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专注力(佛法专注力与自性的关系)

佛学修炼注意力
一代太极拳大师孙禄堂往生纪实
在近代编集的《往生传》中,大概遗漏了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孙禄堂先生。孙先生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河北望都县东任疃村人,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蜚声海内外。孙先生是传统武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内家拳术的代表人物之一,晚年时熔其所得,创编了重要太极拳流派——孙氏太极拳。孙先生在武学理论上也多有建树,流传了《太极拳学》、《形意拳学》、《八卦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等著作。据孙先生年谱载,他生于1860年(咸丰十年),卒于1933年,享年73岁。孙先生不但武功登峰造极,而且在国学方面(如易学、医学、文学、书法等)的修养也非常深厚。他的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历无数风雨,主要是为了追求武学真谛。他留下了许多佳话,比如: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前来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
孙禄堂先生是用整个生命来追求真理的人,真正做到了「技与道合」,以其所练「形意、八卦、太极」拳术之道,与儒释道三家「诚中、空中、虚中」之妙理相合。尤其了不起的是,孙先生归心净土教法,预知时至,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然而,孙禄堂人生中的这一桩大事、大成就,武术界却鲜有人知,即使有知道的,往往也看成神话传说了。鄙人信仰佛教多年,读孙先生年谱,及孙先生所著《拳意述真》,始知先生不仅是罕见的武学奇才,而且也是佛法中的一位大成就者,于极难信之法能够生信,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了脱生死轮回,一生成办佛果。在《无量寿经》中,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佛告弥勒:「于此世界,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孙禄堂先生就是往生菩萨之一,有力地佐证了净土法门的真实、广大、圆满,证明各行各业各类人士都可以念佛,佛慈莫不平等摄受。
据现存资料分析,孙禄堂的净土信仰的建立,可能是受其师程廷华的影响。程廷华先生是八卦掌祖师董海川之高徒,是一位净土信仰者,孙先生在《拳意述真》中转述程廷华的话:「将此道得之于身心,可以独善其身,亦可以兼善天下。身之所行是孝悌忠信,无事口中可以常念阿弥陀佛,行动不离圣贤之道,心中亦不离仙佛之门。非知此,不足以言练八卦拳术也;亦非如此,不能得着八卦拳之妙道也。」这番话是程廷华对孙禄堂所说,由孙先生亲自记录下来,可知师徒二人在宗教上也非常投契。孙先生能够接受其师关于念佛的教导,默识于心,依照奉行,也可看出他确实有非同寻常的夙慧善根。
据孙先生年谱载,1882年(时年22岁),他入程廷华门下学艺,于1884年通悟八卦拳。1885年(时年25岁)云游十一省,访名山,寻异人,历时三年余,武道功臻极境,行止坐卧、一念一应,无不依乎理合于道。1897年(时年37岁)赴京城探望程廷华,二人朝夕相处数日,意甚洽。由年谱可知,孙先生在二十多岁的青年时期跟随程廷华将近三年,经过十多年的磨砺后又再次见到程师,无疑又进行了深层次的印证。常人以为习武者弄的只是拳脚功夫,其实高层次的武术家,无不由技入道,更注重德性、智慧的提升,感悟人生中形而上的真实意义。许多武术家对于心性的体认的工夫,几乎可以媲美儒释道三教中的大师。如程廷华的师兄尹福先生,也是无疾而终,临终前也有预兆,通知几位徒弟赶快来。等徒弟来到床前,他嘱咐要好好练功,要将八卦掌继续传流后世,当柏俊峰(瓷器柏)刚到床前,一握尹师的手,说手不凉,有劲,尹福用腕力一抖,就把柏俊峰崩出门外,众徒异口同声说:「老师没危险。」话音未落,尹福端坐而终,面色如生。此外,据传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先生,生死之际也是非常潇洒自在。
孙禄堂先生往生事迹,在其年谱中有记载。1933年(时年73岁),先生预言自己驾鹤之日。夫人大惊,遂命其女带先生去德国医院(今北京医院)作全面体验。先生笑道:「吾身体无恙,去何医院!只是到时将有仙佛接引,吾欲一游耳。」家人疑而不信,坚持要先生去检查。先生无奈,只得由小女陪伴去做体检。检查后德国医生史蒂夫说:「孙先生的身体无任何不良迹象,比年轻人的身体还要好。」归后,夫人又请名医孔伯华来家中为先生检查。把脉后,孔曰:「孙先生六脉调和,无一丝微暇。这么好的脉象,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家人逐安。同年秋,先生归故里,不食两旬。而每日习拳练字无间。至12月16日早上(夏历十月二十九日卯时),先生对家人口:「佛来接引矣。」六点零五分,先生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户外,嘱家人勿哀哭,并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一笑而逝。
佛经说自己是假的那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哪
先知觉识,后细观之。
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到觉识上面来。一共有6+1种觉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识。
如果,看见一只茶杯,先不要下判断:这里有一只茶杯存在。因为这是一句没有依据的判断。力求所有判断,都具有真实客观的依据,而不要跳跃。当我们看见一只茶杯的时候,我们必须得说:我的觉知中间,产生了某种具体颜色和形状,我把它称作“茶杯”(颜色+形状的觉受)。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的确,这样子说,才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因为,我的确可以判定,我只是有某种颜色形状的觉受而已,却并不具有判定那里有一只茶杯真实存在的直接依据。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思考过程:我们对于一切觉识感知的内容,应当放弃过去那种跳过觉识而做出的武断判断——那里有一个某某东西存在,而统统要改用这句话来表达——我的某某觉识中产生了某种觉受。譬如吃糖块觉甜,改造语句如下:我的舌识中产生了很浓厚的甜味+小硬块+滑腻的觉受。如此等等。
这样子思考,有什么好处呢?
这样子思考,是依据客观真实的事实去发现和思考。佛陀在诸经中经常这样教导:如实知之,如理思维。吕真观先生根据佛陀的这个教导,讲了这么一句石破天惊而又平淡无奇的话:
“发现真相,才能解脱烦恼。”
其次,有人会问,那么难道那只茶杯真的不存在吗?我想说的,是我们现在没有直接证据来证明这茶杯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依据佛陀如实知之的教导,我们应该采取搁置的办法。也就是不轻易去下判断,说它存在或者不存在。我们首先不把注意力放在它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上面。我们不去关注它,我们的注意力离开它,不去关心它。这种思维方式,其实在人类历史上,早就有人提出来了,比如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他就主张,直面客观现象,搁置一切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和主张。这样做究竟有什么用呢?这个用处,就是如果你长期如此思考,你会逐渐减轻对世界真实存在的那种感受、感知,你对于世界的感受,会逐渐变得遥远、虚幻起来。
从佛学角度看,如何提高专注和效率
做事的效率同智慧有关,专注度的提高和思维的品质有关,而这两项,我想从佛学的角度,说说自己的看法。
如何提高专注度——你安静地坐下,什么事也别想,然后将自己思维的焦点,对准脑海中空荡荡的空白上。不出几分钟,你会发现,自己的焦点,不断在游移,很难静止下来。俗话说,心猿意马,这就是我们思维不断跳跃的写照。
静坐,或说打坐,其中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对治心不断攀缘。你坐在那里,除了仔细观察自己念头的纷飞,什么也不用干——这会让你熟悉自我念头的运走方式。杂念地摈除,不需要你额外使力,只是去忽视它。时间也不用太久,每天有个十分钟足矣。
当然,也有动态的训练方式,就是在人声嘈杂的地方,默默哼唱喜爱的一首歌,在脑海中聆听默唱的旋律,感受自己情绪的投入。心无旁骛,就是专注度提高的表现。
至于智慧的培养,这是一个大课题,古人说,君子一日三省,其实,这就是培养智慧的一种方式。佛教里说的戒定慧,就是智慧提升三部曲,所谓的戒,不是要你遵从戒律,而是学会自律,伦常中的道德法则,就是疆界。所谓的定,可以粗浅地理解为,遇事不慌乱,冷静沉着。
心冷静,常反思,做事专注度高,久而久之,就会自然升发智慧。
用正念呼吸 培养你的专注力与定力
从我们出生开始,每个人都会呼吸,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能。但你真的会呼吸吗?除了生存,呼吸可以带给我们不可思议的收获!
在《正念的奇迹》 一书中,一行禅师告诉我们呼吸在修行中的重要运用
怎么做才能进入正念呼吸呢?一行禅师说:
呼吸可以防止心念散乱,是一个自然且极为有效的方法,因此你需要知道如何呼吸以保持正念。呼吸是连 接生命与意识的桥梁,让你的身心合一。不论何时,心念一旦游离不定,都可以用呼吸作工具,重新看好你的心。
轻轻地深吸一口气,觉知到你正在深呼吸这一事实。 现在,呼出肺里所有的气,整个呼气过程中保持觉知。
《正念经》教导我们用以下方法觉知自己的呼吸:入息,你知道你在入息;出息,你知道你在出息。 入息长时,你知道:"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你知道:“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你知道:“我入息短”,出息短 时,你知道:“我出息短”。
深深地呼出一口气时,你知道:“我正深深地呼出一口气”。轻轻地吸入一口气时,你知道:“我正轻轻地吸入一口气”。轻轻地呼出一口气时候,你知道:“我正轻轻地呼出 一口气”。“吸气,了了分明地觉知整个呼吸。”你就这样训练自己。“吸气,让整个呼吸平静下来。”你就这样训练自己。 “呼气,让整个呼吸平静下来。”你就这样训练自己。
在佛教寺院里,每个人都要学习以呼吸为法,止住心念的散乱,以此修持定力。定力是藉由修习正念获得 的能量,能够助人开悟。当一个普通人有觉知地呼吸时, 他就已经开悟了。为了维持长时间的正念,我们必须不 间断地观照自己的呼吸。
这段话太有意义了,防止心念散乱,一个自然且极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呼吸。当我们心神不宁,思绪繁杂而内心焦虑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精力专注在呼吸上,把自己拉回到自己的身上。对自己的呼吸保持觉知,吸气时,吸的多还是吸的少,肚子与肺部的变化是什么;呼气时,能否把气吐完,肚子有没有瘪下去,我们要保持全然的觉知。一呼一吸间,把专注力集中在呼吸上,只沉浸在呼吸中,让自己平静下来,安住在当下,以此修持定力。
大学时期,读的是播音主持专业,每天的基本功练习就是,一大早到学校的小树林找一棵树,对着树干的某个定点,练习气息发声。在开始发声前先练气息,就是练习正确的腹式呼吸,以及练习气息如何拉长与稳定、控制气息大小。
放松全身,把气透过鼻子慢慢的往肚子里吸,不耸肩不出力,完完全全的把气吸到肚子里,这时你会感觉肚子慢慢变大变鼓变圆,直到再也吸不进任何空气时,再慢慢的往外吐气,可以从鼻子也可以从嘴巴吐,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控制腹部的力量慢慢一点一点往外吐气,直到吐完最后一口气,肚子是瘪的。
学生时代每次练习,都非常认真,完全沉浸在一呼一吸中,心无旁骛能充分感受到呼吸时自己身体的变化,肚子的圆瘪起伏,气息的长短快慢,以及因为专注练习而得到的进步满足。这时的心境非常平静自然,也让自己的情绪稳定平和。现在读到一行禅师的书,才知道原来佛法当中也是用呼吸来练习安住,维持定力,修习正念,是排除杂乱的最好方法与基本功!
如何正确的呼吸对我来说很容易,但时刻保持专注与正念是我要长期修练的事情。
当思绪混乱、思维繁杂、一心二用时,时刻保持觉察并立即放下,进入到正念呼吸中,专注在吸气时肚子的变化,或专注在吸气时鼻子气息的流动;专注在吐气时肚子的力量与气息的平稳呼出。
用正念呼吸培养专注力,久而久之养成能事事专注,不被思绪任意牵着走,不被外界轻易影响的稳如泰山般的定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55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