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对父母去逝后有什么孝道之礼?(佛教如何看待父母离世)

我的父母都过世了,我想尽孝道,用佛法怎么做?
作为儿女,最大的孝顺就是活着的时候听话恭敬赡养,死去后儿女能够依据佛法进行多方面的超度。
可以通过念佛念经念咒,供养放生加持等等方式进行超度。
看您自己的发心和条件了。
我父母也都去世了,我学佛后,经常做以上的事情超度他们。
如果您不会,可以追问。我具体根据您的问题进行解释。
念经可以念地藏经,金刚经,宝箧印经等等。
念佛就是念那摩阿弥陀佛,反复的念,非常殊胜,每天多念将来自己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会来接引往生极乐的。
念咒就是宝箧印咒,佛顶尊胜陀罗尼,大随求咒等等超度力量强大的咒。
再有就是去寺院花钱供养僧人饮食,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供养三宝得福无量。
《佛说孝子经》:佛弟子如何报父母恩
东汉安世高所译《佛说父母恩难报经》讲到,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纵使“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尤不足报父母恩。”《佛说孝子经》中,佛从怀胎、临生、养育、教导、与子休戚与共等方面陈述父母对子女的恩情。佛问诸沙门,父母恩重,如何报答。诸沙门答以“唯当尽礼,慈心供养。”意思是极尽世俗之义务,满足父母之快乐,诸沙门的回答主要是供养父母吃穿游玩,满足其感官快乐。佛说此不为孝,真正的孝须能令父母去恶行善,皈依三宝,奉持五戒,寿终生天,世世逢佛,闻法得道。以这种孝为本,能令沙门梵行,君主仁爱,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妇贞。个人进德修业,社会和谐昌明。
《佛说孝子经》之孝道是建立在佛教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基础上,善待父母,不但今世善,也要后世善;不但要果善,更要因善,因善自然果善,其中最大的善是见佛闻法,长与苦别,究竟涅槃,对父母之大孝亦以能令父母解脱涅槃为目标。
佛教传到中国,与中国儒家传统冲突之一便是孝道问题。儒家之孝主要是敬事父母,承祭祖先:在世,事之以礼;寿终,葬之以礼,逝后,祭之以礼。儒家特别强调子女奉养父母,父母在不远游,甚至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尤其重视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价值观自然视佛教之辞亲出家为大不孝。
“无后为大”的不孝,实际上是个宗教性问题,因为“不娶无子,绝先祖祀”(语出东汉赵岐《十三经注疏》)。这件事很重大,七十年代初出生的我仍然记得,乡人被骂“绝户”感觉是莫大的侮辱和难堪。“踹寡妇门,挖绝户坟,吃月子奶,骂哑巴人”是四大缺德事。儒家没有佛教的轮回思想,人死为鬼,回归祖先那里是普遍的信仰。有子不孝,在世父母受苦,但如果有后能祭祀祖先,还不算最大的不孝,无后代祭祀,列祖列宗都可能会在另外的世界挨冻受恶,生活凄惨。祖先鬼要靠后代子孙祭祀来生活,让人联想到佛教“饿鬼”一词。饿鬼的总称为“薜荔多”(梵语preta),意为“祖先鬼”,以饥渴逼恼,从他希求得名。“薜荔多”之“祖先”大概与中文的“祖先”意义不同,私以为大概更多的是寿命很长的意思。
在佛教看来,众生福业,从布施、持戒、忍辱而来,尤其是财富,源于前世布施,若是悭吝,易堕饿鬼。中国人古来天灾人祸较多,百姓多怀生存恐惧,能够活下去,能吃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希望,无心无力行于布施,然而对于孝养父母,养育子女则有坚定的伦理信念,故生前死后之给养亦从子女获得,养儿不但防老,而且也是对列祖列宗衣食负责,故“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为大不孝。佛教以离家出家为大善,累世父母都会因此得到利益,劝导父母皈依三宝,闻法得道更是大孝。在古代,子女出家与父母的现世安乐常常产生冲突,而现代许多寺院开始建设安养院,安养院的功能之一就是安置好出家人的父母,既可以使出家人的父母安度晚年,更有利于使父母皈依三宝,闻法得道,善莫大焉!
正信佛教里家人往生要怎么守孝
1、不想着烧什么。也不办杀生酒席。安静,简洁。
2、亲人如果愿意,读诵,抄写佛经,愿解如来真实义,地藏经,楞严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佛经。也可请人抄写读诵。日常念佛。造佛菩萨像,印经,免费结缘给想要的众生。供养三宝。所有功德,悉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亡亲善顺正法,同证菩提。
3、我悉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具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或其他忏悔文)
4、可初一十五吃素,如果愿意即吃常素,受戒。
········
个人见解,供您参考。随自愿,能做多少是多少。可专请问法师。看听法师讲经。为利众生愿成佛。
以此殊胜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净除一切罪障,共成无上菩提。
请问父母去世了 学佛人怎样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 应该如何去做呢!平时工作特别忙 怎样来修持佛法。 谢谢!
建议你 看《地藏菩萨本愿经》 看后你自然会明白怎么回事的
如按《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内容做的话
对你本人也会有极大益处
念:那摩(南无)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本愿经》: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睡梦中悉皆安乐。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象,念其名字,满于万遍,当得菩萨现无边身,具告是人眷属生界;或于梦中,菩萨现大神力,亲领是人,于诸世界,见诸眷属。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以上意思是:在21天里 心中默念:"那摩地藏王菩萨" 满一万遍 会在梦中见到故去亲人目前的情况。
《地藏菩萨本愿经》: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中,阎浮提内,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等,及异姓种族,有新产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报,便得解脱,安乐易养,寿命增长。若是承福生者,转增安乐,及与寿命。
《地藏菩萨本愿经》:若未来世众生等,或梦或寐,见诸鬼神乃及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男女姊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得出离,无处希望福力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愿离恶道。汝以神力,遣是眷属,令对诸佛菩萨像前,专心自读此经,或请人读,其数三遍或七遍,如是恶道眷属,经声毕是遍数,当得解脱。乃至梦寐之中,永不复见。
持斋10天 去寺庙烧香拜佛 在佛像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7遍 每读完一遍 读如下回向文3遍,如此 自己的亡亲 冤亲债主即可解脱!
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自己名字)愿以此所诵《地藏经》一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自己名字)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祁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
如果是专门超度特定的人,则:回向给XXX和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
读经是消业障的第一步,以后坚持在心中默念 那摩(南无)地藏王菩萨 名号,可使本人逢凶化吉 转变不好的命运。
在读佛经的问题上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明确说明可用来读 可消业障 可用来超度亡人的。佛经不打诳语,有此经典明确说明,不必疑惑。对于佛经,一信解百惑。要知道超度一个人功德是很大的。《地藏菩萨本愿经》: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一本书 读完一遍需要90多分钟吧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按照佛教理论,亲人去世应如何办理丧事,具体细节?
所谓佛事是学佛之事,弘扬佛法之事,主要对象是人。课诵、闻法、讲经、布施、持戒、修定、八正道和六波罗蜜,都是佛事。
但是在中国一般的民间生活中,并没有做佛事的观念。通常只是在亲友或眷属亡故之后,才想要为他们做一点补偿、救济性的佛事,称为超度、荐亡,而且是邀请专业的僧侣、尼师来为亡者诵经、礼忏。
做佛事的时候,亡者的家属大都是站在雇主的立场,并不直接参与,共同礼诵;甚至诵经礼忏的坛场在做佛事,他们通常也只在一旁交际应酬、谈话,乃至打麻将,而把佛事当成表示哀荣的点缀。这种情况,既对佛法不敬,也对亡者无礼,只可说是一种习俗的活动,不能称为佛事。
做佛事必须具备虔诚、恭敬、肃穆、庄严的条件,最好是亡者的家属、亲友亲自持诵、礼拜佛经、忏仪、圣号。必要时,礼请僧众做为导师,指导、带领佛事;坛场则不可吵杂、零乱、喧哗。
佛事不是仪式,不可把佛事做为葬仪的一个节目来看。家属亲友必须尽可能地全体参加,能够跟随持诵最好,否则亦当陪伴、聆听、礼拜。依亡者亲友的虔诚、恭敬,感应诸佛菩萨,以佛法的神力及佛法的道理,给予亡者救济及开导。
扩展资料:
丧事办理程序
办理死亡手续:
当亲人去世后,死者家属或单位必须开取的死亡证明:正常死亡的,由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医学死亡证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区、县以上公安、司法部门出具死亡证明。
注销户口:
死者家属持死亡证明书到驻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联系火化:
1)打电话或派人前往殡仪馆或殡葬服务站联系火化,登记死者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原因、死亡时间、遗体所在地、死者户口所在地;
2)登记家属姓名、住址、电话、与死者关系等;
3)预定服务项目,服务时间。
接运遗体:
按预定时间,家属持死亡证明在指定地点等候灵车接运遗体。
遗体火化:
1)遗体运送到殡仪馆;
2)遗体整容;
3)遗体告别;
4)遗体火化,选购骨灰盒、领取火化证明;
5)领取骨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丧事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04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