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因地果乘(因地果生)

学佛百科2023-03-2277

在韶关的南华寺看到六祖慧能的一首诗,四句八字,开头一样,好像都是“何自生性XXXX"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禅宗六祖慧能 平民慧能 六祖慧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父亲名行瑫(tao),武德年间遭贬官,徙居到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慧能就出生在新州。慧能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成人后,家境愈发贫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帮人做零活维持生计。 有一天,慧能上街卖柴,有位顾客买了他的柴,令他把柴送到旋店。在旋店的门口,有位客人在诵经,慧能听了,似有所悟,久久不肯离去。他上前向客人打听读诵的是什么经。从客人的介绍中,他得知五祖弘忍禅师在蕲州黄梅冯茂山传法,并经常劝告道俗信众读诵《金刚经》。慧能听了,心中遂产生北上求法的念头。但因为母亲尚在,不能立即前往。 北上求法 慧能三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安葬了母亲之后,慧能便取道韶州曹溪(今韶关)北上求法(此说与《六祖坛经》所记不同)。在韶州,他结识了德行之士刘志略,因为情投意和,结拜为兄弟。刘志略有个姑姑,是位比丘尼,名无尽藏,住在当地的山涧寺,经常读诵《涅槃经》。慧能白天与刘志略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则听无尽藏比丘尼读诵《涅槃经》。慧能虽然不识字,但他的悟性极好,经常在听完经之后,给无尽藏比丘尼解说经文的大义。有一次无尽藏比丘尼手捧经卷,向慧能请教一个字的读法和意义。慧能回答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无尽藏比丘尼说道:“字尚不识,曷能会义?”慧能回答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无尽藏比丘尼听了,非常惊异,知道慧能是个有道之人,心生敬意。这样一来,慧能的名声很快传遍乡里。虽然当时慧能还没有出家,但是当地的信众都争相前来瞻礼和供养。并且在附近的宝林古寺旧址上,为慧能建了一座道场。慧能在这个地方一住就是三年。 有一天,慧能突然想起求法的事来,私知念言:“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于是第二天便离开了宝林寺,继续向北行进。经过乐昌县西山石室间的时候,慧能遇见了智远禅师,并向智远禅师请教有关坐禅的一些事情。智远禅师告诉他说“观子神姿爽拔,殆非常入。吾闻西域菩提达磨传心印于黄梅,汝当往彼参决(我看你神姿清朗超拔,恐怕不是一般的人。我听说菩提达磨从西域来到中土,传佛心印,展转至于黄梅五祖,你不要再耽误时间了,速往忍和尚处参学,以决生死之疑)。” 与五祖对偈 于是慧能一路风尘仆仆,直造黄梅五祖道场。 慧能自幼生活在岭南,目不识丁,生得瘦小,一幅山野樵夫的模样。所以五祖初见他的时候,便戏称他为“獦獠(gelao)”。《五灯会元》、《祖堂集》和《坛经》等书,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这次见面的情景-- 五祖问:“你从哪儿来?” 慧能道:“从岭南来。” 五祖问:“你到这里想干什么?” 慧能道:“不求别事,只求作佛。” 五祖道:“你这个獦獠,又是岭南人,你怎么能够成佛呢?” 慧能道:“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别。我这个獦獠,形象上虽然与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么差别?” 五祖听了,知道慧能根机很好,不是常人,本想继续跟他多交谈几句,但因为徒众都在左右,担心慧能日后会遭到众人的嫉妒和排斥,于是便把他打发到碓坊舂米。舂米是一件苦差事。慧能生得矮小,体重不够,为了踏碓,他不得不在腰间拴上一块石头。就这样,慧能昼夜不停,勤勤恳恳地舂了八个月的米。 衣钵之争 有一天,五祖把大众召集到一起,告诉大众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已经老了,当选一名接法人,以确保祖师的法脉不断。佛法不可思议,贵在实证,你们万千不要以为记住了我所说的法语,就算了事。你们且下去,各自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写一首偈子给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传付给他,立他为六祖。” 当时,五祖会下,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为出色。秀上座是教授师,兼通内外之学,经常为大众讲经说法,并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众人的敬仰。因此,大众退下来之后,共相议论道:“六祖之称号,除了秀上座之外还有谁能够担当得起呢?我们不用劳心费力写什么偈子了,等秀上座得了法衣成为六祖,我们都依止他就完事了。” 听到大众的议论,神秀想,大众之所以不敢写偈子,是因为我是他的们的教授师。我应该向大和尚呈上偈子。当然,我呈偈子是为了求法,而不是为了夺取祖位。如果我不向大和尚呈偈子,大和尚怎么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呢?我又如何能得到五祖的传法呢?翻来覆去,左思右想,折腾了两三天,神秀终天作出了一首偈子,并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写在廊壁上,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二天早晨,五祖经过的时候,忽然看见此偈,知道是神秀所作。这首偈子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是,后人如果依此偈修行,还是可以得天大利益、免堕恶道的。因此,五祖还是当着众人的面对这首偈子大加赞叹,并且要求大众焚香读诵此偈,依偈而修。但是,私下里,五祖还是告诉神秀说:“你的这首偈子,还没有明心见性,见地还不到位,还在门外。如此见解,欲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于当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中荐取。”说完,五祖吩咐神秀再作一偈。但是,几天过去了,神秀再没有作出新的偈子来。 后来有一天,慧能在碓坊舂米,听到外边有位童子在诵神秀的偈子,便上前打听,于是童子就把五祖吩咐大众作偈以及让大众梵香礼拜神秀之偈的事一一告诉了慧能。慧能听了,便央求童子道:“上人,我也要诵此偈,与秀上座结来生缘。自从我来到这里,我就一直舂米,八个多月,没有到过堂前,请上人引我到写有神秀偈子的廊壁前礼拜。” 于是,童子引慧能来到偈子前。慧能说:“我不识字,还请上人念给我听。”当时,江州别驾张日用正好在旁,便高声为慧能念诵那首偈子。 慧能听了,就说:“我也有一首偈子,请别驾给我写上。”别驾了听了,非常惊讶“你这个舂米的,也能作偈子,真是希有!”慧能正色道:“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有意智。若经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听了,连忙谢罪道:“汝念偈子,我给你写。如果你将来得法了,不要忘了要先度我。”于是慧能念偈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子刚写完,大众无不惊愕。五祖见众人如此,担心有人伤害慧能,于是用鞋掌把慧能的偈子抹掉了,并且说“亦未见性”。众人见五祖这么说,也就不以为意。 传得衣钵 第二天,五祖私下来到碓坊,见慧能腰间挂着石头舂米,说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象你这个样子”。并问道:“米舂熟了吗?”慧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慧能领会了五祖的意思,便于当天晚上三更的时候,偷偷地来到五祖的丈室。五祖用袈裟将慧能围起来,以免他人发现,并且给他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慧能豁然大悟。原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慧能一连说了五个何期,以表达自己悟道时的惊喜和见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慧能已经大悟,便将顿教法门以及祖师衣钵传付给慧能,说道:“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磨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今,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慧能禅师跪受衣法之后,问道:“法则既受,衣付何人(法我已经受了,将来这祖衣该交付给谁呢)?” 五祖回答说:“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若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慧能禅师又问:“当隐何所?” 五祖答道:“逢怀即止,遇会且藏。” 说完,五祖便亲自把慧能连夜送到九江驿。临行前,五祖又嘱咐慧能:“以后佛法将通过你而大兴。你离开黄梅后三年,我将入寂。你赶快往南方走,好自为之。不要急于出来弘法。这当中你会有劫难。” 南下避祸 慧能禅师再一次顶礼五诅,然后发足南行,不到两个月就到了大庾岭。 五祖送走慧能后,连续好几天没有上堂。众人都很疑惑,老和尚是不是生病了,于是纷纷前去问安。五祖告诉他们说:“我没有病,祖师的衣钵和法脉已经传到南方去了!”众人大惊,问道:“谁得到了衣钵?”五祖回答说:“能者得之。”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此后便有了数百人前往南方追杀慧能禅师欲夺取衣钵的一连惊心动魄的故事。为了避免不测,慧能禅师一度在猎人队混了长达十五年之久。此后,因缘成熟了,慧能禅师才来到广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师的座下剃度,开始了他辉煌的弘法生涯。 在慧能禅师之前,禅宗一直是单传。自慧能禅师以后,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并形成了“一花五叶”的繁荣局面。慧能禅师的弟子很多,据《坛经》记载,有一千多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法海、法达、智常、志彻、神会等。禅宗史上非常有影响的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和南阳慧忠等大禅师, 也都是慧能禅师的法嗣。 慧能禅师入寂于先天元年(712),春秋七十六。他生前的主要讲法,由弟子法海整理成书,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坛经》。在佛教史上,中土人的著述,被称之为经的,唯慧能禅师一人。

什么叫从果地修,什么叫从因地修?

一讲到劫啊就不好数了,但是佛在很多经典上举了不同的劫的名称,芥子劫,磐石劫,生死劫,这就是好几种劫。根据经上讲的,那个劫的比喻,我们推算是一百六十一亿万年。你下品下生的,一百六十一亿万年在那边,花开才能见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上品上生的呢是弹指顷,一弹指、刹那就开了,见阿弥陀佛并且是八地,所以说我们从现在念佛的过程当中就掌握住这一条。尽量的在我们因地就修果地的因,懂这意思吧!对应果地的功德,所以说这个讲稿非常重要!希望大家仔细听。

我们这个表相当于一个科判,第一呢,是念佛的人,一共分了两段:一个身份、一个所行。

我们先根据《无量寿经》的《卷下》一段比较简单地对应一下。《佛说无量寿经》是曹魏康僧铠翻译的。他分为《上卷》和《下卷》,这个是净土五经一论的传统的读诵译本,曹魏康僧铠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念佛的人,第一个是身份。我给大家念:“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念佛的人:十方,这是身份。“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是说的一切,当然包括我们,“十方世界诸天人民”他的前提是“其有至心愿生彼国”,愿意往生西方的这个所有的人。

“凡有三辈”,凡有三辈是什么意思呢?是三大类,有三大类。他分上辈、中辈和下辈,实际上是上品、中品和下品,一个道理啊。我这里所写的这个品是顺应《观无量寿佛经》来讲的,是这个意思。

“凡有三辈”,上辈就相当于说这上品了。“其上辈者”,好了,对应我们这个表,这个身份,念佛的人这个身份是什么呢?“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就是他的身份。所以在《佛说无量寿经》当中这个上品的,能够往生上品的多数指的是出家的。这个在《观无量寿佛经》当中没专门提出他的身份来,但是在他的所作所为的这一栏里已经体现出来了。

我们先讲《佛说无量寿经》卷下这一段,根据这一段,我们用这个表来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这段解释完了以后,我们再解释《观无量寿佛经》。这个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是指的出家的。沙门这个词,他叫止息:止一切恶,息止一切恶。他指的这个沙门,是出家的修行者。

在过去沙门不仅仅指释子,不仅仅指的佛教徒。因为当时释迦佛创立佛教的时候,古印度有九十六种其它的修行法门,被称为修行外道。这个外道,他是心外求法的修法者,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沙门指的一切的出家修行者。我们现在说的这个沙门,狭义的指佛教的出家僧众。“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后边有句话“发菩提心”,很重要!

原来我们讲到过,这个佛教分好几类法:一类是人天乘;二类是小乘,也叫声闻缘觉;第三类是大乘,这个我们讲到过。人天乘,他这类人的标志是什么?

只是想得到现世或者来世的福报,他叫人天乘。现世的福报属于人乘,来世的福报或者是升天或者得人身,这就叫人天乘的发心。

如果有一个人他只是想了脱,降伏自己的烦恼不再轮回了,但是没有发起菩提心为众生服务了,这是一种小乘的发心。

那么大乘的发心是什么呢?发了菩提心的人。发了菩提心的人,称为大乘行者,所以刚才讲到“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是出家的。

后面一个发菩提心,这是行菩萨道的,单说出家的行持法和他的戒律,他属于了脱法,他属于小乘的了脱法,但是呢又发了菩提心了,就等于说他是出家的小乘自了汉的形象,但是是做的大乘菩萨的道,行的大乘菩萨道。

在古代就是出家的可以单独的受具足戒而不受菩萨戒。在古代,具足戒,具足戒就是出家的别解脱戒。如果全部受持,受了持了清净了,那么他可能就会得阿罗汉果,就相当于说他就能够了脱。我们现在就是除了受具足戒以外,还得受菩萨戒,这个菩萨戒,是最终能够成就佛果的一种戒条,所以说“其上辈者”,他的身份,“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就相当于出家了。发菩提心,就相当于他发了菩提心进入大乘了。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是指的他专修净土法门,专修净土法门在这展开一点,并不仅仅是只念佛。因为前面那个发菩提心,他涵盖了行菩萨道,行菩萨道的含义是具足六度和万行。这个六度万行,那是发菩提心需要修持的法门,需要修持的一些功德。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就是他主修的法门就是念佛求往生。后面一句话,“修诸功德”,就是说的功德很大、很多,“愿生彼国”,就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愿,这是第一个要件;

第二个要件是一向专念,前提是相信。无论怎么说,还是信、愿、行,不离信愿行三个要件。“此等众生”,这个身份吗,念佛的人,身份是出家的、是发了心的、一向专念净土法门、专念无量寿佛、而且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而且是修诸功德的,这是念佛的人。

此等众生临命终的时候,“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就是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包括很多的菩萨、圣者来迎他,谁来迎接呢,是无量寿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然后这个人“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

不退转,根据经上讲,广义的不退转它有好多种:有智慧不退转,有地不退转,就是那个位不退转。比方说我们从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可以叫做不退转,地的不退转。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不会再轮转三恶道了,这是他的住地不退转。如果从狭义上讲,从这个证果的不退转来讲,他是指的八地菩萨。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你看,信是前提。没有信,他就没有发心。没有愿,也没有行。所以信、愿、行,这是他的三个要件。“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发了无上菩提之心的人,他是大行菩萨道的,修的是六度万行的,修行诸功德,这是上辈。

佛法中的“因地”和“果地”是什么意思?

因地,果地,是对于世俗地来说的.

比如,我们说在观世音菩萨成道前,他是一个村妇,或者是个其他的什么角色,通过很精进地修行,终于证得佛果,号正法明如来.

那么,就这个事情来说,观世音菩萨成道前的修行,就是因地,最后成佛,以佛身或者菩萨身度众生,就是果地.

请问佛教典籍中的一句话【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具体有哪些含义呀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不对之处,期望不吝执正:

因:原因,依据;地:根本,基础;不真:不真实,不对路;果:果位,果报;招:招来,招致;纡:纡回;曲:曲折。

隔离愣严原上下文单独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是:不真实的原因和根本,将招来曲折纡回的果报。

读经文最好不要隔离原文单独讲其含义。

如来说法,常是由果溯因,果位取决于因地。《楞严经》上的二十五圣自证境界,讲述了各大菩萨成就其果位的发心和修行。佛又自说五十种阴魔,教示修行者如何觉知魔事、破魔、破妄,来保证修行的因地要真,详细陈示从最初发心直至菩提的真修之路。

佛说"本因地"是指什么?

本因地,这个词的含义是:我在因地时。

经【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意思就是:我在因地修行时,依靠念佛之心,达到无生法忍的境界。

佛教中有“因地”与“果地”的概念。所谓因地就是指尚未成佛还在修行中的阶位。果地就是指成佛。菩萨修行共有52个阶位,只有最后一个妙觉位指的是佛果,即果地,前面51个阶位都是因地。

无生忍是一种修行的境界,初地菩萨大乘见道时才能达到这个境界,与佛的境界一样,但还不能说是证得佛果。大势至菩萨就是靠念佛这种修行方法达到这个境界的。

佛教为什么分为小乘和大乘?

以前在印度经常把“乘”用马车来比喻,梵语称为“雅那”,也是一种乘骑的名称。那么,为什么以乘骑而得名呢?因为此二者之间有共同点才如此得名的。

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呢?我依靠马车或者牦牛等,可以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同样,依靠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或者密乘,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比如,依靠声闻乘的法要,最后可以到达声闻果位;依靠密乘,最后也可以获得密宗的究竟果位。《摄集经》中说,乘可以分为因乘和果乘。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三戒论》中也阐述了宁玛巴的大圆满是不是乘的问题,在这里不作广说。

“乘”可以分因乘和果乘。佛果叫做所到之乘,也即果乘;依靠某一乘而获得佛果,这就叫做因乘。大家首先应该清楚乘的含义,其中,小乘也就是指依靠声闻缘觉乘获得自己远离痛苦寂灭的果位;而大乘则是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最后获得圆满的佛果。大乘实际就是指唯识宗和中观宗。

以所缘大等七大胜过小乘的宗派即是中观与唯识宗。

大乘具有七种特点,也即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进大、善巧方便大、正行修行大(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事业大,具有七大超越。

阿底峡尊者在其教言中说:大乘、小乘是以发菩提心来区分的,具有菩提心的叫做大乘,不具足菩提心的叫做小乘。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以见修行果四个方面来分,也即大乘具有见修行果四个方面的超越。

此处,根据《经庄严论》的观点( 《经庄严论》(唐译)云: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大乘以七种大来超胜小乘。

所缘大,大乘行人的所缘是甚深空性和广大地道两个方面的教义;而小乘,既不具足深方面的教义,也无有广方面的教义。

修行大,大乘行人修持的目的是为了利益有情、利益自己,也即自他二利;而小乘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大乘从修行方面也已经超越了小乘。

智慧大,大乘已经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圆满空性;而小乘只证悟了部分无我。

精进大,虽然大乘依靠不同的善巧方便,也可以在短暂时间中获得佛果,但是他依靠强大的精进力,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不断修持、发愿,也无有丝毫怯懦之心;而小乘只是在三生或者短暂的人生中获得阿罗汉果位,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在三个阿僧祇劫中修持的精进。

善巧方便大,大乘依靠空性和大悲不分离的善巧方便度化众生;小乘根本不具足善巧方便。

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大乘依靠不断地精进修持以后,获得如来正等觉佛陀的果位,圆满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等自相方面的功德;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众多的功德。

事业大,大乘最后获得佛果,具有二十七种事业,而且,其事业可以任运自成;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广大的事业。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也讲到了大乘的七种大。作为修行人,对于大乘所具有的七种大应该有一种理解,而且,对于小乘和大乘进行选择时,应该想:大乘非常殊胜,我应该修持大乘

----索达吉堪布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00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