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消极积极(佛教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佛教是消极的还是积极
由于佛法是出世法,倡导不争,守中道。所以很容易让人误会成道教的无为或对世间消极,这便错解了。
佛法是非常积极的,比如从小处说,鼓励行者要勇猛精进的修行,不可懈怠。从大处说,佛菩萨倒驾慈航,普渡众生。凡此种种,都是积极有为。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积极还是消极,悲观还是乐观
转自:济群法师
第一,消极还是积极
消极和积极代表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前者看得虚无,易流于断见;后者看得实在,易落入常见。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主要来自三方面的误解:第一是出家制度,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和对感情、财富、地位的追求,从世间标准看,给人消极的印象。其次是生活方式,出家人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第三是处世态度,出家人与世无争,尤其是佛教中的忍辱法门,让人误以为学佛是消极的逃避。
接着,法师从几方面说明,佛教是积极而非消极的。首先,佛教强调发愿。每位菩萨在因地都发下大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可见,学佛者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其次,佛弟子要积极研究经论,开启空性智慧,了悟生命真相,承担人生使命。佛教史上,就记载了无数祖师大德为法忘躯的感人事迹。普通人认为佛教消极,是以世俗标准得出的结论。事实上,是不了解佛教在世间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的佛教徒是非常积极的。
第二,悲观还是乐观
悲观和乐观代表对世界的认识。乐观有两种,遇到挫折就变成悲观的,其实是肤浅而盲目的乐观;而乐于选择正向智慧,凡事积极面对,才是值得学习和鼓励的乐观。
世人认为佛教悲观,主要来自“人生是苦”的教义。其实,佛陀之所以说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所以,这是一种如实的认识,而非对人生的悲观情绪。同时,这种认识也来自对出家制度的误解。事实上,出家是探寻生命真相、追求人生价值的勇敢选择,通过修行摆脱迷惑,并帮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走向觉醒。
佛教从缘起看世界,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的假相。虽不恒常,但也不是断灭的,其中蕴含着因缘因果。如果不了解轮回,生命是没有长度的;不了解心性,生命是没有深度的。通过修行,佛陀发现了觉醒之道,并引导一代又一代的佛弟子由此走向觉醒,使我们看到了典范、希望和方法,对人生充满信心,不再悲观。但佛教也不是乐观的。生命没有成就之前,乐观不起来;即便修行有成,依然不能乐观。因为无量众生还在轮回中饱受痛苦,需要帮助,这是大乘佛子的使命。真正的佛教徒不仅要自己解脱烦恼,还要对众生具有无限的慈悲。所以说,佛教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中观的。(待续)
佛教是消极的还是积极?
原来佛教徒以慈悲为本,忍辱为行。对于声色货利,五欲六尘,多远避之。不似世人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这就使一般自命为积极前进的人,给加上消极逃世的帽子,认为佛教不适合于现代这种物竞天择的竞争社会。
但是佛教真的是消极逃世的宗教吗?不,只要对佛法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比方从一对生老病死的看法,乃有中国黄老的清静无为,魏晋名士的放浪形骸。而在佛教,却慈悲勇猛,精进不懈。这是佛教的伟大处,也表示佛教的积极性。
也许有人问:“我常看见和尚或信佛的人,只在深山中或寺院里诵经念佛,这种生活怎能说是积极呢?”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大乘佛法的精神是普度众生,要度众生就要先学习度众生的方法。譬如有人溺入水中,你纵有救人之心,但因不会游泳,只好站在岸上呼号。
另外有人虽会游泳,但却不愿多管闲事,他只袖手旁观,这时若有一个既有救人之心,又会游泳技术的人,跃入水中,就可把溺水的人救上来。
而佛门弟子——不拘是出家的比丘,或在家的信众,那些诵经念佛的,都是发下救人的宏愿,而正在练习游泳技术的人。
我并不是拿这些话来为佛门弟子辩护,事实上佛教的基本精神本来如此。释迦世尊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惟入地狱,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地狱,而且庄严地狱。”地藏王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大乘理趣经》说:“不怖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而求解脱。”这都是佛教中自我牺牲的服务精神。
佛教不是唾面自乾主义者,大乘六度,虽重忍辱,但舍身为法,也是佛教的教义,倘使暴力侵凌,正法有将灭之忧,在理喻感化都无效果时,佛子也会奋起勇猛大力,起而抗暴的。
《如因缘僧护经》所载:“为护生命,宁舍钱财;为护一家,宁舍一人;为护一村,宁舍一家;为护一国,宁舍一村。”毒蛇啮手,壮士断腕,上面这段经文,是何等奋迅果敢。
世人所说的积极进取,不外是名利上的争逐,声色上的沉醉。谁会想到牺牲自我,普度众生,上求大觉,精进不懈才叫积极呢?
释迦世尊在往昔因中修行时,曾经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唐代玄奘大师为求正法。西行取经,涉八百里荒漠,途中失水,几至丧命。但他宁愿向西方进一步而死,不愿向东方退一步而生。禅宗二祖慧可,参拜达摩祖师,立雪断臂,不退初心。
世人如果对这些事实稍有了解,谁还能说佛教是消极逃世? 大乘六度,有毗梨波罗密。毗梨波罗密者,精进度是,这足以说明佛教的积极。
六祖慧能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这足以说明佛教的入世。
《大智度论》卷十六载一故事云:“昔野火烧林,林中有一雉,勤身奋力,飞入水中,渍其毛羽,来灭大火。火大水少,往来疲乏,不以为苦。是时天帝释来问之言!‘汝作何等’?答言,我救此林,愍众生故。此林荫育处广,清凉快乐。我诸种类,及诸宗亲,皆依仰此—我身有力,云何懈怠,而不救之?”天帝问言:“汝乃精勤,当至几时?”雉言:“以死为期……”
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的精神,就是佛教积极入世精神的最高表现啊!
佛教(或者说宗教)有什么积极和消极的意义
先说消极意义:人们由于缺乏了解或者用来自媒体的误导对宗教产生,认为宗教是人逃避现实的角落。
积极意义:
一、用更好的心态面对人和世界。
二、用行动可以对社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
三、对于自身有更好的认知,更容易跨越生活的波折。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5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