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什么意思)

讨厌别人就是不接纳自己
有人说“讨厌某个人的缺点,是因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也就是说,当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遇见了另一个在这方面有缺陷的人时,他非但不会因感到“同病相怜”而想要接近这个人,相反,还可能出于一种类似“被戳到痛处”或“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而对这个人产生厌恶之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自己讨厌这个人的原因。
从心理学上讲,这其实是一种“投射”效应,也就是说,当我们看不惯一个人的行为、性格时,其实是我们将内心中对于自己缺点的不接纳投射到了别人身上。
我们之所以意识不到自己对于自身不完美部分的隔离和否认,是因为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保护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而否认了我们对于自身缺点的否认。这个现象在当一个人缺乏内省精神、只会向外看时尤其严重。而当我们向内看时,则不需要开启这种防御机制,因此当我们在心中对他人进行评判时,对自己缺点的厌恶也就表露无遗。
是的,我们通常在别人身上看到的缺点都是自身同样具有、或具有过的缺点——正是因为具有过这个缺点、亲身体验过它带来的痛苦,才会对这个缺点如此嗤之以鼻。相反,如果是个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特点,那它和自身又有何干系呢?因此,看不惯别人的缺点,其实正是接纳不了自己。
你要知道,存在即是合理。因为不论是令我们感到多么难以接受、难以理解的人或事,只要它存在着,就是遵循自然法则的,就是合理的,否则它将不会存在。
然后,要知道从本质上讲,任何特点或现象都只是客观存在着而已。所以对于这些合理的事物,我们要学会接纳。
佛说:一花一世界。任何人、事、物原本都并没有对与错、好与坏的区分,是我们用头脑擅自将黑定义为恶、将白定义为善的。如果没有评判,它们便仅仅是两个不同的颜色而已。
所以,让我们感到痛苦的根源其实并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对事物的痛苦认知、拒绝接纳以及错误抗争——头脑将事物认知为负面投射,这就已经迈出通往痛苦的第一步了。而如果一味在意、执着地聚焦于这些不完美的投射,则只会继续消耗我们的正面能量,让负面能量越聚越多,最终使我们陷入负面的身心状态中。这就好像因为害怕污水而将水管堵住的行为一样:正因为闭塞不能容脏,反而让污垢在水管里越堵越多。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
看待周围的人、事、物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看到了别人的缺点,那么只有能够接纳这个缺点,才不会被它所影响。大海不会挑选河流来接纳,而是清浊兼收。如果我们有了大海般包容一切的胸怀,养成容纳百川的气度,就不会被淤泥堵塞,成为死水。
灵机应变,随机而动,也是顺应道法的重要一环。痛苦的时候,不妨往外退一步,客观地看看事件的全貌:在事物本身的合理性、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以及为此而采取的行动中,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不是吗。
度人渡人,渡心,渡自己
佛说:人这一生,都是在“渡”.
渡人,渡心,也渡自己!
渡人,是一种胸怀
常言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其实能够在生活当中做到包容他人的人,才能更好地去包容生活,包容自己。
所谓渡人,不过是面对生活的一种胸怀。
生活中的不公平,能够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去接受;生活的不堪,也能做到看破不说破。
而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做个大方的人,不为小事而斤斤计较,不为芝麻而丢了西瓜。
渡人,也是一种格局。
只有格局大的人才能做到宽容、原谅,才能在生活当中真正地善待他人。
其实每个人都想要安稳平静的生活,给他人留一丝余地,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所以不必与自己过不去。
生活的每一段经历都是在“渡”,所以该来的总会来,我们能做的也只是接受与包容。
以后,做一个心宽的人,带着善良的心去好好生活,带着包容的态度去接受生活。
渡己,是一种成长
有这样一句话: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不完美,而每一个人都希望能活成完美的样子。
因为这个目标,我们不断地努力、进步,并在追求完美的过程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而正是这样的过程,才让人生得以完美。
佛说:人的一生,只不过是一场修行。
这场修行,就是一个渡己的过程,我们在渡己的过程当中,努力地追求人生的完美,也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只有正视自己,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
接纳自己,是直面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更是对自己的一种包容,所谓渡人先渡己,在包容生活的同时,也请给自己多一点包容。
只有能够包容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包容他人,包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人并不完美,而人生是一场追求完美的修行,也正是在追求完美的过程当中,我们才能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渡心,是一种升华
张小娴曾说:内在的修养是对灵魂的一种升华。
做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丰富内心、充实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沉淀,去追求自己内心的向往。
修养,是不与人争、不为事忧,而渡心,就是一个提高修养的过程。
无论生活是什么样子,都能以淡泊的态度去面对,都能带着感恩的心去善待身边的一切。
修养是一种灵魂的品质,有的人有钱有权,灵魂却低贱卑微;而有的人生活普通,心灵却高尚华贵。
真正的修养,是一种博爱,温柔地与每个人相处,友善地处理每件事。
余生,做一个洒脱的人,不纠缠于生活的琐碎,不为生活的磨难而感到忧愁。
佛说:渡人先渡己,渡己先渡心。
包容自己,才能更好地包容生活;充实内心,才能更好的做到包容。
如何放下自己?佛说:所谓放下,就是去除你的4种心
“你有很多事放不下吗?”
“做人要潇洒一点。”
不管是一段感情,还是某件物品,生活中我们总会有很多放不下的东西。
可能是有人骂过你,所以你对此怀恨在心、念念不忘,久而久之情绪逐渐开始越来越负面,影响着你之后几天、几月甚至是几年的生活。
所以“放不下”时,最可怕的并不是谁骂了你,而是我们因此而延长了被伤害的时间。
佛陀在《杂阿含经》里对“两支毒箭”开示,被第一支毒箭射中时,是身哭,代表着我们所遭遇的各种逆境困难,而第二支毒箭则是由此带来的心苦。
被第一支毒箭射伤后,痛苦已经发生了,如果我们对此始终放不下,那么就会继续被第二支毒箭射中。
所以,放下其实不是认同,也不是纵容,因为认同和纵容都是“对他”的,真正的放下,是接纳,是放过你自己。
如何放下自己呢?佛说,所谓放下就是去除我们的4种“心”。
佛学里的分别心,是指攀比、比较的意思。
无论什么事情都想要判定个优劣高低,那么你就很难真正放下自己。
禅语有云: “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一种真正的修行,就是对待任何事物都可以做到平常心。而这种平常心地维系,过程是很苦的,故而被称之为“苦行”。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所谓去除分别心,并不是把所有事物都视为“无”,而是尊重事物本身的存在。
抛开佛学思想不说,在我看来分别心最大的弊病便是见解过于短浅。
比如看到别人好了,就说人家好;看到别人不好了,便说人家不好,这便是一种分别心。
本质上,分别心其实就是世俗心。
谁的钱多?谁的地位高?谁的名望大?这都是世俗带来的想法。
在感情里,情侣之间常会为了谁付出得更多而斤斤计较,这便是分别心所带来的烦恼。
等到两人感情彻底决裂后,便会久久难以放下,心里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 我为了这段感情付出了这么多,怎么可能轻易就放下了?
其实,你放不下的并不是对感情的付出,而是你的分别心。
唐诗《东门路》中有一句: “从来名利地,皆起是非心。”
这句经典名句的意思是说,从古至今凡有名利可图的地方,都会有人为了名利而惹是生非。
按照孟子的思想理解,是非之心是指分辨是非的能力,是智者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的确需要明辨是非,以此来获得更顺利的结果。
但事实上, 真正高境界的智者追求的一定不是“是非对错”,而是“圆满”。
比如一个餐厅服务员跟客人吵起来了,从讲道理的层面来说是客人的错,但放在服务行业里即便客人错了,也还是服务员的错。
为什么?因为你错的是你跟客人吵架这件事,而不是客人做的那件事。
这时候餐厅老板肯定会责罚服务员,于是服务员便认为“我没错”,故而一直耿耿于怀放不下。
最终,服务员带着情绪上班,工作越做越差被老板炒掉了。
客人做错了事情,服务员应该如何圆满解决跟客人之间的矛盾,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会放不下呢?是因为你一直认为自己没错,错的是对方但受罚的却是自己。
一般来说,得失心太重的人,往往都会比较焦虑。
焦虑的根源来自两个: 焦虑失去和焦虑得不到。
已经得到的东西或来之不易,又或极其珍贵,所以整天都在担心失去。而本质上担心的不是失去这件事,而是失去之后的痛苦。
想要得到更多东西,要么是能力不够,要么是条件不足,所以会出现“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情况。
得失心太重,实际上就是欲望太大,而能力不足。
真正有本事有能力的人,不会在乎失去什么东西,因为他明白只要自己有实力,失去了一样会回到自己手中。
他们也不会在乎自己没得到的东西,因为他清楚自己暂时还不够格。
网上有句话叫 “得失心太重,是一个人最大的破绽” ,深以为然。
当得失心不再纠缠自己时,你便不再纠结,也不会再焦虑。
自然,你就放下了自己。
有时候我们常说一个人放不下某件事、某个人时,会说他“执念太深”,说的其实就是这个人的执着心。
真正困扰我们的,其实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们放不下某段感情,并不是这段感情有多么可歌可泣、惊天动地,而是我们执着于对已成过往事件的看法。
执念一旦加深,便成怨念。
而怨念,不过是在为难和折腾自己罢了。
你爱财,并为了获得财富而产生了执念,这是一种执着心;而你刻意不求财,怕毁了你的名声,实际上也是对名声的执着心。
简而言之,过于在乎他人对你的评价和态度就是执着。
人生不应该过度执着,不要对某件事、某样物、某个人过于贪恋。
当你执着时,随之而来的便是烦、痛、厌、累、伤。
到最后,执着心太重的你,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跟自己过不去。
缘来则来,无法抗拒,缘去即去,难以挽留。
佛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
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都是“妄心”。
当你妄想强留必然会失去的感情时,你就会放不下自己。
人的一生难免会遭遇各种痛苦、烦恼,如果我们不放下自己,那么终究会为此而自我折磨。
放下,不代表堕落,也不是让我们放弃对美好的追求,而是一种不折磨自己的“放生”。
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要执着于攀比、对错、得失,面对已成事实的现实,你才能真正放下自己、解脱自己。
—END—
文/知阳 图/网络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92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