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讲贪图安逸(贪图安逸后果)

学佛百科2023-03-2284

佛教最终走向分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佛教本身说,寺院已成为大封建主,僧侣腐化堕落,拥有土地财宝无数,戒律松懈,寺庙要求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能力,所以被印度人民抛弃。在大乘佛教流行之后,他们开始向寺庙捐赠财物来换取功德。僧人不用每天出门化缘了。曾经刻苦修行的僧人开始贪图安逸,从各方面向社会习俗妥协。使佛教的声誉受到很大影响,民众对寺院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佛教获得民众支持,主要在于具有较为平等的社会观,没有繁杂的祭祀仪式。佛教的平等意识曾经对低种姓者产生过巨大的吸引力。商人和低种姓者通过信仰佛教来逃避婆罗门的压迫。而印度教兴起之后革除了婆罗门教繁琐的祭祀仪式,虔诚派、性力派等呼吁种姓平等、男女平等的宣传又博得了民心,佛教的优势便被剥夺。

大乘佛教的出现使佛教在许多方面向印度教靠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由于要与外道争夺高下,大乘佛教中又分化出了密教。佛教的密教化使佛教的鲜明特色逐渐消失,当初佛教吸收印度教特征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印度教徒信仰佛教,后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与印度教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印度教徒也就对佛教失去了兴趣,最后从整体上被印度教吸纳了。

佛教由印度教取代从更深层面上说,与印度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印度,佛教的兴盛与王朝的两位著名统治者阿育王、迦腻色伽王的大力推行有关,这导致了佛教严重依赖帝王的庇护。由于笈多王朝崇尚印度教,使佛教地位一落千丈。封建关系的形成相应地要求突出王权,印度教的主神崇拜是人间王权在神学思想上的反映,有利于主权的突出。因此佛教被印度封建统治者所抛弃。从笈多王朝开始,佛教开始由鼎盛走向衰落,而印度教开始复兴。印度教在复兴的过程中抛弃了一些老的僵化的内容,还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特征,一部分佛教寺院也改称印度教庙宇。

另外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的著作是《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交往与激荡》。在这本书中也归纳了四个观点。

印度教的主要传播者——婆罗门阶级有自己的经济收入,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而佛教的僧侣是没有经济收入的,印度没有统治阶级的支持很难供养起这一阶层,所以印度人选择了印度教而抛弃了佛教。

印度教有鲜明的地区文化特色,也就是说印度各地的印度教文化都与当地的传统形成有机结合,而佛教的宗教文化摆脱本地因素而发展成一种国际宗教文化,使佛教很难在本地文化因素突出的印度维持主导地位。

佛教作为一种反对婆罗门统治的社会改革运动并不是一种彻底有效的社会改革运动。一方面,它没有发动种姓制度中的下层去反抗上层权威。另一方面,它也不能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去取代种姓制度。佛教把修习中心放在自身的修养上,对生命终极的理想的追求上。不关心社会现实,不重视自己的处境,对正常社会生活统治秩序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

大乘佛教兴起之后,一方面变成与印度教平行发展的多神偶像崇拜,另一方面趋向宇宙化而脱离印度本土社会实际。印度大乘高僧形成一种到外国(特别是中国)传教的风气,变成印度历史上的“精英外流”,佛教自然在印度衰落了。

早期佛教的一个特点是“一再结集,一再分裂,最后是分头多极发展,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在佛教内部,一种专门宣讲厌生遁世而又言行一致的学说,对社会生活不可能发生重大影响,更不可能作为一个集团长期存在。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也逻辑地要求对许多新的理论问题和宗教问题,不断作出新的解释,以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要。”这是古印度的历史发展特点所要求的,古印度的历史发展极不平衡,各地不仅政治、经济上的差异大,而且在民族风俗、宗教文化上也有很大不同。固有的种姓等级制度和变化着的阶级关系,更加深化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正因为如此,只要是流向新的民族和地区的佛教,就会带上该民族、该地区的新的色彩,佛教传播的越广泛,他的内容也就越丰富。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到公元1世纪,终于形成了所谓的“大乘”与“小乘”两大佛教体系。反映了佛教内部为适应社会不同阶层和地区特点的不同需要,从各种外道中吸取营养,促使各自竞相发展的繁荣景象。这一发展,呈现出两种明显的趋势,一是以大众系为主,向内容日益庞杂的大乘佛教转化;二是以上座部为主,形成较多地保持早期佛教特色的所谓小乘佛教。最终在印度次大陆与复杂的印度相适应的大乘佛教日益盛行,而这也意味着佛教在印度也将终结。因为大乘佛教完全离开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特征,大乘佛教认为人的渴望是有神性的力量以及它们赐予的恩惠支撑的,而宗教修炼对世间的生命有相干性,因而适用于俗人,开始强调佛陀是一位救世主,开始强调仪式、祈祷等等。

什么是佛教中的贪憎痴毒病?

贪:就是对声色名利等一切于六根处引发愉悦的事物或状态 爱恋不舍。

嗔:心胸狭隘对自我很执著,容易被激怒。

痴:就是不知道什么是贪嗔痴的原因,不了解贪嗔痴发生作用的方式和过程,不能有效控制自己,不能从贪嗔痴的状态醒悟过来,知道有脱离贪嗔痴的方法而不去学习也是痴的表现。

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研究不尽的问题;但不是研究人生哲理的人,似乎很少注意到这问题。其实站在人道的本位,多研究人生问题,增加自己对人生真理的理解与认识,是有意义的。 对于人生的观察或看法,各人有其不同的观点,约略可以分成四种:第一种是浑浑噩噩的人生,他们是不注意人生,不理解人生,只是糊糊涂涂的生,懵懵懂懂的死,例如愚夫愚妇之类;第二种是模棱两可的人生,对人生的道理认识不清,自己没有主见,这样不差,那样亦好,例如“五教同源,九流合一”之类;第三种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人生,对人生的道理,各持己见,如盲人摸象,不得其真,例如哲学家的唯心唯物,宗教家的崇梵崇帝等等;第四种是洞达实相的人生,由于修养而彻悟人生的本体,了知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例如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自从菩提树下,夜观明星,朗然大觉,彻知宇宙原理是缘起无尽,人生真相是业力轮回的顺生与还灭而已。 现在再来说明佛教对于人生现象的分析与原理的观察,大约可以分成四项: 一、短促的人生 人生是短促的、有限的,这句话是谁都知道。一般读书的普通学者,对人生短促的见解,也有见之于文字的。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就是说明人生不是长命永生,而是短促的有限公司。李太白有一首诗中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这也是形容人生的短促,早上是一个妙龄少女,晚上就变成白发皤皤的老太婆了。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白驹是代表日影,人生一世,如在壁隙中看日影似奔马地闪过,比李太白的朝丝暮雪更跑得快了。但比起佛家修道者对于人生体验的速度,则尚觉不如。怎样见得呢?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问诸沙门曰:“人命几何”?沙门答曰:“数日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饮食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呼吸之间”。佛曰:“善哉!子知道矣!”修道者能够体察到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所谓“一口气不来,便是来生”,他为争取时间用功,向道之心才会慰切而勇猛精进,迅速地获得道业上的成就。 佛教对人生基本的观察,如上座部佛教的三法印,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前三法印是说明世间法的生灭无常,苦空无我,也是显出人生短促的真理;了知人生短促,争取时间,勤求为道,断惑证真,就可以达到“涅槃寂静”的出世的解脱境界。因此佛教体察人生无常、无我、苦空的短促,它的正义是要人提醒警觉,赶快修善,不把时间虚弃,空过一生,并非因说时间短促,而叫你于此世界不感兴趣,生起消极厌离的短见,走上逃避现实的行径。 二、多苦的人生 人类共同的心理,都是贪生怕死,爱乐厌苦的;但事实上,人类偏多痛苦,虽然亦有快乐,而那些快乐都是暂时性的,或乐极生悲的。人生到底有什么痛苦呢?照佛陀的体验,有三苦和八苦、无量诸苦。三苦之一是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二是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三是行苦,行是生灭迁流之义,由世间诸法的迁流无常,不能久留而生的苦恼。八苦,一是生苦,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如小孩落地便哭,因风触身,犹如刀割。二是老苦,年龄渐老,鸡皮鹤发,行步龙钟,对于人生已无乐趣。三是病苦,病魔侵袭,辗转床第,痛楚呻吟。四是死苦,死神光临,世间万般,皆带不去,一身业障,随之受报。五是爱别离苦,自己所爱的人物和财物,生离死别,终归于空。六是怨憎会苦,可怨恨、可憎厌的人,不欲见到,偏偏会遇。七是求不得苦,物质的欠缺,精神的需要,都不如意,痛苦横生。八是五蕴炽盛苦,是肉体与精神都有毛病,使身心炽然,热恼煎逼。这八苦是从果报上说的,人生不论是谁,过去造了业因,今世是谁都难免要受此八苦的煎熬与磨折。 人生从所造的业因上说,还有五欲的痛苦。五欲分有内外两种:外五欲是眼贪好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味,身触细滑,求之不得,烦恼既多,苦闷尤甚;内五欲是饥思食、渴思饮的食欲,贪图金钱的财欲,希求美艳的色欲,爱好赞誉的名欲,贪图安逸的睡欲。人人都有这些不同的爱好,如果达不到欲望,自然亦是痛苦。这种种痛苦,都是人生避免不了的事实,所以佛教说人生是苦多乐少。但若研究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佛说很简单:是每人过去有了烦恼,造了恶业之因,现在才感受这身心上的苦报;若我们要未来不受苦报,必须现在修习善道,种了好因,将来就能离苦得乐,舍去劣报,转成胜身。因此佛教阐明人生的多苦,是要人了知人生的缺陷,进而改造为身心的美满,不但美化身心,还要净化国土;而不是教人因多苦而厌离人世,逃避现实,消极自了。故以佛教多谈人生苦、空、无常、无我,而错认佛教是厌世的宗教,那是极不正确的错觉。 三、还债的人生 还债的人生,是说明现实的人生,是来偿还过去的业债,也可以叫做“受报的人生”,或“因果的人生”,因人生的受报,是必要从因果的理则,才能说明;而且这因果不是只谈一世二世,需要广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透过生前和死后,因果的理则不断不绝地继续下去产生善因善果,或恶因恶果。明白地说:就是前生的善恶业因,成为现在的善恶果报;而现在的善恶业因,又成为未来的善恶果报。所以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但在这些不断相续的业因业果上分析,还有引业与满业,共业与不共业的不同。引业,是被过去已做的业因所牵引,你过去是做人道的业因,今生就被牵引到人道的果报中来,做其他天道或畜道等的业因,今生就被牵到天道或畜道的果报中来;但是虽然生到人道,同样的人而有智愚、强弱等差别,同样是天人,有胜劣、高下等不同,同样是畜类,有美丑、寿夭等区别,这便叫做满业,因填满这果报身体的内容,却随著各人前世做的各别不同的业因,而受著差别各异的享受。说个譬喻,引业好似画师绘出一副模型的轮廓,满业就如画师在模型的轮廓中填上种种不同色彩的花纹和润饰,技巧不同,胜劣判然。 至于共业不共业,是因前世各人所造的业因,有共同相似的地方,故今世各人感到依住的果报亦相似相同的。如大家住在一个地方,所受环境的好坏亦多是一样的相似相同,这叫做“共业共报”;虽然依报的住处相似相同,而各人的正报身体,贫富悬殊,苦乐回别,这叫做“别业别报”,就是由各人过去所造的业因各别有自,故现生的受果亦判如天壤了。 然而,或有人会怀疑:因果之理如可信,为何世间有些做恶之人而不受罚,反而境遇甚好?而做善之人未见受赏,反而境遇坎坷、穷愁潦倒呢?这在佛教,已有“四时不同的业报”来解说:(一)现业现报:这是现在造下业因,现生即受果报,如人年轻勤劳事业,年老成为富豪。或去年杀害于人,今年即被人所杀。此顺现报,容易信解。(二)现业生报:这是现在作业,来生受报,因缘未熟,不能即受。如现在做善受苦,因其过去所作业因之恶缘已熟,故先受苦报;而今生所修之善因,善缘未熟,故须待来生受报。如颜回仁德而不寿,盗跖凶残而长年,非如此不能解疑。反之,现在作恶而受好报,其理亦是如此,因他过去世曾修善行,今生始受好果,现在所作恶因,要在来生才受恶报。如瞽叟生舜,尧生丹朱,其中便含有复杂的因缘果报的成分。(三)现业后报:这是现在作善作恶,因缘未熟,不但现在来生未见受报,可能过了很多生很多世之后才受报。因业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缘缺未熟,久久始受,即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四)不定业报:这是三世受报,不定时期,且是否要受,尚未可定。如造了重业的人,应要受极重之恶报,但因他中间遇了极善之缘,悔过忏罪,多作好事,业报虽难抵消,而已时时减轻,再后会弄到“重业轻受”,或以法力加持转变定业,甚而不受。此非推翻因果之理,实亦因果理中特殊变化的情形。在《阿含盐喻经》中说:如人做了重业,如果他能忏悔修善,又有长的时间许可他改往修来,重业便能渐渐消去。如一大包盐放在小水中,其味盐苦,若许以时间每天渗水一勺,渗得久了,已成大水,盐味完全化淡,是不无可能的。 从三世受报的人生看来,我们来作人,便是来还债的,所以人生父母、子女、夫妇、戚眷的关系,亦是一种债务的关系。所谓“无缘不成夫妇,无冤不成子女”。这缘是业缘,所以夫妇亦叫“欢喜冤家”或“柴米夫妻”。子女则有些来还他欠你的债,所以他生下来就会使你事业顺遂成为富豪;有些是来讨回你欠他的债,所以他一出世,你就晦气,好似“扫把星”降临,把你家上下三代所积的产业,扫得精光。自己眷属是真接的债务关系,其余的朋友或他人,种种盈亏消长,是间接的关系,也无非是在互相讨债还债罢了。 四、解脱的人生 人生是短促的、多苦的,又是受报还债的,这是“桎梏的人生”,或“系缚的人生”,是属于世间法的,所以不得解脱。而我们学佛所追求的是佛法的人生,也是解脱的人生。为了人生的缺陷太多,使我们肉体和精神上受了种种磨折,生出种种的苦恼困惑,不得自在,所以学佛是要求人生离苦得乐,达到解脱的目的,但是人生缺多苦,究竟以什么东西为最苦呢?世人观点不同,各有各的说法。如《法句经》中说,有四个新学比丘,一次共坐树下,讨论到人生以什么为最苦?一个鹰转世的,说饥渴最苦;一个鸽转世的,说淫欲最苦;一个蛇转世的,说嗔恚最苦;一个兔转世的,说惊怖最苦。共相诤动,议论不休。佛知其事,告诉他们说,你们各据结习诤论,都未深究人生之苦的真义;须知人生最苦,莫过有身,所有饥渴、淫欲、嗔恚、恐怖,皆由身来。身为诸苦之本,众祸之源,须求寂灭之法,离去生死的缠缚,体证真常的涅槃,人生才得解脱,但这解脱的境界,究竟怎样才能达到呢?简单地说有三个条件:(一)通达无我——人生不得解脱,为了有身有我,执我造业,自己缚束自己,故要解除束缚,先要了解无我,要了解无我,又要先知无身。我们的生命身体的组成,照佛经说,是由于“名色”的和合,或“五蕴”的构造而来的。人生的虚妄生命,来自“十二因缘”,由无明而造行业,由行业而感妄识入胎,最初的结合,是精血和妄识混合的个体,叫做“名色”。“名”属于精神作用(妄识),“色”属于物质作用(精血)。这二种作用具体化、明朗化、就表演为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身”。色就是物质,受想行识就是精神,由这精神与物质的五种要素结合,就成了我们的生命寄托的身体,迷之者执以为我;但善解佛法而得智慧的人,悟此身体乃由五蕴众缘所成,原无实质,其性本空,那么我在那里呢?为何要愚昧执我而为我,为我造业而受苦呢?经此理解的醒悟,破除愚昧的迷执,人生就会开始走上解脱的大道。(二)舍离爱取——人能理解无我,就会舍离爱取。“爱”和“取”,是十二因缘中的两支,属于现在执著造业的两个成分。人生贪爱世法,执取境界。不出贪爱我的身体,和执取我的境界。前者叫做“自体爱”,就是执著有我;后者叫做“境界爱”,就是执取我的所有物,亦叫做“我所爱”。人生执著有我的“自体爱”,和我所的“境界爱”,是因不了解五蕴诸法、缘起性空的原理,如果了知这由五蕴元素组成的身体,是众生颠倒虚妄的结合,其性本空,原无实体,便知我不可得,法亦缘生性空。这样通达无我无法,内心不再爱著虚妄生命所托的自体,外面不再执取客观的虚妄境界,于是人生就离开爱取,不作业障,得大解脱。(三)竖立正见——人生舍离爱取,由于体达无我,了知诸法缘起性空,无所依傍,才能自由自在;故佛说:“三解门”,首先以空为“大解脱门”,如果不能知空,永远是未入佛法,站在人生解脱的法门之外,也不能出离生死的苦海。故《阿含经》说:“空为大解脱门……若诸法不空者,不动不出”。所以能于诸法了知性空,便可竖立正见;由于正见的认识不谬,才不会在我和我所的诸法上生起迷缪的执著,造业受苦。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正见是很需要的。如果见地不正,思想偏差,则由思想所生的行为,也必定一错再错,弄到错误百出。故佛陀常说,我们欲破魔军,离贪爱网,越生死河,登涅槃岸,非用正见来做工夫不可。这涅槃,便是人生解脱最高的境界。 人生由多苦而离苦,由离苦而解脱,便是人生最高的归趣。一个有理解的人生,有思想的人生,应要向上追求人生最高的归趣,做为究竟的归宿;否则混混噩噩,醉生梦死,散漫无章地虚度韶华,空过一生,它之将至,即与荒烟蔓草同腐,什么人生的意义都谈不上了。

马行软地易失蹄,人贪安逸易失志什么意思

意思是马奔跑在松软的地面上,容易陷进去马蹄,容易栽倒,而人如果贪图安逸的生活,就会慢慢失去自己的志向,也就无所作为了。

马行软地 —— 易失蹄是一句歇后语。

安逸,指安闲、舒适、闲适、悠闲;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或者精神上的舒适与享受。反义词为辛苦,劳苦,奔波。

失志解释为因情志抑郁而致神志失常。这里是指失去志向。

扩展资料: 

类似的句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在佛教中眼耳鼻舌身意中意指的是什么?

这是六根的意根,意根是“大脑”,六根相对应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鼻根对香(气味)尘,舌根对味(滋味)尘,身根对触(接触)尘,意根对“法”尘!

前面的身体通过接触产生冷暖软硬舒适,贪图安逸享受,而厌恶劳累受鞭鞑,这前五种都很容易明白和理解,唯独这意根,从佛所讲楞严经里的也是古人翻译的文言文,古文底子不好的也感觉坚涩难懂。

意,指“大脑”,大脑有记忆储存,思维的宫能,计划步骤分析能力,象战场的运筹,下棋的战术,一生中经历过的影音资料,妄想幻想,都是大脑来工作,世俗的脑袋好不好用,聪不聪明,都说的大脑,世间所有人都用大脑计较分别思考算计,而不知大脑也只是器官,身体的一部分,都以为大脑是身体的司令部,舍本取末,认贼作父!

心是身主,身是心用!

大脑也不例外!

言语运动,施为做作,都是心决定的!

比如,你想吃饺子了,这个决定不是舌头不是胃做的,是你的心想吃饺子!大脑立刻接受命令开始“分析”细化,吃什么馅的?猪肉还是羊肉马肉?分析后,买肉,搅馅,和面拌馅,煮熟吃完,收拾刷碗,整个过程结束,这就是相对应产生的“法”,从心命令开始的整个过程,就是“把饺子吃到嘴的方法”,去饭店或叫外卖也是大脑经过分析,贪图安逸享受,身懒嘴馋而做岀的“走捷经的吃饺子方法”!而吃完之后,这个法就结束消失,下一顿可能是做茄子酱的方法了。

所以金刚经里佛要把“有为法”和“无为法”区别开来!

大脑所产生相对应的方法,是“有为法”,是有生灭的!

佛法是真相真理大道道理的“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

而一切贤圣和凡夫的区别就在于,贤圣佛菩萨都是尊循无为法行事,而凡夫都以有为法来行事!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03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