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解释逆来顺受(佛法解释逆来顺受的句子)

学佛百科2023-03-18103

啥叫逆来顺受什么意思

逆来顺受:对无礼的待遇或恶劣的环境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逆:逆境。

来:属于常用字。本意是指小麦,隶变后写作“来”。

顺:顺从。

受:忍受。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侠女散财殉节》:“若是一个略略知趣的,见家主来光顾,也便逆来顺受。”

示例:从前受了主人的骂,无非逆来顺受。(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三回)。

反义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针锋相对。

/iknow-pic.cdn.bcebos.com/024f78f0f736afc31e848e08be19ebc4b64512d6"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024f78f0f736afc31e848e08be19ebc4b64512d6?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扩展资料:

近义词:犯而不校 。

犯而不校

读音:fànérbùjiào

意思:指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泰伯》。

近义词:唾面自干、逆来顺受。

反义词:针锋相对、以眼还眼。

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五回:“惠养民道:‘犯而不校,何以罚为。’大家微笑,各自散去。”

众生平等,逆来顺受,因果轮回。是哪个宗教的观点

因果轮回 是佛教的观点 没错的。

你说的因果轮回,可以说成是 三世因果 和 六道轮回。

三世因果 是指 前世、今生、来世。也可以说是 过去 现在和未来。

过去所做的善与恶,导致现在的苦与乐。现在做事的善与恶,又会形成到未来 的苦与乐。

有因就有果,因果的作用永远是自作自受,

绝没有你造作的业果,别人承受的。。或者别人造作什么业力,而你得到果报的。。

六道轮回

六道 是指: 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凡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 循环往复,这就所说的轮回。

六道轮回 是根据众生所做的善恶业力的不同,来决定下一世所投生的去处。

天道、阿修罗道、人道 是三善道,较为优良。 畜生、饿鬼、地狱 是三恶道,因其造业较惨重故。

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通过修行 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

佛家说的 众生平等,这句话也被很多人误解。佛法中所谓的众生平等,是指众生法性平等,对众生的慈悲喜舍心平等,在因果轮回规律面前,众生平等,而非说众生的际遇平等,地位平等。

有人说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是法网恢恢有时难免疏而有漏。佛教以为,唯有在因果轮回之前,才能达到人人平等的境界。不管达官贵族、平民百姓,都不能免于生死轮回。

时间岁月是世间最公平的判官,生老病死是一视同仁的裁决者。而 因果轮回并不是由阎王小鬼所操纵,也不是上帝造物者所能支配,主宰轮回的是我们自身所造的业力,上帝天神既无法赐福给我们,也不能降祸给我们,一切的祸福都是我们自作自受。

因此从轮回的观点来看,有情众生是个完全自由平等的个体,幸福快乐的人生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不幸悲惨的命运也是我们自己所造成。

造物者不能为我们一手遮天、掩蔽一切的罪孽,天神也无法剥夺我们既有的功德幸福。在因果轮回面前,没有投机侥幸可言,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造物者。。

至于逆来顺受,

有很多人认为佛教徒讲的慈悲,就是一味地受辱退让,无原则的逆来顺受,无条件地施舍他人,这是对佛教的误解。学佛人当然应学习忍辱,但也是有原则的。

佛教徒应当要识己、识人、识进退,便是智慧,也是慈悲;没有智慧做指导的慈悲,那就不是真慈悲。。

逆来顺受什么意思解释(顺其自然逆来顺受什么意思)

1、逆来顺受什么意思解释。

2、顺来接受之逆来顺受什么意思。

3、逆来顺受什么意思?。

4、逆来顺受造句。

1.逆来顺受,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对外面来的压迫或不合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主要作谓语、定语、状语。

2.出自明·周楫《西湖二集·侠女散财殉节》,“若是一个略略知趣的,见家主来光顾,也便逆来顺受。

3.近义词有委曲求全、犯而不校。

4.反义词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针锋相对。

请问佛学就是逆来顺受吗?

呵呵,怎么会那。佛学是积极向上的,是要人们向善的学问和觉悟,也是作为自己的行为的规则。善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体现一种和蔼的态度,但是对不好的,也是要有批评的,而这就体现了不是逆来顺受,而对带一些事,是要你平静对待,不激化矛盾,而是党的教育人。而做人的道理是缓和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而激起,使人心有怨恨,那就不是善,所以,看问题要透彻,全面。佛教是倡导和谐,这是避免矛盾做好方法,是要人们心态好,而不是逆来顺受,有再大的问题,要提倡人们合理解决。这才是佛教的思想。

求采纳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55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