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环保思想分享心得(三级修学第十课佛教的环保思想法义)

佛教的环保思想之三:改变生活方式
转自:济群法师
三、改变生活方式
观念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取向,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生存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利益,但我们应当如何追求利益呢?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我们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体的,我们的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是一体的。遗憾的是,现在的人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这与唯物主义的盛行是分不开的,既然人生是断灭的,至多也不过百年而已,所谓的人生目标自然不可能更长远,眼前的利益也自然高于一切。
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人们寻找一切可能致富的捷径,丝毫不考虑这些短期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乡镇企业迅速遍及中国大地,在高峰期达到了一千多万家,万元村乃至亿元村都不再是神话。但在农民们富起来了的同时,被占用的耕地有多少?被污染的河流有多少?据有关专家预测,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中国两百年后就将无地可耕。
如果说农村的致富是以丧失土地为代价,那么,都市的繁荣又是以什么换取的呢?为了满足我们日益膨胀的物欲,多少资源被无谓地消耗了?仅以包装为例,每年用于包装的材料要吞嗜多少森林?要制造多少垃圾?我们将有用的资源变成无用的垃圾,仅仅是为了刺激一下人们的消费欲。我们是否想过,带动消费的同时,就是在鼓励我们浪费——浪费所剩无多的自然资源!
在市场经济的准则下,企业的成功在于能否制造商机,商业的繁荣在于能否带动消费。这一切,使我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彻底变化。节俭是祖先们千百年来倡导的美德,但在今天,我们轻易地丢弃了这个传统。仅仅是几年的时间,我们甚至习惯了一次性消费。过去的人,一生也许都用不了几双筷子,但一次性筷子的推广,使我们的消耗超出了祖先的几百甚至几千倍。是的,我们已经有了支持这种消费的财力,但我们是否也有支持这种消费的资源呢?还有那些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的饭盒、一次性的杯子、一次性的宾馆用品……生活固然是多了点便利,但地球却多了难以承载的垃圾。据说,在卫星照片上,这样的白色垃圾已经和长城一样醒目了。如果这也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那么只能是文明的耻辱。
生活观念的改变还表现在对时尚潮流的追逐。每年甚至每季度都会推出的流行时装,使服装仅仅因为款式过时就被我们舍弃。即使是耐用的电子产品,同样在以惊人的速度更新换代。我们已经有了彩电,我们的电脑也还可以继续使用,但既然厂家推出了更新的型号,为什么就不能换一个?为什么就一定要像从前那样物尽其用?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已然成了现代人的消费口号。需要指责的只是商家吗?事实上,我们的消费观也在决定着商家的投资取向,彼此的关系是相互的。
佛法认为,任何行为都需要有因和缘的推动,两者缺一不可。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市场导向其实只是一种外缘,是一种鼓动消费的增上缘,但关键因素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懂得惜福,如果我们不是那样喜新厌旧,不是那样积极响应商家推出的每一款新品,市场的需求就不会那么大,对资源的消耗就不会那么快,制造的垃圾也就不会那么多。
如果我们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自然人,基本的衣食住行实在所需无多。但如果我们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现代人,一个走在时尚前列的现代人,那么我们的需求就会永无止境,对自然的消耗也会永无止境。所以,人类要改变生存环境,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观念,回归到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的需要越多,付出的也就越多。科技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但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轻松。正相反,现代人普遍都感觉活得很累,在竞争的压力下不堪重负。我们不仅累了自己,更累了哺育我们的自然。(待续)
《佛教的环保思想》~疫情带给我们警醒,启迪我们生命智慧
作者/木子慧
第10课《佛教的环保思想》心得分享:
最近学习了《佛教的环保思想》,法义分为五个内容:
1、克服欲望和贪婪:
心灵是主导人类行为的关键力量,我们希望拥有清净、安定的世界,首先需要净化我们的心灵,克服我们心中的贪、嗔、痴。培养知足长乐和惜福的心态。
2、纠正幸福的观念:
个人幸福、全人类的幸福、世界的幸福都是由众缘和合而成的,财富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更不是幸福的唯一保障。而是来自于自然的馈赠,来自于自然的哺育,所以保护自然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前提。
3、改变生活方式:
任何行为都需要有因缘的推动,重要的因就在于我们的消费观,所以要改变生存环境,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消费观念,回归到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懂得惜福。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依正不二”的关系,我们应该像对待母亲一样去对待大自然,像尊重母亲一样去尊重大自然,成为自然的守护者、看护者。
5、培养良好的心态:
我们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的改变,我们以感恩心、尊重心、爱心对待大自然,因为它不仅属于今天的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后代,我们只有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与自然和平相处,而慈与悲是对自然最有力的保护措施,也是实现人间净土的力量。
在这个疫情的非常时期,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新春佳节,来学习《佛教的环保思想》有着特殊的意义。
所有重大灾难,都是一面照妖镜。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疫情就是一个教育,让我们去洞晓人类和动物和大自然的关系,了解宇宙的规律。瘟疫的发生,是提醒我们爱惜其它生灵。
这次的疫情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整个人类是一体的,人类和大自然也是一体的。让我们以感恩心、尊重心、爱心、慈悲心对待大自然,尊重大自然,成为大自然的守护者。
我们唯有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净化心灵,付出爱,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与自然和平相处,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本质就是宁静,喜悦,爱。
感恩疫情,教育我们要爱护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爱护并尊重所有的生灵万物。相信这场疫情会带给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启迪,让我们更深刻认识到环保和心灵环保的关系,认识到人类心灵环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在于我们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生命和宇宙的实相,活在“梦想颠倒”中,缺乏正知正见。疫情带给我们警醒,启迪我们生命智慧。希望,透过这场疫情能有更多的人觉醒,以避免大自然下一次的提醒,那么它就有了正面意义。
感恩法师,感恩所有师兄,感恩三级修学!
佛教的环保思想
佛教的环保思想导师从环保开示,虽然环保对我来讲不够关注和重视,工作时只知道工作环境,地面大门玻璃卫生等干净就是所谓的环保,可是课本上环保的罪魁祸首,最主要是要克服欲望和贪婪,要克服贪嗔痴,关键是自身问题,也是心灵问题,贪欲太多就会影响大自然,环保破坏,自然灾害,地震等就会出现,自然得到呵护了,就像投到母亲的怀抱,不会走向毁灭。纠正幸福的观念对生活有影响吗?实际上也很矛盾,当你没有财富时,就没有安全感,夫妻整天吵架,离异,最后苦了小孩和老人,虽然财富是往日种下的业力,今生付出的努力,任何行为都需要因和缘的推动,但是两者是不可缺一的。拥有环保时对生活有欲望吗?有的人随便从窗外扔垃圾,弄的地面一塌糊涂,实际上下楼带一下垃圾,垃圾桶就在楼下很方便,为了图省事,不管人家的感受。菜场里有的摊贩用的都是小作坊生产的伪劣塑料袋,有时我为了图方便省的拿环保布袋,一个一个的装菜,环保意识淡薄,也要改变对环保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改变生活方式,环保的幸福观,这一次丝绸之路,一路上看到兰州,敦煌,西宁地面非常干净,可以讲是一尘不染,大街小巷都没有纸犀,环卫工人一直在清扫,他们讲他们的城市是旅游城市,受国际影响,环境必须要保持好。在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时,进一步了解了古代的历史文化,它完整保留了古先道人的彩色造像,壁画,文殊菩萨,释迦摩尼佛雕塑,字画和造像逼真火龙活现,导游讲解的都是佛教的传统文化,结合自己在书院修学,加深了前两课内容的理解,自己一路上当作是在修行,加深了环保意识。观念取决于价值的去向,直接影响行为生活方式,现在种植的蔬菜,农药比较多,买回来都要浸泡一下才洗,水质也成问题,有污染,吃了会生病,肾结石之多,只能买个轱滤器轱辘一下再烧着吃。改变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活环境需要劳动去创造,而大自然的给予却不需要我们用金钱去交换,如果大气污染的严重,我们真的吸新鲜空气都难以吸到,要改变人的观念从加强环保意识开始,从自然的使用者,破坏者成为自然的呵护着,培养良好的心态,有时看到鸟很很可怜,找不到食物,就布施一点米,饭出来让他们吃吃,做每件事情要有培养心,感恩心,爱心来看待世界,就会得到大自然的呵护 ,保护动物,植物, 摆脱贪,嗔,痴 等负面心行,多放生,护生,用慈悲,善良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回归自然。以上是这篇法义的理解和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61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