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关于家庭和睦(佛教家庭和睦的咒语)

学佛百科2023-03-19291

学佛人的家庭如何越过越和睦

学佛人的家庭,当依佛制定的六和敬来生活。就是,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佛教怎么看夫妻

                

杭州城隍庙门口的一副对联,谈到了夫妇间的缘分,上联是这样写的:“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这就是说,既然两人结为夫妇,那就是前生姻缘注定的;而婚姻的好坏,姻缘的善恶,就要看家庭是美满幸福还是吵闹不和;但不论是善缘或者恶缘,都是缘分,如果没有缘份的话,两个人是不会结合在一起的。

一、佛教对爱情的论述

从佛法出世间法看,爱情应属于有染污的贪爱,是欲界贪爱中最基本、最强烈的。佛在《四十二章经》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此色欲,指性的欲望。人类的性爱,主要由对方的色(整体形象)、形貌、威仪(举止)姿态、言语音声、皮肤细滑、人相(异性性征)引起,称“六欲”,不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范围。《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九说,男女喜欢欣赏异性的身体、形、相、服饰、欲、音声、璎珞(装饰品),想与所爱的异性交合取乐,名“七共染”。男女交合、接受对方的澡浴衣服按摩、共言说戏笑、互多或少的污染性。佛典中一般将夫一妻之间的爱归于贪爱,如《俱舍论》卷四云:“有染谓贪,如爱妻子等”。贪爱,终以我爱为本,一般来说不超出“因为跟他在一起使我感到快乐幸福,所以我爱他”的圈子。爱别人的实质和前提是爱自己。爱对方,无不是想得到对方的回爱,以驱除自己的孤独寂寞感,发泄自己的爱欲、性欲。

人类的性爱具生物性和社会性,可分为生理、感觉、心灵或精神三个层次,由喜爱对方的容貌、风度和性感而产生,出于心灵、精神的需要,出于或包含有对对方心灵美的喜爱、欣赏、爱慕,和在相互关系中、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感情。《楞严经》卷四谓“同想成爱”——心意的一致产生爱,又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人类的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灵与肉的结合。作为在有发达文化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男女情爱、夫妻之爱,因为具有了复杂的社会、文化内容,性质也颇复杂。

二、佛教对婚姻的论述

(1)佛教对人间男女、夫妻间的爱情、婚姻,并非一味否定。《杂阿含经》卷三六中,佛谓“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谚《别译阿含经》卷十二中,佛称“妻为最亲友”,说夫妻应“异体同心”。佛陀并非劝所有的人出家断爱,而教导善生、玉耶女等在家弟子恪尽人道。《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说长者女善无独要求出家,佛陀不许,令她嫁给信奉外道的牛授童子,感化夫家多人令人正道。大乘《惟日杂难经》一方面说“有妇不得佛道”,教诫菩萨“见妻子当如见冤家,意莫随贪爱”,一方面又说菩萨若具四种因缘,也可娶妻结婚:一者“宿命同福”,享受前世共同创造的福报;二者“毕罪”,酬偿宿债;三者“应当共生男女”,有共同生子女的业报;四者“黠人娶妇疾得道”,有智慧者的婚姻是快速得道的助缘。

(2)大乘、密乘还以爱情、婚姻为菩萨随顺众生而度化的重要“方便”。《大乘方便经》中,佛陀自言他宿世曾为树提梵志,常修梵行,清净离欲,然被一女子钟情,贪恋不舍,树提乃以悲愍心遂其所愿,与之成婚,经十二年,还复出家,命终上生于梵天。佛言:“我于尔时为彼女欲暂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

《华严经》卷七五释迦瞿波女自述前生曾为居士女妙德,极其爱恋行菩萨道的威德主太子(释迦佛前身),情愿为爱情受一切苦、舍弃一切,不求豪富及五欲乐,只愿与所爱者共同修行,释迦瞿波女因此爱情,满足所愿,生多功德,偈云:

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

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这是对菩萨行者及其菩提心的爱情,即便掺杂染心,也是一种修行了,其功德比严持五戒还要大得多。

三、佛教对结婚条件的观点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佛教徒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种族和阶级歧视。在佛教看来,婚姻的基础应当是当事者的感情,而不是宗教信仰。在早期佛典中,曾经多次记载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结婚的故事。《根本目得伽》卷七、八记载,一位佛教徒的妹妹嫁给了一位激烈反佛的裸体外道,并最终感化了他。《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须陀品》之三记载,优婆姨须摩提嫁给了外道,后来这个外道皈依了佛教。

佛教认为,欲结为夫妻的男女,必须是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了解,达到志趣相投,建立深厚的感情后,双方一致同意结为夫妻的一种行为,反对包办、买卖或有其他图谋的婚姻关系。

四、佛教对婚姻道德的看法

佛教对婚姻伦理道德也有多方面的论述。其首要的道德规范是不邪淫,在这一基础上强调夫妻之间互相忠诚和尊敬。

(1)不邪淫

不邪淫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五戒”之一,是直接针对在家佛教徒制定的,是佛教徒的道德底线。对于出家人而言,第一大戒是不淫,即断绝任何性关系,否则即被逐出僧团。对在家居士来说,在尊重个人意志,合乎国家法律或社会公共习俗的前提下结成夫妇关系,是人口生产、人类繁衍的健康基础,也是有史以来人类最重要的生活形式,因此,正当的夫妻生活的反常性行为。《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佛陀教人应“贞廉自守,一夫一妻,慈心不怒”,主张一夫一妻制。佛教戒律以“不邪淫”为在家佛徒必守的五戒之三。不邪淫,用现代汉语来讲即不发生不正当的性关系,具体指不侵犯属于他、为他所护(未成年男女)的异性,不非时(经期、孕期等)、非处(男女性器之外的地方及寺庙、公众场所等处)交合。

佛教反对婚外情、同性恋、兽交等。在夫妻之间,则尊重夫妇间的性意愿,提倡文明健康有节制的性生活,反对过分沉溺于性欲,无限制地放纵自然本能。

(2)夫妻间相互尊重

佛教提倡夫妻间的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善生经》是指导在家居士生活的重要经典,在夫妇关系上,它指出: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提供服饰饮食,忠诚爱护。

佛教特别重视家庭的价值,强调维护家庭的稳定。对于已婚者,如果有嫖妓和通奸行为,必须严厉谴责:“不满意于自己的妻子,与娼妓厮混,与他人的妻子纠缠,这是人毁灭的原因。”佛教主张男女要相敬相爱,在佛教经典中,有指导男性如何为人丈夫的《善生经》,有指导女性如何为人妻子的《玉耶女经》。《长阿含经•善生》教导青年善生:尽到夫妻之间的伦理责任,为每天应礼拜的六方之一。丈夫应敬妻、怜念妻子,妻子应爱念夫主、重爱敬夫、恭敬于夫。为人之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1.怜爱,爱妻子;2.不轻慢,尊重对方;3.供给衣物化妆品;4.委付家事;5.念妻亲亲,善待妻子的亲属。为妻者则以五事“敬顺”其夫:1.爱敬关怀;2.备设衣食,照顾好丈夫的生活;3.和言实语;善摄眷属,善于教育子女,尊长敬老,和睦家庭。《玉耶女经》中,佛教导少妇玉耶:为人妻妇,应做爱夫如母爱子的“母妇”、如妹事兄的“妹妇”、如良朋益友的“知识妇”,或孝敬公婆、善于持家的“妇妇”,服侍夫婿如婢事主的“婢妇”,不做“怨家妇”、“夺命妇”。

所以,妻子要身兼母妇、臣妇、婢妇、夫妇、妹妇之职,把先生当成孩子一样疼爱,当成君王一样敬重,当成主人一样顺从,像夫妇一样互相敬重,像兄妹一样相互提携。丈夫要当君子怜惜妻子,当英雄保护妻子,当劳工为妻子服务,当禅者给家庭欢笑幽默,当个养活家庭的责任者。

现代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对夫妻间的关系也有精辟的论述:他在《复周法利书二》中说,夫妻之间,当常以悦亲之心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伤父母之心。

当代弘扬人间佛教的大德们,都将教人们如何正确处理情爱、和谐家庭作为佛法的重要内容。如《星云日记》说:人间佛教对夫妻感情的看法是:只有爱,才能赢得爱,恨永远是得不到爱的。夫妻相处彼此要真诚,并要互相制造欢乐,人的好话不怕多讲,会讲好话,懂得赞美加上有幽默感的家庭,必定是和乐幸福的。

(3)夫妻相互包容付出

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都主张夫妻之间要相互包容谦让,促使家庭和睦幸福。现代著名佛学耆宿王骧陆居士《婚姻之礼》说:“夫妇之爱,有小爱大爱之别,小爱是一时形色,有时而衰,靠不住的。大爱是精神,以情意相交,处处体恤怜爱。即有不合处,大皆能原谅退让,遇着失误的事,勿彼此埋怨;遇着恼怒的事,双方先忍耐一下,过了一分钟,就忘记了。所谓不念旧恶,怨是用稀。各人的脾气,应先预告。切不可因爱而求其同我一样。做男的,勿使女子有怨意;做女的,务使男子得安慰。饮食起居,以及家庭整洁,井井有条,使男子自然向内不向外,感情自然一日好似一日,意外的非礼也自然绝了。”

真正的夫妻之爱意味着友善和同情,包括责任意识及接受对方的本来面目———包括所有的优缺点。如果你只爱对方的优点,这不算爱。必须接受对方的缺点,并用你的耐心、智慧和精力去帮助其改正。

真正的夫妻之爱不仅要相互包容谦让对方,而且还是一种向对方无私付出的过程。星云大师曾说:“真正的爱是双向的,真正的爱是要成全对方、祝福对方,爱不是占有,而是奉献。”

爱是付出,是让对方幸福,将爱情婚姻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讨爱情使自己更感欢欣。突破自我中心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不分你我地考虑双方的幸福,是婚姻成熟的表现,超越自我中心立场的付出、奉献甚至为对方作出牺牲,是爱情发展的最高层次。

五、佛教对离婚的看法

对于离婚,佛教经典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论述,但其基本态度是重视家庭稳定,也不绝对反对离婚。如果家庭出现裂痕,佛教提倡破镜重圆。《四分律》卷三说:“若男女先已通,而后离别,还和合。”就是鼓励夫妻和好的意思。不过,如果婚姻由于种种原因的确不能维系,佛教徒也是可以离婚的。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情欲而离婚,在佛教看来是不道德的。

六、关于在家居士的婚姻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甚至还有经典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经》、《玉耶女经》,均对夫妻亲子有明确的伦常原则。《中阿含一三五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捐耗。’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

有个比喻很形象,夫妻要像筷子一样的地位平等,长短相适。筷子长短大致相当,而且彼此相对独立,夫妻亦然。男女地位的平等,是维系美满家庭的根本要素,可是,有的人却自恃自身条件优越,对对方盛气淩人、颐指气使,或暴躁泼悍、任性专横……显然,大男子主义、大女子主义和尊卑、主从、贵贱的夫妻关系,都难有幸福婚姻可言。

夫妻要像筷子一样互帮互助,目标一致。筷子只有配合默契,才有‘收获’。和谐的夫妻感情贵在志同道合,比翼双飞。因此,情感上的体谅,生活里的体谅,挫折前的互慰,事业中的互勉……在夫妻间应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难关共度,携手共进,才会使爱的‘横杆’不断升高。

夫妻要像筷子一样冷热不辞,甘苦与共。筷子不惧高温寒冷,能纳酸甜苦辣。和谐的夫妻关系也该如此。

夫妻要像筷子一样方圆相间,灵机应变。这是因为筷子上方下圆,而使我们的手法能灵巧自如,变化万千。夫妻相处,同样需要这样的‘方圆’艺术;既坚持原则,同时又乐于欣赏和赞美对方,对对方的缺点不苛求;善于相互适应,不试图去‘改造’对方。而要改善自己。夫妻如筷,愿天下夫妻都能如此。

七、佛教人士怎么看夫妻

1、南怀瑾:杭州城隍山城隍庙门口的一副对联。

                      

这对子上联描写夫妇关系∶夫妇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夫妻不一定是好因缘,有的吵闹一辈子,痛苦一辈子。

下联说的是儿女问题∶儿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有债务关系,才有父母儿女。所以,人生由男女感情结为夫妇,然后生儿女,美其名曰天伦之乐,其实从人生深一层的体会来看,没有乐,只有苦,不过人都是喜欢苦中作乐罢了。城隍庙的这副对子,将整个人生因缘道理,差不多都概括在内了。我在大学任教哲学课程时,看到现在的青年同学男的女的都蛮调皮,常常不只一次有女同学要我讲爱情哲学。爱情究竟是什麽东西?这种问题使我很难答覆,有时被逼紧了,就老实告诉她们爱情的哲学基本就是自私,人类的我执。不管描写爱情怎样好,爱情基本是我爱你!爱与不爱,都由我出发,不论是男是女,我爱你,是我在爱你;我不爱你就不爱你。一切都是为了我,全从自私观念出发。因此,爱情在文学境界是幅画,这幅画是理想的,很美;实际上不美,世界上许多爱情小说、爱情故事,使我们看了掉眼泪,非常吸引人,非常动感情;但是看遍所有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几乎没有一个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了,这个故事便失去了文学趣味。等於以前我们古老的戏剧,像从前各种地方戏、京戏、台湾的歌仔戏,唱的都是私订终生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一点意思也没有。至於落难公子中了状元,两人能否共同生活一辈子,那就很难说了。

以佛学的观点看人生,真正的好姻缘、善缘,不管有没有结为夫妇组织家庭,大都不超过五年十年的。例如有些小说,像红楼梦、西厢记,乃至西洋名著茶花女等等,大家看了,觉得男女间感情的你侬我侬,非常可爱,令人欣羡,但是你不能加以科学分析,一分析他们所谓的浓情蜜意时间的持续也不过几年的美景而已。因为它是短暂的、片段的,所以就觉得很美很有味道。人人都希望维持这种诗情画意般的感情几十年,甚至永远,这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佛经上称我们这个世界为娑婆世界。娑婆两个字的中译就是堪忍。这个世界缺点很多,没有一个人生是圆满的。幸福的家庭很快地就拆散了、破碎了。失望和痛苦忍不了,还是要能忍,还是要接受。

2、星云大师:佛教不可以把世俗上的婚姻看成一种罪过,这是家庭的基本,伦理道德的重点。佛化婚礼对在家的佛教信仰者来说是佛、法、僧三宝为他们幸福人生和佛化家庭的一种祝福,我们是以佛法来普及,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几十年来,我推动人间佛教,不拘形式地到处随缘,给人家证婚之类的。佛化婚礼对佛教的弘扬,社会人心的安定、和谐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出家人什么都能证明的。只要是合法不违法,对道德不损伤,对佛教的制度没有破坏,我觉得其他的都不重要。在澳洲要证婚的人,要持执照,我们在澳洲的徒弟,是政府主动授予的执照。

3、心律法师:《红楼梦》中,曹雪芹借一曲《枉凝眉》,道出了多少伤感和无奈:“若是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宝玉和黛玉有缘相聚,却无缘相守,一个泣血而亡,一个伤心出家,上演了一出千古爱情悲剧。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情形:两个相爱的人,或因为误会,或因为经济、性格、父母等种种原因,只好黯然分手,他们也只能慨叹造化弄人。

所以才有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之语,道出能有幸成为夫妻的不易,也提示大家要珍惜夫妻之间的缘分。

而还有一些人,恋爱时也是你侬我侬,千恩万爱,感谢上苍能安排双方相识相知;情到深处,更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在父母亲朋的祝福下,双双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如果现实生活都能像童话故事中的结尾那样“王子公主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婚姻该是多么令人羡慕啊!

当然,很多人是很认真对待婚姻中,纵然双方会出现一些摩擦,争执,他们也会彼此包容,彼此谅解,一步步地慢慢适应,把婚姻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家庭的幸福让他们的人生分外精彩。

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是幸福的。还有的人,有缘相聚,也有缘相守了,却不珍惜,三天两头吵吵闹闹,……这样不仅伤害了夫妻间的感情,还害得双方父母为他们担忧,更不要说夹在中间的孩子,更是无所适从。别人劝解他们,要他们哪怕仅仅是为了孩子也该好好好好经营婚姻家庭,他们却说,这婚姻简直就是爱情的坟墓,夫妻分明就是一对冤家。

               

求家庭和睦应该念什么佛经?

大悲咒能满足人的愿望,你可以试试。

阿弥陀佛,随喜你孝顺父母的发心。祝你家庭和睦,六时吉祥,早证菩提。

佛教中夫妻相处守则

为佛弟子,若欲成为和睦相处的夫妻,应如何相待呢?

一、了达夫妻皆是缘,因此不可要求对方完美,以有缘才来相聚,互相不嫌弃,才能有幸福;互相嫌弃,夫妻生活即成苦海。

二、不以佛法来要求对方。学佛之人,绝不能对别人说:「你是学佛的人,怎么可以这样子?」「看你受五戒的人,怎么可以这样?」因为佛法很高深,很难行,所以千万不要以佛法来要求别人;除非他是圣人,否则一定会令你失望。但你口虽不讲,心裹若还是以完美的佛弟子来期望他,希望他有如阿罗汉、大菩萨,这压力会让对方受不了的;有压力即有痛苦,生活便不美满。

三、如果吵架时,不应轻言「离婚」。一吵架就赌气说「离婚」,这是很不当的。而且这句话一旦第一次讲出口,以后就很容易再讲。于是他不服输,你讲? 他也讲,最后,一时吞不下这口气(我又不是非有你不行!) ,于是干脆真的去签个名算了。再者,讲出这句话,是很伤人家的心的,所以不要只为了发泄你的气愤而这么说。你即使用任何其它恶毒或肮脏的字眼来骂,都没有「离婚」这两个字来得伤人,因为说要离婚是对对方最大的侮辱― 表示你不要他,你要甩掉他。即使你是不甘示弱,以牙还牙而说出来,或为了表示你对他的失望而说,然而感情这种事不是定的,你今天对他很失望,明天不一定还是会对他那么失望;那种失望的感觉是会改变的。也许第一一天你会觉得他还是蛮可爱的!所以不要随便提「离婚」二字!这两个字到了口边,要随着口水吞进去― 把你伤人的利剑吞回去。

四、善调自心的佛弟子,应从身旁的人修起,这比较难做到;要尽量修养自己,好的让他受用,坏的我来承担。

五、化夫妻之情为「怯侣」之情,这就是将世问夫妻的感情「升华」为菩提之道侣;若真能如此,双方就会很快深人佛法,人菩提道。若不如此,则永远是平凡夫妻。

六、为佛之真子,应化一切亲情为「法界道侣」之情。方才所说只是指夫妻之问的感情,现在更包涵切亲情。为佛弟子应化父母、兄弟、 子女都成为你的「法眷」,于一切眷属应作如是观、如是作愿,如是想、 如是行;如此,当下即能了脱无量诸苦。

七、 应提升或升华一切感情;如何提升呢?要净化私情。如何净化呢?要去除「我」。日本人讲「我」是「私」,实在很有道理。因为「私」就是「我」,故称「私我」― 换言之,「我」就是自私的。如果能净化私情(自私之情)― 去「我」― 就能转一切烦恼为菩提。「我」是总相,其具体内容为我执、 我爱、我见、我慢;去除我执、我爱、我见、我慢以后,因为无「我」,就变成只有奉献、 施与。这就跟菩萨道相应了。到了此一境界,你就再也不会说:「我对你这么好,你都没对我更好一点。」

万-夫妻感情不睦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或感情将要破裂时,要如何面对?

一、 虔诚礼佛忏悔;忏悔累世所结恶缘。

二、努力诵经修法,回向为彼此消除业障。

三、 修习忍辱;不能「硬拼」。在感情上天天拼,便天天输:在感情上是「爱拼就会输。」

四、须用感动或感化的方式,施以善巧方便;即使不得已而用苦肉计也行。总之,感情之事要用软的,不可用硬的,要以柔克刚。因为感情本身就是「软」的,所以硬的方式任何人都不喜欢。感情其性虽柔软,但具有很大的威力,几乎可以把铁都烙掉,故古人言:「至柔所以至刚」

五、凡事要理智,不可感情用事,不可冲动莽撞,应三思而后行。

六、不褴情、 不任性。须养成自制的能力,才能与眷属相处和谐,而不致有意、或无意地伤人。

七、须养成独立的精神。夫妻常常是互相依赖,而且通常是互相依赖得太多。如果万一他稍不一识你依赖时,就说:「不体贴我。」甚至会说:「是不是你变心了」」这都是依赖太深所致― 太依赖他人,结果是自苦苦他,彼此都很不方便,很不自在;乃至互相羁绊,而不能互相提升。

八、有错则须认过、改过;不能为了虚假的面子,而自我护短、掩饰。这一项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尤其是要自己先做,不要期望他(或她)先做。通常两人之所以会相持不下,都是因为彼此都不肯认错,甚至于常常会说:「我虽然有错,但你也有错!」实际上,这句话背地一异隐含的意思则是:「我虽有错,但你错得比我多!― 因此,主要是由你造成的。」这已经是他(她)最好的道歉了!很少人肯宽宏大量地说:「都是我的错。」有这样雅量的人实在非常少。

事实上,如果一方肯诚心地说:「都是我的错,对不起」通常另一方都会反而不好意思地说:「没有!没有!我也有错。」所以连夫妻相处都要有智慧、有风度,不是光用一团热火的「感情」(所谓「爱」)就可令家庭生活快乐美满的。若你一定要说:「我有错,不过你也有错。」对方一定不服气。若是你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你没错。」对方一定会「原谅」你。人与人之问所争的,都不过是争一口「意气」!所以我刚才讲:「爱拼就会输」,就是这个道理:你要拼,他也要拼,便没有人肯让;大家互不相让,争吵便没有善了之局;反之,你若不拼,便没有人能和你争强斗胜,老子说:「以不争,故人无能与之争。」没有人能跟你争,你就变成「天下无敌」了!泛道理很微妙、有用,可以好好思惟一下。

九、如果曾经做过对不起他(她)之事,甚至严重伤害了他(她),就必须赶快认错、道歉、补救。对一般人来说,这实在非常难以作到。比如说,有时候在气愤之下,甚至不一定是气愤,而是由于放逸,因此一时说错了话,心里实在并没有那个意思。然而,不管你有没有那个意思,也不用再为自己辩解、闲脱了,否则就好像你没有错一般。凡是伤了他人的心,不论如何都应该要诚心道歉,这是作人最基木的道理与修养,更何况是佛弟子。当对方觉得受伤害而抱怨说:「你太伤我的心了!」(虽然你没有这个意思。)此时你若真是无心之过,你也不要光是一直抗辩说:「可是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以求自我洗刷,而一矾无道歉之表现。一直讲这种抗辩的话有什么用呢?就譬如有人打赤脚,你穿着高跟鞋踩在他的光脚上,那无疑是很痛的。

但你并没赶快道歉,却只说:「我不是故意的。」以心硬故,就是不肯说声道歉的话!其实即使你道歉,他还是痛。所以你至少要赶快道歉,让他觉得好过一点。(虽然你道歉以后,他那个「好过一点」其实也是假的,只是心一袅的感觉而已。)所以身为佛教徒,若要当一个真正的佛法修行人,就要这样「降伏自心」:不可死要面子;死要面子的人,凡事一定要逞强到底,作错了事,死也不肯说出认错的话来。退一步说:不论全是你的错,或不是你的错,既是修行之人,即使只为了令他人觉得好过些,甚而即使只哄一哄他,当他是孩子一般(无知、 任性、道德柔弱的人,即是未成长的「孩子」),而对他(她)说:「对不起!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一切就都没事了,这对你实在并无丝毫损失,却只有好处― 心量增广― 何乐而不为呢?有智者应如是。附及,「心量广大」是菩萨的一个特征。

十、 夫妻感情不睦,有时候是由于金钱而起的。自古以来,世间上有多少人,由于金钱上的纠纷,而令至亲反目,乃至相杀、 相告,视同寇雕。学佛之人对金钱不能这么看重,在家中更不能认为赚钱的人就是「头家」,一切都得听他的,乃至作威作福;而没赚钱的即变成「奴家」,于一切事皆丝毫无置喙的余地,更无发言权。然而一旦有辑一日,那个「没赚钱的人」也去上班了,他在家中的身份地位,便陡然提高了,很受尊重。学佛人不应如此势利眼。学佛的夫妻之间,对于金钱,最理想的是一切公开,不分你我。现金放在家一畏或银行,不管是谁赚的,你赚的也好,我赚的也好,都合在一起,大家都可以用,不要分。银行户头最好也是共同的,若为作生意、报税、遗产等种种汰律上的需要,而分开登记,那又另当别论。

总之,夫妻之间在金钱、财产方面,应该建立互信、公开、无隐藏的基础上,夫妻之问的感情若要融洽,至少这一点互相信赖是应该有的。若如此,夫妻之间至少不会因金钱的问题而造成感情上的裂痕。顺便提到有种特别情况,必须注意及避免:有些女的娘家有钱,甚至以娘家的钱帮助丈夫成立事业,这个女子应该可说是贤内助、「帮夫命」的了,可是却常听到这种女子对丈夫说:「要不是靠我娘家的钱,你哪有今日?」这种话千万说不得,一来令对方毫无尊严,二来你又「讨人情」:须知,‘讨人情即人情绝;本来有人情,一讨人情就「无情」了。这种话一出口,常常是「令夫妻关系以悲剧收场」,如外遇? 离婚等,为什么呢?因为你瞧不起他,他在你眼中没地位,不受尊重,他便去别处找能尊重他的人。故须特别注意。尤其应格外谨记的是:帮助人,绝对不要当面讨人情。

夫妻如果离了婚,怎么办?

一、谨守「君子绝交不出恶言」的风度,既已离了婚,就不要再一直讲他(她)的坏话,仿佛讲他的坏话便表示你很有面子;例如说:「因为他为人这么糟糕,所以我才跟他离婚。」那是你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那么,你当初为什么跟他结婚呢?那时不是一直在称赞他很好吗?

二、忏悔业障,努力修行。因为业障重,所以婚姻不能幸福,因此会有婚变。

三、更重要的是要观察彼此之缘已尽。这是真的,若缘已经尽了,或债务已经偿清了,彼此已不再相欠,就会分开;要以智慧来面对这件事。

四、不要苟且。既然已经离了婚,对方如果不是真的要跟你复合,不要随便再以身相就。若真的彼此诚心要复合,那当然很好。若只是一时起意,或还是有些放不下,但放不下、却又提不起,而轻易以身相就,纠缠不清,那样很不好。刚才讲过,已经缘尽了,就离开最好。

总结而言,在家佛弟子应如是面对感情的问颗

一、观察、了达众生皆是「情多智少」。所谓「情」是什么?以佛观之,「情」就是「迷」,所以说「意乱情迷」― 意若乱,情就迷,「迷」就是迷失自己,「迷失理智」。「智」是什么?「智」就是「觉」。我对这点的体会,最早是在我初中的时候。有〔 个朋友,我知道他为人心很狠,甚至对老朋友也是如此,即使只有一点点不合他的意,就与人绝交,而且是「说绝交就绝交」,一点儿都不拖泥带水。此人于大学时追求一个女孩子,因追不到,心中就起怨恨。于是他老兄给这女孩子寄了一封信,信封里装的不是情书,而是一些烧了一半的金纸、银纸。过不久,又寄了一信,信纸上画鬼、画骷髅。事实上这女孩子并没有任何地方得罪他,只是不肯跟他约会而已,他就以这种方式来回报,然而他老人家却一直自称自己是「具有丰富的感情」的人,且自号为「豪放生」。

其实,依我看来,他实在是个心胸十分狭窄、冷酷、自私、 无情之人,而他却自认是个「一蒙情」之人。由于这件事,我那时便了知,人(凡夫)大是「情多」而智少,而且世上没有人自认是「无情」的。一般人可以承认自己没有智慧,却不会自认无情。因为「无情」对众生而言是最坏的一个判决。你判他没有智慧,说他愚蠢,他会认为「可能是对的」,有时候可能还会笑一笑。但你若说他「无情」,那就不得了了。当然更加没有人会自己说自己是个无情的人;可是却有很多人会说自己没有智慧,而且也好像觉得并非什么严重的事。因此可知,众生都是十分重「情」的,故称为「有情众生」。对世俗人而言,一个人即使事业上有辉煌的成就,但却没有爱,总觉美中不足,乃至觉得空虚,甚至觉得那些成就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没有人能分亨他的成就与光荣。为什么众生皆如是重情?那是因为「众生皆迷」,为情所迷― 「情迷智昏」的关系。

二、要努力地克服自己的我执,而稍微修一点「菩萨之情」。「情」有两种:一种是「凡夫之情」,一种是「菩萨之情」。凡夫之情是私我的、拥有的、占有的,乃至于是「独占」、 「控制」之情,绝对不能跟他人分享。就有人作如是颠倒之说:「你若爱我,就不能爱任何其它女人,甚至也不能爱你妈妈― 你好好想一想,你到底是要你妈妈?还是要我?如果你要你妈妈,我现在就走!」这就不对了!这是独占之情,妈妈与太太哪有冲突」另一种是「菩萨之情」,菩萨之情即是「无我之情」、 利他之情、 奉献之情、 不求回报之情。我们凡夫之情不但是占有、独霸,而且要求回报,并且要十足的回报,乃至于是要加倍的回报:因此,我爱你一分,你至少得回我三分、五分才行,最好是十分,否则我就「不够木」,不赚点怎行?这简直是把感情当「营利事业」在作。我们做为一个佛教徒,为了求开智慧,就要克服我执,不能只求利己;要像菩萨一样,不求回报,修无我之情、利他之情― 佛弟子要这样来面对「一切」感情之事。

三、要依智不依情。佛的「十力」里有三项:「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语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随智而行,不要「随情而动」;然而我们众生都是「随情」而不「随智」,所以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痛苦的结果:令别人痛苦,也令自己痛苦。

四、化凡俗的「有情」为「大有情」。大有情梵文是绒喝被〞。「摩诃萨唾」,也就是「大菩萨」的意思。大菩萨的「大有情」才是「真实的」情。我们凡夫的感情都是「妄情」,都是「虚情假意」之情。如何得知呢?最明显的例子是:我们常可看到有人过世时,亡者眷属常常边哭边说:「你怎么这么没有良心… 喜泛么狠心离我而去但丢下我一个人,叫我怎么办呢叩:我怎么办呢?」你试想:她到底在哭谁呀?是哭自己将来的生活?还是为了他的死而哭?为佛弟子,就是要这样以智慧来观察了知世间人及自己的感情。回过头来看,世问人如果「情」字得以解决,那么生老病死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因为生老病死的总动力之源也还是由「情」而来― 如果众生断除「迷情」,便不再受生死。那么「情」是怎么来的呢?「情」是由「贪爱」而来:由「爱」而有「情」,故称「爱情」。广言之:一切众生正因「贪爱」而有生老病死,众生皆以此「爱」而互相系缚,自缚缚他,你绑我,我绑你,大家捆作一团,还很得意快乐地说:「你是我的,我是你的!」而不知:这一切世间,实无我、我所。以上简单讲解「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的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62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