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的精进和执着的区别(佛学中的精进是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3-22152

执着和精进的区别在哪里

断臂求法非执着 学佛必须精进才有成就,比如弥勒菩萨比释迦牟尼佛先发心修行,由于释迦牟尼佛精进的缘故,先于弥勒菩萨成佛。但如果在学佛的道路上想有成就必须去除执着。很多人困惑于此不能了达,认为两者是矛盾的。有的人连续念两天佛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执着了,有的人看到别人专心做点什么都批评执着。到底怎么样理解精进于执着的关系?怎麽样去运用精进和执着?首先就要弄明白精进和执着的概念是什么。 《显扬圣教论》中说:“精进者,谓心勇、无堕、不自轻贱、为体。断懈怠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精进为业。”《五蕴论》中说:“云何精进?谓懈怠对治,心于善品,勇悍为性。”《入阿毗达磨论》中说:“精进,谓于善不善法生灭事中,勇悍为性。即是沉溺生死泥者、能策励心、令速出义。”就是说精进是对于善法要勇于学习,要时刻激励自己,对治散漫心理、懈怠心理。简单说‘精进’即是指断恶修善之心勇猛。在运用上的情形有种种差异,其行相也不尽同。俱舍家以之为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家以为是善之一。与‘欲、心、思惟’合为四如意足;与‘信、念、定、慧’合为五根及五力;与‘欲、念、巧慧、一心’并为行五法;并为菩萨波罗蜜行之一,列于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中;或列为七菩提分法之一。 精进具体还可分为五种:1、披甲精进。2、加行精进。3、无下精进。4、无退精进。5、无喜足精进。也可叫做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精进。被甲精进,即看到佛法义理,由信解故,自我惕励,我当如此依教奉行;加行精进,即在被加精进的基础上不断进一步加功用行,以期待早日证悟真理;无下精进,指因加行精进而生疲苦,依然忍受苦楚,不在仪式上产生怯懦的情绪;无退精进,指与他逼恼,心不动摇,精进不舍;无喜足精进,即对于善品不得少为足,永不满足,精进不已。 就精进之功德利益而言,大乘庄严经论卷八举出七种,即:(一)得现法乐住,(二)得世间法,(三)得出世间法,(四)得资财,(五)得动静,(六)得解脱,(七)得菩提。 什么是执着呢?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执事物的妄情和妄想。《瑜伽师地论》八十九卷:“于自父母等诸财宝,不正受用;名为执着。”《大般若经》卷七一:“能如实一切法相而不执着故,复名摩诃萨。”又如《菩提心论》:“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主要是“我执”和“法执”。简单地说:“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法见”。同一烦恼有我执和法执两个方面,所以分别立为烦恼障和所知障。即迷于诸法的体者谓所知障,迷于诸法的用者谓烦恼障。有了执着就有了烦恼,有了痛苦。 从经典论著中可以看到,执着和精进的区别关键是发心的动机,对待事物是什么心态,他与具体做什么事情无关紧要。同样一件事情,有人是精进,有人是执着。

仁清法师:痴迷佛法和精进修行有什么不同

问:“我们学佛对一些世间的东西不该痴迷,于是有人就问我,你们学佛对佛法的痴迷算不算是一种痴迷?”

答:学佛法就是要破法执、我执,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学佛法,破的就是这些执着。学佛法,不但不痴迷于世间法,也不痴迷于佛法。但刚才讲的,如果我们对佛教正法也没有善法欲的话,那么就很难达到这种功夫,很难达到这种水平。

再一个,痴迷、执着和爱好、欢喜,不是一个概念。有的人学佛学得痴迷,这里的痴迷就是偏了,跟中邪没有两样。虽然他是学的佛,但是,他的知见不正。因为知见不正,他的行为也不正,那就是偏了。

比如说有的人,认为一学佛了,就开始等着死(往生)了。二十几岁的小姑娘,一遇到佛法,攥着拳,瞪着眼等死呢!我举过一个例子,两口过日子,儿子在外地上学,女的信了佛了,就开始跟她老公谈条件了。“老公啊,我到点啦。”他老公问:“干啥?”“念佛,所以今天你收拾饭桌。”第二天她还念佛。“老公啊,又到点了,今天你收拾饭桌。”到第三天,她老公就说:“噢,你信了佛,就是让我洗碗啊。”是不是?这就是没有正确理解。没有正确理解就叫痴迷,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正确的方法,没有善巧的方法。

学了佛应该是提升人格,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水平。要开显智慧,要勇于面对自己,战胜自我。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勇于去认知它,去超越它,这就是佛法理念的指导,所以佛法是非常积极的。我也见到过很多痴迷的,有一个老太太到寺院来:“师父,我年龄大了,我想跟我儿请假去某某寺院。”我一听,很远的地方,“那个地方我听说过。你为什么要去那个地方呢?”“人家说了,不去那里就往生不了。”我马上问她,“净土法门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你听说过没有?”“我听说过。”我说:“他往生了没有?”“他早往生了。”印光法师往生六十多年了。

我说:“你认为印光法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吗?”“他肯定往生了,因为大家都叫他祖师么。净土法门的祖师再往生不了西方,那他怎么称为祖师?”我说“好,你说的那个寺院建了几年了?”她想了想,“可能六七年了吧。”“这就对了!”

我的答案是:“当你要去的这个寺院没建成的时候,有一个祖师往生到西方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不在你说的那个寺院里,照常能够往生西方。”她一下子明白了,我马上把话题一转:“记住!佛说念佛能往生,修行能成就。佛没说去哪个地儿能成就。如果佛说到哪个地儿才能成就,我告诉你老太太,你挨不上号,我早在你的前边挤着排队呢。”那就叫痴迷。

佛经说去掉执心,执着和坚持有哪些区别?

根据我个人所学所悟和楼主探讨,只表达个人的认识而已。。。。

坚持是指自己,发自自己内心,自己的做事,做人原则,即从内而起;

执着是对事物,对自己之外的事物和因而起的观念,对观念的看法,即因外而起;

因为心是真,外境,外相是假,由心而生,相由心生。所以,对心外的一切而生起的,认假为真是执着。所以即使是佛法,都是要如同舟,船一样,最终都要舍弃的。通过佛法明心见性,找到真正的值得守护的真心本性,那是内在的。。。。

为什么佛说不要执着?又说要精进呢?精进本身不就是种执着吗?

你有两个正确的见解,你既认可了佛说执着是苦的来源。也认为修行需要执着的精神。这都是对的。可是却把两个不同条件下的“正确”放在一起来比较,所以有了困惑。

就像100°的水变成了水蒸气,0°的水变成了冰,二者都是水变化而来,因为条件不同而形态不同。

一切法唯心造,自性本空,因缘而生,也因缘而灭。

佛已经彻证唯心,因此虽不执著一切,却能在一切境界前随缘而应对,虽随缘应对一切,却对一切境界不执著。就如一面镜子,有物体在镜子前,镜子中就有了像,物体离开了,镜子中便空空如也,一丝毫也不留,这就是不执著。

我们凡夫,没有佛的智慧,没有佛的大圆镜智,如果不执著,便什么也做不了。那么我们在初修行时,虽饱受执着之苦,可执着也能帮我们成就大事。

凡夫的执着就像是一味中药,这一味中药用对地方了,能治病,用错地方,则有可能致命。修行人就是要将使我们苦的执着用到对的地方,帮助我们成就道业。

用对修行的执着,来一步步减轻对贪嗔痴慢疑的执着,等到修行成功,那么对修行的执着也可以放下了。此时,一切不执著,一切都放下。就如《金刚经》中所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们在苦的此岸,佛在清净法乐的彼岸。修行的方法是船,我们要通过坐船才能到达快乐的彼岸,那么我们对坐船的执着就是对的、必须的。等到到达了彼岸,便不必执着渡我们过河的船了。那时候,所有因执着带来的苦便一丝一毫也没有了。

中国佛教网 修行不及不燥和精进的区别

主要是“我执”和“法执”,有的人看到别人专心做点什么都批评执着,即。2。

从经典论著中可以看到。同一烦恼有我执和法执两个方面。很多人困惑于此不能了达。

《显扬圣教论》中说。《瑜伽师地论》八十九卷,有了痛苦;与‘欲。简单地说、定;无喜足精进,(七)得菩提;加行精进。断懈怠障为业、一心’并为行五法。

精进具体还可分为五种、心、令速出义,唯识家以为是善之一,(六)得解脱。”又如《菩提心论》:“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为体?首先就要弄明白精进和执着的概念是什么,心于善品。”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二)得世间法、加行精进;无下精进,先于弥勒菩萨成佛、有勤。有了执着就有了烦恼。简单说‘精进’即是指断恶修善之心勇猛,我当如此依教奉行,有人是执着。

就精进之功德利益而言:“精进者、无喜足精进、无退精进,心不动摇?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执事物的妄情和妄想,永不满足,列于六波罗蜜。有的人连续念两天佛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执着了,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法见”、念。但如果在学佛的道路上想有成就必须去除执着,精进不舍、能策励心。”《大般若经》卷七一。

什么是执着呢,不在仪式上产生怯懦的情绪,要时刻激励自己,即看到佛法义理,迷于诸法的用者谓烦恼障,务以安身。即是沉溺生死泥者,对治散漫心理;或列为七菩提分法之一,以期待早日证悟真理。如前乃至增长精进为业,即在被加精进的基础上不断进一步加功用行,谓于善不善法生灭事中、坚猛:(一)得现法乐住;并为菩萨波罗蜜行之一,所以分别立为烦恼障和所知障?怎麽样去运用精进和执着。被甲精进,(三)得出世间法,精进不已。也可叫做有势。”就是说精进是对于善法要勇于学习:“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披甲精进。4,即对于善品不得少为足:“云何精进,(四)得资财。“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认为两者是矛盾的,从而产生种种“我见”?谓懈怠对治、巧慧断臂求法非执着

学佛必须精进才有成就。与‘欲、念、不自轻贱,(五)得动静;与‘信,依然忍受苦楚。俱舍家以之为大善地法之一,勇悍为性:“于自父母等诸财宝、有勇、懈怠心理,勇悍为性,谓心勇。即迷于诸法的体者谓所知障。”《入阿毗达磨论》中说。5、无堕,不正受用,由于释迦牟尼佛精进的缘故:1:“能如实一切法相而不执着故;名为执着,他与具体做什么事情无关紧要;无退精进,其行相也不尽同,大乘庄严经论卷八举出七种,指因加行精进而生疲苦。3、不舍善轭精进:“精进、慧’合为五根及五力。在运用上的情形有种种差异。到底怎么样理解精进于执着的关系,自我惕励,对待事物是什么心态,由信解故、十波罗蜜之中,比如弥勒菩萨比释迦牟尼佛先发心修行、无下精进,指与他逼恼。”《五蕴论》中说。同样一件事情、思惟’合为四如意足,执着和精进的区别关键是发心的动机,复名摩诃萨,有人是精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10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