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接纳一切的简单介绍

学佛百科2023-03-2073

末学刚接触佛法,有些问题请教!

“可是为什么不能记得前世,为什么一定要把记忆消除呢?” ---这是这个世界的规律。保存记忆有保持记忆的好处,没有记忆有没有记忆的好处。不能两全。没有记忆的好处是没有负担,重新开始。从小时候能有未染的赤子之心,这是难得的礼物。

“佛祖慈悲!完全可以发愿接纳一切众生,只要到了极乐世界,不信佛的也都信了,岂不皆大欢喜?”---你就是佛,佛和你是平等的。不能强迫你接受。你不信佛,或者修行不用心,除了是业障干扰,也是自己的真实的佛心还愿意沉迷于这个世界。无论你头脑怎么想--我好讨厌这个世界,好想去西方国土,你的佛心其实不愿意去,那所有的佛菩萨都拿你没办法的。因为这些佛菩萨和你是一体的。

真心要解脱的人,真的对这个世界心灰意冷,真的不管有没有感应,只想修行。哪怕修行是假的,他们也情愿一试,因为如果这个是假的,就说明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那么被骗又如何?!!就得有这样的渴望和行动,才是真心。好比耶稣基督说:“那些没见到奇迹而对我有信心的人是有福的”。是的。那些见了耶稣基督的奇迹而对他生信心的人,远远不如那些真的因为渴求而跟他走的人。不是因为耶稣有偏见,给这些人更多,而是这些人的心,能接受的更多。同样,如果有感应我就去西方极乐,没感应,我在这个世界还有108件事情可以做,这种情况啊。。。。就看自己的福报如何了。

总之你要是信佛,别管别人那么多事,自己努力修,是最大的利己利他。乱想无益啊。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分享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二,导师从两方面来开示:

一.消极与积极,积极和消极代表着我们的人生对世间的一种认识,同时蕴含着我们对人生和对世间的一种态度,消极简单的说就是不求进取,不努力不作为,就是你的行为,在做这件事情上停止了,不往前走就是消极的表现,相对来说积极进取,有为努力,就是积极的表现,一般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在为人处事的态度上引起了误解,实际上是错误的,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不断鼓动消费,追求享乐,吃喝玩乐,追求地位,名利,而出家人为了弘法,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名利地位,与世无争,追求的是一种简单朴素,素食独生的生活,佛教徒的人生目标是四弘誓愿,理想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传承智慧文化,寻求解脱,觉醒,所以说出家人是积极的。

二.悲观与乐观,导师讲佛法即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的,所谓悲观简单的说,就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对照现实人生,财富,地位,名利,只看到这些东西的虚幻,同时也看到生命的短暂引发了悲观的情绪,如果在人生事事顺利,把世界看得很真实,就比较容易产生乐观,就会积极追求和进取,而佛教是中观的,出家人放弃了名利地位的追求,看到生命存在困扰过患,迷惑和觉醒,也看到生命内涵蕴藏着自我拯救的能力,在智慧的观照下,如理观察,如理思维,正确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光明和阴暗面,通过如实正见建立一种中观的智慧。

心得,通过《佛教徒的人生》一二,了解了佛教徒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不是悲观的而是乐观的,让我们认识了对佛教徒的误解,积极中观的重新审视和理解佛教,在现实生活中如实的接纳一切,从迷惑中走向觉醒,学佛过程中它蕴含着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慈悲,开发我们生命内在的正向力量,面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心魔,开发生命内在的这种正向力量,如实关照自己的内心,安住在三级书院精进修学,利益一切众生,走向生命的解脱和觉醒。

佛教出家有什么意义

一、何谓出家

“出家”是梵文“波吠尔野”(Pravrajv?)的音译,也可译做“林居者”,指离开世俗生活、修沙门净行,原为印度吠陀时代,婆罗门教的遁世制度,佛教兴起后也沿用这种制度。《增一阿含经》说:“诸有四姓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彼当灭本名字,自称释迦弟子。”⑴释迦牟尼佛初出家时,曾发四个弘愿:愿济众生困厄,愿除众生惑障,愿断众生邪见,愿度众生苦轮。由此可见,出家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大众,佛教强调凡是脱离家庭到寺院当僧尼者,都应以此四愿为己任。从出家的性质划分,有三种:

1、身心俱出家:身体住于山林寺院,是身出家;心里不再恋慕世俗的五欲之乐,不计名利的得失,是心出家;身心一致,安心乐道,便是身心俱出家。这是出家的正轨,也是出家的本分。

2、身出家心不出家:身体住于山林寺院,但他们的内心与外表不一致,渴想着五欲享乐,这是为了生活而出家,乃至为了社会的声望与地位而出家。这是佛所呵斥的,却又是末法时代常见的一种。

3、心出家身不出家:这是圣位菩萨,他们身体不住于山林寺院,但心里不再恋慕世俗的五欲之乐,不计名利的得失。不过,这绝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也不是出家的通轨,不能成为出家生活的方式。

本文所说的出家,指的是第一种身心俱出家。

二、出家的真实意义

所谓的“家”,大智慧者认为是束缚身心的牢狱,而愚人则执为快乐享乐的处所。《涅槃经》云:“居家迫迮犹如牢狱,一切烦恼由之而生。出家宽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⑵出家最浅显明白的意义,就是舍离俗家趣于非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净戒。但这不过是出世俗家,由此而引申胜义,是出烦恼家、出五蕴家、出三界家,才是真正出家。这说明出家的真正意义就是了脱生死、成就佛道,本师释迦牟尼佛乃至三世诸佛也都因出家而成就佛道。《华严经》云:“若有不识出家法。乐着生死不求脱,是故菩萨舍国财,为之出家求寂静。”⑶所以出家非是消极,无所事事,而是肩负着脱离轮回、自度度他的神圣使命。

1、出家是对人生的积极面对

出家是离开家庭束缚。当年释迦牟尼佛示现为太子时,看到人生的老病死苦,毅然舍去王位,出家修道,最终证得无上菩提。出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简单的“看破红尘”,它是伟大的行为,因此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出家是出三界火宅之家,是出生死轮回之家,要具备大福报和大悲智,是发扬人性至高至善的第一步,用慈悲喜舍的步伐,登上菩提山的高峰。

出家是出虚妄“枷”入真实之“家”,是脱离苦海的开始,跳出名利私欲的“枷锁”,追寻人生的真谛。出家是对人生的超越,让自己再向前迈进一步,解决人生的老、病、死苦,消除人生的迷惑,提升人生的境界,是对人生的积极面对。出家更重要的是出生死烦恼家、出邪知邪见家、出自私自利家,以此完善人格、觉悟人生,统理大众、利益有情,这才是出家的真实意义所在。有一幅对联云:“出离烦恼家,证入菩提门”,难怪当年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写到:“天下丛林饭似山,钵到盂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⑷

在凡尘当中,往往有许多人一遇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就会说我要出家或者说我想出家之类的话,其实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理解出家的真正涵义。好多人错误地把寺院当作避难所,以为进了寺院就能清净解脱。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最后只会觉得心中烦恼越来越多了。其实心净则处处净,心安则处处安!知见不正心怎能净,德行不够心怎能安?心中不明佛理,即使出家了,心里也不能清净,那只是身出家心未出家。俗话说:“有场无道瞎胡闹,忙来忙去忙六道,不明佛理误众生,造啥业来受啥报。”出家是承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是发自内心的崇高信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证悟佛陀的永恒真理。

2、出家是大孝

出家是世出世间的大孝,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举动,非世人想象的那样——出家人无情无意,甚至误解为出家就是与六亲眷属断绝关系,是不孝父母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错误思想。“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用觉悟的心去生活,如果和生活脱钩脱节,那就是佛呆子。佛陀所说的断是叫你断掉“执著”,不要执著情感的妄念,而不是叫你断掉父母恩、断掉一切,而是把私情升华到大慈大悲,如果断掉一切,那就是断灭法,法都没了还出什么家学什么佛,修行也就没有用,像枯木一样毫无意义。

佛陀教我们要恭敬一切众生、感恩一切众生,以自己的解脱而报答父母恩。佛陀成道之后,还回去孝养父亲、姨母。父王生病而开示佛法,父王死后又亲身为他扶棺,佛陀这种做法能说不孝吗?再看看虚云老和尚,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从浙江普陀山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风雨无阻历时三年,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已经亡故的父母,能说出家人不孝吗?只有不懂佛法的人,才误解佛教不重视孝道。假使不孝父母,“人”都做不好,怎能修佛道?佛陀要出家人慈悲为怀,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利己利彼普度众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就连小小的昆虫蚂蚁都关爱,又如何不孝养自己的父母?出家人行孝的方式,主要是以修行来报答养育之恩,若父母生活困难,戒律也允许出家人供养父母,甚至接到寺庙或附近居住。我们多劫的轮回,也就有了无数的父母,在有生之年出家,精进修习善法,度化有缘的众生(包括父母),通过生活形态的转变,为修行带来突破与助缘,达到身心的解脱,然后才能救度今生以及多劫的父母,故说“一子出家,九族升天。”⑸所以说,出家是对父母的最敬,最敬父母无非于出家。小孝孝于家庭,大孝孝于天下。

出家不是为了贪图的享受,以为吃着十方供养、自由随便,看看经书、打打坐就是修行。出家是先使自己超脱三界,再用证悟的智慧去服务众生,让众生真实受益,从迷信走向觉悟。众生也包括自己的父母,用佛法来照顾,用修行来照顾,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禅定”的功德都回向给父母、众生,俗话说:“一人学佛,全家受益。”这才是真正的大孝!因此,出家是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佛道,只有如此才是真正的出家人,不逃避现实,不躲避灾难,更不是离家出走,出家是有情并非无情,道似无情胜有情!

三、出家的现实意义

1、出家对自己的意义

依戒修行,因戒生定,由定开启自己本有的智慧,最终获得彻底解脱。太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⑹若自己能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娑婆世界当下即是人间净土,无处不自在,无处不快乐。剃度出家,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别人快乐自己就快乐,别人幸福自己就幸福,发菩提愿“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那么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就会是一个没有很多烦恼的人,即使烦恼不由自主的生起,也能很快调整的心态,回淡定与自在。佛法给予我们第二次生命,就必须以欢喜心接纳一切人,以柔和心理解一切人,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人,以恭敬心尊重一切人,以感恩心对待一切人!

2、出家对佛教的意义

佛法赖僧弘传,多一个剃度出家的人,就多一份弘扬佛法的力量,佛教的兴盛也就多一份希望。要想佛法常住世间,只有僧宝才能荷担此重任,佛法的弘传与延续全靠僧宝的力量。《赞僧功德经》如是强调出家众能住持三宝命脉,延续佛陀智慧灯明的不共功德,经云:“出家弟子能堪任,继嗣如来末代法。万德无量在俗人,不能须臾弘圣教。”⑺纵观印、藏、汉三地佛法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可知佛陀正法赖僧弘扬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现代人对佛教很难接受,最大的障碍是对佛教的无知和误解,这一方面与大家长期以来所接受的教育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佛教弘扬力度的不够。长期以来,佛教的弘扬始终被排斥在现行教育体制之外,民众在接受教育期间,无法从教科书上获得正面的了解。仅有的一点介绍,也是从唯物论角度出发所得出的结论,大多停留在错误的片面认识上。因此,振兴佛教任重而道远,佛教需要更多的出家人。

3、出家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社会的健康发展,不仅要提高物质文明,更要建设精神文明,否则社会发展就会失衡。积极弘扬佛法,将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才不会走向片面、盲目的极端。佛法是心法,佛教是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现代社会提倡和谐,这契合了佛教的根本精神。佛教不讲对立而讲圆融,人人皆可学习佛法,倘若世人都能信仰佛教、学习佛法,世界将无纷争,人与人和睦相处。

出家人要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个人的力量虽小,但若能真正说佛所言、行佛所行,必能带动更多的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出家人以利生为事业,净化社会、改善人心,这是出家人的责任,能够以慈悲心辅政治之不足、助教育之不及,使人心潜移默化的改恶向善,这样世界上就没有了争夺。如果众生都真正出家了,那么这个污浊恶世也就成了清净佛土,每一个人都是莲花化生,再没有杀人流血的事件,所以说剃度出家乃真正利益社会,人生才过得有意义。

如何理解佛教三句义?

第一句,佛说:这是一个世界。说的是这只是一个名义上、名字上的世界。

第二句,既非世界。这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就像游里的虚拟世界一样,只是梦幻泡影。

第三句,是名世界。这个世界因“因缘和合”,暂时存在着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又是缘起性空。

佛教所说的放下指的是放下偏见,放下执着而已,而绝不是放弃。这也是常常被误解的。比如一个出家人,因为深入佛法,明白了佛法的真谛,产生出离之心,想要获得最终的解脱。这本是因为看破,所以放下。而常常被人们误解为其抛妻弃子,置家人于不顾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一段恋情,到了结束的时候,明白人会认为彼此的因缘到底为止了,不可强求,也可执着,从而选择放下,但是放下了,却并没有放弃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因为结束也就意味着开始,每件事情都是在循环往复的,懂得适时的放下,能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无比轻松的心情,去接纳一切,承受一切。烦恼也就自然无从生起。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75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