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学佛者的人生态度》之三(学佛的人是什么心态?)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出世还是入世,无情还是多情,随缘还是进取
转自:济群法师
第六,出世还是入世
关于这个问题,导师从何为世界谈起,分析了一般人对世界主要有贪著和厌离两种情绪,并对比了各种宗教对世界的认识。
针对社会上认为佛教厌世的误解,导师从出家制度、出家原因等方面进行剖析,指出这一看法的片面性。因为佛教强调的出离心不同于厌世,其目标是追求解脱。厌世是消极、被动的,而出离心是积极、主动的,是以佛法智慧看透生命真相后的选择,之后还要精进修行。尤其是大乘佛法,要对一切众生心生慈悲。既要通达有为法的虚幻,培养超然心态;又要以慈悲心积极利他,广修善行。所以,佛教既有出世的超然,又有慈悲的情怀。
第七,无情还是多情
导师通过何为“情”、佛教所说的“有情”,以及佛教怎么看待情爱,指出众生在轮回中为无明所缚,爱结所系,流转生死,恒受苦恼。必须超越烦恼我执,才能成就慈悲大爱。针对出家是否无情,导师指出:世俗情感是染污的,以无明、贪著、我执为基础,是造成生死轮回之因。而在智慧认识的基础上,来自信仰和恭敬的情感是没有染污的。作为佛弟子,我们要像佛菩萨那样,以慈悲关爱一切众生,所谓“多情乃佛心”。
第八,随缘还是进取
导师指出,“随缘”和佛教对因缘因果的认识有关。随缘不是“随我”,也不是被动无奈的“随便”,而是审时度势,看清各种因缘后做出的智慧选择。随缘才能更好地进取,二者相辅相成。在世间做任何事都要有随缘的智慧,才能目标清晰,方法正确。用缘起智慧看世界,看人生,既可成就世间事业,也可认识生命真相,证得空性智慧,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完)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积极还是消极,悲观还是乐观
转自:济群法师
第一,消极还是积极
消极和积极代表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前者看得虚无,易流于断见;后者看得实在,易落入常见。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主要来自三方面的误解:第一是出家制度,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和对感情、财富、地位的追求,从世间标准看,给人消极的印象。其次是生活方式,出家人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第三是处世态度,出家人与世无争,尤其是佛教中的忍辱法门,让人误以为学佛是消极的逃避。
接着,法师从几方面说明,佛教是积极而非消极的。首先,佛教强调发愿。每位菩萨在因地都发下大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可见,学佛者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其次,佛弟子要积极研究经论,开启空性智慧,了悟生命真相,承担人生使命。佛教史上,就记载了无数祖师大德为法忘躯的感人事迹。普通人认为佛教消极,是以世俗标准得出的结论。事实上,是不了解佛教在世间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的佛教徒是非常积极的。
第二,悲观还是乐观
悲观和乐观代表对世界的认识。乐观有两种,遇到挫折就变成悲观的,其实是肤浅而盲目的乐观;而乐于选择正向智慧,凡事积极面对,才是值得学习和鼓励的乐观。
世人认为佛教悲观,主要来自“人生是苦”的教义。其实,佛陀之所以说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所以,这是一种如实的认识,而非对人生的悲观情绪。同时,这种认识也来自对出家制度的误解。事实上,出家是探寻生命真相、追求人生价值的勇敢选择,通过修行摆脱迷惑,并帮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走向觉醒。
佛教从缘起看世界,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的假相。虽不恒常,但也不是断灭的,其中蕴含着因缘因果。如果不了解轮回,生命是没有长度的;不了解心性,生命是没有深度的。通过修行,佛陀发现了觉醒之道,并引导一代又一代的佛弟子由此走向觉醒,使我们看到了典范、希望和方法,对人生充满信心,不再悲观。但佛教也不是乐观的。生命没有成就之前,乐观不起来;即便修行有成,依然不能乐观。因为无量众生还在轮回中饱受痛苦,需要帮助,这是大乘佛子的使命。真正的佛教徒不仅要自己解脱烦恼,还要对众生具有无限的慈悲。所以说,佛教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中观的。(待续)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12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文实际上讲的是人活着为什么的问题,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学生掌握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以加深学生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认识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八下第四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议论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培养演讲稿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2、理解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方法。
3、背诵第二段
4、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讨论:本文围绕主题讲了哪些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思德的高尚品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四、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 :文章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精兵简政“这一事例与本段中心句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重点
1、通过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漫步于北京新华门的那段路的时候,你是否注意过那里有一块巨大的影壁,影壁上有一行金色的大字,写的是“为人民服务“,那你知道这几个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么?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
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毛泽东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走近作者
1、 毛泽东、张思德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诗人,书法家。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矛盾论》《实践论》他的词也很有名,例如《沁园春雪》。
张思德:四川仪陇人,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陕西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他虽然只活了22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张思德牺牲的第三天,毛泽东同志在追悼会上讲演了这篇文章。
字词积累
悼dào 炊chuī 受难nàn 送葬zàng 迁qiān迁移。
鸿hóng鸿雁。鸿毛,鸿雁的毛。比喻事物轻微或不足道。通过谜语记字形:一只鸟落在江边。(鸿)
鼎dǐng(①三足两耳器物②正当;正在)鼎盛。鼎共有12划,第六划是。
铭míng警示、鞭策自己的文字:座右铭。
死得其所:所,处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必。“或”,有的人。“于”,表示比较。
追悼:怀念死者,表示哀悼。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梳理结构
归纳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
第1段: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2段: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第4段: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第5段: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语段精读
(二)学习第一段。
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并勾画出重点词语。
(第二句与中心联系最密切,讲的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重点词语有“完全”、“彻底”。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而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目的决不休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且做到“完全”、“彻底”。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三)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4)从生活中找出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来谈一谈。(例如江姐、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
(5)小结: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扩展资料:
一、复习巩固:
提问:第二自然段中心句是哪句?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主要意思进行论述的?
(第一句是中心句;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
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
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小结:我们可以借鉴围绕这一个主要的意思进行一步一步的论述,把自己的观点说明清楚。
结束语:大家说老师我今天是干什么来了?(为人民服务了!)
二、作业: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不管…都… 只要…就… 只有…才… 只要…都… 虽然…但是…
(1)不管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群众,( )他做过违反法纪的事情,( )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2)( )是什么,我们( )不能搞特殊化。
(3)( )他是做过一些有意的工作,我们( )要给他们送葬开追悼会。
(4)( )人人都来关心班集体,我们的班级( )一定能评为“文明班级”。
(5)( )付出辛勤的劳动,( )会有成功的收获。
济群法师:乐观与悲观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佛教是悲观的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世人的生活方式来衡量,佛教徒与世无争,不去追逐世间的功名利禄。尤其是出家人,过著简朴、淡泊、少欲知足的生活。
其次,佛教说人生是苦,这在世人看来无疑是悲观的。在人们的心目中,苦就意味着失败和挫折。因此,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试图摆脱人生面临痛苦,将希望寄托于对财富和事业的追逐。其实佛教所认识的苦,是佛陀对人生实质的透视。佛陀昔为太子时,外出郊游,见农夫在烈日下埋头苦干,大汗淋漓;耕牛颈上勒著粗绳,稍一迟缓立遭鞭打,以致皮破血流;犁铧翻出的小虫,又被飞鸟争相啄食,生存的残酷使一切生命都陷于普遍的苦难之中。而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生老病死之苦更是难以幸免的。除了观人生是苦,佛陀还要我们时时「念死无常」,这在人们的眼中,也是悲观消极的表现。我们平时总是忙忙碌碌,不敢让自己闲下来面对我们的内心。人在年轻时可以寻找很多乐趣来弥补内心的空虚,但现实终究要去面对的,人生的终点是什么?不是我们毕生追求的名利和享乐,而是任何人无法回避的死亡结局。请问明天远还是死亡远?生命是脆弱的,我们谁也无法保证自己可以活到明天,但在我们颠倒的观念中,我们总是拒绝将死亡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不愿接受对死亡的正确认识。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对佛法产生错误的理解。很多人学佛后执著于空,把世界看得很虚无,对人生的种种努力都觉得毫无意义,从而产生悲观情绪。这也是世人对佛教形成误解的原因之一。
那么,佛教徒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世界?准确地说,佛教徒并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即不偏不倚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说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因为学佛修行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在民国年间的人生观大讨论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佛法为人心建设的准则,认为佛教不仅是人类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盖应于此时代要求之一良药」。因为菩萨的救世精神正是积极精进的体现,基于此,他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中标举佛教「乃兼善而非独善」,「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
为什么我们又说佛教徒也不是乐观的呢?因为生命的前景虽是光明的,但现实不容我们乐观。
首先,人生的实质是苦。这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都有说明,如三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大千世界不过是迁流不息、变化无常的苦集之地。世人由于无明,所认为的幸福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不曾触及到幸福背后所隐藏的真相。我们以结婚成家为幸福,不知这正是束缚的开始;我们以生儿育女为幸福,不知这正是牵挂的开始;我们以事业有成为幸福,不知道这正是争斗的开始……面对人生的现实,我们无法乐观。
其次,我们必须正视生命的无常。生命是脆弱的,众生在生老病死中沉浮挣扎,随时都会被淹没。而我们对自己的命运又没有把握,生时尚且不能做自己的主,一旦死亡来临,更没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人。
再次,我们要看到轮回的现实,只要生命中还有痛苦和烦恼,将永远在六道中生生不已地流转。即使来生能够继续做人,能否生在有善知识的地方,能否听闻到佛法,都是未知数,所以,生命的去向不容我们乐观。
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污浊和罪恶,在这五浊恶世,天灾人祸不计其数,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已经被人类的贪欲破坏得满目苍痍,无量有情都在生死苦海中挣扎。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我们也实在无法乐观。
什么是学佛者应有的中观的人生态度呢?
佛教徒要在智慧的观照下如实观察,如理思维,正确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光明面和阴暗面。既看到人生存在的痛苦,又对通过修行所能抵达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了解人生的真相是为了离苦得乐。佛陀帮助我们正视人生的痛苦,并不是要我们回避痛苦或被动地接受痛苦,而是要进一步找到痛苦的根源,从根本上断除痛苦。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无助地沉溺在痛苦之中,才能积极坦然地面对人生,运用佛法的智慧去改造生命,改善社会。
学佛人应如何面对婚姻
常常会有年轻的学佛人,对于学佛与婚姻之间的取舍,心中产生困惑,而问到:在家居士是不是一定要结婚生子?自己没有断烦恼,如果结婚生子肯定会有更多的烦恼,担心会因此而堕落;但是如果不结婚,由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又怕周围亲朋不能理解,因而对佛教产生了不好的看法。
(一)众生成就之时,就是菩萨成佛之时
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先确认: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学佛的人生态度,被认为消极、避俗。当然!如果是因为自己在事业或情感上遇到重大挫折而无法排解,为了逃避现实才转而学佛, 一心想着要遁入空门,不是为了探讨生命的实相、万法的本源而学佛,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消极了。然而学佛,尤其是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人,心中应该建立远大的目标——成佛,就是为了将来成就究竟佛果而学佛;然后以这个究竟长远的目标,来看待所面对事物的利弊得失,而不是在短暂的生命中一时出现的名利财富上计较。就像是大人去看三、五岁的小孩,因为自己喜欢吃的一颗糖果掉到水沟里而大哭大闹,或小孩为了自己包子被狗咬去而追着狗跑,其实是一样的,大人一般是不会像小孩这样做,但不会因而认为那哭闹的小孩或追狗的小孩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而大人自己的则是不积极。
学佛的目的既然是要成佛,要成佛当然必须要有自己的佛国、自己的佛土。而佛土是如何成就的呢?简单地说: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因为舍离了众生就不可能成就佛道。为什么诸佛常常要劝导菩萨们多利乐有情、摄受众生?为什么又教导我们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呢?其原因就是要我们摄受众生,摄受了众生以后,将来你的佛土就能成就。古往今来,都没有不摄受众生而能成就佛土的佛!我们不妨想想看:娑婆世界的成就,是 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成就的吗?极乐世界的成就, 是 阿弥陀佛一个人成就的吗?都不是!要靠摄受众生;就是要靠诸佛的如来藏,跟他所摄受众生的如来藏共同来变现这个佛世界。所以如果发愿说:“我将来成就佛道了,我的世界要如何如何。”发了那个愿以后,就要开始行菩萨道、开始摄受众生,要世世利乐众生;以利乐众生来摄受众生,让这些 众生从物质的布施,以及从佛法的布施当中,得到你给他们的利益;当你给他们这些利益以后,众生就会接受到你的摄受、接受你所发的那个愿;当众生接受你发的愿以后,他们的如来藏就会流注与你相应的种子出来,以后就会一世又一世不断地追随你。这样子经由如来藏的运作,以及经由诸佛菩萨的安排,被你摄受的众生们将会生生世世追随着你,直到你成佛时都会追随着你;当未来因缘成熟的时候,你那个佛世界就成熟了,就会成就。舍此以外,一切菩萨无由成佛。这就代表了一件事,永远追随着你的众生们,他们是帮助你成就佛土的。
(二)菩萨当先利益众生,再成就自己,夫妻之间亦然
有了这样的认知以后,再来看看:该如何面对夫妻婚姻关系?在《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中, 释迦牟尼佛对弟子们说了一则故事,说:过去无量劫之前,有一个婆罗门修行人,名字叫作光明,他在四万二千年之中修持清净行,已经到达不再造作种种恶业,甚至远离一切过失的境界。就在经过这四万二千年修行之后,有一次因为某种因缘他来到一个大城,这城里住了一个女人,名字叫作伽咤, 这伽咤看到光明婆罗门色相端正,就生起了贪欲爱乐之心,走到光明婆罗门面前向他敬礼。
这时光明婆罗门就问伽咤:“你对我是不是有什么希求而来到我面前敬礼?”
伽咤回答说:“我请求您这位婆罗门修行人能与我共结为夫妻。”
光明婆罗门就告诉她:“我是修行人,我已经不对女人生起贪欲爱乐之心了。”
伽咤又说:“我今生如果不能跟你结为夫妻,我将在不久之后就结束这一生的性命。”
这时光明婆罗门听了就想:“我好不容易经过四万二千年修持清净行,都不敢违犯任何禁戒,才能有今天的成果,怎么可以再与这个女人结婚,去受用违背清净修行的爱欲染着呢?让我千年万年修行成果毁于一旦!我还是赶紧离开她才好。”
这么想以后,光明婆罗门就离开伽咤。但是才走离了七步,光明婆罗门却停住了脚步,心中生起了大悲心而改变了心念说:“我现在应该发起勇敢捍卫众生的心,纵使因为与这个女人结为夫妻而违犯禁戒,我也应该忍受地狱的苦报,不应该就这样离开她,让她因而失去了性命。”
伽咤听到光明婆罗门的话,心中当然非常高兴!因为已能如她所愿,不至于要结束生命。 这时光明婆罗门就抓着伽咤的手对她说:“就如你的希求,我同意随着你。”于是光明婆罗门就与伽咤 结为夫妻,二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
因为古印度传统婆罗门修行人,是把一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外出寻访、跟随师父学习婆罗门祭仪,修清净行。第二个阶段,就是返家结婚生子,经营世间营生事务及祭祀礼仪,还有行布施等。第三个阶段,年纪中老,就把家业交给儿子家人,自己则是隐遁山林,栖居在树林中修苦行,专心思惟修行。到了最后第四个阶段,则离开山林,披着粗布衣, 手持水瓶、钵碗游历四方,超脱世事,接受布施供养。因此光明婆罗门与伽咤一同过了十二年的夫妻生活之后就离家,栖居山林中精进修持清净行,然后舍报后就生到梵天,成为色界天人。
释迦牟尼佛讲完这则故事后,又再说明,当时的光明婆罗门不是别人,正是 释迦世尊的前身; 而当时与光明婆罗门结为夫妻的女人伽咤,正是 释迦世尊成佛前为希达多太子时的王妃耶输陀罗。 世尊说到这里,进一步解释其中的缘由说:“我于尔时,但能一念起大悲心;又复还修梵行,得生梵界。如是,我于十千劫中受轮回身,虽受是身,不生厌倦。”(《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 1)就是说:光明波罗门当时能生起一念大悲心,怜悯伽咤、满伽咤的心愿,让她免于死亡;又因为之后还继续修清净行,得以生到色界梵天。由于这种大悲心与清净行的缘故,虽经过十百千劫轮回生死,受报 各种三界身,但都不生起丝毫厌倦之心,最后终于成就究竟佛果。从这件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的事迹,可以看出来,释迦世尊在因地修行时,正是为了救护众生,以大悲心成满众生的愿求而不顾自己的道业,甚至因而违犯禁戒必须下堕地狱受苦报,也在所不惜!丝毫不起厌倦之心。释迦世尊就是这样以大悲心对待众生、摄受众生,自己则继续不断修清净行,并且这两者的先后次序取舍,也相当明确, 就是先利益众生,再成就自己;可以说,就是以利益众生、摄受众生来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纵使在夫妻之间,也是以同样的态度来面对。
(三)夫妻相处之道与邪淫的苦患
另外,对于夫妻间相处之道,经典中也有不少记载;像《佛说善生子经》这样记载:
“夫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其妇。何谓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时与衣食、时与宝饰。妇又当以十四事事于夫。何谓十四?善作为、善为成、受付审、晨起、夜息、事必学,阖门待君子、君子归问讯、辞气和、言语顺、正几席、洁饮食、念布施、供养夫。”——《善生子经》
这大意就是说:身为丈夫的应该要诚正、没有恨意地敬重自己的妻子,不可与其它女人发生邪淫婚外情,并且适时给予妻子所需的衣食、宝饰等以抚慰妻子的身心,让她得到安适的生活。身为妻子的人,也应该要以身行、言语和善对待自己的丈夫,整治家务让丈夫能无忧虑地在外营生、养家等来奉侍自己的丈夫。这在古印度当时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是极为切当的家庭教育;纵使现今社会形态已有所转变,但是夫妻相互诚信、尊重及互相扶助的精神,是有助于家庭和谐、社会安定,还是应该被强调的。
尤其佛教戒律中,都将淫戒列为重戒之一,对于在家人就是不可邪淫——不可以和配偶伴侣以外的人行淫,否则就犯重戒。犯邪淫戒,罪业是很重的!像《大智度论》中 龙树菩萨说:
“邪淫有十罪:一者常为所淫夫主,欲危害之。二者夫妇不穆,常共斗诤。三者诸不善法,日日增长;于诸善法,日日损减。四者不守护身,妻子孤寡。五者财产日耗。六者有诸恶事,常为人所疑。七者亲属知识,所不爱憙。八者种怨家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死入地狱。十者若出为女人,多人共夫;若为男子,妇不贞洁。”—— 《大智度论》卷 13
纵使没有受戒,如果有了对自己的配偶不真诚而与配偶以外的人行淫,当生就会发生很不好的后果,像《佛说善生子经》中说:
“淫邪有六变当知。何谓六?不自护身、不护妻子、不护家属、以疑生恶、怨家得便、众苦所围,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 ——《善生子经》
邪淫不止有损于自己的名声而不能守护自身,妻子及家属对你也会因而互相猜疑生恶而不能守护,进而让怨家得便、种种苦恼缠绕,终致事业罢废、资财耗尽。这当然对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四)夫妻当转一世贪欲情缘为无量世菩提道缘
但这么说并不表示:已经成为夫妻伴侣了,佛教就鼓励他们多行贪欲。相反地,佛教把贪欲跟瞋恚、愚痴并列为障碍众生修行的三毒;像《法句譬喻经》中,就记载了一则故事,说:有一个有钱的长者,看到自己熟识亲友的儿子,因为父母早逝,不知生活理财,把父母留下的财物都花光了,只能每天行乞求生。长者可怜他,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作妻子,还给了他屋宅、车马、奴婢及无数的资财, 让他成立门户。可是这个年轻人懒惰成习,生活毫无计划,不知量入为出,结果没多久就把长者给他的家产都散尽了。长者顾惜女儿,又再给他许多资财,他还是依就如故,终至家境贫乏过着饥困的日子。这样几次之后,长者认为这个年轻人实在无药可救,因为疼惜女儿,就考虑要女儿跟他结束婚姻, 另外改嫁。这年轻人知道这件事,一开始还自觉惭愧,之后心中却想:“我与妻子结婚以来十分恩爱, 我对她的贪欲之情非常深重执着;如今她要改嫁与别人产生感情,我怎么受得了?”于是生起了恶念, 就把妻子带到房中,说要夫妻二人共死一处,然后拿刀先刺死了妻子,再自杀死亡。长者知道了非常伤心,就来觐见 释迦世尊禀白此事。世尊就开示说:
“贪欲、瞋恚世之常病,愚痴无智患害之门,三界五道由此堕渊,展转生死无央数劫,受苦万端犹尚不悔,岂况愚人能得识此?贪欲之毒灭身灭族, 害及众生,何况夫妇!”——《法句譬喻经》卷 4
意思是说:贪欲、瞋恚是世间人普遍常有的通病,愚痴无智则是灾患祸害的开端,这三毒导致众生无量劫堕落三界五道的深坑中生死轮回,受种种极端的苦报还不知悔悟!愚痴的人怎能知道这个道理呢?尤其贪欲的毒害,是足以毁灭自身乃至整个家族,危害广大的众生;这个年轻的丈夫,因为贪欲而毁灭了他们夫妻二人,也就不奇怪了。
两个人今世成为夫妻,固然有着过去生特殊的情缘;但是佛教认为:夫妻之间不应以贪欲爱乐为重,而应该彼此在道业上互相劝勉,将一世的情缘转为无量世的道缘。经典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事例,如《杂宝藏经》记载:一对贫穷夫妻共同思索,因为过去生不知布施植福,导致今生贫困潦倒。为了让未来世不再更加贫苦,于是相约卖身给有钱人家做奴仆,得来的钱财拿到寺院请僧作法会、供养佛塔,并且布施僧众及救济贫困的百姓。终于感动了国王,施给他们宝衣璎珞,让他们脱离贫穷免除了奴仆之身,并且赞叹他们:
“真解悟贫穷之苦,能以不坚之身易于坚身,不坚之财易于坚财,不坚之命易于坚命。”——《杂宝藏经》卷 4
另外,《佛本行集经》〈大迦叶因缘品〉中,更记载:释迦牟尼佛弟子大迦叶尊者,与金色女跋陀罗为夫妻,二人相约不行五欲之乐,不同室而眠。后来父母都亡故了, 就散尽家财一同出家各自寻访师父学道。后来,大迦叶先值遇 佛陀,就把跋陀罗也找来归依 佛陀修行,不久二人都证得阿罗汉果。
所以我们修学佛菩提、行菩萨道的佛弟子,如果有因缘不受父母亲友的羁绊,可以如愿单身修行学佛,固然值得随喜赞叹!要是没有这种因缘,还是应该以更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婚姻;如同《华严经》中圣教:
“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 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24
就是除了克尽自己应尽的职责,随缘尽分去善了夫妻情缘之外,同时也可以观察因缘摄受配偶学佛;或许他就像前面 世尊讲述故事中的女人伽咤一样,会在您将来成佛时担任重要的角色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07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