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讲心在哪里(佛家讲的心到底在哪里)

佛说的心是什么
心指无形的精神作用,大乘佛教认为心具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叫做八识心田。
佛教 的心指什么?
佛教的心指的是生起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质。心它包含了整个宇宙,整个所有维次空间所有的一切可见的或是不可见的一切的一切的统称!这就是为什么说:
一切唯心造。
你可以理解为,心,就是指你的意识。思想。自我意识等(这是凡夫的境界,也是最低的境界)
比如说你的心
透过眼根(就是眼睛),看见了一个美女,那么你的心又会跑到意根(思维)从而产生各种分别意识,心总是在六根对六尘的境界中打转。
心的本身是没有任何形态的,但是一切的形态又是心的倒影。心即是一切,也是一切都不是。
心是因为有了分别,执着和妄想,才会产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娑婆世界。。
心这种层次是语言文字无法圆满表达透彻的,除非你亲自修到成佛的境界,否则你是无法完全的了解什么是“心”的。
你上来就问这么深的问题,小心日后变成纸上谈兵,只会空谈理论,而没有实际修证。现在很多人学佛就是才学了一点点就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到处宣扬大道理一堆一堆嘴上讲的一套一套的,自己却一个做不到,五毒烦恼痛苦来了自己还是和凡夫一样控制不住,没有任何修为。佛法重在实修,重在修心。
而不是空谈,讲大道理。。。
从基础学起,等自己具备辨别正法邪法的时候,修到转凡入圣的境界时,才具备说佛法的资格和能力,
否则自己学佛都都没毕业,就跑去到处讲经说法,
那就像幼儿园小盆友出去代课一样。结果可想而知,只会误导别人,断人慧命,。。谤法谤僧和断人慧命这是末法时期最需要注意的,否则修佛修成魔而不自知。
如果想对佛法有极深的见地(只是在理论上达到接近最高的见解,但还是需要你实修才能够有所收获),
就去看完:
盛典迪笛
所说的故事版楞伽经,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完三藏十二部公认最难的《楞伽经》中重要的部分,建议听个五遍十遍的全部记住最好,楞伽经是达摩祖师用来印心的无上宝典!!!还有学佛必读
十大经典佛经
。百度可搜索到。
楞伽经故事版百度搜:盛典迪笛
第一个土豆网里视频,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末法时期很容易走歪路,所以一定要分清什么是正法,一定要打好基础,否则走火入魔而不自知。
还有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这也是重要的一点
以上看不懂可以多看几遍,可以让你对佛法有很深层次的认识,不过如果你不去实修实证,不去修心,那么就算你理论上已经达到了世界的最高点,那也是纸上谈兵,既出不了轮回,也解脱不了生死。所以要警惕
佛学里的“心”怎么解释? 如何以心印心?
佛教佛学的“心”,就是指你自己的“灵性”“原魂”,这在佛教专业术语叫做“妙觉真心”“灵明自性”,学佛成佛是一个人提高素质修养,升华道德品格的过程!
当初佛出于世时,人类没有所谓的现代科学,尊重自然,敬畏鬼神,那时三观只是改正人自私自利的心和错误的行为,可是未法时期这三观难以推翻,不能真正认识宇宙生命的真相,佛家要修要做的是让心性出来做主,而世人都习惯妄心意识心计较分别,有的人不会“用心”,连真心都找不到了!
佛在楞严经为阿难七处证心,九番显见,阿难才找到自己的心,正知正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请问「心」在哪?麻烦用佛或道解释
善友 您好!
在下就用通俗白话的言语来解脱人人本具的八识心:
对於一般人而言,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意识心,因为八个心识中,只有意识具有反观自己存在的功能、也能够觉察自己正在做什麼,这两个即是佛法所说的"证自证分"与"自证分",由於能反观自我的状态,才会觉得自己是很真实的存在,造成众生只认取意识为自我,这也是阿难在七处徵心落入的窠臼。
在细说心之前,有必要先说明前五个心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这前五识各自领受、了知所见的影像、声音、气味、味觉、触觉,然後由意识来统纳这五识所知的内容。譬如,我们正作在电脑桌前、看著电脑打字,这时候眼识只对眼前所见的影像中的粗略颜色作分别而已,如青黄赤白等颜色,细节的内容如远近、美丑、文字意义等,则是由意识作进一步的分别,如果不相信,老兄可以试著将眼前所见的一切,都很详细的分别看看,你会发现,只能对聚焦的那点作细腻的分别,如果这样还是不太明白,你在看在下打的文字时,能不能同时将所看见的文字一次全部的解析完呢? 答案是不可能的,你一次顶多对某一小段文字作细腻的读取分析而已,这就是意识与眼识的差别。 同样的,声音也是,假如你同时跟两个人或三个人说话,或者听二、三个广播,你可以观察看看,看一次只能读取几个来源。耳识只能对声音的快慢、动静作粗略的了知,可是说话者讲的是什麼意思,还是得由意识了知。同理,其馀鼻舌身识也是如此。
不过,即便在人间,也不是每个人都具足五识,有些人天生眼盲,就少了眼识,若天生耳聋,就没有了耳识,但意识还是有,只是就只能统纳剩下的心识了。
如果上述对於这六识的区别还是有疑问,在下就多举个例子好了:
譬如我们坐著玩电脑,过了一段时间才忽然查觉脚麻了,但是这脚的触觉是一直都有的,一直由身识领受,但是这触觉的变化是很缓慢的,一直到很严重之後,才会让意识察觉到,然後才想办法移动脚来调适。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身识的话,单单靠意识,还得不时去注意脚有没有麻掉,那会累死人的。同样,走路也一样,如果还要单靠意识去注意每一步脚有没有扎实的采到地面上,又要同时注意前面有没有障碍物、还要注意车声、人声,马上就累坏了。也许讲到这,口渴了,想喝水,如果不是舌识一直领受味觉,意识是无法观察到味觉变化的。
那麼,说到这,单单靠意识和五识也不够的,意识如果要时时注意五识领受的感觉是否有变化,也一样会很累的,所以,还是需要一个心识,来帮忙注意五感官觉受的变化,然後通知意识去观察才行,那这个心,就是第七识末那识,也称为意根,因为是意识依靠的根本。
最简单证实末那识的存在的方法,无过於用睡觉的行为来解释,我们熟睡无梦的时候,意识是中断的,这医学已证实。事实上意识也不可能在熟睡无梦的时候存在,如果还有意识,就会知道自己还没睡著,很多失眠的人就是如此,意识无法中断,就无法进入正常的眠熟期。那在眠熟期间,假如都没心的话,这个人就不可能再度起来了,因为无心。可是,只要去用力地摇他、或发生很大的声响、譬如闹钟声、或发生严重的地震火灾等,环境出现了大变化,这人还是会惊醒,那这是因为意识的背後,一直有个心一直观察著听觉、触觉等等是否有变动,一旦变动太剧烈,就会强制唤醒意识,叫意识赶紧去确认,这就是第七识末那识的功能。
所以,这也是我们熟睡期间,为什麼会翻身、抓痒,但是自己却不知道的原因了。由於我们固定一个姿势太久的话,局部会麻痹,这时候触觉上必然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第七识末那本身没有详细分别触觉的功能,只好唤起少分的意识身识,去看一下怎麼了,然後调整姿势,但由於这时候的意识极为赢劣、也就是相当昏昧、昏沉,闪一下就没了,因此醒来後是不太可能记得当时的状况。
简单来说,末那识的功能就是注意著我们身体接触各种讯号的变动,以及下达行为指令。行为的主导权来自於末那识,但这部分极少人注意到,一般人顶多观察到自己会内心交战、被情绪所掌控,而不知道这是末那识的作用。譬如晚上看小说、看电影、或玩游戏到很晚的时候,意识也知道明天要上班上课,但屁股、眼睛就好像被吸住一样,离不开位置,这是因为决定继续作或离开休息的不是意识,而是末那识。又譬如一般人在上台报告的时候,纵然报告前意识已经觉得自己准备应该很充分了,但是上台还是不由自主紧张、或冒汗、手汗、即便意识自言自语的告诉自己要放松别紧张,还是不可能一下子克服,这是因为末那识对於上台报告的情境还不熟悉,还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才会使身体产生这种反应,乃至忘词、讲错话,这时候说出来的话,也都是由末那所决定,意识纵然想的再清楚,但最後下决定的,还是末那识。
不过要真正了解末那识,单靠这样文字阅读是不够的,应自己多去体验,才会真的认知。但要抓住末那的核心功能: 处处做主、以及到处攀缘(也就是一直注意环境的变化)。
但是,以上七个心识都是妄心、虚妄无常的,都不是真心,对众生来说,第七识末那识是轮回生死的自我,但是一般众生的末那识都是将意识认作是真正的我,不知道有末那与意识的差别。
但是,最後一个心识,也就是第八识,这个心实在太深妙了,很难用简明的言语来让人知晓,虽人人皆有,他的功能又相当的复杂,不是只知道意识的凡夫们所能一下就认知的,甚至,前七个心都是依附在这第八识心上。
简要来说,第八识让前七个心识能维持正常的运作,不过,若只这麼说,一般人听闻後,也还是懵懂无知。这第八识也能了知前七识的心行,也就是说,前七识想要干嘛做啥,第八识都清楚的很,完全逃不出他的法眼,但是不论你干坏事还是做善事,第八识都没有意见,一直都配合著你去执行。
在下也就只能点到这了,若想深入去体验自己本具的第八识,也就是真心,那就深入佛法修行吧。也只有佛法的修证,才能悟明真心!
学佛即修心,佛在心中,心又在哪里呢?
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是什么呢?是我们人的根与尘相对而幻起的一种感觉。是个影子,是虚假的。它是客观环境的反映,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各个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对而生出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六根、六尘、六识集合起来而产生出念头和思想。假如没有客观环境,就根本没有心。所以,心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舍浮佛讲:“心本无生因境有。”就是说这个道理。故客观环境、外在境界是生起心的外在原因。那么,内在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性。性是生起心的根本,生起心的能量,是心的本原。没有性,对境生不起心来。犹如电,虽不能目见,但一切照明、动力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前面我们已讲过,之所以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思,均是性的作用。视性、闻性、嗅性、尝性等,均具有各种功能,能发挥各种作用。所以,心是由性生起来,才派上用场的。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性是真实永存的,但却无形无相,经上有时亦谓之“真心”。心是虚幻的,但却有形有相。众生往往被各种虚妄的假合之相所迷惑,认妄为真,执着追逐不已,因此被各种无明烦恼所束缚,被各种业障所蒙盖,不见自性光明,不得自在,而落于六道轮回,生死流转,不得解脱。 假使大家明白了什么是性、什么是心,二者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就明白心与物俱虚幻不可得,因而放弃身心世界,不再追求执着,这就是明心!讲到见性,性虽本有,但无形无相、无声无嗅,不可耳闻、不可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只可慧照、妙观、领悟、神会。由此可见,所谓见性,不是用眼睛去看,不是用头脑去想,更不是用第六意识去分别猜度,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地体会与神领。古德云:“体无形相,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这就是说,要见性必须从明心上下手,离心无性可见。现在你晓得了我们平常的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并从此悟出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且深信不疑,这就是见性!这就是开悟! 同时,上面所言也可以说明,心虽然是虚幻不实的,但它又非常重要。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人之所以能活动、工作、待人接物、创造发明等等,无不都是靠性的作用,而又通过心在事上有所成就。我们要研究科学,要生产物质财富,使人类的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明都不断地向前发展,均离不开人们对客观环境反映的各种念头和思想,即离不开妄心。所以,人事不可废,要利用这个妄心,成就世上的一切事业。 世间法是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心是成就一切宗、成就一切法的主宰。十法界为四圣六凡:四圣是佛、菩萨、辟支佛、罗汉,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统统都是由这个心而成就的。善用之就是佛,不善用之就是六道轮回。我们学佛成道,就要善用这个妄心而成就自己。 凡夫则妄心为主,妄心是凡夫所具。念念流浪,执着外境,欲望无尽,贪取不停,整日整夜都沉浸在忧劳烦恼之中,造业受报。其实,就在我们六道轮回、生死流转时,这个真心也不曾有寸步之离,时时在我们面门放光,只是大家不知道,被无明壳包裹着,冤冤枉枉地受罪受苦。现在,我们要出六道轮回,要证成佛果,不仅从理论上要明悟前面所说的义理,而且须于平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晓得如何修持,做心地功夫,将执着事境的旧习消尽才行。 我们大家要清醒、要明白:真心是主人,妄心是仆人。主人要用仆人做很多事,成就事业。所以,平时我们在做任何事时,一定要把握住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时时刻刻要识得这个主人,识得这个真心,莫把仆人当作主人,而被仆人所利用。这就是说,当你做任何事时,心不要颠倒,不要执着外面的环境,不要为外面环境的转移所动摇,而念念流浪在外。逢到好事顺境、相投的人,就喜之、爱之、攀取之;遇到坏事逆境、不合的人,就忧之、恨之、舍弃之。这就是迷真认妄,执妄为真,主仆颠倒,主人被仆人牵制住了。我们要随缘起用。正工作时,心念虽动,但不着相,心无所住,就象别人在做一样。做过之后,就象未做过一样 要达到以真心为主人的境界,平时就需要做好心地观照功夫,时时刻刻观照这个心,转换这个心,把妄心转换成真心。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无不都是修这个心,在心地上用功夫。比如,净土宗就是用一句佛号来转换我们的心。不知道的人以为净土宗念佛是求西方的佛,来拉我们到西方去,殊不知念佛是用佛号来唤醒我们的迷梦,清净自己的心地,以与净土相应,而生西方。莲池大师说得很清楚,念佛是“声声唤醒主人公”。主人公是谁呢?就是我们的真心。因为人不可能无念,心时时刻刻都在动,随事境转动个不停,所以生死不了。我们要了生死,就须给它一个转换,使它不妄动。所以释迦佛教给我们一个巧妙的方法,用念佛来转换它。以心无二用,一心念佛法僧三宝,就不念贪嗔痴三毒,念净就不念染了。念佛是从生死的切近处、在心上下手,以转换我们的妄念。这是多么巧妙、迅捷、简易的方法啊!
心即是佛,那心在哪里?
元音老人:那么心是什么?性又是何物呢?原来所谓心者,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佛经称为六尘缘影,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简称曰集起为心。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没有心——思想和念头,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从各别的境缘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分别它的同异,安立名字,发生爱嗔,取舍,造作,才生出种种心念。这心是和环境集合起来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单独起的,所以称为集起为心,也就是现代学说所谓“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要详细谈它的形象和内容,法相宗《成唯识论》说得很清楚,它可以分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这里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不详细说它了,请读者自己去研读《成唯识论》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现代学说认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我们之所以能对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眼不能见,但它能起种种作用,故确实是有。古人比为色里胶青,水中盐味,虽不可目睹,但事实上确实在起作用,在佛经上它有很多异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来藏、佛性、真心、大圆胜慧等等。只因众生迷而不觉,不知有此妙体,无始以来,只与生灭和合,变为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与波,不是两回事。现在世界得以飞跃前进,全靠自动化,而自动化又靠热能,无有热能,即无动力;无有动力,一切都是静止的,死的。同样,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创造发明等,也靠体内的动力,而这动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虽不能眼见,但确实在起一切作用,犹如电虽不能目见,而一切照明、发动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经内称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两者混用,称心为性,称性为心,我们只要洞悉它们的底蕴,搞清它们的分野,也就不至为之混淆惑乱了。
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义,就须进一步探讨“性”——生命的根源——何由缘境而生心?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缠绵不断?更须明白,明心见性的含义包括些什么?怎样才可以明它、见它,出离生死?现在让我们分为五节,详细讨论一下。
(一)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
我人欲了脱生死,先须知道生死之由来。如欲断其流者,先须识知源之所在,而后方可塞其源、断其流,逍遥于生死之外。那么芸芸众生在六道内头出头没地轮回不已,究竟何由而起呢?释迦佛用两句简约的话告诉我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分析起来,乃是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无相灵敏之万能体;它不属迷悟,体绝凡圣。只以众生不觉,无有经验,不知妙体本明,而生一念认明,以本有之妙觉智光,幻为妄明所明。将原为一体之觉明——觉即明,明即觉,非有二致,分为觉明相对——觉外有明,明外有觉,觉为明所明,明为觉所觉,而成能所双立。即《楞严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也。由此无明故(此明觉即吾人通常所说的无明),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转为阿赖耶识(如正常人吃醉了老酒相似)。于是灵明真空变为顽空,复于顽空中,无明妄动,凝结成四大妄色(如来藏性本具之性能地、水、火、风四大种因,因妄动而显相,世界即此四大所凝成)。此即《楞严经》所谓“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也。由有四大妄色,则本有之智光转为妄见,复以彼妄色为所见之境。妄见既久,更抟取少分四大为我,于是妄见托彼四大以为我身——即无明裹定八识潜入身根,四大本是无知,因妄见执受而有知。真心无量,今被无明封固,潜入四大以为心。即所谓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是为五蕴之众生。亦《楞严经》所说“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也。
由此可见,身心世界之所妄起,实系一念认明(即无明)之过咎。众生既迷失本性,而认物为己,于是追逐物境,迷著不舍,造业受报,轮回不息!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种子起现行,现行复熏种子,由因成果,果复感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因是众生从无生死中,枉受生死轮回之苦,不得停息!
所以说,我人的心是虚幻不实的。它只是六尘落谢的影子,而六尘(即世界万物)又由无明妄结而幻现,本不可得。佛经所谓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那么,由它生起的妄心,更是虚幻中之虚幻了。现代的哲学家们也说“心”是客观物质的反映,但他们只说心由物产生,没有道出物何由而产生,不及佛经说得全面。佛说:“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这就将心物互为因果而虚幻生起的道理,说得一清二楚了。
心物既俱虚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梦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这就是明心。于本空处,非如木石不知无觉,而是虚明了了,虽了了虚明而寂然不动,一念不生,这是什么?这奇伟而又平淡的景象,非吾人不生不灭,亘古长存之真如自体,又是何物!当此自体豁然显露时一把擒来,即谓之亲证本来面目,亦谓之见性。
所谓见性,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见什么东西,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的体会与神领。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故明心见性,乃于打破妄知妄见,狂心息处,身心消殒时,彻见真性也。
如二祖神光大师,见初祖达摩曰:“学人心不安,乞师安心。”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师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乃顺水推舟曰:“与汝安心竟!”师于言下大悟。此即于觅心了不可得处(前念断,后念未起时)而彻见这不落断灭(当时念虽断,但非如木石无知)了了灵知的性。这则公案的妙处,即在心是集起虚妄的,并无真实来处,一经追问,即便化为乌有。但念虽息空而能(即性)不灭,会者即于此际,猛著精彩,回光荐取,即为见性。关于能量不灭,现代科学家都承认。而能量最大者,莫过于性能。因性无形无相,至大至坚,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能摧一切,一切不能摧它,故无法衡量,无可比度。投生六道,受罪享福的是它,了生脱死,逍遥化外的也是它,所以要了脱生死,必须明心见性也。
(二)明心见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
古德云:体无形相,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起用正以显体,明心方可见性。这就是说要见性须从明心上下手,离心无性可见。因为性体无形象,不可见,而心是用,用无相不显,从有相之心用,方可得见无相之性体。上面说过,我人之思想、工作、创造、发明,乃至今日世界之文明,皆是心之作用。要见性,即须从这些作用上来见,离开作用,即无性可见。犹如世间之理与事,事无理不成,理无事不显;理立正所以成事,事成正所以显理,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分,故见理须从事上见,离事亦无理可见也。
如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如何是佛?”尊者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尊者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尊者曰:“昭昭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现出?”尊者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尊者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捏,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王闻即开悟。
又如《金刚经》,世尊于说法之前为什么先插一段著衣、持钵、入城、乞食,直至敷座而坐呢?盖欲启大众无形般若之机,不得不借用六波罗蜜有相之形也。因无体不能成用,眼前一切相用,在在皆在反显般若无相之体。奈我人不识,故佛特借用有相之事行,以密示无形之妙体,令我人证入般若波罗密也。
性固不无,但不可以耳闻,不可以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但可以慧照,可以妙观,可以领悟,可以神会。故曰“如是悟会,悟会如是”而已。六波罗密之密行,乃世尊不开口之说法。如是般若放光,独空生(须菩提)当下契会,应机缘起,出座请问,乃成就一部《金刚般若》妙经。
(三)明心见性者,明心本无,见性本有也。
上面说过,心性有如事用与理体。事用虽有形相,可以眼见,但似有实无,以缘起性空故;理体虽无相可见,但似无实有,以性空缘起故。二者相辅相成,离体无相,离相无体,故曰: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即空即有。吾人非但于一切事相不可执著,倒于一边,尚须透过幻起之事相,明见本真的性体。
《楞严经》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体是真空,无有形相;无相之真空方是性体。一切有相之色,俱是妄色。妄色无体,犹如空花水月不可得,但妄想而已。故《心经》说,一切皆无,既无世法之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亦无声闻缘觉之苦集灭道与十二因缘,更无菩萨之智与得,于一切不可得处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即揭示吾人于明心本无处而彻见本有之性体也。
此在宗下谓之泯绝无寄宗,如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物为侣者,是什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再向你道!”心念泯绝,空有销殒,真空妙体自然显现。又如近代之楚泉禅师,参见赤山法祖。一日祖问曰:“法华开示悟入佛知见,历代祖师各有开示。但皆是各位祖师自己的,非关子事。今欲子从自己胸襟中道将来,如何开示悟入佛知见?”师无语。祖叹曰:“如是参禅,只是徒丧光阴,有何益处?”罚令跪参。连参三枝香,听维那打开静板响,忽然省悟!祖考问曰:“如何开佛知见?”答曰:“开出本有(即本有之自性理体也)。”进问曰:“如何示?”答曰:“示出本无(即一切心用事相皆不可得,从不可得之心用上以示本真性体也)。”再问曰:“如何悟?”答曰:“悟无有无(消灭其迷悟痕迹也)。”更问曰:“如何入?”答曰:“入出无碍(得大受用,语默动静自在无碍也)。”
(四)明心见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真觉禅师云:心性虽似有体用理事之分,但考其实际,则非一非异。以从事相说来,妙用随缘,应显万类,似有形象,而妙体不动,绝诸对待,离一切相,故非一。但用从体发,用不离体;体能发用,体不离用。从此不相离背说来,故非异。经云:“一切事相,皆性之显现。”事相虽殊,分门别类,各有不同,但其性则一。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明镜无不现影,无影不为明镜;现影皆从明镜,无镜不能现影。心性亦复如是,性是真空妙体,心是有形相用。故有性体必有相用,无相无从显体。是则相即性,性即相;相外无性,性外无相。非如顽空,冥顽不灵,死寂无知,落于断灭也。
众生迷头认影,执相造业,故招五浊秽土;诸佛见性遣相,清净无染,故感净土庄严。其真、妄、净、秽虽殊,而现相之性体则一。吾人只须将认影遣镜之误,转换为认镜遣影,则秽土当下即是净土,并不待死后始得往生也。经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欲净其土,先净其心。”良有以也。
真空妙有者,拣非顽空,从体起用也。以真空故,能随缘;以妙有故,能起用。妙有真空者,拣非实有,摄用归体也。以随缘起用,现诸幻相,故《弥陀经》说佛土庄严;以体性清净无染,不沾一法,故《金刚经》说一物不立。一物不立,正是佛土庄严,佛土庄严,正是一物不立,故《金刚》即《弥陀》,《弥陀》即《金刚》,非有二般。
心性相体,看来有异,其实如一,如水之与波,水以湿为体,波以动为相。水性波相,看来非一,但波即水,水即波,湿性非异。故真见性者,非但心地法眼可以见道,肉眼亦能彻见真性。以性即相,相即性也。古德云:“万象丛中独露身!”又云:“山河及大地,尽露法王身!”即指此世界万有皆我性体所显现也。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人果能彻究斯理,于日常生活中,即相而见性,任何尘缘境相,不作尘缘境相会,则当下超越诸有,逍遥于三界外矣!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无一非佛也。此在宗下谓之直指心性。如大梅问马祖:“如何是佛?”祖曰:“即心即佛!”大梅于言下大悟。又如灵训问归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训云:“和尚诚言,某焉敢不信!”宗云:“即汝便是!”训于言下有省。请看,何等果断!何等便捷!何等庆快!
(五)明心见性者,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也。
心性本自空灵无住,方成妙用,一有所住便成窠臼;心性本来无有一物,说空说有,说迷说悟,说真说妄,俱是相对立说,均系戏论。所谓但有言说,均无实义。如彻悟心源,明见真性,迷妄既无,悟从何立?不立亦不立,了无一法可得。故云:人我空非真空,须法我空,更复空空,方真到家稳坐。亦即古人所谓无所成、无所得、无所修、无所证方真成、真得、真证也。如认自己有法可得、有道可成,则正堕在圣位法执里。小则生死不了,纵或了得分段生死,绝不能了变易生死,以法执即变易生死之障故;大则发狂成魔,后果不堪设想!
关于无修无得无证之说,即是彻悟到家人之了脱语,亦是最初理解如来密因人之因地法语。以众生本来是佛,不因修成。只因不觉,迷己逐物,追逐外境,沦为众生。今如凛觉醒悟,如千年暗室,一灯能明。便恢复本性,有何修证之可言?故云不假劬劳、肯綮修证也。但如习染浓厚,妄执深重,虽明斯理而历境心生,则不无辛勤绵密扫荡之功!又如仅明众生本来是佛之理,并未亲见自性,只为将来成佛之因,则更须勤恳修习,以期亲证。切不可开大口,说大话,自欺欺人,拨无修证,而致莽莽荡荡遭秧祸也。
彻悟心性,一法不立,无佛无众生,整日如痴如呆,任运随缘,皆是佛事。所谓嬉笑怒骂、謦欬掉臂,皆是海印放光;穿衣吃饭、运水搬柴,无非神通妙用!其间无所取舍,无所倚重,故谓之归无所得也。
才有所重,便障自悟门,故宗下大德,皆善为人解粘去缚,即令学人放下重担,打开悟门也,如马祖见有人堕在前答“即心即佛”处,故于有僧更问“如何是佛”时,又答“非心非佛!”临济祖师恐人落在“赤肉团上无位真人”上,当有僧更问“如何是赤肉团上无位真人”时,托开其僧云:“无位真人值什么干屎橛?”又如第四节所述第二则公案,灵训于言下有省时进问云:“如何保任?”归宗云:“一翳在目,空花乱坠!”这些例子都很好说明真性是无所住、一物不立的。所以我们要彻底悟真心,既不能着佛求,更不能着神通玄妙!
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后人虽有嫌其尚有“不喜在”之落处,但赵州之意在了法见,示人无一法可得、无所倚重,不在喜不喜也。至于立言之弊,以但有言说不无痕迹!如灵龟摆尾,扫其行迹,行迹虽去,又落扫迹。以故宗下大德说到末后,无法开口,即拂袖归方丈,以示末后也。
综上所述,明心见性,实为佛教之纲宗,学佛者之圭臬!我人如真欲出生死、成大道,不问修习何宗,均须向明心见性这一伟大目的奋斗、前进!决不可畏难而退!以一切宗派的门庭设施,修习方法,无一非息心止念之手段,而这些手段又莫不以明心见性为目的。故明心见性为佛教各宗派之总纲,如不依此总纲修习,则非佛教徒矣!复次我人之有生死,因无明不觉,今如不觉破无明,挥发智光,如何能了生死?故明心见性为了生死之要关,证大道之枢纽,任何宗派之佛教徒,非但不可漠视它、否定它、偏离它,而且要竭尽自己之智勇与精力,为实现这一宏伟目的而努力奋斗!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68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