学佛法宜慎始要终。古人云:「打头不遇作家,到老反成古董。」是故初学应慎之于始也。又云:「出家之人,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即不慎始要终也。故曰:「勇猛心易起,长远心难发。」此皆善根浅薄故。有善根者,关于戒律,当急学急受。出家人学戒者有之,居士学戒因缘甚少,久熏佛法的居士是知道的。
初来三宝门下的居士,恐怕不知怎样入门。入门之道首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即与三宝之门相通。三宝之门,是无形无相之门。得法的,一下子就进门,不得法的,一辈子也进不了门。菩提者,觉也,发菩提心,即是发觉心,是将心之光明,放出一点来。众生之心,本具足光明,以迷惑本心,故昧而不显。虽不显,而光明仍在,如宝镜埋在泥中,必自泥中取出磨擦,去其泥垢,固有光明,方能显现。世间一切法皆是因缘所成。古镜是因,磨擦是缘,因缘和合,则垢尽光显,皈依三宝,亦复如是。
众生之心为因,三宝为缘,藉三宝薰习力,而法性理体本具大智慧光明即显。发菩提心者,是由本觉光明,起始觉光明。始觉者,始知世间无常,始知一切境界是假是苦,所以要发觉心。不但自觉还要觉他,不但自己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还要劝家亲眷属,及所识之人,亦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发的菩提心,行的菩萨道。
戒者,止恶防非,为无上菩提本,是故人人皆应受戒。学戒如仅受而不持,就可惜了受戒一番善根。杀盗婬妄为四根本戒,故五戒、菩萨戒,首戒此四。比丘二百五十条戒,其中二百四十六修戒皆是护此四重戒的,比丘尼亦然。兹将杀盗婬妄酒五戒,说其大概:
杀戒不但不能杀人,不杀畜生,乃至微细昆虫,亦不得杀。因十法界佛性平等,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彼畜生道众生,为造重恶故,堕恶道。待罪报受满,转身为人,仍能修行,以至成佛。若杀死一昆虫,即是杀一未来佛,亦即是杀过去父母。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杀生害生,不顺孝道。吾人在六道中受生时长,历劫家亲眷属,当然众多。今生我幸得人身,当思救护沉溺恶道的家亲眷属,何忍伤其命而食其肉?故见畜生被杀,应方便救护。且贪生怕死,人畜皆同。畜生被杀时,以力不能敌,含恨而死。来生相遇,即是冤家见面,必加报复。
楞严经云:「人食羊肉,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语云:「吃四两,还半斤。」可不惧乎!昔文殊菩萨示现人身,路经屠户之门,见数人擒猪,将欲宰杀,猪乃狂奔,不易捆绑。遂谓屠人曰:「何用多人为?吾杀此猪,一人足矣。」屠户为省人工计,异日即雇彼杀猪,彼乃以人名喊猪,猪即应之,驯来其傍。屠主曰:「不杀此猪。」又以一猪令杀。彼又以人名口喊之,猪又驯服而来。屠主又惊骇曰:「不杀此猪。」彼先后所呼之名,即屠主父母,故皆不令杀。彼父母以杀猪为业故,死后变猪。屠主遂改业,不敢再作杀生之事。人人若皆知因识果,决不敢杀害众生。真是发菩提心之人,遇有蚊虫来食身血,应发供养之心;即或不能发供养心,亦不可起嗔恨心。宜用柔软语,作是念曰:「我是初学菩萨,不能满汝之愿。」
轻轻拂去,切不可欠命债。须知有意杀者有意还,无意杀者无意还。好杀者必得短命报。对于不食肉放不下者,可于临食时观想,我所食的,是未来佛之肉,是过去父母之肉。如是观想,必能断食肉之习,不造杀业,亦不遭被人杀之报。戒杀放生,可以忏悔往业,增福延寿,功德无量。
盗戒,较杀戒难持,若僧若俗,皆易犯之。出家人若无人见,自取常住食物私食,即犯盗戒。乃至不好好修行,张口吃一口饭,饮一口水,悉皆犯盗。语云:「十方一粒米,重于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在家人亦易犯盗,如为人办事不实心,令人受损失,皆是犯了盗戒,偷关漏税,侵蚀国家财物,皆犯盗戒。即在家庭之间,亦所难免。依据戒本开遮持犯道理,取亲厚人财物不犯盗,否则不与而取,皆是犯盗。所谓亲厚者,非父母手足等之谓也,须具有七种亲厚之相: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如是无论亲与非亲,有此七相,皆得谓之亲厚。反此,虽是父母手足,非意气相投不得谓之亲厚。凡不与而取,即是犯盗。世人每以儿女取父母之钱,自蓄自用为无妨,不知亦属盗也。故云盗戒难持。不学戒易犯而难知。
婬戒,出家人绝对禁戒,在家居士,只戒邪婬。梵网经诸家注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婬,有判既是菩萨,正婬也应当断。这就看持戒从缓从急。从缓先戒邪婬,从急则全断淫欲。究竟从缓对不对呢?缓则不能了生死。若说不对,佛又何必说五戒,只戒邪婬呢?因为佛是观机施教,对根机浅人就说缓。所以说半字教、权教、分教,都是不究竟的。佛有摄受门、折伏门,此属摄受门,用权巧方便,使渐离淫欲。不断婬是世间法,就佛法说,是应断的。
诸位有未入佛门的,先断邪婬,入了门,既知佛法意义就要断婬。婬为生死根本,究竟断婬,方免轮回之苦。婬念轻则上升,婬念重则下堕,是故欲界六天,以婬念轻重而分高下。偈云:「四王不净忉利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久视他化暂。」他化天在欲界天最上层,婬念轻者生之,所享快乐,胜过以下诸天。
婬念较重,次第生以下诸天,皆是愈上愈乐,下者次之。已断淫欲,则生 *** 天,所享之乐则又胜过欲界六天。人道众生,由淫欲生,苦恼极重。简单说有三苦,分开说,五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身为苦本,设无有身,苦叫谁受呢?佛为一切智人,为大慈悲父母,故说了义教,为欲了生死众生说婬戒,令断生因。不生则不灭。不生灭故,则了生死,而成佛道,究竟离苦得乐。深望大家痛念生死苦,立志戒婬。
妄语戒,最易犯。持妄语戒宜谨开口,慢开言,少说话。是故语言迟钝人,犯时较少,口齿伶俐人易犯,有心学戒者,宜加谨慎。说妄语被人觉察后,即难得人之信任。舌为心之苗,言语虚实关于心之邪正。讲话时要觉照,自说自听,犹如诵经念佛,口念心观。不然口中念的是佛,心中想的不是佛,心口不一矣!又者,十方诸佛,护戒善神,皆在吾人心中。若不妄语,常为诸佛加被,善神拥护。若妄语,则十方诸佛与众善神尽知尽见,不能感佛之加被,善神之拥护;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故。
酒戒,酒能醉人,令人神识昏迷。若不戒酒,因之能误犯杀盗婬妄四重戒,故酒戒亦在重戒之中。有一五戒居士以醉酒故,见邻家鸡来其家,遂杀而食之。邻妇至其院觅鸡,醉人答曰未见,并因醉性 *** 邻妇。偷鸡食犯盗戒,杀鸡犯杀戒,答曰未见,犯妄语戒,强行非礼,犯邪婬之戒,以饮酒故,四重戒同时俱犯,故梵网经云:「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又酤酒戒云:「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是以修行欲了生死,除了持戒,其说了生死之话。故必须受戒,受了戒必须学戒。受一条戒,即是一学处。初闻佛法的人,多生恐怖。听说佛法,有如是言,这也犯戒,那也犯戒,所以害怕,不敢受戒。久熏佛法的人听了,纵然不能受,也还不惊不怖。要知道纵不受戒,杀盗婬妄亦犯性罪。受了犯戒,犯性罪又犯遮罪。
如是因如是果,法尔如是,是为性罪。佛所制止,不遵佛教,是为遮罪。受戒而犯,似较不受戒多一层罪过。不知不受而犯性罪者,堕地狱受苦已,再生人间,难免再造再堕,出苦无期。受戒持戒者,求人天福,得人天福,乃至求佛果,得佛果。犯戒者虽罪加一等,在地狱受苦满时,即觉前非,立志好好修行,不再犯戒。及再来人间修行,就不犯戒了。
故云:「宁闻佛法入地狱,不愿不闻佛法生天堂。」诚至言也。吾人欲了生死,及离苦得乐,首先要对治习气,勉强受戒。如不受戒,即不知受戒功德,犯戒罪过,难免不杀,不盗,不婬,不妄,不饮酒。既造苦因,必受苦果。学佛法人,须具正知正见,遵佛遗教,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52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