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话不投机半句多(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故事)

出家师父为啥要徒弟听话
真正听得进去别人说话,其实是要我们空出心来,如是才能精准地接受到对方所要传递的信息,才能更好地修正自己原有的认知,强大自己的心量。
内心如果经常这样自我训练,我们就有可能获得别人更多的帮助。所以,懂得了如何好好听话的智慧,就好比掌握了一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
学诚法师
2017年10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撰写的 新书《好好听话》上市出版发行 。在书中,学诚法师娓娓道来,透过大量古今禅门公案和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听话的智慧呈现在众人面前,予以激励和指引。
全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全都看的懂!
不信?
那就先来试读一下吧
▼
结善缘,从好好听话开始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一些人说得到,但做不到;或者说的话本身就有问题——这时,一般人往往就会依照自己以往的习气排斥、拒绝、鄙夷,甚至直接表达出不满情绪。
有一位非常受人尊重的法师,在好好听话方面就非常有心得。他在出家后不久就渐渐认识到: 对人的言和行要分开来看待。一个人可能行为不好,但是如果他说的话有道理,那就要听取。
特别是学佛的人,虽然某个人行持不怎么样,但他说的知见是对的,我们还是应该认真听取。
另外, 不要因为某个人讲话讲得很好,就认为他行为上也能做得好,就特别对待。 正如儒家讲的“不因人废言,不以言举人”,如此才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他人的言和行,不然很容易迷惑,起烦恼,自己障碍自己。
再有, 不要因为某个人讲话讲得不好,就认为他没有某种能力。 语言往往只能表达粗浅的思想,深刻的部分是要靠内心去体悟的。
究其根本,听别人讲话,实际上是自己的心在与人交流。我们对别人的排斥、抵触,别人立刻就能感觉到。本来花时间听别人讲话是为了沟通交流,结善缘,结果不听还好,一听反而结了怨。
无论是一位法师,还是一位在家人,在学习、工作中,掌握了好好听话的能力,德行就日日增长,道业、学业、事业也自然就日日进步。
当你不再畏惧外在的目光
外在就会为你让路
有一位居士,在小学时的课堂上,被老师当众说像个猴子,这让他深受打击,几十年过去了,伤痛至今无法排遣。
还有一些身体有些缺陷的人,长期被别人调侃,当作谈资,以致变得很自卑,他们可能尝试过很多办法,都无法从阴影中走出来,性格也越来越封闭,与人交流的能力逐步丧失……
人心都有这样一个特征,总是记得过去某些人对自己做过的一些事,说过的一些话,一直无法忘记,每想起一次,就是对自己的又一次伤害,但又遏制不住地去想。
从佛法的角度讲,只要心里堆着这些伤害放不下,本身就远离了快乐。外人的恶言说出口可能他们早已忘了,但你却截取下来反复温习。
这才是痛苦的根本。
所以,平时我们要多想着别人对自己的好,多看光明面,多想自己的方向,这样内心才会生起正念。
每个人的内心和身体都有长处和不足,不管自己的条件怎么样,都要先接受自己,不要怨恨、嫌弃自己。不要老是看到自己缺乏的,要多关注自己拥有的,多想自己要做的。当你不再畏惧外在的目光,外在就会为你让路。
与其耗费珍贵的时光去回味被伤害的感觉,不如时时去温习、感恩生命中一切正向的话语和信息,并且逐渐养成习惯,这样慢慢就能远离记忆中的任何伤害。
好好倾听,也是一种帮人之道
现实生活中,我们内心有种种压力、纠结,很多时候,如果有人倾听自己的痛苦,我们心里就会舒缓很多。而能够倾听我们痛苦的人,一定是能够尊重自己痛苦,而不是再施予痛苦者一番道理的人。
2009年4月,我请时任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的林先生开设“龙泉之声倾听热线”,专门接听内心苦闷者的倾诉。在这个热线里,志愿者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倾听,有的接听员一次会接听某人长达几个小时的电话倾诉。
志愿者们发现,倾听可以帮助别人缓解痛苦和压力;也发现,很多时候讲道理根本无济于事,因为对方道理都懂,都了解。当然,在倾听中,适时地劝慰一两句也很必要;但更多时候,还是要靠倾听。
有一位打来倾听热线的来电者向志愿者倾诉了自己的难言之隐,这个隐私一般人都很难接受。幸亏志愿者接受过倾听的训练,否则,按照社会大众的道德标准,接听者会难以忍受这样的信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让倾诉者因暴露隐私再次受到伤害,而继续一错再错。
倾听热线的志愿者,首先考虑的是要缓解来电者的痛苦,以免他有过激的行为,之后才谈到引导他走出误区。
对志愿者来说,首先必须放弃自己的标准,主动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但这只是在对方最痛苦的那一刻所采取的方法,并不代表自己会一直同意他的做法。 因为只有先让对方听得进去他人的劝导,才有可能帮助他走出困境。
放下自己,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才有能力认真倾听别人的心声,去理解,去接纳,即使只有片刻。只要长时间地去练习,我们就会越来越接近对方,才能真正地帮到对方。
换个角度,当我们遇到生命的困境时,我们也希望遇到愿意倾听自己心声的人,理解自己的人。
好好听话,不是唯唯诺诺地傻听话
听话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唯命是从、唯唯诺诺地傻听话,而是在放下自我这个高度之上的听话。
在寺院里,弟子要听师父的话。不过,这个也非常不容易。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一个心理过程——练听话,练到最后就只听师父的话,别人的话一概不听;然后就很容易把自己搞得很孤僻和清高,但自己却难以察觉。
在世间,工作中当然要听上级领导的话,但是也一定要注意和平级的同事搞好关系,听得进建议。在家里,家庭成员的意见都要听得进去,让大家都得到必要的尊重,才能过好自己和大家的生活。
有一位法师,出家前曾经跟着一个老板搞了多年的经营,很受老板的器重,时间久了就养成了听不进同事意见的习惯,人际关系搞得很差,甚至出现大家集体罢工胁迫老板赶走他的情况。后来,老板放弃了员工,选择了他。
这段经历,更加坚固了他这个习惯——只听老板的话,别人的话一概听不进去。
到了他经营公司的时候,还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为此吃尽苦头,难以自知。直到出家,他才幡然醒悟。
他曾经感慨,倘若人生再来一次的话,他不仅会听老板的意见,因为企业是老板的,于情于理都应该听他的话;更会认真倾听同事的意见,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还要听国家的话,听家人的话,听朋友的话。
听好听的话,也听不好听的话。把这些话听进去,至少是先为自己结了很多的善缘;有这么多的善缘,自己的生活自然就会有改善。好的人际关系,好的群众基础,自然求财有财,求官有官,一帆风顺,有求必应。
在家做一个听话的家庭成员、听话的员工、听话的好国民,出家做个听话的修行人。
推而广之,不仅仅是工作中要掌握多角度听话的能力,修行中更是这样。
因为,初学佛法者往往会有一个误区——听话就是依师。那就只听师父的,同行的话一概听不进去。这样就会很麻烦。
佛门对于依师有“依师要从依友起”的说法,先听得进同行的话,慢慢训练,最后才能真正听得进善知识的话。
为什么会“话不投机半句多”
职场和社会有这样一个共识,你的成功取决于和对方谈话时让对方愉悦的程度。
在商业领域中,大家为了承揽客户,积累了很多原则、方法、技巧等等,这些方法都有很好的指导性,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
在西方,有一位成功的广告从业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人生经历。他要说服一个企业家把自己的广告费交给自己。谈判在午餐中进行,整个午餐,他都在倾听这位企业家讲述。
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一直倾听。正在他懊恼自己没有向对方表现出自己的能力时,对方已经明确表示把自己的广告费交给这位倾听者。
这个经验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成为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心得。其实,这也应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是说服对方,而是理解对方;不是告诉对方,我多么有能力,而是告诉对方,我愿意接受你的想法,体恤你的感受。
世间常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说法,这是什么原因呢?佛法告诉我们,首先我们会产生种种的认识和想法,这些想法只是想法而已,是会变化的,这就是无常。今天这么认为,明天可能就那么认为。今年这么想,明年可能就会那样想,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当我们执着自己的想法,并认为永远不会变而且绝对正确的时候,就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人活在世界上,怎么可能总是让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一致呢?
所以,在交流中,及时放下自己的想法,至少不要让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对立,就能愉快地交流了。
因为,那只是想法而已。
人生在世,太执着自己的想法,就常常会与人话不投机,常常与人冲突、对立,就失去了经营好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机会。
修行更是如此。
在具体的职场和生活中,会遇到非常复杂的境界,想要坚持,就会与人对立,但是我们不必生气。分清哪些是情绪,哪些是就事论事,这样,虽然想法有差异,但是内心没有对立。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增强内心慈悲的力量,这就需要常常训练这颗心:从学习知恩、念恩、感恩开始。非常有道理。徒弟只有听话,才能把师父的绝活学到手,然后才能创新。说白了,从师父那学的东西是基础,基础打不好,再好的想法也是枉然。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
当一个人骗了你一次以后 会不会有第二次 第三次
如果当一个人骗了你,第一次以后我觉得只要他不及时的回头,肯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
关于缘分很多时候人们会认为是天注定的,有一句话“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来共枕眠”出自佛教故事说的无非是一个“缘”字难求,所以现在很多人常常会把爱情和缘分挂钩在一起,有缘迟早会在一起,那么两个人缘分很深的表现都有哪些呢?
一、男女有宿命缘分的表现
1、一见面就吵架
很多男女非常的不合,每次见面都像点了炸药一样,三句话一大吵,两句话一吵,不过越是这样,最后两个人却在一起了,而且感情都非常的深,这样吵着吵着就有感情的人,往往女生慢慢变弱了,男生变强了,最终非常幸福的在一起生活了。
2、一见钟情
还有一种人就是一见钟情的,不过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能够一见钟情的还是挺少的,一般电视情节中出现的多,假如现实世界中有这样的人,那么真实男女宿命缘分的表现了,这样的人通常都是会牵手一辈子,不离不弃。
3、友情晋升到爱情
男女从友情晋升到爱情的这种现象是非常多的,很多人都是从普通朋友,慢慢熟悉后开始相互影响,最终成为夫妻的,有很多都是朋友、同事、或者同学的,彼此熟悉,相互了解,知根知底,多完美啊。不用再相互磨合。
二、两个人互相暗恋的特征是什么
1、 互相去吃醋:暗恋会让每个人变得小心翼翼,看到他和异性在聊天的时候,或者是看到他和异性在笑,再或者和异性走的很近,都会吃醋的。
2、 偷偷的去看对方:其实当你每次在看他的时候,他都知道,因为他也正在看你,有时候两个人都会很幼稚,明明互相注视对方,但是还要眼睛对视,瞪眼比大小。
3、 怕对方知道:有时候明明喜欢对方,做太多怕对方知道自己暗恋他,做少了又怕他不知道,暗恋对方的时候总是担心他会发现,然后去拒绝自己,所以说两个人总是试探过来试探过去,但是又不敢去更进一步。
4、 自己骗自己:总是对自己说,他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不要再想他了,以后我会遇到比他更合适的男孩子,而且他也会找到属于他的幸福,这也是互相暗恋造成悲剧的一些原因,因为害怕,所以自己欺骗自己。
三、两个人缘分很深的表现
1、两个人聊得很投机
有些人,就是与你比较聊得来;这说不出是什么原因,也许就是有缘吧!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遇到一些人,跟你就特别的聊得来;然而跟着其他人,你就会无话可说;有一句话,就叫话不投机半句多。
2、女人很听男人的话
缘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总有一方,特别的听另一方的话;比如男人见到了一个女人以后,就特别听她的话,她去那里,男人一般没意见;当然大部分情况是,女人很听男人的话;只要这两种情况,有一种出现了;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两个人有很深的缘分。
当然啦,两人人能在一起不能全赖以缘分,更多的是双方有共同的话语和兴趣爱好。
不是有个佛教皇帝叫梁什么帝的,他结局咋样?亡国了?
水镜回天录白话解.帝王篇
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
饿死台城——梁武帝
◎西元五O二 ~ 五四九年
南朝梁武帝,姓萧名衍,字叔达。兰陵人。篡齐为梁,建都建康,在位四十八年,勤政爱民,提倡学术,国势大盛。曾受道法,后信佛教,十分虔诚,舍身同泰寺三次。为超荐亡后郗氏,而作梁皇宝忏,流传至今。达摩祖师东来,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计,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不悦。祖北去少林寺,面壁九年,传法与二祖慧可大师,创立禅宗。一日,帝问志公国师:“朕寿有几何?”公曰:“吾塔何日倒塌,帝何日往生。”初建木塔,后改建石塔。拆塔之日,侯景反,囚帝于台城,无食而崩,此是前因后果之定业。
评曰
因果分明 饿死台城 虽为帝王 难逃法绳
自作自受 莫怨天公 死人说法 生者听经
又说偈曰
差之丝毫谬千里 善恶循环由自己
饿死猴精遭恶报 救活蚂蚁培善根
贵为天子仍饥毙 贫如范丹乐寿增
寄语世人醒迷梦 临渴掘井太嫌迟
白话解
梁武帝姓萧名衍,字叔达。据说虚云老和尚是梁武帝的后人,至于是不是就不管它了。他篡北齐,改国号为梁,定都于建康,在位四十八年。他很有治国的方法,而且勤于政事,注重民生,又提倡所有的学术。因为他提倡学术,所以国家就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因为他真正想把国家治好了,所以勤政爱民。
原先他信道教,以后又改信佛教。为什么他信道教呢?因为他在因地时,先信婆罗门教,以后又修行佛法;因为他修苦行——即修福修慧,福修的有一点,慧就修得不够,所以他先信道教,以后才改信佛教。他信道教的时候,没有什么建树;信佛教以后,就十分虔诚,甚至于三次到同泰寺舍身修行。他的皇后郗氏好嫉妒,死后堕入畜生道,变成一只巨蟒,为了超荐亡后,他延请高僧,作了《梁皇宝忏》,一直流传至今。
他建了很多寺庙,又印了很多经典,来弘扬佛法,也度了很多僧人,那时很多人都出家。这时他自以为功德很大了,也就很骄傲的;看见菩提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就想要向他炫示,炫示自己的功德,所以就问达摩祖师说:“我做皇帝以来,建了很多寺庙,又印了很多经典,也度了很多人出家,我这有功德吗?”他这个问法,意思是想向达摩祖师表示他有功德,令达摩祖师来赞叹、赞叹他。可是达摩祖师不会给人戴高帽子,所以就直话直说:“你这个样子并没有功德!”从来是忠言逆耳,所以他听见人家说真话,就不太高兴。于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达摩祖师就折芦渡江,往北到了熊耳山,在少林寺的石洞里面壁了九年,以后传法给二祖慧可大师,继续禅宗的命脉。
有一天,梁武帝问宝志禅师说:“我的寿命还有多少呢?”志公禅师说:“等我圆寂之后,你会造个塔。什么时候这个塔坍塌损坏了,那时你的寿命就到了,应该往生了。”本来志公祖师圆寂时那个塔是木造的,后来他一想到这样的预言:“这个塔什么时候倒了、塌了,我就什么时候往生。好吧!我现在把它造成一个坚固的塔,用石头造!”你们看看,这个塔大概永远不会倒了?永远不会倒、不会塌,那么他就永远都活着了?想不到他把这个木塔拆了,造石塔的时候,侯景就造反了,把他抓住,圈到台城里头,在那里饿死了。为什么他会饿死呢?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怎么还会饿死呢?这是他始料所不及的。
据说梁武帝在因地修道的时候,有一只很调皮,也很通人性的猴子,他不入定时,它不麻烦他;他刚刚一入定,它就弄出一个什么动静,把他扰乱的不能入定。这猴子大概是怕他睡着了不念经,所以就给他做一个巡香的人;怕他睡着了不修行,就把他弄醒,令他不能入定。这个老修行心里觉得很不高兴的:“这猴子真是讨厌!”于是就把这猴子圈到旁边的洞里。
圈到洞里,也不过是想让它一时不麻烦他;想不到这回猴子不来麻烦他,不来叫他,他就入定了很多天。等他一出定的时候,想起猴子还在洞里圈着呢,就去把洞门的石头移开一看,这猴子已经饿死了。因为这样,这猴子死的时候瞠恨心很重的,说:“你这个老修行,心里这么狠!这么毒!把我饿死。我将来一定要报仇!”
因为这个老修行已经有一些功夫,所以圆寂之后虽然还没修成,来生就做了皇帝——也就是梁武帝萧衍。萧衍做了皇帝,怎么样也想不到就有一个人来造反,造反的人就叫侯景;他把猴子堵死到洞里,侯景造反也就是要来报他饿死猴子的仇恨,所以也把他圈到台城里饿死了。这是报应循环,丝毫不错的;这种事情都是阴错阳差,不期然而然,预想不到的。其实这都是给我们说法,这是一部活经,令我们世人看见这种境界,就能有一种反省,就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了。
赞曰
因果分明,饿死台城:种因结果——种善因就得善果,种恶因就得恶果。杀人之父,人也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也杀其兄;这都是因果。总而言之,你对人家不利,将来也就有人对你不利。如是因,如是果;种瓜就得瓜,种豆就得豆。因为梁武帝以前无意中饿死猴子,现在就被这猴子把他关在台城,好像关在一个洞里,也把他饿死,这就是因果分明。
虽为帝王,难逃法绳:虽然他做了天子,也难逃法绳;这种法网,即使是帝王也是逃不出去的。这个法网就是一个定律,就是默默中一个最大公无私的法律,谁也逃不了的。
自作自受,莫怨天公:他是自作自受,不能怨天尤人。
死人说法,生者听经:梁武帝是死了,他留下这个公案,是给大家说法的。我们大家现在都是活着的人,活人看见这种情形,应该好自为之,不要再做错因果的事情。
又说偈曰
差之丝毫谬千里:开始的时候只差一点点,将来的果报就会离得很远。
善恶循环由自己:种善因有善报,种恶因有恶报。为什么这样说呢?
饿死猴精遭恶报:因为饿死一只通人性的猴子,所以自己也被这猴子饿死。
救活蚂蚁培善根:反过来说,即使是救活一只蚂蚁,自己善根也会因而增长。
贵为天子仍饥毙:虽然他做皇帝了,还是被饿死。
贫如范丹乐寿增:范丹是春秋时代的人,乞食维生;孔子在陈绝粮时,曾经向他借米。他虽然贫穷,但安贫乐道,无苦无恼,反而增寿。
寄语世人醒迷梦:我现在给大家和世界上的人说一句话:“世界上的人,快一点把这个迷梦醒了!”
临渴掘井太嫌迟:若平时不种善因,不修行,就好像等到口渴了才挖井,这是不能解渴的,来不及了。
◎宣化上人讲述于一九八六年九月六日
--------------------------------------------------------------------------------
▲Top
达摩和释迦牟尼的关系是什么?
一、从相上来说,释迦牟尼佛是达摩的老师,双方是师徒关系。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一切佛弟子都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即使是古佛再来,也得隐藏身份,示现为佛弟子。达摩祖师是禅宗的祖师,而禅宗是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种。
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才有了禅宗。禅宗初祖迦叶尊者又代代相传,到达摩祖师手里已经是第二十八代了。所以达摩祖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二、从体上来说,两者的关系,我们凡夫则无法判定。如果达摩祖师是古佛再来,则两者是平等的关系。
扩展资料:
据传,达摩跟梁武帝见面后,因为话不投机半句多,并没有得到梁朝皇帝的认可。达摩不知道是自己灰溜溜地离开的皇宫,还是被驱逐出宫的。反正是一出宫就赶紧往北魏跑。跑到长江边的时候,梁武帝的兵已经追了上。
当时江边没有渡船,达摩情急之下,掐了根江边的芦苇,往暗流汹涌的江中一抛,然后一越而上,踩着那根芦苇就度过了长江。
这就是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至于怎么渡的,符不符合力学原理,那还重要吗,重要的是,中国人眼中不可逾越的“长江天堑”,就这样被达摩用一根轻飘飘的芦苇,就那么轻轻松松地给过去了。
唐憎取西经是啥意思
我看不是。
首先,要取西经的不是唐僧,而是唐太宗皇帝。唐僧在这里的角色只是相当于一个快递员而已。唐太宗为什么要取经呢,稍微了解一点点历史的人或者看过隋唐评书的人都知道,唐太宗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军旅出身,弑兄杀弟,逼父退位,荡平了六十四路烟尘,可以说这个成帝之路是无比血腥,无比无情。当然了,历史上的权利斗争大都如此。那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第一次进入地府之后,以前被他杀过的无数冤魂就来向他索命啊,拉着他不让走,要不是借了阳间某一平民百姓攒下的阴钱,就回不去阳间了呀。
唐僧
这一下给太宗皇帝吓得不轻,回来后找上唐僧办水陆大会,要超度那些冤魂厉鬼。唐太宗是非常器重唐僧的,封他为“左僧纲,右僧刚,天下佛阐都僧刚”也就是全国佛教协会会长,管着全国的僧人。但是呢,就这么牛逼的一人,因为冤魂太多,他超度不过来,好巧不好的是这时候观音菩萨来东土“寻个善信,传经东土”。
唐太宗
观音寻到了善信了,这个善信就是唐太宗,而不是唐僧。菩萨变成一个癞头和尚,卖袈裟锡杖,袈裟锡杖什么价格呢,袈裟五千两,锡杖两千两。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7-80万RMB,唐太宗都绝对贵了,问菩萨这袈裟锡杖有什么好处,净值这许多钱。菩萨说了,穿我的袈裟百邪不侵,水火不浸。然而就这么宝贵的东西,唐太宗送给唐僧了,完了还让他穿上在长安大街上搞了个大游行,那真是闪闪发光啊。是白送的吗?当然不是,因为唐太宗接下来就问了一句谁愿意替朕前往西天取经?唐僧一看皇帝都问出这话来了,我前面要了的东西那也不能退回去呀,就说我去吧。
观音
回到寺里唐僧说了这么一句话:“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 唐僧心里他也不想去啊,但是没办法,谁让你受王恩宠呢。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95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