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学佛人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学佛人必备的心态)

学佛百科2023-03-20137

佛经里讲的身,口,意三业清净是什么意思

三净业  增福慧

一个人的能干实际上称为才干。“哎呀,这个人很能做啊,这个人很有一套方法”,这是才干,是人间的东西,不稀奇的,是练得出来、学得到的,那叫才干。而学佛之人的“才”,是菩萨的智慧。学佛人的“才”是什么?就是用妙法去救人,它是有智慧的。所以,在人间你越有才干,如果自己心不正的话,你会越走越偏差、越远,就是那些聪明的、自以为很精的人,精得不得了,最后越走越偏差。他们有才干吗?有。你们去看一看,在监狱里的人,很多人很有才干的,你们能有本事偷银行的保险柜吗?他们都会算数码、都会掐时间,他们都会用计算机,但是他们走偏差了。所以挤人、搞人的人,有没有才干?有,但是最后又被人家打压下去了,所有这些都是人间的才干,那不是智慧。

人要多检点自己,要知忏悔啊,今天我又做错了,明天,我怎么又做错了,我怎么这么不争气啊?我的嘴巴怎么又没有封住啊?我的胃不好,我怎么又嘴馋了?要多检点,要多忏悔,要勤对照,对照什么?让你们找谁去对照啊?要对照自己的心,对照菩萨,你自己的行为像不像菩萨?这样的话,你才能真心实修躲灾难。经常忏悔自己的人,可以躲掉很多灾难啊。刚刚要被人家骂了,要被人家打了,马上说“对不起”——忏悔了吧?好了,人家不打你了,对不对?刚刚要跟人家打官司,要花钱了,跟人家说一声“对不起”,人家就不跟你打官司了,你是不是躲掉一个劫难了?

你想见佛性,见到菩萨的本性,先要与佛相应,就是跟菩萨要心心相应啊。菩萨想什么,你也想什么;菩萨现在要救人,你也救人;菩萨要你做好事情,你就做好事,那才叫心心相应啊,那你求菩萨当然就灵了。与佛相应,才能清净,你跟菩萨心心相应了,你的心才会清净,你才会得佛加持,甘露入心,佛菩萨的甘露才会进入到你的心里啊。

要记住,要让自己清净,菩萨的心才会进入你的心。自己不净,求菩萨,菩萨不会来的,听得懂吗?太自私的心,求菩萨,菩萨也不会来,因为菩萨的心不会自私啊。很多人什么都要,一个人在人间追求啊,这个要,那个也要,师父把它打个对联:追求,这个追,那个求,追求不息;烦恼,这个烦,那个恼,烦恼不断。你一直在追求,你的烦恼就不会了断。所以,佛陀说:无所得,得也是不得。我们在人间,无所得,没有什么可以给你得到的;无所不得,实际上,无所得,你不想得到,你什么东西都得到了。你拼命地去追求、想得到,你什么东西都得不到,难道不是这样吗?就像一句话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你就去做好事,最后你就是雷锋,你拼命地想去追求某件东西,你不一定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要修到身口意三业清净。为什么身口意都要清净呢?身体首当其冲,身体是最容易清净的,你们穿得干干净净,样子很虔诚,人家一看,这个人是学佛人,身很快就清净了,对不对?口是第二位的,嘴巴管不住的人多啊,身体还管得住。很多人的嘴巴管不住的,明白吗?但最难的是要管住意念,没有人能够看得到意念,所以,意念更要管住。我今天看见钱了,我不贪,我是菩萨,我要管住意念;我今天看见这个女孩子很漂亮,我要管住自己的意念,我不去想;今天人家说有利可图的事情,我不要,我在学佛,这些都是靠着意念在管啊。实际上,身口意,意念管住了,就管住了你的口和你的身啊。你连意念都不动坏脑筋,你的嘴巴怎么会讲坏话?你的行为怎么会做坏事呢?所以,要修身口意三业清净,将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入、住、化,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干净啊,你要让好的东西首先进入你的心田,然后住在里面,不让它出来,最后才能消化掉。这跟吃东西很相像,你看见这个东西好吃,首先东西要进入你的嘴巴,然后进住在你的肠胃里,最后在肠胃里消化、融化掉,这就叫“入住化”。

接下来告诉你们,修身口意三业清净会有什么好处。首先,如果你修好了身口意三清净业,你可以灭罪除灾。举个简单例子,你嘴巴犯罪了,开始修心了,嘴巴从此以后不讲坏话了,是不是不犯罪了,是不是灭罪了?做一个很不好的动作,知道以后,从此不做了,是不是灾没了?在澳大利亚开车的时候,跟人家抢道路,你做个下流动作,人家跑上来就是一拳,你以后把自己的身口意改了,不再做这种下流动作,你是不是消掉灾了?所以,学佛不是这么容易的,要好好地学到心里,要除病患。身口意是除病患的,你们知道吗?你把身口意修修好,都不会生病了。比方说,心脏病是气出来的,高血压是气出来的,如果你身体上没有做坏事,意念上不去恨人家,不去贪瞋痴,你的嘴巴不去说人家不好,人家也不会说你不好,你一定不会生气,你是不是除病灾了?

要懂啊,修三业可以增福慧。因为当一个人没有病灾的时候,他的福就来了,经常生病的人会有福吗?如果你三业清净的话,你会增敬爱,就是大家都喜欢你这个人,都爱戴你,为什么?因为你这个人从来不做下流动作,你这个人嘴巴里从来不说人家不好,你这个人意念当中都是干干净净的,你说人家会不会敬爱你啊?就算是你的爸爸妈妈,如果他们嘴巴里一口一个下流话,一口一句这个不好,那个混蛋,你会敬爱他们吗?你们去看看,有很多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嘴巴里一口一句下流话,孩子都不要这样的父母亲去学校开家长会了。所以,修好身口意的话,你会得到尊敬啊。

修三清净业,还会少争斗,而且退一切怨敌,没有冤家。因为我嘴巴不讲人家不好,我脑子里不想人家不好,我行为上从来不打人,我是不是就没有冤家了?学佛人都会讲,身口意,贪瞋痴,把它细小的分开来讲给你们听,把它用在人间生活中,你们做得到吗?差得远呢。所以,苦无量之不可思议。实际上,如果你们能够把贪瞋痴、身口意修好,你们就不会受苦了,你们会有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

吾佛即应,身是佛身。应就是应身佛,就是在你身上的佛啊,身是佛身。吾言即经,我的语言就是经文,你们不懂这句话,你们天天念经,你们现在嘴巴里讲出来的就是经文啊,你怎么还能骂人、挑拨离间,还能撒谎呢?因为你念经念出来的是菩萨的语言,到了你嘴巴里讲出来,就是经文啊。念经的人必须要干净。你就算对他有意见,你就算对他不好,你就算有什么想法,你可以不讲啊,不讲死不了的。你讲出来了,成气场了,天地鬼神都知道,你又造孽了。

吾念即观。我的意念就是看到的,你们的意念看得到吗?看得到。你自己会看到你自己的意念在想什么,我看到自己今天是个好人,我的意念就转得好,我今天是个坏人,我的意念就转得坏。观是观照一切平等,你今天要看到的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一念即观本,念就是照心,就是佛菩萨的佛光照到了你的本性,明白了吗?一个念头就可以看到你们的本性啊。今天你们脑子里会想:这个人啊,我可以占他点便宜。你这是不是本性啊?看得到吗?你今天讲话挑拨离间,人家一看你就知道你不是个好人啊,这就叫一念观本。好人会讲这种话吗?好人会随随便便挑拨离间吗?会说妄语吗?英语中有句谚语叫“说谎要有好记性”,自己说过的妄语,过一段时间自己忘记了,又拿出来讲,露馅了。如果你不妄语,你就等于永远不会忘记。

【说话心直口快,伤害了多少人? ——学佛体会与自省】

几个朋友在一起看小茜的写真,大家都称赞拍得很好看。

当翻到一张看不到脚的长裙照时,小惠突然说:「诶,你怎麼突然长高了?是不是站在椅子上拍的啊?」

当场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小惠见状不对,赶紧陪不是,说:「对不起啊,我这人说话比较直接,你不要在意啊!其实拍得还是蛮漂亮的。」

小茜微微一笑,耳边彷佛飘过一句歌词:「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

在生活中,本人就是一个说话直接的「小惠」,常常打著「直爽」的名义,口无遮拦、肆无忌惮地用语言伤害别人。伤完之后,还不忘说上一句:「我这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事就说,你不要介意啊!」

万一对方真的介意了,我可能会说:「哎呦,你怎麼这样小气啊,我都跟你道歉了,别生气了啦!」

未学佛前,自己从来不知道「一个唾沫一个钉」的道理,不知道语言就像一把利刃,如果使用不当,一不小心便会活生生地刺进别人的心里。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

第一天,男孩钉了三十七根钉子。接下来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后来,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

终於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

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

不管是心直口快也好,生气吵架也罢,语言之所以会成为「凶器」,均是因为没有按照佛陀师父的说法:「观心念,正行为」如是做。所谓的心直口快、口不择言,一方面是因为心中唯有自我、没有他人,或者是先己后人,所以一言一行都是以「自我」的角度出发,所有的关注点都在於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上,自然无法将心比心、考虑他人的立场。另一方面,心直口快的人其实是在放纵自己的情绪,被自己的情绪所奴役,所以遇到事情,总想著:「哎呀,没办法,我的性格就这样,憋著难受,不吐不快嘛!」然后就不顾后果的巴拉巴拉地说了一通,说完自己倒是畅快了,但可曾想过:对方的心里阴影面积有多少?自己又因此犯了多少口过,造了多少黑业?

俗语说:「有理走遍天下」,但是一个得理不饶人的人,却无法获得良好的人缘。为何会这样?因为他自恃自己的口才好,反应敏捷,能够快、准、狠地揪著别人的小辫子不放,可他却忘了一句网络语叫「人艰不拆」。人生艰难,世人应该相互包容、理解、扶持,不应该倾轧、摧残、互损,总是盯著别人的缺点不放,导致大家在和他交往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深怕出什麼岔子而引来是非;久而久之,大家自然不喜欢和他交往。

学佛,应先学会做一个善良的好人,做一个让人见了会产生欢喜心的人。如何让人欢喜?首先要有一颗柔软的心,有一颗不忍伤害众生的心。有了这样的心,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为他人著想,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而伤害到任何一位众生。

我反省自己,觉得很惭愧。身为一个佛弟子,虽口口声声说学佛,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自己并不是一个好人,自己的身口意与佛陀的教戒是不相符的,甚至相违背。遇上了事情,总会给自己很多「美其名曰」的藉口,或者避重就轻地敷衍了事,希望事情快点过去,但就是不肯坦荡地直面自己的过错,不敢正视、剖析自己的恶习。可悲的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我」,还误以为自己正朝著解脱的道路前进。

为什麼会有这种自以为在修行的错觉呢?正是因为,没有经常恭闻南无羌佛所说法音,没有经常恭读至高佛法《极圣解脱大手印》、《什麼叫修行》以及《一百二十八条邪恶见和错误知见》等诸法,所以知见不正,修行成了徒劳行、瞎功用;再加上没有「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的习气得过且过,渐渐地便离菩提解脱之路越来越远,学佛自然也就没有多大的受用了。

想到这里,自己不禁一身冷汗。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人身难得,死亡无常。如今古佛降世娑婆,正法利生,自己若不抓紧这一世的殊胜因缘,依教奉行,早证菩提,还要等待何时呢?

佛弟子 妙慎

2016年7月30日

本文转自 佛教正法中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学佛知见和受用感悟,只有恭闻南无羌佛的法音,虔诚修学《极圣解脱大手印》、《藉心经说真谛》、《学佛》和《什么叫修行》、128条知见等佛陀说法,才是最正确、快捷的解脱成就之道。

学佛人要闭是非之嘴,开念佛之口

释迦牟尼佛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说,在末法时期法欲灭时,我们修行人要想有成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必须要遵守。如果你遵守这个原则,依教奉行,你这一生必定成就。如果你违背这个原则,背道而驰,你这一生就不能成就。那么这个原则是什么呢?

「于诸众生,不求其过。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但自观身,不求他过。永断一切粗犷之言。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对于一切众生,都不要去看他的过失,都不要去找他的过失,都不要去说他的过失,更不要去传他的过失。不看是非,不找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这才是真正的修道人!正如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人,他念念当中,回光返照,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照顾自己的净业时间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

我们必须要知道,看、找、说、传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最大最严重的过失!如果你心地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你就不可能去见别人的过失。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社会,佛菩萨希望我们学佛的同修,要礼敬诸佛,称赞如来,隐恶扬善。

《无量寿经》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不要去讥笑别人,不要说别人的过失,真正修道人要从这里修起!人家有好的地方,我们要赞叹,要表扬,要向他学习。人家有不好的地方,我们要给人家隐藏起来。

好的善的尽量宣扬,坏的恶的尽量隐藏。这样用心才与佛心相应,才与道相应!大家这样在一起修行,每个人都只找自己的过失,不寻求别人的过失,这样才能安定人心,这样大家才能真正和睦相处,修六和敬。

希望我们学佛人、念佛人、修道人,永离恶口,永远不说粗鲁、伤害别人、没有礼貌的言语。对人不要粗鲁,对事对物都不要粗鲁,对一切东西都要有爱惜之心! 尤其是说话,一张嘴巴两片皮,常说美好善良语。说话不要造口业,造口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要堕拔舌地狱。谚语常说:「祸从口出!」

经常说别人过失的人,他的嘴巴很臭,口里气味很臭,俗话说的「口臭」。经常说别人好处、恩德的人,他的嘴巴很香,常出清香,青莲花香。这就是相随心转的道理!说坏话,如口中吐出咬人的毒蛇。说好话,如口中盛开香洁的莲花。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不说别人的过失,不打妄语,不乱说话,不造口业,我们将来的舌头伸出来才能舔到鼻尖,才可能把脸盖住,将来成佛才有如来的广长舌相!我们要为自己的言语负责任,要牢记佛的教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只有自己真正断恶修善,依教奉行,才能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说别人的过失,这才算是真正修道人。真正修道德、做学问、用功夫的人,他懂得如何说话,他懂得化敌为友,化冤为亲,不与一切人对立。真正修道人,说话要恰到好处,不要说过火了!说话要利益对方,说话要符合性德,正所谓是「金玉良言」。说话的声音还要美妙好听,说像百灵鸟在唱歌,不要学乌鸦嘴叽叽喳喳乱叫!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到?为什么我们还是常见世间过?常见世间过的人,他还在感情用事。不见世间过的人,他已经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六意识就是分别,第七末那识就是执著。放下一切分别执著,一切都不分别了,一切都不执著了,哪个众生不是佛?真正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此,只要自己离开一切分别执著,那么一切众生就没有过失了!

对于别人的好处、恩德,我们要知恩报恩,永远不忘。别人有九十九个过失,只有一个好处、优点,对我有恩德,我就永远记住他这一个好处,永远忘掉他九十九个过失,这就是成功、成道的秘诀!这也是我们这一生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关键之处!

请大家牢记佛的教诲「于诸众生,不求其过。」如果以后我们再说别人的过失,就用封口胶把自己嘴巴封住。我们不这样做,不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过失,我们就对不起释迦牟尼佛!自己的恶习气、恶毛病改不掉,又如何能去教化别人呢?

因此,我们人人都要学习弥勒菩萨,说话温和,笑面迎人。说话要爱护人家,和颜爱语,让别人听了感受会不一样,他感恩于你,因为你爱护他,以真诚的心爱护对方,你说的话就是菩萨的「爱语」,这样修道,自行化他,双方都能成就!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这些话算是老生常谈,大家也听得太多了。但是有的人还是经常发现别人的毛病而不能包容,轻易批评人,甚至大发雷霆,这就是造口业---小小一张嘴,往往闯大祸!说别人的过失,别人不见得真有过失,反而是自己造下了严重的过失,这就是一般人常常犯的毛病!

我们修净土的人,要专修净业。什么叫净业呢?就是身口意三业都要清净。其中第一条就是口业清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一条对于我们修学净土、往生净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念阿弥陀佛,如果还常犯恶口,那就不能往生。

我们妈妈生的这张嘴,为什么不念经念佛?为什么要造口业?为什么要张家长李家短说这些是非人我?以前我们造了口业,现在要赶快忏悔!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天天要念佛念法念僧,要念别人的好处,称扬赞叹三宝的功德,这样修行一天,我们才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所以,我们一定要修净业,要善护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三业清净,我们念佛才能决定往生!

有诗赞曰:

漱口连心净,发言百花香。

三业恒清净,同佛往西方。

也如印光大师所说:

成就一众生往生西方,

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

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学佛与话唠

学佛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话唠病”,因为要表述太多学佛有多么好,多么殊胜,最后在外人眼里,学佛的人变成了话唠或精神有问题。这是我们初学者常犯的毛病,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修“身口意”,佛弟子应该是正能量的传播者,也要按佛法的教化而行,叫“随缘”度人度己,而不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我也犯这样的毛病,所以我们都要守好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做到以身作则,对机而言,不胡思乱想。慢慢行持而做成一个正常的佛弟子,做一个正常的人,被世人接纳的人,融入到世间法的人。如此才是修佛法的起码行为。

学者自学心无住

义理解真是言行

守住心口意三业

内外三观是凡人

学佛才有能力「自私」

以好德行成就身口意

过去,佛教造法宝,都要选非常稀有的金属,并饰以七种珍宝,这样造出来的铃不仅声音清透,还具大加持力。同样,人想要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也需要好材料——好德行,以好德行成就我们的身口意。

我的师父悟公上人常说「死人臭一处臭,活人臭处处臭。」怎样转变才能干净香洁?持佛戒律,戒香充满,戒体丰裕。沉香虽香,顺风才能闻到,戒香不仅逆风可以闻到,我们在马来西亚受戒,在中国,在美国,在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在非洲,在世界各地都可以闻到我们的戒香,这就是戒德。法宝可以传世,戒德也可以传世,因为戒定慧是无漏的,不随肉体死亡而消亡。

所以,这次短期出家的核心就是戒律:善护诸根,以戒来熄灭烦恼、护念身口意,久而久之生命也能相续清净。

学佛才有能力「自私」

除了生老病死,人就没有其他的生命模式吗?为了一切众生都能够解脱生老病死的苦恼,佛陀剃除须发,越东门而出家。早期跟随佛陀出家的都是贵族,他们有知识、有学问,曾经深邃地思考过人生和宇宙。

佛陀时代的印度是很发达的,佛陀曾居住讲法25年之久的舍卫城,「舍卫」的中文意思是丰德,「丰」指财富、物质,「德」指精神需求。舍卫城就是物质财富充盈,又追求高尚精神修养的地方。当时那里的居民特别渴求精神修养,很多人都跟随佛陀三衣一钵,过著最简朴的生活。

中国有句古话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如果不知道怎样才能利己,天地也帮不了你。

虽说自私是人的天性,但一般人能够实现利己,超越人生境界的一小步都不容易,更不用谈让自己的身口意都人天增上了。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自私的,但最终却没能利益到自己,因为他们不懂怎样做才是利己。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利己?佛法中,小乘以自利为主,自利既精,利他则广。自己得益了,才有力量帮助别人。要想利益自己,首先要明白原来我们自私自利的心是一切痛苦的源泉。再剖析这个所谓的「我」,「我」这个傀儡,什么是「我」?照见五蕴皆空,消除「我」的负能量,这才是利己,才能度一切苦厄。

当年,佛陀便指引弟子们如是思维,不少弟子很快放下烦恼,体验到佛法的智慧。所以学佛才有能力「自私」,才能爱自己、帮自己,才能放下烦恼、得至菩提,才能我的生死我做主。

菩萨的情怀——不忍众生苦 不忍圣教衰

发菩提心就是「怎样爱众生」:众生都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佛教讲的「慈悲度众生」,就是以佛法摄受众生,带领大家过佛法的生活,获得究竟解脱。这才是究竟的大爱。

《楞严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虽为凡夫,但已知轮回是苦,不愿如母有情再沉溺轮回,希望众生得解脱,圣教常住于世。「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做菩萨要有这种情怀。

末法时代,众生为天魔、烦恼魔、生死魔、五蕴魔所扰,善知识想要手把手地把我们拉出来,实非易事。所以要受戒,一受戒就与佛建立联系了:身受佛的戒,是佛的身体陪着你;听经闻法,是佛的语言陪着你;领悟佛法妙义,就是佛的心陪着你。

佛的身口意都想要跟我们在一起,而我们却没有去争取跟佛的身口意在一起。就像此时此刻,佛的法身、报身、化身、功德身、事业身全部都在,但我们为业障遮蔽,无法得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若能以佛忆念我们的心,忆佛念佛,现前或当来就能见到佛。

菩萨戒由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于摩酰首罗天坐千叶宝莲上宣讲,千百亿释迦分身各道,于各时空中,亦如是说。我们现在受菩萨戒,也是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现场直播」摩酰首罗天王宫的仪式。

参加短期出家体验营,佛菩萨的悲心照进我们的生命,以这样殊胜的因缘,我们改变了,家庭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

每个人都有佛性,但因执著妄想,不能证得。虽然佛性不是佛陀创造的,但佛陀告诉我们:「你有佛性,佛性是如意宝,你怎么天天抱着如意宝受苦呢?」所以觉醒是人类最重要的事业,悉达多太子不做皇帝出家修行——他要唤醒众生的佛性,告诉人们修行成佛的方法。

按照现代人的思维定势,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历史,我们这个时代去圣时遥,距离佛陀时代已经三千多年了。但我们这个时代也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资讯发达,我们可以结集佛陀于各个地方所讲的教法;通过现场直播,可以将法会内容传播到世界各地,只要想学,都可以同步。

密宗注重身口意和发菩提心,禅宗注重什么呢?

梁燕城是居住于香港的一个基督徒,他当然否定轮回了,否则基督教义恐怕要改写了。轮回的真实故事太多了。

密宗与禅宗皆是证空的法门。

密宗不仅是注重身口意与发菩提心,密宗注重者有三:

一、出离心。

二、证空——身口意的清净。

三、菩提心。

至于禅宗就不好说了,鄙人的上师说:

「『禅』到底是什么?我的见解是,释迦牟尼佛的『着衣』、『持_』、『乞食』、『行路』、『洗足』、『敷坐』、『禅定』、『说法』……等等,无一不是『禅』。『禅』就是日常的生活,一切平平凡凡当中的深意。

『禅』就是要人不可着了自己的相,这个我是自自然然的,也是空空洞洞的,是光明遍照的,一直到开悟了事,一到了开悟之时,自然如如不动,这是上如下如,完全变成一如了。

『禅』原本是天地亘古常存的,但,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发现的,因为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默默不语。在那个时候,百万人天不知佛陀的含意,其中唯有大迦叶尊者会心微笑。

这是『以心印心』。

这是『言语道断』。

这是『不立文字』。

禅宗初祖传承而下,到了达摩祖师,达摩祖师传到东方的中国,因此达摩祖师传的『禅』,就叫『达摩禅』,盛行于东方,在中国传到六祖慧能,于是一花开五叶,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印度的禅宗传到中国之后,由于其思想的高妙,变化多端,在融入了我国固有的文化之后,变得更妙趣横生,其特质更是出众。『禅』可以说是一种顿悟法门,完全是以智慧来观照自性,产生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妙圆空寂的『体会』。

禅也有出世的,就叫『出世禅』。

禅也有入世的,就叫『入世禅』。

其中又有『数息禅』、『对治禅』、『念佛禅』、『离执禅』……。

……在静思之中,体会禅学,确实是妙绝无伦的,确实是本乎存在的如如不动,这『禅』是从从容容的,是小如针顶之一毫,大至虚空而无涯,是不可思不可议。假如有一个人,完全真正明白禅的话,他就是『如来』,这是精细,这是成佛,这是诸佛的心印,十方如来法。

『心印』就是本觉妙明,觉明空昧。

一般世人与佛学者,有时误会『禅』,认为『禅』就是『坐禅』。

其实『坐禅』只是『禅』之一方,并非全部,且看六祖如何说:

薛简问六祖慧能大师:『参禅者,今皆坐禅,大师以为如何?』

六祖大师答:『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六祖慧能大师的意思是说,『禅』包容万象,行住坐卧均是,不只是坐而已,『禅』不是单单靠坐着静修。

有一出家僧人到我舍下,我正吃面。

出家僧问:

『面是何味?』

『吃了就知道。』我答。

『禅在何处?』

『禅在肚子里。』我答。

『肚子里岂能有禅?』僧人问。

『面如何会有味?』我答。

这一问一答,就有许多的禅机。佛法的味道是什么?学佛的人,自然明白,冷暖自知啊!禅学是处处有的啊,可以在头,在脚,在肚子里,肚子里若没有禅,那佛法怎么又会有味道呢!」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73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