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愿力和执着的区别(执着和意志力的区别)

学佛百科2023-03-19103

发心对修行有多大影响

影响太大了,没有发心,修行就没有好的开始和结束。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的脚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导的方法去做的决心,这叫“信”,佛教也称之为“发菩提心”;然后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为你讲解佛法,即“解”;然后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叫“行”;最后从实践中验证所学是真实不虚的,这叫“证”;

愿力也是个执着,同学们认为如何?

佛教中的“执着”是什么意思?佛教中的“执着”,首先属于认识论的范畴,指的是对事物的错误的认识。比如一个眼花的人,前眼出现了幻觉,误以为虚空中有花,并坚持他的看法,这就是执着。而对于正常的人,看到了真正的花,并坚持自己的正确见解,这不叫执着。再举个例子:比如有个人,脑子有些一根筋,某天他要开车出去玩(不知道他是怎么考上驾照的),于是他的小伙伴对他说:“你不要乱停车,要把车停到停车场的车位上去。”这个人记性蛮好,他记住了。当他到达停车场后,就问管理员:“有车位吗?”,管理员说:“有”,于是他就开车进停车场去找车位,可是停车场内空空如也,他始终找不到一个“车位”放在停车场上,于是他就回头骂管理员:“你胡说,哪里有车位呀!”——这叫执有。管理员告诉他:“车位就是空的!”,这小子又错误地认为:“车位”是根本不存在的。于是,他始终无法停车——这叫执空。而对于一个正常的人,他知道车位本来就是空的,又能正确地了解“车位”的现像和作用,这叫智慧,无论他如何坚持,都不叫执着。

“执着”首先是错误的认识,而基于错误认识而对错误目标的追求和对错误对相的攀缘也是“执着”。

佛教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将干事业时的坚持与恒心也称为“执着”,但此“执着”已经不是原来的含义,而是指坚定的信念。干任何事要想成功都要有坚定的信念,尤其是修行。佛教要求入门者都要发出离心或菩提心,八大菩萨发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众生未尽,誓不成佛。”即是大菩提心。

如何理解“许愿,还愿”和“发愿,行愿”

   圣严、学诚、玄若法师---许愿,还愿,发愿,发心

问:什么是发愿?

学诚法师:生活中我们处处都在“发愿”,对于自己希望实现的事情,内心中生起一个愿望,就叫“发愿”。发愿会产生一种牵引我们生命方向的力量,例如:发愿考上好大学,就会努力学习。

问:佛教徒常常“发愿”,一般人则常常“发誓”,那么“发愿”与“发誓”相不相同?

圣严法师:誓与愿有相通的地方,都是一种希望、一种承诺。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发誓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发愿一定是好的。一般人发的誓多是毒誓、恶誓,发的愿则多是自私的小愿。如果仅仅是发小愿、自私自利的愿,你得到的利益不仅是暂时的,而且是非常微小的。我希望诸位能够发菩萨的愿、发成佛的愿、发度众生的誓、发利益他人的誓,为了成就他人,一定要先成长自己,最后获得最多利益的一定是你自己。

问:什么样的大愿才算是生命大愿呢?

学诚法师:如果我们想做的事情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多人的福祉,那就是大愿。心中所想的人越多,愿力也就越大,希求成佛、利益法界一切众生,就是最广大、最圆满的大愿。

问:信心来源于听闻,需要不断忆持、思维。请问愿力来源于哪里呢?

学诚法师:愿力来源于信心。了解、相信佛法如此殊胜之后,自然发起欲修欲证之心。

问:我们发大愿、发善愿,需要有实现的条件吗?比如需要吃素和还愿?

学诚法师:发愿是为了主导自己的生命,不是为别人做的。

如何发愿?

问:是不是要发愿才能积福积德呢?如果是,要怎么发愿?

学诚法师:发愿是树立行为的动机,譬如一个小孩,发愿成为一个科学家,行动上就会照着这个目标努力学习。有了良善的动机和实在的行为,就造下了善业,具备感善果的力量。要发善愿,发大愿,发利益众生之愿,比如给路上的乞丐一份午餐,可发愿:愿自己未来有能力解除天下人的身心之苦。

问:怎么样发心呢?

学诚法师:发心,激发起内心的力量,不是仅仅在口里说什么。发心不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热情,心血来潮想去做什么事情,一旦遇到困难就后退乃至放弃,这是不负责任;真正的发心是要有坚定不退的大愿,遇到任何困难都要想办法战胜,永不退缩。

问:平时弟子深感大愿的殊胜,能摧毁一切路上的障碍,羡慕祖师大德对于理想的坚定信心,也发愿成为如此的人!这种信心如何获得?

学诚法师:愿一点点发,信心一点点培养,祖师大德们的信心与愿力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经过长久的修行而得,不光要羡慕果地的辉煌,更要努力在因地效学。

问:改变无精打采的生活是需要动力的,动力又是来自愿力,发什么样的愿才让人有动力呢?是我喜欢的,还是应该的、正确的,还是可以效仿他人的?发愿是一个选择题,有选择指南吗?

学诚法师:对目前来说,寻找并融入一个清净、和合、增上的师法友团队是修行最好的助力。在团队中,能找到榜样,能得到鼓励,能学习他人的经验,慢慢从知道变为做到。如果现在还没有遇到团队,那么希望值遇有缘的师法友团队,就是当下最好的愿。

关于发愿释疑

问:愿力和执着有何差异?“愿”和“执”是否会混淆呢?

学诚法师:愿力是正向的执着,是改变业力的关键所在。愿即“择善固执”,其关键在“择善”。没有经过深远抉择,唯随顺一己私利而固执的,就是烦恼、执着。

问:什么叫发愿种因啊?难道缘并非由客观不可控因素决定的,而是可以主观求得的吗?

学诚法师:缘是可以改变的,就靠自己的发心去改变。譬如暂时没有遇到善知识,就要在内心去发愿,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值遇具德的善知识,并从当下开始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弟子相,这就是为未来亲近善知识种下了一个很好的因,持之以恒,将来就一定能感得善知识的摄受。

问:师父曾开示“人如不盼望未来,会失去生活动力的源泉”。但又如何理解安住当下,不要耽著已发生或未到来之事呢?

学诚法师:当下并不仅仅指现前一瞬,它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有了过去和未来,当下才有意义。人必须要有愿心,行为才能时时刻刻有力量。愿力即是“用未来决定现在”,未来希望如何,当下就要如何努力,而不是停留在对未来的幻想中。如果内心的想法不能指导现在的行动,那就变成了妄想,而不是愿力。

问:为什么做事要多发心、多祈求呢?这和不努力工作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学诚法师:发心是为了策励自己不忘做事的方向,祈求是为了提醒自己一切境界中用佛法去面对,然后努力去做事。

问:曾向菩萨许诺过金钱的愿,我可不可以把这些捐给一些需要的人,菩萨会怪我吗?我虽然富足,但在金钱上却不是非常宽裕。我知道答应过的事不可反悔,但是这么做是不是也算还了心愿呢?

学诚法师:如法而行是最好的还愿。

问:在佛前已发了的愿,却暂时无法去还,该怎么办?

学诚法师:佛陀不需要我们做什么,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需要。

问:佛教徒如何发愿?

圣严法师: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要发清净的愿、远大的愿,而不要发愚蠢的愿、不切实际的愿,佛教徒当然也不例外,但佛教徒更应该要发愿以佛法来成就他人、成就自己。

问:如何发大愿?

圣严法师:所谓的发大愿,不是要做大人物、做大事或赚大钱,而是要为他人多设想。为社会、为国家、为全体众生,自己受一点损失没有关系:受损失的同时,其实是一种成就、一种奉献,是值得的。但也不要做无谓的牺牲,或没有意义的冒险,这是非常愚蠢的事。

问:在神面前许过愿,可后来没能实现,这个愿该怎么还呢?

玄若法师:其实你在神前边许愿也好,在菩萨前边许愿也好,果真想要还愿,最好的办法,就是依教奉行,比方说,佛菩萨要你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你做了没有,神要你慈爱世人,你做了没有。神也好,菩萨也好,他们其实不缺少水果,也不缺少香花,如果说他们有什么愿望,那就是希望你听话,做个如法的修行人。另外,愿望没有实现,当然不用还愿,但这不是神的错,而是你的错,你首先要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够诚恳,然后再观察一下自己以往和现在的行为,有没有行善,又造过多少恶,如果你是神,会不会想要保佑自己这样一个人?如此,至心诚意的忏悔,改善自己的行为,时间久了,自然会有求必应。

问:若去寺庙许愿,同时许过三个愿望,则何时去还愿比较合适?必须要去还愿吗,若不去会不会是对我佛的不敬?

玄若法师:所谓还愿,并非佛教的说法,而是一些民间信仰,就好像有人觉着摸一摸寺院的香炉会带来好运一样,没有经典依据,不足采信。但是,如果您通过虔诚的念佛,自己的命运得以改变,愿望得以实现后,觉着想要报答佛的恩典,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照着佛所说的去做,依教奉行,比方说,放生、印经、念佛、打坐等等,这才是真正的感恩佛陀,《楞严经》里所谓的“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就是这个意思,这比跑去磕几个头还愿要实际多了。

问:古人有云:人命天注定。佛家有言:事情有因必有果。那是不是说命运不可违?若发愿凭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是否是可行之道呢?

玄若法师: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怎么不能变呢?如果你想要将来富有,现在就要多布施,如果你想要健康,现在就要多放生。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前”,不光指的你前世,也指你现在。具体改变命运的方法,太多了,看你想要怎么改。如果说,只是想要今生富有,来世获得人天福报,那么,可以日行一善,具体你可看看《了凡四训》,已经被改编成电视剧了。如果说,你想要摆脱轮回的束缚,将来成佛,那么,就要努力修证,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念佛、诵经、禅修等等,随选一门,深入修行,皆可到达。《华严经》里开篇就记载到,诸位菩萨是修行何等法门成就的,有兴趣您可以去看看。

什么叫做执着的观念?

我们常说坚持己见的人太执着,到底什么是执着?执着与固执又有什么不同?执着又有什么不好呢?

固执的意思就是坚持自己想法、做法是最对的,一旦决定之后,任何人都不能够改变他,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这就是固执己见。

执着的意思是放不下,非常在乎、介意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或自己的立场、态度以及身分;只要是与自己相关的任何事、任何物、任何人,乃至于任何观念,你都很在乎的话,那就是执着。

表面上看来,固执和执着好像一样,但是执着不仅如此。执着是心中放不下的牵挂,有的是牵挂着爱情,有的是牵挂著名位,有的是放不下名利权势;有时候虽然没有特别的对象和原因,但就是对任何事都非常在乎,包括在乎自己帽子戴得怎么样?头发梳得怎么样?脸上长了什么东西?只要跟自己有关系的事情都非常在乎。

过度的执着甚至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病症,因为样样东西都很在乎的人,他的精神一定经常处在紧张状态中,没有办法放松休息。

以佛法来讲,执着又叫「我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且非常在乎自己的利害得失。他不仅在乎自己的存在,或者不存在;还在乎别人对他的想法,对他的价值判断,也会非常希望别人知道他。对于他所关心的人,他也会非常在意,在乎那个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在乎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在乎他变成什么样子。

譬如说,如果一个做母亲的,总是对她的孩子不放心。孩子小的时候她不放心,或许还有道理,可是当他都已经长大**,结了婚,甚至也生了孩子了,这个母亲还是把他当成小孩子一样看待,随时随地担心着不说,还想掌握他在做什么、想什么,这就叫做执着。

我有一位在家弟子,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都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她的母亲还是把她当小孩子看,她只要出去一、两个小时,没有打电话回家,做母亲的就会到处打电话找她,弄得她很痛苦。后来,她只好把母亲送到老人院去;看起来虽然好象很残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而且可能对两人都比较好一点。

另外,有些人认为「择善固执」也是一种执着,其实两者间还是不一样的。

执着,是一种过分的在意、在乎和担心,会让我们像根紧绷的弦,不能放松,结果自己痛苦,周遭的人也跟着痛苦。

「择善固执」则是朝着正确的信念,坚持自己的方向和愿力,并且以意志力──毅力、恒心和决心来完成,这和执着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非得要说这也是执着,至少这是一种好的执着。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能没有目标,不能没有方向感,如果能以意志力,持久朝着自己的方向,持久地让自己努力,持久地坚持自己的心愿,便能够将生命导向积极成长的路。

举例说明“愿力”与“念力”有什么区别?

一般认为:愿力,愿是祝愿、愿望,是一种思想信仰之力,往往伴随的行为是祈祷。比如宗教信徒对该教派神灵的信仰。信仰越真诚,程度越深,愿力就越大越强。但是愿力的生产者,也就是信徒本身是无法使用这种愿力的。只有神灵吸收和积累众多信徒的愿力以加强其神通。

念力,念就是念头、意念,是一种个人的精神力外化或者实质化的体现。对某件事或者某个物体某个人非常的专注,以至于在实际上对这件事这个物体这个人产生直接影响。它是个人自身能够使用的特异功能。念力强大可以驱物,也就是直接控制其他人或事物。比如用念力操控金属汤勺使之弯曲等等,小说中用意念操控飞剑等。

简单地概括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愿力,通常自己不能用,是由被信仰者(神灵之类)收集积累后使用的。比如神佛吸收信徒祈祷的愿力,并转化为自身实力;而念力是自己可以主动有意识使用的。比如用意念让石头弹起来等等。 当然,一个人在祈祷时,如果愿力十分强大,发愿的意念十分坚定,那么就有可能对受祝愿者产生影响,比如,某人在父母外出去一个比较危险的地方时,他在家拼命的祈祷父母安全归来,不要出事。这种愿望极其强烈,强烈到使他父母在远方心灵产生感应,从而真的避免了危险事故。这种情况下,愿力就转化成了念力。但这不是主动生成,而是无意识的结果。

希望你满意。

什么叫愿力呢?愿力和业力有什么差别

愿力:解释①佛教语。誓愿的力量。多指善愿功德之力。②泛指意愿之力。

业力:自婆罗门教术语,后佛教引用。其作为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业力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配合缘起论与无始无明化世界。

差别:

1、愿力和业力没有本质的差别。

2、业力即众生行为产生的力量,确切地说,是一种行为产生的对行为者的反作用力。这种力量牵引着众生不断地产生新的行为,从而使众生陷入生死轮回 愿指愿望,力也是力量。人的愿望也是有力量的。

3、佛教认为,业力不可思议,是众生轮回的根本,同样愿力也不可思议,是解脱成佛的基础。愿力有多大 成就 就有多大 所以要发大愿 成佛度众生 神通不敌业力,业力也还不敌愿力 菩提达摩大师云:人若造业,业与人具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扩展资料:

佛家的三业:身、口、意三业。 佛家的三业中的业:主要指身、口、意的行为、以及随此行为而来的延续的结果。 佛家指三业中的不正当的具体行为如下:(1)身之孽业:杀、盗、淫(2)口之孽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3)意之孽业:贪、嗔、痴

佛家的戒律就是用来防止我们身口意三业造恶! 妙法莲华经较早记载: "尔时一切大众皆蒙佛授记,舍利弗身口意三业清净,而生大欢喜......" 密宗的修法三善业:"教人口诵咒,手结印,心作观,身口意三业相应,自然能使人明心见性。"

佛家的皈依仪式中有如下发愿:(师父说一句,皈依者跟着说一句。) "皈依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瞋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 拜佛之际,也要求身口意三业清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业力

百度百科-愿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59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