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环保思想(佛教的环保思想是什么)

佛教的环保思想
佛教的环保思想导师从环保开示,虽然环保对我来讲不够关注和重视,工作时只知道工作环境,地面大门玻璃卫生等干净就是所谓的环保,可是课本上环保的罪魁祸首,最主要是要克服欲望和贪婪,要克服贪嗔痴,关键是自身问题,也是心灵问题,贪欲太多就会影响大自然,环保破坏,自然灾害,地震等就会出现,自然得到呵护了,就像投到母亲的怀抱,不会走向毁灭。纠正幸福的观念对生活有影响吗?实际上也很矛盾,当你没有财富时,就没有安全感,夫妻整天吵架,离异,最后苦了小孩和老人,虽然财富是往日种下的业力,今生付出的努力,任何行为都需要因和缘的推动,但是两者是不可缺一的。拥有环保时对生活有欲望吗?有的人随便从窗外扔垃圾,弄的地面一塌糊涂,实际上下楼带一下垃圾,垃圾桶就在楼下很方便,为了图省事,不管人家的感受。菜场里有的摊贩用的都是小作坊生产的伪劣塑料袋,有时我为了图方便省的拿环保布袋,一个一个的装菜,环保意识淡薄,也要改变对环保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改变生活方式,环保的幸福观,这一次丝绸之路,一路上看到兰州,敦煌,西宁地面非常干净,可以讲是一尘不染,大街小巷都没有纸犀,环卫工人一直在清扫,他们讲他们的城市是旅游城市,受国际影响,环境必须要保持好。在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时,进一步了解了古代的历史文化,它完整保留了古先道人的彩色造像,壁画,文殊菩萨,释迦摩尼佛雕塑,字画和造像逼真火龙活现,导游讲解的都是佛教的传统文化,结合自己在书院修学,加深了前两课内容的理解,自己一路上当作是在修行,加深了环保意识。观念取决于价值的去向,直接影响行为生活方式,现在种植的蔬菜,农药比较多,买回来都要浸泡一下才洗,水质也成问题,有污染,吃了会生病,肾结石之多,只能买个轱滤器轱辘一下再烧着吃。改变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活环境需要劳动去创造,而大自然的给予却不需要我们用金钱去交换,如果大气污染的严重,我们真的吸新鲜空气都难以吸到,要改变人的观念从加强环保意识开始,从自然的使用者,破坏者成为自然的呵护着,培养良好的心态,有时看到鸟很很可怜,找不到食物,就布施一点米,饭出来让他们吃吃,做每件事情要有培养心,感恩心,爱心来看待世界,就会得到大自然的呵护 ,保护动物,植物, 摆脱贪,嗔,痴 等负面心行,多放生,护生,用慈悲,善良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回归自然。以上是这篇法义的理解和分享。
佛教的环保思想之三:改变生活方式
转自:济群法师
三、改变生活方式
观念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取向,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生存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利益,但我们应当如何追求利益呢?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我们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体的,我们的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是一体的。遗憾的是,现在的人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这与唯物主义的盛行是分不开的,既然人生是断灭的,至多也不过百年而已,所谓的人生目标自然不可能更长远,眼前的利益也自然高于一切。
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人们寻找一切可能致富的捷径,丝毫不考虑这些短期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乡镇企业迅速遍及中国大地,在高峰期达到了一千多万家,万元村乃至亿元村都不再是神话。但在农民们富起来了的同时,被占用的耕地有多少?被污染的河流有多少?据有关专家预测,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中国两百年后就将无地可耕。
如果说农村的致富是以丧失土地为代价,那么,都市的繁荣又是以什么换取的呢?为了满足我们日益膨胀的物欲,多少资源被无谓地消耗了?仅以包装为例,每年用于包装的材料要吞嗜多少森林?要制造多少垃圾?我们将有用的资源变成无用的垃圾,仅仅是为了刺激一下人们的消费欲。我们是否想过,带动消费的同时,就是在鼓励我们浪费——浪费所剩无多的自然资源!
在市场经济的准则下,企业的成功在于能否制造商机,商业的繁荣在于能否带动消费。这一切,使我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彻底变化。节俭是祖先们千百年来倡导的美德,但在今天,我们轻易地丢弃了这个传统。仅仅是几年的时间,我们甚至习惯了一次性消费。过去的人,一生也许都用不了几双筷子,但一次性筷子的推广,使我们的消耗超出了祖先的几百甚至几千倍。是的,我们已经有了支持这种消费的财力,但我们是否也有支持这种消费的资源呢?还有那些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的饭盒、一次性的杯子、一次性的宾馆用品……生活固然是多了点便利,但地球却多了难以承载的垃圾。据说,在卫星照片上,这样的白色垃圾已经和长城一样醒目了。如果这也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那么只能是文明的耻辱。
生活观念的改变还表现在对时尚潮流的追逐。每年甚至每季度都会推出的流行时装,使服装仅仅因为款式过时就被我们舍弃。即使是耐用的电子产品,同样在以惊人的速度更新换代。我们已经有了彩电,我们的电脑也还可以继续使用,但既然厂家推出了更新的型号,为什么就不能换一个?为什么就一定要像从前那样物尽其用?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已然成了现代人的消费口号。需要指责的只是商家吗?事实上,我们的消费观也在决定着商家的投资取向,彼此的关系是相互的。
佛法认为,任何行为都需要有因和缘的推动,两者缺一不可。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市场导向其实只是一种外缘,是一种鼓动消费的增上缘,但关键因素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懂得惜福,如果我们不是那样喜新厌旧,不是那样积极响应商家推出的每一款新品,市场的需求就不会那么大,对资源的消耗就不会那么快,制造的垃圾也就不会那么多。
如果我们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自然人,基本的衣食住行实在所需无多。但如果我们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现代人,一个走在时尚前列的现代人,那么我们的需求就会永无止境,对自然的消耗也会永无止境。所以,人类要改变生存环境,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观念,回归到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的需要越多,付出的也就越多。科技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但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轻松。正相反,现代人普遍都感觉活得很累,在竞争的压力下不堪重负。我们不仅累了自己,更累了哺育我们的自然。(待续)
佛教的护生观如何推广到全人类
问:“依法师智慧,佛教的护生观,如何走入宗教以外的领域,而通向二十一世纪人类都能共同意识到的一个环保课题。” 答:这课题已经走出宗教了,但是还需要靠所有宗教,这些领导人、传教师,共同努力来劝导广大的社会大众。护生不是狭义的保护这些动物、植物,更积极的要保护人类,人类现在所造的这些恶业,确确实实能够引发地球上最大的灾难。所以有一些宗教讲世界末日,西方也有许多预言家也讲世界末日,东方的预言家虽然没有讲末日,但是也肯定是有劫难发生。劫难从哪里来?一切众生造作的不善业,不善业带来的是不善的果报,不善的果报就是天灾人祸。所以我们今天讲环保,应当把环保的中心指向如何保护地球上人身的安全,防范天灾人祸的发生。有些人说人祸,人祸最严重的现在大家都知道,核子战争,核子战争现在科学家都肯定的说,万一爆发这个地球上的人可能只剩下十分之一,换句话说,十个人要死九个人,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在一个星期当中,我们这个地球上爆发五千个以上的原子弹,地球就毁灭了,辐射尘随风飘荡,飘到哪里,一片死亡。 过去我们参观长崎、广岛被核子弹炸过的地方,当地人告诉我们,整整八年地上才长草。看到那个现象,我才突然明了,佛经上讲的小三灾是什么。以前碰到经文,不知道怎么讲法。佛说小三灾的现象是刀兵劫,这是战争,多长的时间?七天,七天七夜刀兵劫;刀兵劫之后,接着是瘟疫,瘟疫是七个月七天;然后再接着是饥饿,饥饿是七年七个月七天。以前不懂!我们过去跟日本人打了八年,世界大战也打了四年,都不算到顶级,看到长崎、广岛,才突然想到释迦牟尼佛讲的小三灾就是核子战争。为什么?如果核子弹爆发,七天爆发那么多颗还得了?它只爆发一颗,那个地方。确实被辐射尘照到的这些人,他要能够活过七个月,他的寿命才保全。所以瘟疫就是讲的核辐射,饥饿是地上草木不生,真的到第八年才长草,那叫饥饿。我们从这地方领悟释迦牟尼佛讲的小三灾,小三灾就是核子战争,小三灾就是指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是一般宗教里面所讲的世界末日。 人祸,我们如何避免,使冲突不要发生。现在大国拼命在制造核武,像美国现在来做反飞弹,怎么样来防卫。新加坡的联合早报,前一段时期有一段文章,我是偶尔看见,那文章写得好。他提出的意见说,大国不必去搞核子防范,为什么?这东西没有办法防止的;他说假如有一个核武国家,他不必攻别人,他把他自己家里的原子弹统统在一个地方同时爆炸,地球就炸毁掉了,你怎么防范法?我不给你打,我死你也不能活,同归于尽。他的想法很有道理!我不攻击你,我在家里爆发我自杀,地球毁掉,你也死了。真正聪明人把发展核武这些钱拿去救济世界贫穷,这都是好事情,何必干这种傻事?所以我们今天讲的护生观,要护地球上的人类,先护人类,然后才能保护其它动物。人在地球上绝种了,其它动物也不能生存。所以,一定要一些志士仁人共同发心来挽救劫难。这是讲人祸。 天灾,天然灾害,天然灾害从哪里来的?也是人心感应来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好,水灾怎么来的?水是贪心感应的。这些年来地球上到处水灾很多,造的是什么因?一切众生贪而无厌。佛讲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我们居住的环境,环境是随人心转,所以人心善,风调雨顺;人心不善,灾难就来了。所以不要认为天然灾害与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没有关系,那就大错特错!动物、植物、矿物、我们这个星球、自然环境,乃至于星球在太空当中的运行,与我们的思想造作息息相关,它都有关连,这是真理!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定要存心善良,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要除掉贪心,要放弃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社会想、为众生想。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前几天我讲过,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生到这个世间来为什么的?没有一个纯正的目标,你的生活有什么意思?我们学佛的人非常幸运,我们明白了,佛在经教里面教导我们,人生的目标、纯正的目标,一个!是什么?觉悟!求觉!所以学佛,佛是什么?佛是觉,学佛就是学觉悟,求佛就是求觉悟,成佛就是成就觉悟,这是对的。觉悟把自己的境界天天向上提升,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觉悟了。古今中外的大圣大贤无一不是求觉悟的,这个目标纯正,人生的意义是觉悟之后能与一切万物万法和睦相处,这个有意义,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人生多快乐。 人生的价值,以佛法讲,是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用一般的话来讲,舍己为人,培养继起的人才,这才有价值。你自己一生做得再好,你死了以后后继无人,你的成绩等于零,你没有价值。我们今天推动佛陀教育,我死了之后没有人再搞了,我的事业等于零;我死了以后还有学生继续再搞,代代有传人,代代都不断,这叫价值。所以孔老夫子说得很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不是家里生的儿女,不是这个意思,你的后代要有人才,后继有人,一代比一代殊胜,这是真正有价值,哪一个行业都是如此。在中国最值得人尊敬的,所谓老字号、老招牌,祖传多少代的,无论哪个行业,一提起信誉好,“祖传的”,那叫后继有人,一代比一代好。如果一代不如一代,那就坏了,那就错了。 今天共同环保的问题,一定要建立共同环保的意识,就是认识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到眼前的危机。佛跟我们讲水灾是贪心感招的,火灾是瞋恚感招的,风灾是愚痴感招的,地震是心地不平感招的,都有因。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地平如掌,它没有高山,它人心平等,它没有高下。我们世间人心不平,所以大地不平;人心平了,大地就平。我们最近在澳洲也发现,澳洲没有高山,没有很高的山,大部分都是平原,一望无际。澳洲人少,现在人口也不过一千九百万人,它的人民非常厚道、纯厚,高下不严重,所以它的地就没有什么高山。觉悟的人,要很认真努力传播神圣的教诲,建立共识,化解世间的劫难。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佛教大师都有谁,他们分别有什么著作?
净空大师,主要弘扬念佛法门。不得不说,念佛真的很管用,感应非常之大!
心中常念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此是甚深微妙法门!
还有南怀瑾大师!一生深入佛法,令很多人了解了佛法,真是大师啊,讲的很精彩,但他 自己讲自己只是讲一点心得体会而已,并不是研究的很深入。我觉得不管怎样,他说的都很实在。很坦诚。
随喜,赞叹南师!
还有一点个人的想法,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个视频,净空大师和清华教授什么的视频。我好奇,就点了进去。结果没看到什么教授,只有净空大师一个人孤零零地在那儿。
那些教授留下了几个问题,有点盛气凌人的感觉!还有问的那都是些神马问题!问释儒道有什么异同!
且不管净空大师不断的讲法是对是错,但是念佛法门我懂,是真实不二的!不管大师有何错误,末世众生根性恶劣,还管什么其他的法门呢?
大师的这份心已经是很难得了,讲错了也没关系,真正要修行其他法门当然要深入经典的。
我当时就感觉大师辛苦了,受累了!佛教如今这么不受重视,还被所谓的清华北大教授问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佛教最关心的是当下,而不是一个天文工作者,没有义务去解答宇宙有多大,人从哪里来?,这些形而上的问题空空洞洞的,我感觉这教授水平真差,佛度有缘人,你不信就算了,不要仗着教授二字就看轻我佛。
佛门乃是重地,如今却真的被成为了空门。
只希望能多给净空大师一点尊重,一大把年纪了,还要讲经布道,不容易啊。爽约这事给谁都不好受
环保是怎样改变你的生活方式的?
环保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1、节约用水,随时关上水龙头
2、节约用电,人走时及时关了电源
3、珍zhi惜纸张,提出使用再生纸,双面用纸
4、选择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上班
5、节约每一粒粮食,以节粮为时尚
6、拒食野生保护动物
7、不制造噪音污染,维护安宁环境
8、拒绝过度包装,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地球资源
9、生活垃圾分类,节省可再生资源
10、倡导绿色消费,选购绿色产品
11、使用布袋,尽量少使用塑料袋
12、家中养花种草抗污染
13、用无氟制品,保护臭氧层
14、选用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
15、买无公害食品,维护生态环境
16、使用绿色家具,用料倾向纯自然
17、旧物巧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使用
18、自备餐盒,减少白色污染
19、提倡生态旅游
佛教的环保思想之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转自:济群法师
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千百年来,人类依赖自然的给予生活,与此同时,对大自然的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止,希望以此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那么,人与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中世纪,神学占据了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对上帝的信仰,使得回归神的怀抱成为人生唯一的归宿。启蒙运动之后,随着人本思想的兴起,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类在世界的地位也得到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倾向于二元对立,从上帝之子、自然之子转而成为地球的主人。人类不必臣服于上帝,更不必臣服于自然,正相反,万物不过是为我所用的消费品,自然不过是生产资料的提供者。人类在欲望的怂恿下,将征服自然当作理所当然的权利,从大自然中无尽地索取,以满足人类最大限度的需求。
在东方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儒家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人生的真正享受,将人与自然的感应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佛教更进一步提出了“依正不二”的思想,所谓“依正”,即依报和正报。佛教将人类称为正报,将我们生存的世界称为依报。正报和依报是息息相关的,依报败坏了,正报则无以生存。佛教认为,世界是缘起的,它的存在和毁灭来自条件的成败,来自因缘的聚散,正所谓“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那么,它的发展规律又是怎样的呢?佛陀告诉我们:“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一偈颂揭示了事物存在的内在联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互相影响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破坏大自然,和大自然对立,无疑会使人类自取灭亡。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过去我们总是将自然比作母亲。尤其在人类生活的早期,万物有灵的思想曾经盛行于世界各个民族,这也使自然生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自然的奥秘被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人类开始变得狂妄,与此同时,自然也开始失去了安宁。但无论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都无法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毕竟,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建造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制造了现代科技的产品,但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生活还是离不开脚下这片土地。现代化环境虽能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却不能滋养我们的心灵。只有回归自然,才会使我们感到真正的放松,才会缓解紧张生活带来的压力。
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似乎只有财富才是至高无上的。可是和大自然的给予相比,一个人拥有的财富又算得了什么呢?是自然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资源,使人类得以延续并发展。如果没有汽车、电话,人类一样可以生存,但如果没有粮食和水,又能维持多久呢?更不必说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空气。所以,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才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离不开太阳带来的光明,离不开江河对我们的哺育,更离不开大地对我们的负载。
现代化的生活环境需要通过劳动去创造,而大自然的给予却不需要我们用金钱去交换。我们只要懂得珍惜,懂得保护,就能永远享有。如果我们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无疑是饮鸩止渴。现在有句话叫做“年轻时以健康换金钱,年老时以金钱买健康”。我们都知道,健康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或许能以自然来换金钱,到将来,我们还能以金钱买来大自然曾经无偿为我们提供的一切吗?或许有人会说,河流污染了,我们不是还有瓶装的矿泉水可以喝吗?那么,到大气污染得无法呼吸的那一天,我们又去哪里采集新鲜的空气出售呢?即使可能,我们为购买空气而付出的费用,又需要多少劳动才能换来呢?
尽管人类对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地球更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所以,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当我们居住的房子倒了,我们可以搬家;当我们生活的城市毁了,我们可以迁徙;可当我们生存的地球趋向毁灭时,人类又到哪里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呢?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人类中心论的观点,从自然的使用者、破坏者,成为自然的看护者。不论我们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毁坏自然,都等于是在谋害自己的母亲。那么,人类可能在这样的罪行中幸免于难么?所以,我们应该像对待母亲一样去对待大自然,像尊重母亲一样去尊重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继续得到自然的呵护,才会在它母亲般的怀抱中获得安宁。也只有这样,人类才不会在背弃自然的任性行为中走向毁灭。 (待续)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81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