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人生态度之三修学思考(佛学三级修学)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分享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二,导师从两方面来开示:
一.消极与积极,积极和消极代表着我们的人生对世间的一种认识,同时蕴含着我们对人生和对世间的一种态度,消极简单的说就是不求进取,不努力不作为,就是你的行为,在做这件事情上停止了,不往前走就是消极的表现,相对来说积极进取,有为努力,就是积极的表现,一般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在为人处事的态度上引起了误解,实际上是错误的,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不断鼓动消费,追求享乐,吃喝玩乐,追求地位,名利,而出家人为了弘法,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名利地位,与世无争,追求的是一种简单朴素,素食独生的生活,佛教徒的人生目标是四弘誓愿,理想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传承智慧文化,寻求解脱,觉醒,所以说出家人是积极的。
二.悲观与乐观,导师讲佛法即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的,所谓悲观简单的说,就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对照现实人生,财富,地位,名利,只看到这些东西的虚幻,同时也看到生命的短暂引发了悲观的情绪,如果在人生事事顺利,把世界看得很真实,就比较容易产生乐观,就会积极追求和进取,而佛教是中观的,出家人放弃了名利地位的追求,看到生命存在困扰过患,迷惑和觉醒,也看到生命内涵蕴藏着自我拯救的能力,在智慧的观照下,如理观察,如理思维,正确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光明和阴暗面,通过如实正见建立一种中观的智慧。
心得,通过《佛教徒的人生》一二,了解了佛教徒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不是悲观的而是乐观的,让我们认识了对佛教徒的误解,积极中观的重新审视和理解佛教,在现实生活中如实的接纳一切,从迷惑中走向觉醒,学佛过程中它蕴含着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慈悲,开发我们生命内在的正向力量,面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心魔,开发生命内在的这种正向力量,如实关照自己的内心,安住在三级书院精进修学,利益一切众生,走向生命的解脱和觉醒。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出世还是入世,无情还是多情,随缘还是进取
转自:济群法师
第六,出世还是入世
关于这个问题,导师从何为世界谈起,分析了一般人对世界主要有贪著和厌离两种情绪,并对比了各种宗教对世界的认识。
针对社会上认为佛教厌世的误解,导师从出家制度、出家原因等方面进行剖析,指出这一看法的片面性。因为佛教强调的出离心不同于厌世,其目标是追求解脱。厌世是消极、被动的,而出离心是积极、主动的,是以佛法智慧看透生命真相后的选择,之后还要精进修行。尤其是大乘佛法,要对一切众生心生慈悲。既要通达有为法的虚幻,培养超然心态;又要以慈悲心积极利他,广修善行。所以,佛教既有出世的超然,又有慈悲的情怀。
第七,无情还是多情
导师通过何为“情”、佛教所说的“有情”,以及佛教怎么看待情爱,指出众生在轮回中为无明所缚,爱结所系,流转生死,恒受苦恼。必须超越烦恼我执,才能成就慈悲大爱。针对出家是否无情,导师指出:世俗情感是染污的,以无明、贪著、我执为基础,是造成生死轮回之因。而在智慧认识的基础上,来自信仰和恭敬的情感是没有染污的。作为佛弟子,我们要像佛菩萨那样,以慈悲关爱一切众生,所谓“多情乃佛心”。
第八,随缘还是进取
导师指出,“随缘”和佛教对因缘因果的认识有关。随缘不是“随我”,也不是被动无奈的“随便”,而是审时度势,看清各种因缘后做出的智慧选择。随缘才能更好地进取,二者相辅相成。在世间做任何事都要有随缘的智慧,才能目标清晰,方法正确。用缘起智慧看世界,看人生,既可成就世间事业,也可认识生命真相,证得空性智慧,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完)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三)
出世还是入世?无情还是多情?随缘还是进取?
我的理解是,出世即是放下执著,摆脱无明烦恼,成就空性智慧;入世即是发菩提心,通过利他无我,成就慈悲,成就空性智慧。所以出世和入世是殊途同归,内外兼修,最终走出轮回的牢狱。
我们通过法义的学习,定课的学习,了知因缘因果,了知无常无我,就是一种出世的修行,就是一种清洗历劫尘世的污垢的过程。然后我们也要入世,经历种种磨难,挫折,烦恼,检验自己的智慧,通过帮助他人,理解他人,接纳他人,慈悲助人,拓宽我们的心胸,打开我们的视野,开放我们的格局。
道理上, 我似乎明白了一点,但是我常常还是非常惧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种种无常,我希望把幸福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里,我希望我的孩子幸福成功,希望我的家庭平安康宁。因为这份惧怕,让我不时想控制身边的每一个人,希望他们能够像我一样学习佛法智慧,一丝一毫不能违背。动不动我就想说教一番,可是事与愿违,我得到的是逆反和疏远,带给我更多的是失望,无奈和无力感。我常常感觉,明明看到前面是悬崖,可是我的亲人们都在奋不顾身的往悬崖前行,我批评和指责,都无济于事。
这时候我只好无奈的说随缘吧!人各有命,有各自的因缘,我一介凡夫,何德何能改变他人?我以为这就是随缘!又错了!这不是随缘!这是没有智慧的失控,是我对佛法的错解和误解。方法错了,往往弄巧成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圈,以自己的方式活着,都不想被人控制,被人控制意味着跳出舒适圈,除非她自己愿意,否则没有人能够叫醒装睡的人。我虽然在努力,似乎也在进取,可是我缺少智慧。我的随缘是愚痴者的无奈。走着走着就迷了,总想改变他人,却忘了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别人,而不是说教。我自己德行不足,却期望家人,德行圆满,还以为自己在修行。
有时候我们也会特别沮丧,这世间那么多好人,我怎么就没有遇到?我怎么那么倒霉?我们也会特别向往电视剧中那些,美好的爱情和情感。可是我们忘了真正的美好爱情,美好的情感,是遇见美好的自己!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美好的人,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慈悲的人,是一个无我利他的人,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被我们温暖,被我们感化,身边的人就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好了一个我就好了一个世界。这句话我听到至少十年了,可是我只是把它当作一句好话,听完就完了,没有去践行过。通过本课的学习,当我学会放下控制的时候,我明显的感觉到身边的人不那么排斥我,变得温和了,当我慢慢改变的时候,世界也在慢慢的改变。
多情乃佛心!让我们学会着满怀深情和温暖的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 重要的话再说一遍:好了一个我就好了一个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68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