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再遇佛法只是近黄昏的信息

佛会湮灭消失吗
阿弥陀佛!真正的佛,无形无相,而能随缘幻现万法万相。连这个生都不曾生,从何而灭?真正的佛是一切万事、万物、万境、万缘、万法、万相的本源,是一切事物的本体。此妙真如,如心经所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妙真如,能随缘幻现一切事相,包括佛陀的身相,所示现的事相在生灭流转之中,而本体从不曾生灭增减。如同大海的波浪,虽随缘幻现无数浪大浪小,然而水性不变。我们所说的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指佛的身相。
佛是真如本体,是妙如来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此妙法的传播却在生灭之中。所以,佛法的传播也要经历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和无法时期。佛法进入无法时期,佛法在我们这个世间就会湮灭。但是湮灭的只是它的传播,它所揭示的真相和规律,并不曾湮灭,只是不再被人了解罢了。众生再次得遇佛法,只有待下一世任出世,再将佛法教导众生,而令流布了。
比如说,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身相已经涅槃了,但现在还属于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时代,已经进入了末法时期。未来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佛将会降生人间,再度示遭遇成佛,教化众生,令得离苦!
所以说,我们在末法时期能够遇到佛法已经是万幸了,当深入佛法,好好学习,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莫虚耗一生,苦海无边,人身难得,再遇佛法,不知哪劫哪世了!努力精进,莫生懈怠!
有谁知道周杰伦歌词的含义?特别是发如雪的故事?
极冻之地,雪域有女,声媚,肤白,眸似月,其发如雪;有诗叹曰:千古冬蝶,万世凄绝。
【狼牙月】《狼牙月》指的是月亮像狼牙的颜色一样,而不是像狼牙的形状,因为狼的牙齿虽然呈现镰刀型的勾状,但也只能算是一半的上弦月或下弦月,另一半深埋的牙根也并不是对等的镰刀型勾状,而且【狼牙色】这句形容词也很清楚的是在描绘月亮的颜色而不是形状。所以,《狼牙月》是指月亮的颜色像狼牙那样涂抹上一层略带斑驳的米黄,主要是藉由“狼牙”的意象来强调景色的萧条与苍茫。特此说明的是,《狼牙月》一词目前尚查无任何古诗词引用过,因此无法注明其原始出处,亦无法说明《狼牙月》除形容景色外,其他文字修辞上的引用实例与使用方法。也就是说,今後如有人要引用或说明《狼牙月》这句词汇时,就只有这里的解释与出处而已!【狼牙月】始见于方文山《发如雪》歌词:「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狼牙月》是形容月光如狼牙的颜色般,强调其景色的萧条与苍茫。
【伊人】《伊人》这句话的语汇出处最早可上溯至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秦风、蒹葭篇》里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犹言彼人,其用法主要是指那个人、或意中人,属于第三人称。在古代男女通用,现今大多专指年轻女性而言,“伊人”也就是心目中所倾心喜欢的那个女生。《伊人》这句话的另一个转借用法,则是影射为明君或贤臣,或者亦指遵循著善良风俗的布衣百姓。如晋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诗句中的《伊人亦云逝》指的就是“居住在桃花源中的人也离开了秦国之地”。
【惹尘埃】根据《六祖坛经》所记载,禅宗五祖弘忍某日欲知门下众僧悟道的境界,叫众门徒书写偈语,自道心得,大****神秀率先提笔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惠能则反驳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偈语的意思是,身为佛门****,理应洁身自爱,力抗诱惑,不能让佛法蒙羞;六祖惠能则认为佛法本来就不是什么具象的器皿,既然一开始就什麼表象也不存在,那又那里来的空间沾惹尘埃呢?二人对禅宗佛法顿悟的境界不同,常被后世拿来引用解读对佛法参悟的程度为何!
【红颜】《红颜》是借代修辞的一种用语,主要有二种转借涵义,一是指青春、年少;另一个则专指女性、美女。李白《赠孟浩然》的诗句中:「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以及李白他另一首《长干行》里:「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红颜在这里指的是年少与青春。另外唐代白居易的《後宫词》里有:「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以及清朝吴伟业的《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里的红颜则是指女性跟美女而言。成语《红颜薄命》语出西游记?第七十回:「…诚然是:自古红颜多薄命,恹恹无语对东风…」意思就是自古以来美女的命运就多舛,其下场通常都不太好。
【青史】这里的“青”指的是竹简,“史”是指历史或史书。因为在还没有发明纸张的古代,一般的书籍大都使用竹简所制成。竹简也就是串起来的竹片,古人将其编联成形状像「册」字的书,是古代人用作书写的工具,亦用来记载历史,所以后世即以青史作为史书的代称。成语「名留青史」便是指在历史上留下功名,永垂不朽。另外有“汗青”一词亦指史书而言,因为竹子表面有一层竹青,含水份,不易刻字,所以古人将竹简放到火上炙烤。经火烤处理的竹简刻字方便且防虫蛀。当时人们把这火烤的程序叫做“杀青”,也叫“汗青”。所以汗青一词亦被後世引申比喻为史书。如文天祥的《过伶仃洋》里有:「…皇恐滩头说皇恐,伶仃洋里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千】《弱水三千》原句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弱水”一词始见於《尚书、禹贡》篇中:「…导弱水至於合黎。」古代用弱水来泛指险恶而遥远的河流,现今则将“弱水”引申为爱情河。“三千”则缘於佛教用语,如佛家三千大千世界,便是形容无量无边孕育生命的浩瀚宇宙。“一瓢饮”则见於《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其原义为「弱水有三千华里那麼长,水量虽然丰沛,但只舀取其中ㄧ瓢来喝。」现引申为,可以交往的对象虽然很多,但我却只喜欢你一个人。指一个人的感情专一。
【发如雪】《发如雪》之歌名一如“东风破”为其原创,并非抄袭自任何古典诗词或词牌名,在周杰伦《十一月的萧邦》繁体字版的歌词本中,其《发如雪》的歌名下有一行引言,原句如下:「极冻之地,雪域有女,声媚,肤白,眸似月,其发如雪;有诗叹曰:千古冬蝶,万世凄绝。」这段引言并非出自任何古史资料,实为作者为营造《发如雪》的古典气质所刻意杜撰之文言文形式的句子。《发如雪》的歌名灵感来自於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作者阅後感叹其青丝华发一夕成雪,遂得《发如雪》一词。
【邀明月】《发如雪》歌词中:「邀明月,让回忆皎洁…」与「我举杯,饮尽了风雪…」此二句借用李白的诗句《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作者将“举杯邀明月”拆开成“举杯”与“邀明月”分别溶入歌词中使用,但仅取其诗句的流传度与熟悉感,与原句之意涵无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句中的三人指的是李白、月亮、以及李白自己的影子。
【铜镜】现代人多使用水银镜面所制造的镜子来梳化妆,但在古代玻璃镜尚未问世之前,古人皆以铜锡合金的铸造法制作铜镜,待铜镜浇灌完成後,再将其镜面打磨抛光以照面,在日常生活中用来端正衣冠、整理仪容。《唐书魏徵传》中有一段跟铜镜相关的名句:「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人身难得我以得,佛法难闻我以闻,人命无常呼吸间,眼观红日落西山怎么解释
这个偈颂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人身难得和值遇佛法说的是通过无始以来的轮回,最终获得“暇满人生”,而且有机会听闻佛法,种下了解脱的种子,这是值得欢喜的大事情。
但是,人生也是短暂无常的,死主随时都会降临,生死关头就在我们的呼吸之间,使我们错过这个机会,所以要抓紧时间进行闻思修行,要不然错过了这次生生世世修来的机缘,下次再有这个机会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龙树菩萨教言︰“大海漂浮木轭孔,与龟相遇极难得,傍生转人较此难,故王修法得胜果。”
寂天菩萨教言︰“如海中盲龟,颈入轭木孔,人身更难得。”此外,《涅盘经》等佛经中也讲述了“在光滑的墙壁上撒豆,豆难以附着”以及“在针尖上堆豆连一个也难以留住”等比喻。因此我们应当了知人身极为难得。
人身难得和值遇佛法的机会难得,在佛教经典中举了下面两个例子:盲龟值浮孔,就是说盲眼的海龟在海中漂流,刚好能够把头伸到一个漂流的木头上面的洞里的机会;还有撒豆上墙壁,豆子粘在墙上掉不下来的机会。说我们得到人身和值遇佛法的机会,要比这两个的机会更小。
实际上暇满人生总共有四个方面:
(1)人身难得
(2)佛法住世
(3)得生中土(就是能够听到佛法的地方)
(4)值遇善知识
广义说有八有暇十圆满。
如果希望得到最圆满的答案,推荐拜读《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
这本教言是直指人心,能够对修行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提出明确的答案。
顶礼本师释迦摩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随喜赞叹你的发问。
人生不幸中的万幸
最近几年来,身边发生了好多事情,令末学深深地感到,人到中年,生命如同达到顶点的抛物线那般,无可挽回地在走下坡路了。
首先是多位亲人和老师的故去。比如末学的小姨,刚刚六十岁出头,来北京看病的时候,虽然身体状况不佳,但远远不是大限在即的样子。她得的病也不是令人谈之色变的癌症。当时大家都在想,最差结果无非就是手术,切除病灶罢了。家人都觉得病情没有那么严重,为了保证她日后的生活质量,选择了回老家保守治疗的方式。末学去医院探视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给她买了最贵的水果,想着她一辈子在农村吃苦,该享受一下晚辈的孝敬了;还带了很多讲述因果的善书给她看。小姨总是拉着我的手说,你们忙,不要老来看我。我好些了,吃的也比刚来时多了……谁曾想,小姨回到老家才一个月,就传来了噩耗。那是一个初冬的上午,我听到消息,惊讶得满脑子一片空白。当时手头有一个重要的合同要签,正在和对方谈判,一下子什么也顾不得了,匆匆签下自己的名字就离开了。
类似的消息,接二连三传来。以至于渐渐的麻木、唏嘘、感叹,却再也不会悲伤了……
所幸,我们夫妻双方的父母,虽都年届古稀,多年来身体均无大碍,聊以安慰。但意外总是不期而至,身在老家的父亲,突然打电话过来,说母亲开刀动了个「小」 手术,怕我们担心,手术之后才告诉我们。匆匆回去探视,恢复得还好。抬头仰望天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今天是个小手术,明天呢?后天呢?
还有一类事情,频频出现在末学同龄人的身上,就是中年人的家庭危机。随着潘多拉盒子的打开,都市中的人们越来越追求享受、追求自我、追求个性、追求自由。家庭中遇到些事情,夫妻双方都不愿意静下心来,沟通弥合,修复裂痕,而是如同处理一次性用品那样,丢掉再换新的。掐指一数,几年中,末学身边的离婚事件,已经有十数起了。有一位发小,身居央企要职,事业发达,意气风发。他的妻子也特别贤良,不仅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二十年来一直勤劳无悔地操持家务。孩子也特别棒,最近经过推优选拔进入了全北京市最好的中学读书。可是,这令人羡慕的温馨生活,竟被缠绕了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婚外恋故事,好好的家庭,最终以破散告终。
作为二三十年的老友,我倾尽全力劝他回头,无奈另外一位执著的女性,选择头破血流、不惜一切的方式,迫他就范。最后一次和他吃饭,朋友红着眼圈告诉我,他现在是净身出户、一无所有。在北京的四套房产、几百万存款,都留给了前妻和孩子,作为弥补。自己和大学毕业刚来北京时一样,重新租房过日子。可是这样也不能换来心安,因为在多年漫长的争斗吵闹之后,他已心力憔悴,对于那位当初一腔热爱的女性,渐渐生出厌恼之心。对于未来的生活,也看不到什么希望。回想当时,他的老母亲泪流满面地来找我,求我去帮帮他,我却无能为力,真是深感愧疚,无颜再面对老人家了。
更令末学无颜面对的,是我们净土弟子的慈父慈母—阿弥陀佛老人家。人往往有个毛病,看别人的时候,都很清醒,如哲人智者一般。末学看到身边不学佛的人们,为了生计苟且奔忙,八苦交煎,常常摇头叹息。可事情一旦落到自己的身上,各种借口、理由、放纵就全出场了,陋劣的根性一览无遗。末学虽然早在二○○二年就皈依佛门了,却只把学佛当成口头活计,骨子里依旧与凡夫俗子无二无别。因为没有刻意对治自己的顽劣习气,以至于皈依后的不几年中,五戒就毁犯殆尽。二○一一年,末学重新在东林寺受持三皈五戒。虽然痛心疾首,发心改正缺点,却并未真正浪子回头。细细回想第二次受戒之后的行持,只能说是粗持重戒,若从细微之处判断,仍是造作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尤其是从意业方面看,贪瞋痴慢疑、自私自利的心性并无半分改正,以至于念佛十几年,仍然如水泡石头般,毫无法喜、毫无感通,甚至每日的定课都不能坚持。布袋和尚曾言:只个心心心是佛。而末学的心仍旧是五欲六尘!实在是惭愧至极啊!
依照末学这种粗鄙的习性,返观近二十年学佛的状况,结论只有一个:假如没有遇到佛法,或者再进一步说,遇到了净土之外任何一个靠自力修行的法门,那绝对就是「铁床并铜柱」「 没个人依怙」啊!恰如在撰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北京正处在五级重度雾霾的笼罩之下,而末学楼上楼下的装修噪音,也已经没间断地持续骚扰几个月了—这一切外境,难道不正是末学陋劣之心的变现吗?幸亏佛陀给我这个顽童指明了出离这个五浊恶世、三界火宅的一条光明坦途,能让我悬崖勒马、亡羊补牢。一念间从地狱种子,转为佛法界的法王子,踏上无上正等正觉之路—这是无量劫来何等的因缘际会,才能在阿弥陀佛老人家大愿大力的光明照注下,得到比「盲龟值木」还稀有千万亿倍的大幸运啊!
末学常常感叹,来此界一遭,实在是错上加错的败笔—过去世,想必有千百次机会可以成就,我却不听话,交上了一份又一份不及格的答卷,以至于不断轮回至今,仍在此恶世逡巡;而不幸中的万幸,我又如同中了六合彩的头等大奖般得遇净土法门,不仅听闻,而且信受。来日无多,即可刑满释放,实在是庆快平生!未来际,末学一定夹起尾巴,老老实实听佛陀和祖师们的教诲,信愿持名,往生净土,早证菩提,承佛衣钵,返归娑婆,度脱那些仍在苦海里颠沛流转的众生,这才是唯一可以弥补往日过错,唯一对得起慈父大愿的正确选择。犹如在这漫天的迷雾背后,一轮红日正在升起!
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93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