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清明什么意思(佛教对清明节的祈祷)

佛语中的六字真言
观世音菩萨六字真言:
唵 嘛 呢 呗 咪 吽
ong ma ni bei mei hong
(All Mo-ney Be Me Home
所有 钱 财 来 我 家)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宣扬佛法,功德无量;多谢续传,祝君好运。
佛语“清静”二字本意何解?
意即古代之善于治理天下者,没有贪欲而天下能自足,任其自然而万物能自化,心
如深池之水那样的平静,百姓也就自然安定。《天道》篇还认为圣人之静,“非日静也
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也”,进而将“静”视作观察和衡量天地万物的方法和标准。《淮南子·原道训》称:
“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虚而恬愉者,万物之用也。”将“清静”
和“柔弱”作为道德的至要。在《精神训》和《说林训》中还称“天静以清”,“水静
则平”;《原道训》还认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都以“静”作为天地万物的规律
和人的行为规范。由此,在阐述人主治国之术时,认为“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廉俭
守节,则地生之财,处愚称德,则圣人为之谋”。君人之道,就是拿“处静”来约束
自己,拿“节俭”而守纪律来约束下属。“处静”,就不会骚扰下属,“节俭”,就不
会使民众产生怨恨的情绪。
早期道教继承了先秦和两汉道家清静是“道”之本源的观点。《老子想尔注》认为
“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要求“天子王公”,尽管荣华显达,被人尊奉,
但是“务当重清静,奉行道诫”,不可妄为。对于学道的人,则“当自重精神,清静为
本”。《太平经》中则认为天地有性,“善者致善,恶者致恶,正者致正,邪者致邪”,
人只要能够自己“善”和“正”,就能感动天地。声称“人心端正清静,至诚感天,无
有恶意,瑞应善物为其出。子欲重知其大信,古者大圣贤皆用心清静专一,故能致瑞应
也。”从魏晋至唐代,“清静”一直是道士学道和修道的重要内容。葛洪《抱朴子内
篇》称:“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将“静寂”作为学仙之法的基本要求。司
马承祯《坐忘论》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学道的第一步就是“安坐收
心离境,住无所有”,“法道安心,贵无所著”。收心的标准,就是“是非美恶,不入
于心,心不受外,名曰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只有收心,才能“各归其根,归
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清静经》充分发挥了《道德经》的清
静思想,认为“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唐代以后
道门注家对此作了充分发挥,杜光庭在《清静经注》中称:“清者,天之气也,浊者,
地之气也。”
又曰:“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
元初道士李道纯也注曰:“清浊本一,动静不二,流虽浊而其源常清,用虽动而其体常
静。清静久久,神与道俱,与天地为一。”《清静经》着重阐述了清静修炼的要求是
澄心遣欲,万类皆空,“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杜光庭在其注本中对此也有所阐释:“遣者,去除之喻也。人能去
其情欲,内守元和,自然心神安静,心既安静,世欲岂能生焉?”
李道纯认为“遣欲之要”为“悠悠万事,不是空一以贯之,终归元物”,就是经文
所述之意:“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
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身心和万物,都被视作“空”,当然物欲即可摆脱。
《清静经》还认为只是遣欲,还不能真正做到清静,只有“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
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由此,修炼的“清静”,才是“真
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这样一种“清静”得道,实
际上就是追求一种身心精神的完全超脱,绝对自由的境界。既不为物累,也不为心累,
不为累而累,也不为不累而累。
有哪位大侠帮我奇解释一下这个佛语:心志若山显崇峻,情怀如水同清明。壮奇灵山多秀丽,清流烟波共氤氲。
第一句说,志向远大坚定,犹如巍峨的高山一样崇高壮伟。 第二句意思是,情操如同清澈的水流,洁净美好。 后面两句字面上是形容壮丽的景色,出自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原句是“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诗人当时是位望通显,人生得意的时候,因而笔下瀑布的景色,高远又多彩,一派的雍容华贵。 这里的两句稍有不同但是不同非常有限,主要是因为前句颔联里写的是水流不是瀑布,所以这里第四句就配合了一下,但是意境基本相同。 可以看出也是表达踌躇满志人生得意的感怀。 PS:还有哪里不清楚可以提出来。
四字佛语有哪些?
1、知足常乐
(1)知足常乐的读音zhī zú cháng lè,意思是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2)引证:《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译文:“天下有道,退马还田以耕种。天下无道,兵马驰骋于郊。祸患没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过失没比中敌人利诱之计更大的了。所以知识充足之足,才是恒常之足”。
孙子曰:“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2、风清月明
(1)风清月明的读音fēng qīng yuè míng,意思是微风清凉,月光明朗;形容夜景美好。
(2)注音:ㄈㄥ ㄑㄧㄥ ㄩㄝˋ ㄇㄧㄥˊ
(3)用法:作定语、补语;形容夜景。
(4)引证:明·刘基《横碧楼记》:“又闻柯亭有美竹,可为笛,风清月明,登楼一吹,可以来凤凰,惊蛰龙,真奇事也。”
译文:明·刘基《横碧楼记》:“又听说柯亭笛不可有好竹,可以做笛,月明风清之夜,登楼一吹,可以来凤凰,惊蛰龙,真是奇怪的事啊。”
3、相由心生
(1)相由心生的读音xiàng yóu xīn shēng,意思是一说意指内心所想影响对外在事物的看法,一说指人的外在相貌受内在心地或心境的影响。
(2)引证:《苏平仲文集》卷十一《悟真寺碑》:“心外无相,相由心生。”
4、乐天知命
(1)乐天知命的读音lè tiān zhī mìng,意思是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也指以乐观的状态面对困境,以睿智的胸怀通达人生。
(2)注音:ㄌㄜˋ ㄊㄧㄢ ㄓㄧ ㄇㄧㄥˋ
(3)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
(4)引证: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近来我在林下,倒常教他做几首诗,吟咏性情,要他知道乐天知命的道理,在我膝下承欢便了。”
5、回头是岸
(1)回头是岸的读音huí tóu shì àn,意思是指有罪的人只要回心转意,痛改前非,就能登上“彼岸”,获得超度。后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有出路。
(2)注音:ㄏㄨㄟˊ ㄊㄡˊ ㄕㄧˋ ㄢˋ
(3)引证: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只要他们认破迷津,那便回头是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足常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清月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相由心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乐天知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头是岸
佛语之问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64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