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觉醒(佛歌觉醒)

佛说八大人觉经的经文结构
在还没有正式开始讲经文以前,先简略的介绍关于这一部经的结构。依照我们晋朝道安法师讲经的规矩,把每部经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是说明如何能使一部经能流传后世,通达十方。
大部分的经典,开头都有“如是我闻”,最后以“信受奉行”来做结束。而本经前面既没有“如是我闻”,后面又没有“信受奉行”,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完备,但实际上也具备三分。开始的几句经文:“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就是序分,因为这是本经的总标。从“第一觉悟到第八觉悟”,是这部经的正宗分,也是本经的重点。最后“如此八事......到常住快乐”,是本经的流通分。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为佛弟子”的“为”,用白话来说,是“做”的意思。“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弟子”两个字,指凡是归依三宝,修学佛法,无论在家、出家,都称为佛弟子。所谓“为佛弟子”就是说,做为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佛有四众弟子,也可以说是二众弟子,这一句经文,进一步讲,是无论在家或者出家学佛的弟子。
只要是佛弟子应该“常于昼夜”:“常”是恒常不断的意思;“昼夜”的“昼”是白天,“夜”是晚上。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印度当时分为六个时辰,昼夜六时的分法。
“至心诵念”的“至心”,就是至诚心。依佛法来说,对于修学佛法要发恒常心,至诚恳切,恒常不断的修行,才能得到真实的法益。“诵”是口诵,离开经本,能够一字一句不含糊的背出来叫“背诵”。“念”,普通说口念,比如念佛、念经,都是用口念。但是这里的“诵念”,重在心念,就是内心要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信受奉行。
如果我们每个佛弟子,能够发起真诚恭敬心来学习“八大人觉”,和修持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条事理,我们也就可以称为“大人”。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前面已经把经题、人题、和序分的经文介绍过了。序分所讲的是要我们学佛的弟子们,在二六时中,以最至诚、恳切、恭敬,而没有一丝一毫虚伪的心理,对佛法信受奉行,也就是信守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条道理。
这一段经文,在科判中叫做“无常无我觉”。能够觉悟到宇宙人生的一切法,不论是有为法、无为法,都是无我的;也就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心中的想法、行为的造作,都是属于无常而又变异不定的,所以叫“无常无我觉”。
第一觉悟所讲的道理很微细、深刻而又彻底,是启示我们要觉悟世间的一切是无常的、苦空、不净而又无我的。这是佛菩萨大人用四念处的道理,劝导我们应该趣向于出世间--常、乐、我、净的境界。
“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就是第一条所要觉悟的道理。因此,必须先知道这四种观行是对治四种颠倒的方法,也是入道初步下手的方法。能依四念处观察修行,就能得到常、乐、我、净--佛的境界。所以这是修学佛法首先要觉悟的法门。
“第一觉悟”:这个法门,在本经八种法门当中排在第一;也是诸佛菩大人所觉悟的第一条道理。“觉”是觉醒;“悟”是了悟。所谓“觉悟”,就是以理智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得到正确而圆满的了解,就是觉悟的意思。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两句经文是观心无常的无常观。“间”是指十方,间隔的意思。在每一个三世,各有十方;每个十方世间,也各有三世。“世间”是对竖与横说的。佛经有云:“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横竖交罗,互相组织而成,就叫“世间”。
依佛法来说,世间有三种: 就是诸佛菩萨,出世圣人的境界。以佛法来说,不论有情世界还是器世界,都属于梦幻泡影,演变幻化无常,很不实在的。世间无常的“常”,是常住的意思。假定说,一种东西今天是这样,明天也是这样,永远不变化,才叫做“常”。譬如说佛法,在三千年前,佛所说的道理是这样的,至今还是这样的,一丝一毫也未改变,所以叫做“常法”。
“无常”就是说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时时刻刻在迁流变化的。以我们生命体来说,也是时时刻刻,刹那不停的产生变化--早晨的生命,在我们凡夫来看,是不容易发现。如果人没有变迁的话,为什么会有年轻与年老呢?只是我们看不到时光的迁流而已。
人的一生太快了。如果说,人生几十年在感觉上还是蛮长的,但是仔细的算起来,只有短短的两万五千多天,实在太短了!有句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可以用平均七十岁来乘一下。经上说:“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这句话,佛说的一点也不错,人的生命实在太短暂!有的好朋友或者亲戚,几天不见,突然间听说死了!人的生命,就在呼吸间;如果只呼不吸,或者只吸不呼,生命即刻不能存在,这也是无常的证明。
佛在经典中开示我们说:“众生的生命体,从出生乃至死亡,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止息的演化,而不能永远存在于世间。”这是说有情世界的无常。有情世界的生命体是如此,自然界一切森罗万象,当然也是如此,没有所谓不变的东西存在。而无情的器世界也有坏灭的一天。佛告诉我们:“无情的器世界也有成住坏空,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不停的变化。”大智度论说:“一切有为的无常,是在刹那生灭不停,因缘和合就生,因缘离散就灭,世间是缘生法,缘生法没有常住不变的。”所以说,不管是有情世界以及器世界,都是无常的。
“国土危脆”:“国”就是国界;“土”就是土地。就是依报环境,指一切众生所依住的处所,也是刚才说过的器世间。“危”就是危险不安;“脆”就是脆弱不坚固。广大的器世间,既然有成住坏空,所以在这广大器世间中,所安立的国土,当然也是脆弱不坚固的。“危脆”的“脆”,说明白一点,就像玻璃一样脆弱而不坚固,永远不能常住不灭。
就拿我们所居住的国土来说!拿最浅显的例子来说,台湾常有地震,本来是一条平坦的大道,由于地震,变成四分五裂;甚至于土地陷下去,成为一个大窟窿、大断层,这就是国土危脆的证明。我们中国有句话,更可以证明“国土危脆”的道理,那就是“沧海变桑田”。原来是深不可测的大海,每天由于风浪卷泥沙,经年累月的积聚,经过一段时期,就变成桑田;又本来是一块肥沃的桑田,由于山洪暴发,特殊变化,而成为沧海。台湾在民国四十八年,发生过一次八七水灾,就是这个情形,把良田变成沧海。由以上所说,我们可以证明,世间的确无常,国土的确是脆弱而不坚固。
世间所谓“千年房屋,万载树木”,虽然是稀有,但在佛法来说,这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成、住、坏、空四相轮回,没有一法是常住不坏的,当体就是“如幻如化”。就如水中月、空中花,都是幻化无常,危脆而不安稳的。
我们更应该知道,佛法为什么特别说明“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的道理?就是为了破除众生妄执“常”的心理--就是天长地久的观念。一个人有常住的观念,就会贪求没有止境,希望世间所有的东西,都归我一人所有。你如此,我也如此,大家都如此,世界就难免发生战争,当下就造种种有漏的业因,而受生死轮回的果报。如果我们能依照佛法所说的,了解“生命的无常,就在呼吸之间”,一切万法,都是暂时存在而已,就不会被世间上的名闻利养所诱惑,而盲目的追求,造种种有漏的善恶业,受生死的果报,当下觉悟就能得到自在解脱。
以上是说明“无常观”的道理。下面一句是说明“苦空观”。
“四大苦空”:这一句是专讲“苦空观”的。因为这四大常在矛盾、冲突、开阖中不停止的演变。所以众生才有生、老、病、死的大苦。既然知道身为众苦的根本,就应该觉悟,不要再被身相所困,不要再执着身体是实有,而生起种种苦恼,能够这样的修观,名为“苦空观”。
如何解读经文之意求答案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三千余年历史,从传入到今天,经文文字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梵文到文言文,这段时间段,对于修行人来说,还很好接受和理解,佛在人间示现讲经的时间正是我国文言兴起的时代,人们见到梵文翻译成的文言文形式的经典,很好理解,一看就懂,继而,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时间过度,人们的理解程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唐宋时期,文言之风最为鼎盛也正是佛教在中国最为鼎盛之时期,从清末到如今文言形式几乎消失殆尽,人们读不懂文言文,能够读懂文言文的人微乎其微,大多数人只能够懂得文言之表意,几乎都是会把这个表意解偏。请十个人解读一篇古文,就会出现十个意识,十个意识中几乎没有一个是真实意,都给解偏了,解错了,一篇好的文言文之深意用白话文来解,是没有办法完全解读出来的,其中的深密意趣无言能解。
学佛人读佛经就是学习修行方法,念佛就是修行。佛号很好念,四个字,六个字,一天下来,几千声,上万声不难,难在念了就受益,念了就成就。这个真的很难,很多老同修念佛几十年都没有成就,不但没有成就,甚至,落入到各类迷信中不能自拔,能够知道自己学到迷信程度的人还算好的,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在迷信,还以为自己得利了,而广宣其法,使人效法,致使多人误入迷局而不知谜,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念佛不得法,不懂得如何念佛,这就是不学佛的学佛人中的一种,佛把念佛方法交给我们,我们不听、不学,而走捷径,直接念佛,念数量,念年头,比成绩,我一天念了多少声佛号,我学了多少年佛。比这些,法师讲经我们不看、不听,同修看到有误处,给予说明更是难入半句,这个我懂,那个我明白,真的明白了吗,明白啥了?真的明白了就会生智慧,问问自己生智慧了吗?真的生智慧就会自性说法。能自性说法吗?若没有生智慧,没有能力自性说法,就没有明白。不要把自己给骗了,不要把一生闻法的机会错过去,不要把一生成就的机会丧失掉。要真学,要真干,真学真干,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每个人都是佛菩萨。学佛不难啊,就看学不学,不学还想成佛,太难了,真学真干,成佛一点都不难,转念之间,一念之间,就成佛了。问题在会不会学,真的学了吗?真的在学吗?若真的学了,学懂了,学会了,学透了。念佛成佛,当下即佛。若没有真学,就是不懂方法,念佛成佛很难,因为不懂就做了,能做对吗?能不有偏吗?能成佛吗?祖师大德们常说“一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就是说,一亿个学佛人当中,几乎见不到一个真正明白的的学佛人,更何况成佛了。
那么咋样学佛?学佛总的来说有四个阶段,就是:信、解、行、证。信了不等于学佛,信了要解,解就是明白,明明白白的信,不明白就是迷信,盲目的信。只有解了才会有真信,更何况行、证了,想要明白,就得从佛经着手,读佛经或听净空老法师讲经,佛经就是学佛念佛的方法说明书,把佛经读明白了,就知道咋样念佛最受益了,读佛经一定不要求解,只要认认真真的读,啥也不想的读,就是用清净心读,用清净心读就会得到解,读经的时候,一定要跟住每一个字,这样读注意力就会集中,妄念就会相应减少,心就会清净,当心达到一定清净的时候,就会随文入观,读经者的语气声音就会和佛当年讲经时的声音非常接近,或完全一样,听经者就会随着听到的经文声音而进入到佛陀讲法的情境中,其感受为自己已然进入到佛陀讲法的法会之中,亲听佛陀而为之说法,其妙处可想而知,读经者会感受到自己就是佛陀,就是在讲经说法,其感受之妙用更是可想而知,真是清净无为之妙受用,就是佛之妙受用,当然,很快的就会解悟。千万不要过目十行的念,就是,看一句,念一页或多页,这是很多熟悉经文的老同修通犯的弊病,这样念下来,口中出来的是经文,脑海里全都是妄念,这样念下去,念几十年也不会有多大成绩,只会增加贡高我慢心或增上慢心,背经者更要注意,一定要集中精力到经文上,背诵的时候心不离经文,脑不离经文,口亦不离经文,心脑口合一才会真受用,最好的方法还是,随文入观的背诵,真的做到了随文入观,其妙用如佛,学净土的听净空老法师讲经也要集中精力,一定要集中精力,这样听经,心就会清净,每句话,每个字都不会漏掉,不怕听的少,就怕不真听,一遍听不懂就两边三遍,
净空老法师说:“我读书;我看东西,我的标准是,三十遍,你真能学到东西。”“你要能听一天的经,这一坐两个小时,真能听懂了,你一生受用不尽,你就能成就。”
这样下来很快就会明白了,一遍不行就十遍,百变、千遍,当真诚心出来的时候,就会有真正的清净心,用真诚心,清净心读经,就会得到解,得到解了就懂得如何念佛了。这时候,信解行证中的解完成了,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就是行,那么祖师大德们告诉我们,读经不要求解是咋回事,真的是不要我们求解吗?不是的,他们不但要我们得到解,还要我们得到正确的解,不让我们求解是因为,真正的佛理有所求,就无所得,无所求,才会有所得。求解就是有所求,得到的解都不是真正的解,,祖师大德们怕我们着相,就是怕我们执着在每个相中,就是意相中,我们读经明白的意几乎都是错的,因为佛的真实意不在经典里,所以说,佛经无意,佛意在经典的宝藏里,就是经藏里,就是在佛经里面的宝藏里,表面的意识都不是佛的真实意,不明白道理的学佛人读经就会落入到某个意中,就会错解如来真实意,就会学偏了,明白这个道理了,就不会着相了,用真诚心,清净心读经,就会得到解了,得到解后,不要着相,这个解不真实,通过这个解就可以进入到下一层解,通过这个意就可以明白下一层意,直至无量义,到无量义的时候就很快的会得到佛的真实意了。
简单的解一句佛经加以说明就好懂了,“不如坚勇求正觉”文字意:不如:就是,比不上。坚,就是坚决,坚定。勇:就是勇敢,勇猛。求:就是求取,求得,请求,争取,征求,要求,有上进之意。正:就是正确,不偏。觉:就是觉悟,觉醒,有醒悟之意。
词意:不如:比不上。坚勇,坚定勇猛。正觉,正确的觉悟,菩萨。
单句经意:比不上坚定勇猛的争取作佛,连起来正觉就是佛的意识。
相邻句组合意:“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这是打个比方,就是说,用供养恒河沙那样多佛的福德和功德与求正觉相比较,供养这样多佛福德和功德都不如作佛有福德和功德。
拓展意:一句佛经在在这个段落中的意和在这一品中的意。
贯穿总体意:
就是这句经文在整部经中所体现出来的意。
整部经意:整部经的意思。
隐意:经文所隐藏的意思,
无量义:比如“不如坚勇求正觉”,就是,做再大的功德都不如成佛,啥叫成佛?咋样做才会成佛?和佛做的完全一样,就是作佛,就是作佛所做,佛做的我们做了就是在作佛,不是佛做的我们做了就不是在做佛。那么究竟咋样做才是佛做的,佛究竟在做啥?佛在讲经说法。佛在普度众生。佛在自性说法。也就是说,佛在把成佛的方法教会所有的众生,让众生都能够明白,明白了,真的按佛说的做了,就可以成佛了。那么咋样做才能够做到作佛所做呢?那就是真学佛。咋样才是真学佛呢?那就是必须先明理。咋样才会明理呢?就是从经教学起。等等… …
。从文字意,词义,单句经义、拓展意,逐渐的就会解读出无量义,每句佛经真的都是无量义。
明白每句佛经都是无量义了,就真的是明白佛意了吗?无量义真的就是佛经之意吗?不是的。佛在经文里教会我们看破放下,真的看破放下了,就和佛性完全一致了,就和自性相吻合了,就真的啥都明白了,这时候念佛就可以和佛感应道交了,就会得到佛的智慧,就可以自性说法,佛法不学而得,不学而学,一切了然,一切通达无碍,念佛成佛,只在一念。当下就是,一时即佛。真的明白佛意了,佛经也要放下,真的放下了,就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就是佛意。见性成佛了,我们就是佛,这个意就是我们的意,就是佛意,佛意就是我们的意。我们的意就是佛意,所以:佛无意,佛根本就没有意识,佛的意识都是我们心想识变而感知的意识,就是用我们的意识心而解读出来的意识,当我们真的明白了,就没有了意识心,就不会有心想识变,才真的会明白佛无意了。
也就是说,无论学到啥样的层度,把佛经解读到啥样的深意,都不是真正的佛意。所以,无论明白多少,都不要执着其意,只要继续学就好,越来明白的越多,越来明白的越深,越来理越通达,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明白了,明白的就是佛意,实在讲,有意就不是佛意了,就是错解了如来真实意了,不让求解,就是怕我们执着佛经之意,执着明白之意。落入某个意相中而无缘见本性,而无缘成佛。只要学,不求解,就会越学越明白,直至达到究竟明白。到究竟明白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求正觉,求:就是按佛说的真学真干,真的明理,真的看破放下。正觉,就是成佛,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自性说法,就是普度众生,就是时刻以自性自然说法,帮众生把见性之谜解开,以利众生自己把迷纸捅破,这就是作佛所做,这就是正觉,这就是明白了经文之意,就是正确的解读了经文之意。当真的明白了的时候,就会明心见性,就会有自性流露,自性流露出来的每句话就是,真正明白了而解读出来的经义或佛意,也就是自性说法,其所说就是佛法,其所说之意就是佛经之意,也就是说,明心见性,见性说法才是真正的解读了佛经,经文之意。
此文是本人个人浅识而已,不能代表正知正见。
佛说,应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若有所悟,应安心无为;顺道而行,则必入道。入道
初习此道者先应学会一意禅观,令心如壁立,岿然不动。方法为默坐专念,心专一境,高度入静,止息一切想念思虑,收心归一,直至返观而生智慧。为达此目的,先应背境观心,如是则念念生灭之流皆自明于心。同时应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若有所悟,应安心无为,顺道而行,则必入道。入道者应任运而行,与法相应,遂顿悟自心本来清净,无有烦恼,具足无漏之智性。此种清净心与佛无异,此心即佛。如此修道者方知性净之理:宇宙实体,无染无著,无此无彼,无欲无求。众生无我,皆由业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得失悲喜,心无增减。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只因被尘世之妄念所侵,不能显了。如能舍伪归真,超觉忘我,则明万有皆空之理而不生贪执之念。
注(一)世人不明色空之理,真幻不分,以致陷入迷途,难以自拔。拯救之道,唯在佛法。精研佛理方显大智慧。若能以之安心定智,令心静如止水,便可一并斩断情丝,切除烦恼之源。如此修行者方达不苦不乐之妙境。由入禅定意境入道,直至超越佛祖之终极境界,不执著于任何外物,否定外在一切威权,以示绝对主体之自在而达绝对自由之心境。若要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只须尘世中一双慧眼,一颗佛心,与佛有缘,足具慧根,便可照彻俗世,超尘脱俗,遗世独立。
(二)禅观之方法为: 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
(三)何谓万有皆空? 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
(四) 依何义故立静虑?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实了知义。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
佛说觉醒
【佛法】觉醒的三个意思:1、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2、生活的有目标、有方向、有意思、有意义;3、看到宇宙人生的实相,不再活在颠倒梦想中。你醒了吗?
佛说人有轻生之心是何因,整天都好像是在梦幻里,不能觉醒,心不能自
1、 前面那位网友,说的很对。轻身完全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有招感更不好的果报,所以决定不能轻身。
2、科学与医学都证明「害怕」的感觉不是真实的。「害怕」完全只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虚幻感觉」而已,决定「不是真实的」。
「害怕感觉」如果是真实的,它一定就不会「时有时无」。因为它「时有时无」,所以,「害怕的感觉」一定「不是真实有」的。例如:您在忙碌时,它就不见了;或您在睡觉时,它就不见了。所以,对不真实的害怕感觉,随它来随它去,根本不需要去理会它。
3、这个世界上,死亡是最可怕得,您对死都不怕了,还怕什麼。
4、您有这种「害怕的感觉」是因为您的身心失去平衡,是一种「心病」。「心病」每一个人都有,只是轻重不同而已,您目前情况比较一般人严重些,所以感觉身心痛苦。
5、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赶快去「看医生」,把您的情况告诉医生,医生一定可以帮助您解决您的问题。
6、同时,祈求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与威神力的「阿弥陀佛」护佑您,只要您真心祈求,「阿弥陀佛」慈悲,一定会护佑您。
7、祈求完後,时时专心默念或出声念「阿弥陀佛」,只要您念一声「阿弥陀佛」,就等於与「阿弥陀佛」相应,就等於得到「阿弥陀佛」的护佑。尤其害怕的感觉生起来是,「专心用力」的「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相续不断」,害怕的感觉一定会退除,乃至消失。如果没有消除,之您不够用力与专心,只要您用力专心一定有效。常常念阿弥陀佛,害怕的感觉就会慢慢的减少,就会开始感觉轻安。
8、後学见过很多很多比您情况还要严重的人,都是藉由「看医生」与「念佛号」,很快就改变了情况,变成热爱生命的人。
生命很宝贵,想想您无故可爱的孩子,您必须为他们奋斗坚强。
加油!祈求无量无边的佛菩萨保佑您。阿弥陀佛!
成年人3个觉醒:舍得之道,克制之礼,自知之明
林肯曾说过:
“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
人生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生命是一场不断觉醒的修行。
觉醒的枯树,能逢春茁壮成长;觉醒的幼苗,能破土推石见阳光。
而成年人则在一次次觉醒中,更能通透地知晓世事道理,真切地把握处世之道。
成年人的3个觉醒:舍得之道,克制之礼,自知之明。
星云大师说:
“凡是大善之人都能舍,凡是大智之人都敢舍。”
人,生来不过两眼双脚,目之所及不过方寸,脚之所到难过百里。
世间种种栉比鳞差,我们总要学会权衡舍弃,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个人要来人世间走一遭,佛说:“给你三十年够不够?”
这个人想到人世的繁华,摇头说:“不够。”
佛说:“目力所及之内,你若能借来时间,便可以给你增加寿命。”
这人转头看到耕地的老黄牛,便向它借了十五年,又向门前一条大黄狗借了十五年,寿命一下子增加到了六十岁。
可这人觉得一甲子的生命,还是有些短,便又向在树枝上跳跃的猴子,借了十五年。
这个人拥有了七十五年的阳寿,心满意足地去往人间。
佛看着他的背影,但笑不语。
这人来到人间后,前三十年是他作为“人”的时间,享有着 健康 与快乐的生活。
三十岁到四十五岁之间的他,上有老去的父母,下有待养的孩童,每日都如老黄牛一般埋头忙碌。
四十五岁到六十岁时,父母故去,子女长大离去,他成了留守老人,独守老屋,最大的快乐只剩子女偶尔地看望,过着像狗一样的生活。
六十岁之后,他疾病交加,每日睡前都怕第二日病痛更加严重,整日惶惶就像山中到处飞窜的猴子,生怕被猎人的弓箭射中。
回顾一生,他满腹感慨。
当初贪恋人世荣华,不舍早早离去,靠着东拼西凑借来多的半生,结果是本生自甜,借来皆苦。
贾平凹说:“会活的人,都懂得两个字,那就是‘舍得’。”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得簇锦团花,体会其乐融融,不舍人生短暂,就要经历浊世浮沉。
不舍,四处强求的人生,就如一个抱着满怀鸡蛋的人,走在喧闹拥挤的街道,必将左支右绌,承受着时时被碰撞的惶恐,街边的美景更是无暇顾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放开双手,才能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学会舍去,才能体会柳暗花明的惊喜。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大智有所不虑,大巧有所不为。克己复礼,则人生通达。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妇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邻里、同事全与她相处不好。
苦恼的她,来到庙里跪求高僧指点迷津。
她跪求一日,高僧未现身,跪求两日,高僧还未现身,到第三日,控制不住脾气的她,不顾庙里来来往往的人群,拉着庙里侍奉的和尚,张口就准备咒骂理论。
这时高僧及时出现,让人把她领到一间禅房,把妇人锁在里面后,然后全部离开。
妇人气得破口大骂,骂了很久,高僧一直晾着她不管。
后来,妇人渐渐沉默下来,这时高僧来到门外,问道:“你还生气吗?”
妇人语气激烈地骂道:“你是不是有毛病?赶紧放我出去。”
高僧不语,拂袖而去。
又过了一会儿,高僧又来到门口询问:“现在还生气吗?”
妇人语气平静的回道:“不生气了。”
高僧问:“为何?”
妇人回:
高僧微笑点头说到:
有些人常常为了一时畅快,做事就不顾后果,等到后悔时,又垂头顿足后悔不已,但往往为时晚矣。
莱特说:“有了自制力,就不会向人翻脸,或暴露出足以引起不幸的弱点来。”
成年人的世界,并不是每件事情都顺心,不快乐的理由也很多,但我们不能任由自己的坏情绪恶意蔓延。
人能克己身无患,利人者,人利之,恶人者,人恶之,当你笑脸对人时,人也会还你善意。
郭麒麟说:“人生来就要学会克制,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愤怒。”
学会克制自己,是每个成年人的必修课。人因克制而美,事因克制而和。
夏朝时候,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伯启受命领兵御敌,没想到最后却以落败收场。
伯启的部下各个不甘心,纷纷请求再战。
伯启却不同意,他说:
此后,伯启和士兵同吃同住,每日亲自操练军队,三顾茅庐延请有能力的人,自己刻苦训练武艺,熟读兵书,一日不曾懈怠。
最终夏朝逐渐强大起来,一年后,成功一雪前耻。
正所谓“故知之始己”,纠结事情的根底,我们要先从内向审视自己开始,打败挫折的方法,就是不断自省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去完善改正。
“双金”影后周冬雨,自出道以来,短短几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有人说这归功于她的自知之明,因为她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从不接和她自身形象相差甚远的角色。
曾有人找她演一个古装剧里的绝色美人,她听后立马拒绝了。
周冬雨对导演说:
布朗宁说:“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些善于反省的人,才能一直选择正确的道路,从而不断突破自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寻岸的船,离不开引航灯塔;远飞的候鸟,离不开引向的风。
自知之明,知足而择行,知不足而改善。只有方向正确了,才能越努力越幸运。
贾平凹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蚕蛹觉醒成了蝶,鲲鱼觉醒成了鹏,成年人的觉醒,让我们在生活中,更能把握契机,成就梦想。
成年人的3个觉醒:
舍得之道,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人生,就在舍得之间。
克制之礼,美酒再香莫贪杯,因为伤身; 美食 再香莫贪嘴,因为伤胃,心情再糟莫随性,因为伤本。
自知之明,有岸才有湖泊,有帆才能远航,认清自己的局限 ,了解自己的长处,才能越行越远,越走越宽。
作者 | 徐九卿,一个在梦中徒步绕行地球的女子。
图片 | 视觉中国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83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