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家讲的愉快的活法是什么(佛家开心愉快怎么说)

学佛百科2023-03-2187

《活法》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们在推行阿米巴经营,越来越多的财务总监们在着力于“经营会计”。一家学习阿米巴的企业中,有多少管理者带领员工们认真读过稻盛和夫的核心著作,又有多少读懂了稻盛和夫?

今日之果,皆因往日之因。

实现梦想首先要“敢想”。

通过敢想,让自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最后达到痴狂的程度。

其次,为梦想制定详细的计划。

最后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这样才能实现梦想。

然而,实现梦想的道路并不平坦,很多问题会接踵而至。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迷茫、徘徊,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他是如何摆脱这些困扰的?

做人做事最基本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  x热情x能力。

第二个原则:每一天都积极认真。

第三个原则:体验重于知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载。无论我们得到什么,也不能带到来生。就算是满身的珠光宝气,最后离开人世间的时候,终究还是一个人。我们唯一可以带走的只有“灵魂”。那些名誉、地位、财产,我们统统都要放下,只能带着“灵魂”开启新的征程。

稻盛和夫先生说,如果有人问他,为何要来这世上?他会回答:

第一项精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一点告诉我们,我们做事的时候,要比任何人都努力。在做事的过程中,锲而不舍,持续不断,精益求精。

第二项精进:谦虚戒骄。这一点要求我们用谦虚之心做事,净化心灵。谦虚使人进步。中国有句古话叫“满招损,谦受益”,讲得就是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第三项精进:天天反省。这一点要求我们每天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看看自己是不是自私自利,如果是,就要及时纠正。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尤其是出于私心的时候。所以,每天进行自我反省非常有必要。用稻盛和夫的话说:天天反省是为磨炼心志而做的实践。因为无论我们主观上是多么希望具有良好的品德,不知不觉之中也会滋生出骄傲、自满甚至是得意忘形等情绪。所以,只有天天反省,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得到提升。

第四项精进:活着,就要感谢。这一点告诉我们,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我们要培育感恩之心,懂得感恩,懂得感谢。稻盛和夫告诉我们,要随时准备说“谢谢”。

稻盛和夫有一句常说的祈祷词是“南无,南无,谢谢!”这句出自佛家的“南无”,渐渐地培养了稻盛和夫的感谢之心。无论遇到好事还是坏事,他都要说这句话。稻盛和夫说,遇到好事,“感谢”让我们知足;遇到坏事,“感谢”让我们成长。

第五项精进:积善行,思利他。这一点要求我们做事的时候多想想其他人,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多做好事。换句话说,行善积德有好报。比如,在经营一家企业的时候,企业经营者就要时刻考虑到客户的利益和方便,替客户着想,开发出有利于客户的商品。只有这样,客户才能满意,那么企业的业绩也会跟着蒸蒸日上。如果把这一点利用好了,那么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会更加顺利。

第六项精进:不要有感性的烦恼。这一点就是说,不要抱怨,不要焦虑,不要让忧愁支配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烦恼。其实,这些烦恼也是一种机会,让我们成长的机会,磨炼心志的机会。与其整日抱怨,不如腾出更多的精力,全力以赴去做事。当我们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时候,那些感性的烦恼就会慢慢消失。

方法一:磨炼人格。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它能代表一个人的灵魂本质。稻盛和夫先生认为,身居高位的领导者更应该言行高洁,严于律己。并且,他们需要做到不虚伪、不自私、不放在、不奢侈。可以说,如果不时时去磨炼人格,是很难做到这些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许多聪明才辩型人才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了领导。然而,这些人并不具备厚重的人格。这些人往往只有些小聪明,缺乏内在的精神规范和道德基准。当这些人在追逐利益的时候,做了坏事,他们要么惊慌失措,要么掩盖搪塞,推卸责任。这样的人,是很难肩负起时代给予他们的重任的。所以,对于这样的领导者来说,时时磨炼自己的人格,才是正确之道。

方法二:将释迦牟尼的“六波罗蜜”铭刻于心。磨炼灵魂,提升心性的最高境界是“开悟”。而开悟的方法,就是释迦牟尼所开示的“六波罗蜜”。

一:布施。布施就是施舍,是对别人的付出和关爱。心中充满对他人的善念,人才能提升心性。二:戒持。这一条强调遵守戒律的重要性。主要是抑制欲望和烦恼。三:精进。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四:忍辱。不屈服于苦难,忍得住痛楚。这能提炼我们的意志,提升我们的人格。五:禅定。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审视自我。给自己留出片刻的安宁,静养心性。六:智慧。在上述五个修炼之后,就可以开始理解宇宙的“智慧”了,这样才能达到最后的开悟。

“六波罗蜜”是菩萨道,是磨炼心智、净化灵魂不可缺少的修行。

方法三:每天劳动,磨砺心志。我们每天都在劳动,可以说劳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所以,劳动也是最容易实践的,是提升心志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比如说,一个木匠花了一生的心血,在“修建”这一领域精益求精。那么,他不仅仅是提升了自己的技能,还磨炼了心志。所谓的“工匠精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方法四:抑制自身过度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然而当欲望变成贪欲,就会腐蚀人的灵魂,把人引向歧途。释迦牟尼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来描绘人的贪欲。

深秋的一天,有位旅人赶路回家。走着走着,他看到路上有一堆人骨,他害怕极了。就在这个时候,他又发现了一只老虎。旅人转头就跑,结果跑到了悬崖边上。旅人看到悬崖附近有棵树,树上垂下一根藤条。于是,他顺着藤条往悬崖下方滑动,试图躲避老虎,却因为藤条不够长,悬在了半空。这个时候,旅人发现,悬崖之下竟然是三条巨龙。

猛然间,旅人又发现两只老鼠在啃咬藤条。于是,他用力摇晃藤条,想把老鼠摇走,没成想,摇出了甜甜的蜂蜜。原来,藤条根部有个蜂巢,随着旅人摇晃藤条,蜂蜜不断地流了下来。因为蜂蜜太过甜美,旅人忘记了自己身处险境,也忘记了藤条快要被老鼠啃断,竟不再摇晃藤条驱赶老鼠,而是大口大口地品尝起蜂蜜来。

旅人都死到临头了,竟然还沉湎于甜美的蜂蜜中,无法自拔。这表现出的,是人性赤裸裸的欲望。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得知这个故事后惊叹道:“再没有任何故事能将人类的贪欲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了。”

摆脱欲望的束缚,才能摆脱痛苦和烦恼。也只有如此,才能抑制私心,拥有德行中最美好、最高尚的品格——利他之心。那么,到底什么是利他之心?

知道了人生的意义,那么接下来,我们如何做,才能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你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利他”这个词很平常。比如,我们想给孩子好吃的东西,想让妻子开心地微笑,想让辛苦了半辈子的父母过上幸福、舒适的生活等等,都是“利他”之心。无论什么行为,只要是出于对周围人的关爱,就是利他的。

稻盛和夫说:“我们要以利他之心度一生。”这是为什么呢?

最幸福的时刻,是帮助别人的时候,是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的时候。所以,如果想要快乐、幸福地度过一生,我们需要利他之心。

最初的资本主义思想是起源于基督教会的。初期资本主义的伦理规范可以总结为:为世人、为社会的利他精神,不谋取私利,追求公益之心。从这一点看,经商的原点就是利他的。经商是为了获得利润,而能够真正让商人获得利润的方法,就是为社会做贡献。追求利润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方法要符合为人之道,也就是利他。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把事业做大做强。

求利之心,是人们生活的原动力。大家都想赚钱,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人们追名逐利的同时,不能一直停留在利己的状态中。为此,我们就需要用更大的视野来观察事物。

对经营企业来说,企业经营者需要对员工负责,要考虑客户的利益,还要为消费者、股东做出贡献。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员工的利益,企业是不会做大做强的。

而对个人生活来说,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人人都要结婚、成家。有了家,就要对其他的家庭成员负责。从小家推演到大家——我们的国家,那么我们就要为国家,甚至为世界、为宇宙多做贡献。这样利他之心就会不断扩大,不断得到提升。这样做,自然而然就能拓展我们的视野。

首先,以德为本的人格教育刻不容缓。

其次,从自然界学习“知足”。

其实,“利他”就是利己。我们对别人好,帮助别人,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以“善念”去思考,最终我们在人生中收获的将是满满的幸福感。

只有以利他之心度人生,人生才能长久的幸福、快乐。利他之心,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先放一边,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之心。利他之心能击败困难,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我们还学习了如何拥有利他之心:首先要进行德育教育,其次就是从大自然中学会“知足”。

究竟是什么主宰着我们的人生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主宰我们人生的两只手:命运和因果报应法则。

究竟是什么力量,不断地带给人类智慧?

稻盛和夫认为,在宇宙中存在着某种不知名的“伟大之物”,像造物主一样,给了我们生命。有人把这种“伟大之物”称之为“神”,而稻盛和夫认为,这种“伟大之物”就是宇宙的潮流或者宇宙的意志。稻盛和夫说:“生命不是偶然因素的叠加,而是宇宙意志必然的产物。”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在做,天在看。”“天”的含义与“宇宙意志”类似。“宇宙意志”在我们眼里很虚,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相信“宇宙意志”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能帮助我们消除自身的“恶意”,以更加谦和的心态对待人生。

正是因为有了“宇宙意志”,有了伟大之物给予的生命力量,才有了主宰我们人生的两只看不见的手:命运和因果报应法则。

命运,即宿命和运气。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带着各自的命运,这个命运是固有的。虽然,我们无法知道命运的来龙去脉,但是我们的人生却始终在命运的影响之中。

“因果报应法则”的内容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因生善果,恶因得恶果。可以看出,因果规律是很简单、很纯粹的。

第一点启示:只要懂得因果报应法则,就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第二点启示:不必担心结果,因为因果必报。

稻盛和夫说:“我们心中存在真理的‘内核’”。而这真理的内核就是‘真我’。”真我充满着“真、善、美”。佛家讲:“众生皆有佛性。”而真我就是佛家所谓的佛性。真我完美至极,它充满爱和真诚。我们带着“真我”,勤奋工作、思善行善、严格自律,在日常生活中不懈地磨炼灵魂、提升心志,这就是我们活着的全部意义。

稻盛和夫相信,这样的“活法”一定能够迎来光辉灿烂的黎明。

什么是佛法,请求师父开示佛法阿?

一、佛法是究竟的科学

现在的科学非常发达,但是依然没有达到佛法的高度,佛法已经超越了现在的科学。佛所成就的境界,不仅是世间,也不仅是出世间,而是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

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讲,时间、空间、众生是各种各样的;佛讲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化身佛所化的刹土,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化身佛也有无数,无量的世界里有无量无边的众生。现在的科学也承认,在我们这个世界之外,还有很多世界。

二、佛法是健康的教育

人都需要接受教育,但现在的很多教育不健康、不究竟、不圆满,所以对社会、对人类不仅没有好处,反而还有很多坏处。

人变了,变得不讲仁义、不讲道德、不讲人情,只讲利益了。现在是钱财第一,生命第二,仁义道德第三。为了钱财可以舍弃生命,为了利益可以舍弃仁义道德。这都是颠倒!

人是可以教育的,可以从小开始教育。有健康的教育,才有健康的心灵,才有规范的行为,才不会造成这些恶果。所以说,健康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佛法教你怎样行善积德,为人处事;教你怎样淡化欲望,减少欲望;教你学会圆融,学会容纳;教你怎样为社会奉献,为人类付出;教你怎样建设一个健康的社会,建造一种美好的生活……

懂得佛法,修持佛法的人,绝不会给社会造成坏的影响,不会给人类带来不吉祥的事情,他只会帮助社会与人类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佛法是种最健康、最圆满的教育。

三、佛法是快乐的活法

佛法是种活法,生活是种修行。学佛修行能让人轻松自在,快乐幸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心想事成。我们明理了,心里就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了。学修佛法能让你的心灵超越一切烦恼痛苦。

佛法不离世间法,出离心也不是逃避心。出离,不是身要离开社会,离开世间,而是思想、精神、境界要超越世间。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要超越,就是要看破、看透、放下。因为诸法都是无常的、虚假的,没有不变的、可靠的。什么叫看破?看破是要将一切看明白、看透彻;什么叫放下?放下是一种心态、一种智慧、一种觉悟,是不挂碍、不贪恋、不放弃。

佛教认为人应该怎样生活?

简单说,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复杂点说:

首先,虽然佛法讲的是诸行无常,一切都变异和流动之中,不值得执著,但是不要以为一切都没有必要去努力、没有必要去认真。说一切是变异之中,但这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对外界的权力、财富、生命等物质的生活过于执著。执著,在佛法中指的是对外界事物的错误迷恋和贪取,所以实际上是用“妄执”这个词,即错误的执著。佛法在学习和工作中也是强调“精进”的,即努力、认真、踏实。如对于思想的进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们刻苦、认真、有信心和恒心。所以,佛法的不执著不是要我们做事稀松,而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妄”,什么是“实”。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该尽的义务一定要尽责,不懈怠、不迷惑、不固执。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错误的执著,

其次,人对自己应该有责任有要求。根据佛法因果观和缘起观,一个人当下的行为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趋势。一切未来都是自我造就,自我承担,现在不付出努力,未来就没有好的收获。现在没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未来就没有稳定的道路。佛法不异世间法,学习并信仰佛法不是以放弃今生、祈求来世的极乐世界为目的,而是要在今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维见解,如理如法的完成今生的各种责任义务,获得智慧和解脱。

改变因果,是从改变自己开始,从改变内心的觉察开始。学习如何解脱无明烦恼,学习中道而行,勇于思维,勇于行动,而后才可以真正从行为验证觉悟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89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