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学佛最重要的是修善(学佛修行最终是为了什么)

学佛百科2023-03-1979

学佛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依止善知识吗?

学佛路上的善知识

一.前言 “佛法难闻,中土难生,人身难得,善知识难遇。”要想学佛,其实是很因难的。个人学佛多年,除了感慨“隔阴之迷”使人忘失自己面目,也感慨可以帮助找回自己的善知识毕竟不多。个人也常碰到初学佛者最大的问题,便是“谁是我的善知识?”有些高僧、大德、法师、上师常是初学佛者谈论的对象,从修行法门,奇迹感应法力神通,言行举止,门下徒众,法脉传承,皆是做为“善知识的参考指标”,深怕修错路,学佛不成反学魔,或蹉跎光阴,不得成就。

如何才能分辨善知识呢?这真是个两难的问题。真能分辨的时候,要等自己成就,才能清楚何人是否真的是善知识。但大部分在未成就前,皆因无“择法眼”,很难分辨,只能凭一些资讯(有时还是错的),来作判。现在大部分人或以有名气,或有法力,或有苦行定力等作判断依据,不然只好人云亦云。或者也知道善知识应以“修心”为主,福慧双修,但在此末法时期,却碰不到心仪的善知识。要遇到自己的善知识,除了自己的器量要俱足,也需因缘福报。

每个人皆有自己认定的善知识。个人仅将学佛心得,野人献曝,以供来者参考。

二.善知识的特质

一个少有“我执”,著重“修心”,兼“修法”利生,慈悲渡众的学佛者,基本上我们可以称为“善知识”。尤其强调“修心”,不妄起邪念,宁可弃“法”求“心”,也不“贪法”。所谓修佛法,是修心,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而不是一般所谓修法修神通。所有的修法,都是为众生而修,绝不是为自己私利。

善知识也“明因果”,强调了因果,反而不能接近算命卜卦,风水地理,叫人趋吉避凶。更进一步,还要有出离三界缠缚的空慧。在人世间的善知识,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也与常人一样吃饭睡觉,也有喜怒哀乐,也礼佛拜佛,学佛修行。但与常人最大差别,或许不是生活经验的丰富,不是神通法力的高强,而是“心的慈悲和智慧”。因慈悲,便能恒益众生,因智慧,便能引领众生。

三.能亲近的善知识

每一位学佛者,在漫漫修行路上,各阶段皆有各阶段的善知识。初学佛者,需要能引领入佛门的善知识;行菩萨道者也需修菩萨道的善知识。善知识能带引学佛者接近正法,远离恶法。

能亲近的善知识,类型粗分为五:

(一)初级善知识(入门善知识):

引导初入佛门,教导初学佛者三皈依,守五戒,认识佛菩萨,念佛礼佛,问讯顶礼等。很多人学佛,都是从亲戚朋友介绍开始学佛,这些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必须心存感激。

(二)戒律善知识:

以戒为师,持戒清净,著重佛门大小戒律,如五戒,十善,八关斋戒,菩萨戒,沙弥戒,比丘戒等。并且修苦行,像过午不食,在人格上值得后学钦佩。

(三)经论善知识:

以经典为主,擅于讲经说法,著重于读经,深入三藏(经,律,论),其佛学造诣之广博,值得尊敬与学习。如有“三藏法师”之称谓(精通经律论之法师),配合修证来讲经说法,才能讲到深妙。

(四)修法善知识:

以持咒修法为主,著重于持咒仪轨,深入陀罗尼门,其神通感应,用于救人,的确相当灵验。在佛门内,不少人持“大悲咒”而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的灵感事迹,不胜枚举。这种善知识,争议性较大,端视其为人处世和人格而定。

(五)福慧善知识:

以福慧双修为主,著重人天福报的累积,也重视佛法智慧的开启。强调入世出世皆要圆满。此类善知识多从事菩萨道的事业,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中随缘度生。大至一国之君,小至贩夫走卒乞丐,或出家,或居士,皆可能是菩萨道的行者,通常终其一生,默默服务奉,无怨无悔;或有因缘,也会出来弘法利生。

笔者个人觉得每种善知识都很好,因时因地适应不同根器的需要,不需评论高低,加以轩轾。说不定每种善知识,都是菩萨罗汉再来示现,只是众生眼拙识不得,这种菩萨罗汉示现的善知识,绝不会自称自己是佛菩萨罗汉,一旦泄漏,不是往生,就是装疯卖傻,像丰干和尚,寒山拾得一般。(由此可知,现在世上自称“菩萨转世”的,难道你不觉得有问题?)

每一位精进的修行者,总是努力上求佛法,才能下化众生,渡一切苦厄,并不太强调来历,或是修行上种种瑞相。“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也不会太在意世间名闻利养,能自自在在,无所挂碍。

四.善知识对学佛者的重要性

学佛者在修行路上,除了发菩提心外,最重要的便是佛菩萨的皈依和善知识的协助引领。佛菩萨是永生永世的依止明灯,善知识带领学佛者找回皈依的佛菩萨。(皈依三宝佛法僧的意义,应是“僧”带领我们“皈依”依”,而非“皈依僧”,所以真正皈依一次便可,或自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也算皈依佛菩萨,即是佛门弟子。)善知识的重要性,主要有二:

(一)修行上的指导,其本身必定实证实修:

若只看经典修行,在深层的潜意识障碍和习气,会把佛法的真谛扭曲,最后还可能固执己见,落入所知障,文字障里。

(二)修行成就的鉴定:

学佛者在未成就前,要经由善知识的验证,以免魔障侵入而不自觉。修行中有种种幻象,常造成学佛者自以为修成,就是,就是菩萨,堕入魔知魔见,学佛者怎可不小心!

如同指导博士论文,指导老师对主题若无专长,指导出的论文深度实在有限。若无实证实修,恐会落入“以盲导盲”的悲惨结果,这是一般要渡众生的学佛者的通。很多人在多读几部佛经后,就开始“引经据典”指导别人学佛,不然就靠点小神通,替人“指点迷津”,被天魔外道所摄而不自知。楞严经上己清楚说明末法时代,天魔会趁修行人有所贪求,心有障碍,“飞精附人,口说经法”。楞严经上如何觉知魔事,应是所有学佛者必须加以注意的。

好的善知识还会引介更适合学佛者的善知识。如文殊师利菩萨启发善财童子发菩提心,并介绍善知识,才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为什么文殊菩萨不自己指导善财童子呢?我觉得这是文殊菩萨高明之处,让善财童子找到自己真正因缘。一位学佛者会不会遇到自己的善知识?实在是“因”而已,过去生曾结善缘,今生遇到会倍觉亲切,修行更能契合。

五.善知识的迷思

现今有许多修行人的行为令笔者大惑不解。佛法虽有八万四千法门,以适应不同根器,但底下这些行径,实在值得学佛者深思一番。

(一)神通法力强是善知识吗?

对于正常人而言,“神通”的确让人著迷。拥有神通,便能感应常人所不知的境界,于是鬼神也来通,天魔也来通。有时宣称他即是佛菩萨再来,神通广大,有求必应,求事业有事业,求钱财有钱财,求法有法。佛法以“修心”为主,而此类修行者心有习气,若有神通,正好表现出“大习气”。诸如探人底细隐私;求指点以赚钱;到其他道场比法;暗施邪术害人;要求法者的供养愈多愈好;傲慢心强看不起其他学佛者;不明因果,强以神通介入因果等。这些行径,您觉得像正信的学佛者吗?这些有神通法力的修行者,仗著法力,为所欲为,相信自有因果报。如果不小心求过这类修行者,得到好处,必须在佛菩萨前忏悔,因正知见不足而走进外道;要更发菩提心,以求修行路上有善知识的因缘。

(二)能通灵的是善知识?

通灵人士常能感应人道以外的众生,故也略知轮回之苦,众生之苦,也知道“因果”,但是对于佛法的修心开悟,明心现性,可能毫无所知。通灵的确有能力解决一些事,故我们应心存尊重,尊重他们为苦难众生解决困难烦恼,但不能以此为学佛榜样,更不能去学所谓的“启灵”,把自己的慧命出借。不过,因为六道众生都有行菩萨道的菩萨行者在渡生,只是不同于人道的方式而已,所以也不要严重排斥。学佛者并不能自诩为最高等,便排斥其他信仰,应以谦卑的态度,学习佛法,也要以更大的慈悲心包容其他众生。

(三)善知识看风水地理算命,使人趋吉避凶?

的确有很多人遇到过“佛道双修的修行人”。不仅注重风水,还兼八字算命,遇有凶险时,叫人出国旅游,或贴符咒等(甚至强调一贴见效)。强调“趋吉避凶”,这种修行人的信徒还真不少,反正信徒能保平安”就好了。这里值得我们深思,佛教讲“各人因果各人了”,避开凶险,不就逃避因果吗?谁来慈悲来讨因果的众生呢?如果您的亲人被杀害,凶手逃避因果,您觉得有天理吗?学佛者对于“保平安”的观念,可能要修正,否则和民间信仰就没差别了。

(四)领天命的善知识?

有些修行者,宣称自己是领了“天命”,众生趋之若骛。佛法说“众生皆有佛性”,修行者如实修行,发菩提心,必蒙佛菩萨慈悲加持,以救度众生,只要心的“证量”够,也就有资格弘法利生。为什么要“领天命”?“天命”来自天道,天道亦在六道轮回之内。在无尽的时空中,有很多佛国净土,有很多佛菩萨都在弘法渡生,从未听说要“领天命”,这实在是学佛者要深思。(大概领了天命后就"高人一等"吧!)

修行人形形色色,怎么决定,就看您怎么对您的法身慧命要求了,没有人可以替您决定。若非善知识,就当远离。

六.“居士佛法”更需善知识

居士有入世间的事业,家庭,社会等关系,又要修行出离世间,这两者如何取得均衡呢?“世间事用世间法,出世间事用出世间法”。这里的世间事要圆满,有赖“人间教育”。健全人格的形成,进退应对的礼节,道德文化的涵养,艺术气质的薰陶,都是“世间法”的范围,有赖个人充实,才有更多渡生的工具。

而修行部分,居士非出家众,不能离群索居,戒律不多(一般为五戒,当然不起邪念的“菩提心戒”更好),佛经看的也有限,在这样情况下,“出世间法”更有赖于善知识的指导。“居士佛法”之典范有如维摩诘居士,胜曼夫人,福慧并重,更重视去除“贪嗔痴慢疑”的心地修持。

最后笔者谨以最诚之心,顶礼世间所有的善知识,因为有这些善知识,佛法才得以续存,让末法时期学佛的我们,能有机会找回自己的面目

学佛主要是学什么!最主要的呢!?

阿弥陀佛!

1、学佛最重要的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即六度中之首!

六度又称「六波罗蜜多」(从 戒、定、慧 三学衍生)为:「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这是行「菩萨道」其中重要的一环,要圆满成佛必须行「菩萨道」自利、利他度化众生

为何要以「世出世间大智慧(深般若波罗蜜多)」为首?

因为没有此甚深智慧引导,其馀的五度只是在「修人天福善」而已,并不能真正利益众生,就比如是在盲目的行善而已

《心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极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深般若波罗多」则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知晓真一法界(超越全宇宙真相)「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另外菩萨道还有「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此为《华严经˙观自在菩萨章》观世音菩萨为善财童子开示的「大悲行解脱门」,其以四摄法和六度行之菩萨道

2、而修行方法则以「持名念佛」为主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云:「文殊师利!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

「净土法门」之「持名念佛」即是修「一行三昧」、「念佛三昧」、「般舟三昧」

《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则能「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方能「殊胜功德,行菩萨道」

终能「速证菩提,圆满成佛」

佛教最经典的禅语

佛教最经典的禅语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 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请欣赏佛教最经典的禅语!

佛教最经典的禅语

1.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秦观《望海潮》

2.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3.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4.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5.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6.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佛说十善业道经》

7.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8.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9.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10.修什麼布施,可以最快速得到丰富的收获?布施佛法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印经、制作录音、影带,把佛法流通、推展到全世界,介绍给一切众生,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圆满。所以这是改造命运最快速而有效的办法。

1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2.怅望江湖百年与谁说。

13.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14.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佛教最经典的禅语

1.学佛人平时修一切善法,绝对不求现在的善果,不求这个福,修福不愿意享受这个福报,愿意在什么时候享?留到临命终时享。为什么?临命终时不生病,神智清楚,正念分明,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这是大福报。

2.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当你的目光落在手机上,我的祝福就会在刹那间被你收藏,无论你身在何方,都愿您在新年里广种福田,清净身心,早证菩提!

3.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4.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5.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6.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7.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8.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娥眉误。

9.佛曰: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0.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11.佛说:我因无爱而成佛,你贪恋凡尘如何成佛?我忏悔。佛说:忏悔无用。你有未了的前缘,去吧,去续你的姻缘,我等你回来。为此,我在菩提树下求了五百年。

12.过去,已成过去,它只是记忆的残影。

13.情重意重,情意重重,佛缘修意缘广结善缘,对面相谈是有缘,再而相见是天缘,今生相聚前世缘,互相关心要惜缘!三吉祥即三藐三菩提心!新年吉祥如意。

14.处在乱世,每个人都觉得很苦恼,如果不学佛,往往不知道怎麼作。在乱世中,最重要的是修善积福,有福的人到任何环境,都能够安定自在,所以福报非常重要,我们称佛为「二足尊」,就是赞叹佛的福报、智慧都圆满。

佛教最经典的`禅语

1.一切皆为虚幻。

2.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3.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4.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离人愁、伤别离。碎碎念、深深思。凋零落、吟空悲。续繁华、又何处。

7.人既生亦死。

8.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10.愿所有的众幸福安宁,内心满足!

11.名字有什么相干?我们叫做玫瑰的,叫任何别的名字,仍然一样芬芳。

12.神魂荡漾,暗抛红泪。——赵南星《水龙吟》

13.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14.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15.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16.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17.看樱花满天,悲伤在流转,却掩不住斑驳的流年。

18.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19.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0.算命不如认命。

21.繁杂的经历在眼角镌刻深深的纹、我转身雕下一朵花。

;

学佛为什么要行善

不知道你说的学佛和我理解的一样不一样,如果一样的话,你的问题是这样的:

第一,你问学佛为什么吃素,而不吃肉?

我理解的学佛不仅仅是指学习佛的行为,而是学习验证并达到佛的境界。

如果是这样的话,等你学到一定的程度,不是你想吃肉而不能吃,而是自然就不想吃了。中国的道家也说过“要想长生,腹内常空。”的话,道理是相通的,吃的太饱太杂,容易影响你的用功,这个你试一下就会知道。

第二,善行确实有意义吗?人生本来是幻,又为何行善?

这个等你的内在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时,你的行为自然会规范,刚开始勉强自己去做那叫守戒,等你的身心调适以后,你的行为自然会合乎戒律,这时如果你还心存一个戒律的概念反而是个累赘,就象孔子说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距。”

虽然人生是幻,但这是经过佛的验证得到的结论,是别人的东西,不是我们的,对我们来说,不但不是幻,反而真实的很,因为我们不是佛,还没有亲自验证到,你说四大皆空,这只是别人的结论,我们并没有证到,不信你空一下试试,根本空不掉,所以该行的善还是要行。

第三,为谁行善?

这个宇宙是个圆,一切的起点都是终点,这个叫做回向,不管是为谁行善,只要这个善行是你做的,起点在你这里,那么终点也是在你这里,转了一圈,还是会回来,这个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所在。

学佛为什么要行善,他们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学佛为什么要行善?对这个问题出处暂不论。学佛和行善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略论一下。

学佛的目的是干什么?有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解脱的,这个目标确立了,其他的阶段性目标都可以调整和变化。

什么叫善?能招感将来受乐报的为善。可以看出善是缘起的,并没有固定的形式和内容,要符合具体的缘起条件。

学佛是为解脱,是不是一种乐报呢?应该可以肯定,这是一个最大的永恒的乐报,从这个角度看,所有的学佛的过程都是行善的过程,他的方向非常明确,是解脱,是永恒的乐。所以学佛包含了行善的行为,这里需要注意的事情,行善并不是一种我们认为的形式,你的身口意一切都是为解脱而修行,其性质都是善行,解脱为体,修行为用,善行为相。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63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