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说死亡并不可怕(佛讲死亡)

学佛百科2023-03-19230

我有一事相求,我不怕永远的死去(那是灭苦,极乐),但怕入轮回,轮

你好,我看到你写的这一整段,有很多问题、角度都是混乱的,我跟你先梳理一下:

第一句话“我不怕永远的死去(那是灭苦,极乐),但怕入轮回,轮回又没记忆,又是另一期念头组成的思想及业报身”

首先,你把死去理解错了,轮回就是死去-出生-死去又出生,而死去不是灭苦,极乐,因为在没有了知心的本性之前,不管你是轮回成一个帝王、还是轮回成一个女人或者是一只家犬、或者轮回到地狱里,这个过程中一直轮回,心一直被贪嗔痴蒙障,并且从来不知道自己心是可以认识本性、光明的。那么是不会有“极乐”出现的,灭苦就就更谈不上了,轮回中是必然存在这三苦“苦苦、坏苦、行苦”(佛经中有说这三苦)

其次,你说的“轮回又没记忆”这个是有误区的,轮回中一直流转的是我们的一个心识,这个心识里面具体分析你可以去研究佛教八大宗派里面的“唯识宗”,里面很详细说了心的功能,其中阿赖耶识是有储存功能的,你可能十辈子之前做过的善事,这个储存在我们的心里面,因缘到了,这辈子你会突然有个明显的福报,或者遇到贵人等等。因此因果不虚这个是存在的,不是没有记忆,记忆相对于大脑而说,当然轮回成不懂的身躯了肯定没有了记忆,但是心的功能一直记得。所以要守护好自己的好的念头,因为心会被熏习,时间一到就会投射。

打个比方,你某一世遇到了你的爱人,可能那一世你是个男的,她是女的。心识记录了所有的过程,包括你特别贪爱执着她的心情。那一世分开了,流转,可能过了5个大劫,你们再次相遇了,难得你们都是再轮回成人身。遇到的时候是在一个书店,一个碰巧的事情你们就搭上话了,而且特别投机,然后你就觉得这个人特别让你难忘,对方说的话你也特别觉得好听、有道理等等(这样是为什么同一句话不同人说效果不同、自己听的感觉也不同),那么这一世遇到这个人是偶然么?不是,是心的功能会记录有些人跟你有缘,有些事情你特别记得。这就是所谓的缘分,也是因果轮回。

“另一期念头组成的思想及业报身”这个因果很复杂,需要系统修学佛法,才能分析出中间的逻辑关系。但总体而言,我们应该去惧怕死亡,因为从死的时候,心识脱离身体四大地水火风,是很痛苦的,生前没有修行训练这颗心,你没办法控制自己一个如梦幻的场景出现,你就嗔恨了,念头马上朝下走,就堕地狱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死亡无常,修行不够,这个时候是应该惧怕死亡,要赶紧修行,训练心性。但是从宏观的角度以及佛教教我们证悟解拖的角度来说,死亡并不可怕。比方说你有了蹦极的绳子绑着你,你就算多高跳下去,你也知道会有安全措施把你拖上来。但是有个佛法知识放在你跟前,就好比这个绳子,你知道这个绳子,但是你不用来系在自己身上,那很容易掉下去,就真的掉下去了,止于掉到底下是不是有棵树接着还是掉在水泥地上,这些都靠你以前的心识储存的善行恶行而定了。

再说你写的“莫非开悟证悟法身(那只不过知道众生共用一知见,但知见虽同但因妄想分别各不同)后能自己和自己演戏一世世保持下去?不能的啊,一转世思想不同对镜又迷了。”

不是众生公用一个知见,你这里面有个立场是误区,有个我和众生的主体在这里放,然后有个“知见”被我们所“共用”这样的见解去理解所谓的证悟,是有问题的,具体你可以看宗萨仁波切的一本书《佛教的见地与修行》非常详细的说明,

证悟的状态不是我们现在这个层次能完全体会的,要亲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是有个相似的比方,是佛陀包括很多大德都会子啊讲法的时候用的比喻,比如说你做梦,你在梦里感觉一头猪向你冲过来,你觉得很真实,很害怕,但是其实梦里面猪的肠子内脏,你是看不到的,可你梦里面觉得猪是个真实的猪。

当你梦醒了,你发现猪也不在,你的恐惧也不在了。我们醒来的感觉,就是证悟照见万法本性的那一刻。如果你能带着这样的觉知在梦里,你知道梦里是“如梦如幻”,你快乐,你也不会完全执着快乐,你不开心,但是你也知道不开心也是梦境。这时候你在梦里行走自在,你面对痛苦的人,你真的会发慈爱的悲心,因为只有你醒来,但是你可以很自在的去面对他们。

度化他们。但不是演戏。当然很多大成就者,或者菩萨乘愿再来,是可以演戏给我们看,来度化我们的。说我们每个人爱听的话来引导我们。。。

“念佛到底是置心一处气通中脉花开见性证法身的方便法(如果是这样,远不如三际托空快速,而且老年人因精气不够故不可能通中脉见性悟无生了,但又有一些老年人因病要死,没念几天就往生,莫非这是再打妄语?),还是全靠佛力不需通中脉的他力法(如果是这样,为何往生者头顶发热,那是中脉通证法身的特征之一)。”

念佛这里我们先主要以念阿弥陀佛为主的净土来说吧,因为阿弥陀佛发过大愿,TA是有愿力的,而我们凡夫自己念,就相当于两块磁铁,一边是阿弥陀佛的强大愿力,一边是我们自己众生念佛的信愿力,两者一相应,就可以马上往生。

老年人为什么也有机会往生?不是你说的精气不够什么中脉等等的,古往今来是很多真实案例,小孩老人动物都能往生极乐的。这里面不是我瞎说,你可以翻阅读诵大乘经典《佛说阿弥陀经》、还有《无量寿经》里面的阿弥陀佛的介绍以及TA发的48个大愿,里面有专门说道什么样的人能往生,基本是所有众生!

其次最详细的就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释》里面专门说到“三辈往生”里面分了九品类型的人都可以往生,而且没有说道需要“中脉”,心是最重要的一种,你的心完全达到那种信心和愿力,你就算是偏瘫、没有了四肢,心识还在躯体里, 都能马上往生。还是建议你看经书吧,有善导大师的解释和很多净土宗的大德的书,都详细说明。

至于临终者头顶发热,这有区别,发热的不一定就是去了极乐世界,有可能只是去了六道当中的天道这些善道的地方,去天道不等于解拖,其实还是在轮回。只有去了极乐世界,就是真的大半只脚解拖了。

再打个比方,阿弥陀佛其实是个校长,他发愿要建一个大学,能从他这里毕业的人,拿到的毕业证就是“成佛”了。阿弥陀佛48大愿里面写有个叫不退转,就是进了这个校门(西方极乐世界),你连退学、劝退都不存在,你进去了就进去了。特别保障。里面环境好吃住不愁,而且能亲眼见到西方三圣,TA们都在无碍自在的讲法。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天份没那么好的(就是根基差的)可能毕业要花10来年,根基特别上等的,可能没几天就马上成佛了。而且还能在这个大学里面规划自己的刹土,你成佛了要有自己的世界,再度化不同的众生,都是很方便的。那个自在的状态,只有去学习,观修才能微有体会。

好了不知不觉说了那么多,太长了,希望能解答你的疑惑。

生而自由,死而无畏

      花开过,悄然无声,蝉声在夏未静谥;生命是蜿蜒离奇。谁说生命不似花开却又无声落下,但又似蝉叫让夏彻夜喧哗,那生命就是涟漪,边靠近,边消失。生命是不断的离开,不断的有人到达,那些无声的告别,隐没在回忆里,去时间的尽头,在瞬间里永恒。我们每个人都似花要在生命中生存,但终究要落下而死亡。

      但我们仍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可怕的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缓慢地死去,权力、地位,才智都抵抗不了这种折磨。所以世上无数人都想要长生不老,所以不敢面对死亡,不敢面对死神,才是愚昧无知和懦弱的表现。

      也许死亡并不可怕。佛教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形式消失。也许佛说的死其实没有死,因为依旧在轮 回中是有道理的,毕竟生死相续不断轮回便是生命的本质。每一天都会有新生命的诞生,这也许便是死后的生,但新生命从出生便要一直奔向死亡。死是意味着一个阶段的结束,一种状态的结束,但必然也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另一种状态的开始。

      人生就是一个灿烂的,疼痛的漩涡,每个人都是一个圆,在原地打转,从不会停下,明天的你我又是一个全新的。所以说虽然我们没有经历又必然要经历死亡,孤独、人生的虚无,那我们不如从今天起拥有无拘无束的自由,去感受灵魂的丰富和美好。眼见颜色,耳闻声音,容许自然界万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在这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寻出趣味,夺得乐趣,真正的去敬畏生命,享受生命。或许这样之后,你便也不会再畏惧死亡,只是也会享受死亡前生的那个过程罢了。

      这么想来,人为自己活着,自然要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一个普通人会活得疲惫而惶恐,一个疲惫而惶恐的人自然会负担不了勇于追求的自由。所以自然会变得失落,挫败充满空虚,无止境的虚无又和死亡有何区别?生命的悲剧不在于美丽的事物过早衰亡,而在于它们变得苍老和鄙俗。我们需要反复雕琢,长久以盛开的姿态,在自己的生命中,将裁量生活的权利牢牢地攥在手心,让自己的灵魂充盈、丰富、美好。

      是风,是露,是星星,是繁花,是朝朝暮暮。每一次尝试,每一次经历,每一种情绪慢慢加工和吸收后,恰如其分地构建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里,我们饱满,沸腾,也喑哑,沉默,但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

        就算夏天逝去了,也要记得花也曾开过,生命像一道星光划过,才让我们清楚感知自己在这世界存在着,朝着自由的方向勇敢直前,感受灵魂的丰富和美好,为自己誓死效忠。

佛家是如何理解生死的?

    “有生必有死,人应惧生,不应惧死。无生即无死,究竟解脱。”

      后唐保福禅师将要辞世示寂时,向大众说道:“我近来气力不继,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门徒弟子们听后,有的说:“师父法体仍很健康。”有的说:“弟子们仍需师父指导。”还有的说:“要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种种劝慰不一。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保福禅师用非常安详的风度,非常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么样才好呢?”这个弟子毫不考虑地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言毕,保福禅师圆寂。

        在一般世人看来,生之可喜,死之可悲,好生恶死是凡庸的事情;但在悟道者的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不生不灭”是禅者的妙语。

        《心经》有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句话是说: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消失;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消失。

        佛家境界的老死是无自性空,老死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假相,梦幻泡影,因此佛家不灭除生死,也不厌离生死,在生死中通达生死,在生死中超越生死。所以说,佛道是不离生死而又超越生死的。直面生死的时候,领悟这般道理的人就多了份常人难有的洒脱和自在。

        不少禅者都说生死两者与他们不相干。如棕衍禅师曰:“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道楷禅师示寂时更说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禅者生死,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总之,生不贪求,死不畏惧,禅者视生死均为平常。

        佛经说每个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沉重的躯壳;临死时,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好比乌龟脱壳之被撕裂、被锉刮一样痛苦。大多数的人都惧怕谈到死亡,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面对这样的程序。

      在藏语中,“身体”一词的意思是“留下来的东西”,就像行李一样。每次西藏人在说这个词的时候,就提醒自己,自己只是旅客而已,暂时住在此生和此身。因此西藏人并不以全部时间改善外在环境,让心分散。如果他们够吃、够穿、有屋住,就满足了。

        在佛教里面,死亡是自然净化的一部分。死亡不会令人沮丧,也不会令人兴奋,它只是生命的终结,就像生命开始一样,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生命的事实。人们害怕死亡,是因为被各种各样的感觉所迷惑。

一位比丘问佛陀:“生与死孰苦孰乐?”佛说:“有生命就会有死亡,美好的事物也会变坏,变化不已是宇宙的真理。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妄念,从而得到永恒的喜乐。”

        如何面对死亡?这是佛经带给人们的恒久思考,也是人们最想从佛道中得到的人生指导。世人眼中的死亡是面目可憎的,它让人不寒而栗;佛道中的死是一幅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静谧画面。

        死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是人生中许许多多普通事中的一件,就像喝茶、吃饭、说话一样平常。所以,面对死亡时,不必哀伤,也无须欣喜,要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它。

死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经验的。但随着观念的进步,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规划死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有尊严地离去,也是热爱生命的一种方式。那么佛教关于“死亡”的态度和观点又会带给我们哪些启发呢?愿大家能够从中获得直面死亡的勇气,更能开启善待死亡的智慧和慈悲。

生可以说是一个结果,利用这个结果,正好可以为死亡做准备。当我们死亡之后,世界上任何财产、名利都带不走,真正可以带走的,是我们的慈悲心、智能心和功德。因此,不必担心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看看自己现在有没有“储蓄”是真的。利用现在的生命好好养精蓄锐,在这个世界上多做些功德,多带一些好的业报到来生,就不必害怕死亡了。这就像我们在乡下多赚一点钱,再到都市来做义工,这不是很好吗?

        人生有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之不易,死更艰难。为了生存,种种努力奋斗,种种勤劳辛苦,读书求学,谈情说爱,生育儿女,负责家计,上要孝敬老人,下要抚育幼小,还要负责多少社会的责任。除此之外,身体上的疲劳,心灵上的烦恼压力,外境的是非委屈,都感到生之艰难。

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但是有的人得享高寿,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自然寿终正寝,称为善终,这是最好的结果;但是也有的人正当青壮年的时候,意气风发,亟思有一番作为,却在这个时候医生宣布得了不治之症,结果因病撒手人寰,真是情何以堪!

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迟速有别、种类各异。显贵如秦始皇,虽然可以拥有世间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无法获得长生;高龄如彭祖,纵有八百岁的寿命,从宇宙大化来看,也不过如蜉蝣之朝生暮死。

宇宙含灵,乃至一切众生,有生必有死,只是死亡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

经上将之归纳成四大种类:

一、寿尽而死

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抔,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意思是说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二、福尽而死

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土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意外而死

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以至于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四、自如而死

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缘法量的圆满和合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钳制。

因为生死是人生两大问题,所以佛教喊出“了生脱死”的口号。但是追究起来,了生脱死并不是真的不死,而是在生死中有信仰的力量可以处理生死。例如:满足、忍耐、明理、淡泊,这都能减少生的压力;再如对未来生命的憧憬,对求生净土的希望,对善因善缘得使来生更好的果报之深信,都能让我们对死亡有一些超脱的认知。

人要做自己的医生,平常多运动,饮食要节制,生活要正常,情绪要平和等,都能有益健康。总之,十大死因虽然可怕,如果求生意志强烈的人,注意信仰、道德的生活,平时多运动,常保心情的愉快,各种死因也并非不能改善的呀!

      坦然面对痛苦与死亡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讲过一个故事:1976年,第二世敦珠法王在纽约时,有位身患绝症的美国妇女前去拜见。她一见到法王就开始哭诉:“我只能再活几个月了,您能帮助我吗?我快要死了。”法王慈悲地笑了起来,平静地告诉她:“不仅是你,我们大家都正在等死,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听了这几句话,她的焦虑当下消失。随后她皈依了佛门,用佛法来调整心态,最后不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为全心投入修行,奇迹般地获得了痊愈。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这是人生最大的课题。很多人就算不想死,平时谈都不敢谈,但到了最后也必然要面对。倘若你能学习佛法,提前对生死、轮回有了解和准备,那么,有时候勇气会变成力量,让你不被任何痛苦打倒。

      有白昼就必定有黑夜,所以就必须要为黑夜的到来作准备;有夏天的暑热就一定会有冬天的寒冷,所以就一定要为冬天的寒冷作准备。

这两个常识告诉我们一桩事情,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存就是生,那么我们一定要为死亡作准备。就如同我们为黑夜、为寒冷作准备一样。

有一个更重要的准备,我们怎么去为死亡做准备?我下辈子要到什么地方去?对死亡做准备就是修福、修慧、求生净土!

修福修慧是我们增上往生的资粮,来庄严净土信愿称名。如果我们接纳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给我们的承诺保证,我们信愿念佛乃至十声都能往生,要作好这样的准备,我们才能得心安,得快乐。

所以通过修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是对我们这一期的生命做准备。

      佛教认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一般人很容易误解这是在散播悲观主义。事实上,在佛教的观念中,身体上生老病死的变化,只不过是假相而已,学习并实践超越这些假相的方法,才是佛教教义的重心所在。

释迦牟尼之所以能够成佛,是因为他观察、体会到,所有人都无法超越生老病死。有生必定有死,生与死是一体的两个段落,开始的时候是生,结束的时候是死。而且只要有生命,就一定会老,生命的过程就是一连串老化的现象。老化的同时,还会产生许多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直到最后死亡,谁都不能够避免。

我们要知道,死亡本身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死后还有另一个新的未来在等待着。就像白天工作太累,晚上非睡觉不可一样,补充睡眠以后,第二天早上起床,又是崭新的一天。死亡只是一个轮回,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

        对死亡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未知”产生恐惧,但许多人得以最终克服恐惧,是他们“已知”,“已知”的基础除了是对死亡这个自然现象的理解外,他们的信仰也指引着他们摆脱恐惧,比如佛教。

■ 如何面对死亡?

首先我们就应该对死亡有所准备。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是没有办法分割的,出生时,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生与死息息相关。每个人从知道有生命的事实那一天开始,就要有面对死亡来临的心理准备。

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感情是无常的,家庭也是无常的,每一个人都终将离开人世。如果平时就有这种心理准备,面对亲友的死亡,即便会有一些伤心,但应该不会特别伤心。因为你知道真相如此,生命不可能永恒不变。每个人都会死,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律。一旦我们对此产生了相当清晰的认知,不仅不会痛苦到难以自拔,而且会非常淡定。

■ 众生死亡千差万别,佛教归为四大种类:

即寿尽而死,福尽而死,意外而死,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最后一种“自如而死”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缘法量的圆满和合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钳制。

■ 那么对于佛弟子来说,要如何才能善终,活得长寿富贵 ?

一是知道“人皆有死”的观念。要正确认识死亡,不恐惧死亡。

二是要有“向死而生”的努力。人终有一死,但不是叫你浑浑噩噩度日,想着终有一天会死亡,就什么都不干。而是叫你活在当下,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活着的每一天,认认真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刻苦修学佛法,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三是要有“行善布施”的德行。我们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还债,报恩的。所以要懂得利用一切有效时间,修福积德,这样当临终就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为什么说死亡并不可怕?

为什么嬴政朱厚熜那么怕死而西方帝王好像没干过什么出格的事。那是因为信仰的宗教不同,以及宗教背后的理论体系不同。秦始皇有没有宗教信仰我就没考证过了,但是老朱同志是铁杆的道教粉,而道教是主修今世的,最高追求是长生不老、羽化升仙,而佛教基督教是来世论,提倡的是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亦或是投胎重来。所谓“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无论宗教理论有多么千差万别,其核心有一条是不变的,就是要么你就不会死,要么你死后组织还会给你安排职务的,总之不是死了就玩儿完了。这个原则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从经济学市场供需理论来讲,它恰好满足了市场上一份特殊而又分量强大的需求:怕死。  我认为宗教的产生的本源是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在古代,未知又分对于自然力量的不解以及对于死后通往何方的迷茫。随着科学的进步,曾经哪些神秘的自然力量被科学一个一个KO了,既然如此为何宗教依然盛行呢?而且越是发达的国家宗教普及率越高呢?那是因为死后的未知还是没有被完美的解释,或者换种说法是,人们没法接受科学对于死亡的解释。脑细胞死了?心脏跳动停止?器官衰竭?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人们陷入了题主这般深思中,时而彻夜难眠,时而惊恐万分,时而泪牛满面,时而郁郁寡欢。这种情况是大家都会遇到的,本人在某个阶段也开始意识到了死亡这个话题,以至于彻夜沉思死后究竟会如何,精神还会不会存在,如果不会存在,那之前的人生只是暂时的,是不是从死亡那一刻就陷入了无尽的黑暗而永远无法重归光明?这些问题对于还年轻的我们来说的确有些无法承受了,所以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像小崔一样抑郁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67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