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己的烦恼自己解(佛说人的烦恼来自自身)

去掉烦恼,佛教如何解决?
佛教将断除烦恼的方法叫做修行。
修行,又叫禅修,
叫培育!
培育什么呢?
培育戒、定、慧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2.
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考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彻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佛教人有烦恼如何解决
问题一:请用佛教的观念解释一下人为什么有烦恼? 首先要知道是什么引发烦恼;我的利益、我的观点、我的习惯、我的爱好、、受到损害时的不安、恼火、憎恨、、。佛法教导人们一切事情的产生都有其原因----诸法从因生,可是大家也明白这个道理,就是遇到实际情况别不开。佛法进一步教导我们;当根与尘相遇时保持平等心(当然这是需要实修后才能做到),有了实际的修行,烦恼没有生存的空间,生活是平静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应该发生的,我只是个观察者、了知者、随顺者自在、安详、快乐!
问题二:佛教认为应该怎样断除所有烦恼? 烦恼为何义?何故欲消除?能扰乱其心,不得安乐住。发动诸恶业,令招感苦果。故一切佛子,应除灭烦恼。
「能扰乱其心,不得安乐住」,这就是烦恼这句话的义;就是有烦恼的时候,它使令我们的心动乱,不能够安乐地住,不能够住在安乐的境界里面,使令心里面不安乐、不自在。
问题三:发现有人以佛教名义给人洗脑怎么办 疑:对于诸真理常犹豫不决。历史记载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修道成佛,解脱生死,你却认为有烦恼怎么能够解脱生死呢?对此真理产生不信的心理,称为疑。此怀疑使我们不能接受真理,并非真理不可让人怀疑,而是我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存有怀疑之心,这是一种烦恼。比如我告诉你们我的俗姓是‘苏’,有人听了就相信,但有些人听了就会产生‘是不是姓苏啊?’此怀疑之心,就是他内心的一种烦恼。有再打个比方:‘美国太空人已登上月球。’有人听了就产生‘是不是真的呀?’他根本不想去寻找答案,不去了解,就直接产生怀疑,这种‘疑’的心理状态,就是烦恼。我们对某些事理,再还没有真正了解之前是可以持有怀疑的态度。当我们真正彻底明了后,就能接受、相信它,这种怀疑的态度佛法可接受。
问题四:如果一个人按照佛教的观点放下自己的所有烦恼会怎么样呢? 对!!!佛教提倡的“放下”,是放下错误思想观念,错误的言行,而绝对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更不是说抛弃一切应尽的责任!佛教的“放下”是修心,是指心里“放下”,心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而身体每时每刻要做事,要尽责任和义务,而且是不停地在做,为谁做?不为自己,为其他所有的人,因为,自己已经“放下”了。
感恩
阿弥陀佛
问题五:怎么用佛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烦恼、 修行必须事理圆融,修行人在学习理解佛法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会运用佛法的智慧来对治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由于无始以来积累下来的贪嗔痴烦恼习气种子的影响,只要还是习种性的修行人,都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很多的烦恼,往往还会生气甚至大发雷霆。为此,我将陆续收集一些善知识关于怎样运用佛法来对治现实中烦恼的开示。
一、善知识吕真观在其所著的《实证佛教导论》中讲到:
佛教在降服贪爱的时候首先是从观行入手的,通过观行得到事实真相而“厌离”。因为“无常故苦”。如若用意守丹田或者数息等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的话,不是佛教的正道。当你不修禅定的时候你的贪爱就会现起。
依据《大乘百法明门论》,有情的烦恼大致可以总结为六大类:贪、嗔、痴、慢、疑、恶见,须陀洹所断烦恼,只是六根本烦恼里的“恶见”烦恼,以及少部分的慢心、疑,而对于像贪、嗔、无明等俱生我见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没有来得及去修断,因为这些烦恼是二果乃至阿罗汉才能断尽的。如果面对欲界贪、嗔恨,乃至由五上分结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是会被其所引夺正念,所以有可能看到须陀洹他会生气,或者还表现出贪着某物等。但是须陀洹他能做到的是“明明白白的犯错”,且不会用凡夫我见替自己的身口意的过失做辩解,这是检查我见是否断干净的手段之一,如果我见没有断干净,因为观行不周遍导致知见有漏,那就说明还没有证得须陀洹,顶多只是须陀洹向罢了。
二、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瑜伽师地论》“二种渐次”时,讲到:“厌和离欲”
1.“厌”是什么?比方说,你看到好吃的东西,很想吃,其实这就是你贪爱的现起。那么喜欢这个好吃的东西的是什么呢?是你的六识,是你的六识起了那种喜欢的感觉,是你的六识心想要去尝尝看这个东西是什么滋味。这个时候可不是“厌”。
但是你知道了“诸行无常”的道理,这个好吃的东西也是无常,所以到时候一定会让你受苦。比如吃太多之后变得太胖,太胖之后又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者是因为你太喜欢吃,没得吃的时候就会觉得很不舒服。这都是无常给你造成的痛苦。无常的东西一定会造成痛苦,尽管这个道理你已经思维清楚了,可还是很想吃,为什么?因为你的心还没有得到解脱。
有的人可能会说,可以用修习禅定把这个贪爱的念头降伏。禅定当然可以降伏它,但要注意,《阿含经》不教你修意守丹田、数息,而是让你从“厌”开始,从讨厌这些无常的事物开始,而厌离又是从“无常故苦”的观行中来。所以说,佛教在降伏贪爱的时候,也是从观行入手,而不是从修习禅定入手。
如果你不做“无常故苦”的观行,只是用意守丹田或数息的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这不是正统的佛教修行方法。这样只能把它强行压抑住,但等你不修禅定的时候,贪爱还是会再现起,没有办法彻底断除。
所以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你要起厌离想,立刻观察这个东西到最后一定会让你受苦受罪,这样就能够“令诸烦恼不复现行”。当然这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至少要二果以上的人才有办法做到。初果人还是在追逐贪爱,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他不会记得“五阴是苦”,就算记得,也不会当一回事。
二果人才有办法把“五阴非我”的道理变成无间作意,可是他并没有“五阴是苦”的无间作意。贪爱现起的时候,如果不会引起重大烦恼,也不会构成犯戒的话,他还是会去受用。如果你拿一个很贵很好的苹果给他吃,他可能还会说:“哇,好好吃啊!真希望每天都能够吃得到。”他做这种希望也不算过分,因为这并没有犯五戒。事实上,大部分的修行人都还会这样。刚才是以贪吃为例,其实“财、色、名、食、睡”这五种主要的欲界贪爱,道理上都是一样的,大家要举一反三。
如果这个二果人想要把自己的贪爱断掉,贪爱生起的......
问题六:佛教中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行善,积德,相信人的好的一面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观受皆苦,人生充满着痛苦,既有生、老、病、死的身苦,也有无明、烦恼带来的心苦。正是因为有这些苦,才要学习佛法,据说佛法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的方法。
佛教认为人死亡可往见西方极乐世界,追求无生无死的境界。在佛教看来,长生、永生、不死,仍然在痛苦的轮回之中厂唯有无生,才能从生命的煎熬痛苦之中超 *** ,才是究竟常乐的清净生命。
佛家讲对境无心便可解脱自己的苦恼,我懂其中的意思,可要怎么做到呢?
对镜无心?泰山崩于眼前而不变色?需要一点一点的提高才能做到,这是修为的问题。没有一口吃个胖子的,也没有一步成仙的修炼之路。就是佛祖下世也要从凡人做起一步步走上去。
对于宗教这个问题,其实佛陀下世可不是为了成立什么宗教,佛祖在世也没说过自己是宗教吧。包括西方的神也一样啊,大家不可能在经书中找到神说自己创立了什么宗教。佛祖只认人心,不修心性的出家人,不见得就是佛祖的弟子,常人认为他是出家人,可他未必有佛祖护持。大家听说过不修道已在道中这句话吧,说的就是只要真修,心中敬畏神明,不论在身何处,出不出家都一样。
在有楼主啊,说发扬什么宗教,如果是为了发扬宗教,那发扬宗教的这个人一定是为名为利,是假善。只有真正的慈悲之人才会苦心帮人救度众生,虽然最后起到了扬善正恶的作用,但绝不是为了发扬什么宗教,他们是为了挽回不纯的人心。
如何从烦恼中解脱,佛教网
解脱分,佛教术语,指能为人带来解脱的善根,是三种善根之一,也是修行的位阶之一。杂集论十三卷五页云:又有四种顺解脱分。一者、依凭顺解脱分。二者、胜解顺解脱分。三者、爱乐顺解脱分。四者、趣证顺解脱分。从善法欲乃至为求解脱所有善根,皆名依凭顺解脱分。于彼相应教法所有胜解俱行善根,是名胜解顺解脱分。缘解脱境作意相续清净喜俱所有善根,是名爱乐顺解脱分。卽于此生决定发起顺决择分所有善根,是名趣证顺解脱分。随解脱分法具体做法:每一入座,也都包括前行、正行和后行三部分。前行也分为前行的前行和真正的前行两个阶段。其中前行的前行阶段,要擤好鼻涕,洗好脸,里里外外一切要办的事务必完成,总之要保证在入座期间不需要中断打坐而往外跑。随后,坐在床上身心放松,稍加休息,接着立下誓言:我这一座期间,纵然是大恩大德的父亲来到,我也绝不中断入座而随着迷乱所转。指甲掐着肉 发下坚定誓言:“宁死也不舍弃此誓愿!”1、身的要点:作毗卢七法,也就是双足金刚跏趺,双手结定印,脊背好像铜钱般挺直,臂膀放松舒展,颈部稍稍向前屈舌抵上颚后面的小坑,眼睛垂视鼻尖。2、语的要点:排除垢气,左右鼻孔轮番排三次,同时排三次,共排九次;或者,右鼻孔排一次,左鼻孔排一次,同时排一次,共三次;或者,左右鼻孔同时排三次。以上三种除垢气法,做任何一种都可以。具体做法:左手握金刚拳,压在大腿根儿上(即腹股沟的位置),右手以三股金刚印按住右鼻孔,从左鼻孔缓缓向内吸气,囤积在脐下,观想自己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所积累的业、烦恼、罪障、破誓言、修行中出现昏愦、沉陷、迷茫错误这一切都变成黑气,向外排散,呼气时就像青稞粒一样,从小扩大,末了一下全然排出,这与洗涤器皿相仿。3、心的要点:(1)、发菩提心——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而修行。修行时务必要观察自己的发心,排除恶心、世间善心等不良心态,真正生起菩提心。抛弃希求消除今生疾病等的救畏发心,牟取利养赞叹的善愿发心。调整无记的发心。断除小士道、中士道的发心。必须真正生起大士道的清净发心,也就是在心里思维:为了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圆满佛果,我才观修暇满难得。(2)、接着祈祷上师:在自己的头顶上清清楚楚明观,十万瓣白色莲花的红黄色花蕊上,狮子座层层叠放的柔软绫罗垫上,自己的根本上师身穿出家法衣或者咒师装束,怀着“上师是佛”等五种了知 ,在上师面前一心一意祈祷:“十方诸佛菩萨的智慧总集根本上师如意宝您,请一定要垂念我、加持我!让佛法融入我的心,遣除所有的迷乱分别,让我修行圆满成功,最终获得无上证悟。”在修暇满难得时,祈祷“愿上师您相续中暇满难得的境界,在我相续中生起来”;以无比的恭敬心不断祈祷,同时念7遍或21遍等祈祷文,满怀感恩戴德的敬信之心深情祈祷,结果上师化光融入自身,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浑然成为一体,处在这种状态中,不跟随过去的分别念,不迎接未来的分别念,也不持续现在的分别念,尽可能入定安住。这以上是入座的前行。
佛教怎样解决烦恼讲座
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中山大学演讲
一、结合中大校训,阐明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今天我很荣幸来到这里,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一手创办的,他还亲笔题写了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个理念来自于《中庸》。这治学的五个步骤,与我们藏传佛教的闻、思、修,完全可以对应。
记得我讲《弟子规》时也提到过,“博学”就是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广闻博学,否则,不能全面掌握它的精要。这相当于藏传佛教中的“闻”,即要先依止具德相、有学问的善知识,然后在他面前广泛听法,以免自己盲修瞎炼。
“审问”,是指闻法之后,对不懂的地方详细询问,以断除疑惑。像我们藏传佛教,历来就非常重视辩论,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可将自己的怀疑、不解遣荡无余。接着要“慎思”,对这个道理反复推敲;然后是“明辨”,明确地分辨孰真孰假、孰取孰舍。这三点,相当于闻思修中的“思”。
最后,只懂了道理还不够,还要将其付诸于实践,而不是一种空谈,这叫做“笃行”,相当于“修”。
所以,藏传佛教的闻、思、修,与中大的校训完全一致,只不过是世间、出世间的侧面不同而已。大家对任何一个真理,都要先了解,再思维,最后落到实处。
今天我讲的“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实际上也包括了这几方面的内容。消除烦恼的“理论”属于闻、思所摄,“方法”则为修行的范畴。大家通过今天的交流,希望以后能将闻思修这三者结合起来,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现在很多大学生,从六七岁上小学开始,学了二十几年,结果许多知识在生活中却用不上,这是相当可惜的。我认为,知识学了一定要会用,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或者换一张文凭就够了,而应当结合它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检验,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基督教与佛教之间的渊源
孙中山先生,生平对佛教相当推崇,跟许多高僧大德也素有来往——不知道在座的知识分子能否理解,但我作为一个佛教徒,不但关心社会,同时也关心历史人物对佛教的看法。比如,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太虚大师在南京组织了“佛教协进会”。后来他们两人见面时,孙中山先生对太虚大师的佛教改革运动赞叹不已。
还有,孙中山先生跟虚云老和尚有过一番对话,我以前看过冯冯写的《空虚的云》,是介绍虚老事迹的一本书。书中就讲了,孙中山先生觉得,基督教与佛教在精神上是很接近的。虚云老和尚告诉他,佛教与基督教本是同源,耶稣18岁以后曾往印度研究佛教,跟马鸣菩萨的弟子学过法。在印度呆了十几年后,才经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传教济世。这段经历,在耶稣首徒大彼得写的《水上门徒行传》中有记载,可惜此书在一千多年前为教廷所禁,以至于并没有公开流传。
孙中山先生听后极有兴趣,问哪里可以找到此书。虚云老和尚回答:“听外国人说,此书仍有少数留存于教廷图书馆与大英图书馆等处。”孙中山先生说:“下次我若去伦敦,可得好好找出来读一读。这本书若再出世,相信对两教的团结合作必有很大贡献,就是对世界和平也会有贡献!”
此外,虚云老和尚在跟蒋介石的对话中,还说过:基督教的天堂极乐,实际上就是佛教的极乐世界。
这种说法,基督教的有些人不一定承认,但从历史来看,这确实值得人们探索。像虚云老和尚这样的大德,没有确凿依据的语言,不可能随便讲出来。
而且,北京大学的季羡林教授,在一篇文章中也说:佛教未来的弥勒佛,与基督教的救世主弥赛亚是同一个。他认为,弥勒与弥赛亚都被称为未来的救世主,名字的发音非常相似,而且弥赛亚被视为慈悲的象征,弥勒也叫慈氏,是慈悲的意思……他还列举了其他方面的很多证据。既然两教的未来救世主是一个,那认为佛教与基督教之间素有因缘,这应该也没什么大的矛盾。
另外,德国学者凯斯顿(Holger Kersten)在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研究考察十多年后,1983年出版过《耶稣在印度》一书,后来还拍成电影。里面也讲了,耶稣在12岁前往印度学佛,10年后返回故乡以色列。
俄国历史学家诺托维奇早在1894年,也曾于研究著作中表示,他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一所寺院里,亲自读到两卷西藏经书,记载了耶稣在14岁时因为逃婚,随同商人来到印度地区,在此学习6年。后以种种原因,辗转到尼泊尔,继续学习佛法6年。
有些历史还说,耶稣之所以开创基督教,是因为他觉得释迦牟尼佛的教义相当甚深,直接传给世人的话,他们一下子很难接受,于是就以特别浅显、不违佛陀教义的博爱精神,作为弘法的立足点,让世人普遍奉行。
无独有偶的是,基督教四位圣徒所写、被教廷视为正统的四大福音书中,耶稣从12岁到30岁之间的事迹,竟然不约而同完全是空白。之所以这段经历全部被删除,有人猜测是教廷不愿承认耶稣与佛教有关,否则,就会有损基督教的权威地位。
其实,基督教的《圣经》,也并不是耶稣本人所造,而是以四大福音书为基础,由不同时代的40多位作者,经1600多年的时间编辑而成。所以,在某些方面,大家还是值得思考。
当然,我今天讲这些,并不是想证明什么,只不过刚才提到孙中山与虚云老和尚,就想起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其实,好的宗教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利益人类、利益众生,除了行善利他以外,绝对不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安。如今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十分兴盛,上至国家总统,下至平民百姓,90%以上的人都信奉基督,这对他们行为等各方面,起到的约束作用不可思议。试想,假如没有基督教的导人向善,大多数人都唯利是图,只盯着眼前利益不放,那人类的道德肯定越来越下滑,整个世界也会动荡不安。所以,人类应当向真善美的方面发展,倘若抛弃了宗教的道德约束、古代的优良传统,到了最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当今物质发展得实在太快,十几年前有一辆车的人,现在已经有了两辆;过去很多人住的是平房,如今都搬进了高楼大厦。然而人们的内心,并没有因为物质的高速发展,感到真正的安宁和快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道德观念没有相应提升。
要知道,发展,不仅仅指物质上的发展。当物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有些人来说,钱财就成了一堆数字,而不是快乐的源泉,甚至会随着财富越来越多,自己的幸福感越来越少。所以,外在的物质财富,并不能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一个人的价值观如果出了问题,忙忙碌碌了一辈子,结果也不会得到幸福。
那么,我们有了钱以后,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呢?应当用它去帮助别人,行善积德。现在不少人有财力、有权力、有能力,但从来也不做善事、关心身边的人,这样的话,这些钱有了也跟没有一样,体现不出来它的真实价值。
当然,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没有这么多钱,但即便如此,你至少也应有一颗善心。昨天比尔•盖茨在北大演讲时,有同学就问:“大学生有热情,但能力有限,可以为慈善事业做些什么?”当时他就回答:“并不是人人非要用钱来做慈善,但一定要有做善事的理念。只要你有了这颗心,多多少少都会有这个能力。”
这些问题,大家需要好好思考。其实我讲一堂课,也讲不了很多内容,只不过是抛砖引玉,给你们一个提示罢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65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