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的世界观分享心得(佛教世界观与我)

学佛百科2023-03-2384

佛教世界观是怎样的

《缘起虚幻》是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认为,宇宙所有物质现象,皆是各种条件结合成像;虽有表象,并无实质,所以说虚幻。虚幻并不等于什么也没有,不然就说(无)而不说虚幻。用文言解释缘起虚幻,说的再多,也只是形而上空理论、文字游戏,不如用实例比喻来说明缘起幻象道理。

我们用人们最熟悉的小轿车做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小轿车形象在我们看来,是真实存在的,但依照佛教缘起论,小轿车的存在只是缘起幻象,没有实在意义(虽然不乏实用性)。要知道佛教认为小轿车形象虚幻是否准确,我们经过分析便知。小轿车确实由多种条件组合成,这一点无须质疑。我们想象中试着把车轮拆下,再将小车轿顶与车底盘拆开分离,再把发动机离合器等重要部件拆开并散落各处……这时,我们所看到的不再是此前完整小轿车形象,而是各种形状不同的部件形象。事实告诉我们,完美小轿车形象,并非真实存在,是各种部件结合成象。这种基于多种部件所成的象,不为真实,确实是缘起幻象。以此推想,世界所有物质现象,如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更大天体现象,无一不是众多条件聚集成象;无一不是分子、原子、质子、微粒子……截至目前发现的最基本能量子聚合而成。

佛教缘起虚幻世界观,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符合物理学量子集成世界理论、辩证的世界观。《缘起论》不仅从平面上拓展了我们对世界准确认识,还从立体上加深了我们对世界有无感知。

佛教只承认“如此”当下现实事物世界存在,不承认“如彼”不现实事物世界存在。佛教缘起论认为,所有世界以及万有,缘起时不可说没有,缘谢时不可说有。拿地狱来说,地狱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依照缘起论、不会直接给出有或无的回答。在佛教里,用有和无已经不能准确论断这个世界和一切物质现象是否存在;只能用缘起有、缘谢无来说明。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在其面临的世界现象也不同。因此,地狱对每位众生来说可有可无。比如,我们无缘现出地狱现象,我们就看不到地狱;即使是我们找遍整个宇宙角落,也不会见到属于我们的地狱现象;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没有地狱,只有我们所在的当下现实世界。然而对于有着地狱因缘正处于地狱道的众生来说,只有实实在在的地狱,没有我们这样的人道世界;即使是有着地狱因缘的众生来到我们人道世界,人道世界在它们面前也会变成充满痛苦的地狱世界。同样道理,对于正处于六道轮回中任何一道众生来说,其余五道或四道(畜牲道傍生人道为一道),不会同时空下出现;也就是说,对于该众生来说,其所在此道是为有,其它未出现的彼道对该众生来说根本不存在。

缘起论让我们明白,没有过去的昨天,也没有未来的明天;所谓的昨天,只是现在当下无常变异现象曾经;所谓的明天,只是现在当下无常变异现象的延续或是延伸。唯有此时此刻此地此现象,才真正暂时属于我们。我们依照传统知识、想象到的过去世界现象和未来世界现象,根本不存在…………

这就是佛教缘起虚幻的世界观!

佛教世界观很有趣,能够解释我们更多疑惑,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颠簸不破的真理!

佛教怎么看世界学习体会

如我粗浅的所知,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但是因为太过宏大,所以我只能试着为您解答一下,有不对望指正。

选取佛教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世界观之一,出自龙树菩萨《中观论》中的「真俗二谛」,真俗二谛又称「胜义谛和世俗谛」。

我们先来看世俗谛,简单说俗谛肯定的是世间千差万别依缘起产生的「相」,比如你我他她它太阳月亮山河大地喜怒哀乐饿困渴累种种,这些差别「相」是显现的。

但,是这里同时不得不提到胜义谛,真谛认为这些差别相虽然显现但其本「性」却是空的、非实有的、无自性的,比如一本书是由一页页纸组成的,但你能说纸是书吗?把装订拆开让纸散落,书还在吗?书消失了吗?

所以可以简单讲,世俗谛和胜义谛的佛教世界观,是在说世间一切都是「相显性空」的。

当然,这里是选取了一个有代表性的佛教世界观为您简单解释一下,法海无涯,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观点我也需要继续了解学习。希望所答能为您解惑。顺祝您四时吉祥。

如何理解“佛教的世界观”,用一百个字左右回答

佛教的世界观主要就是:缘起、无常、无我、轮回

缘起: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因缘散去而灭,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

无常:世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迅速变易的,没有不变的东西。

无我:没有一个不变的灵魂,也没有一个不变恒常的我,究竟来说生命只是因缘相续不断生灭的名色法。

轮回:众生因为业而在六道轮回,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善业投生为天、人,恶业投生到恶道。

同时,佛教不仅有世界观,还有“出世界观”,也就是涅槃。

众生因为贪爱、无明而轮回,通过戒定慧的次第消除烦恼,即可以脱离轮回,进入不生不灭、恒常清净的涅槃境界。

《佛教世界观》读后感

  今日终于读完了这本书。为什么说是“终于”呢?因为我记得我是从十月份开始读的,读的期间“磕磕绊绊”,到了今日才读完了这本书,收获挺多的。

  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因为每次读的时候心很静,虽然前中部分关于佛教的一些术语、理论看不懂,但也仍然不能阻挡文字背后透过来的那股温和的气息,让人觉得很舒服。即便这样,我还是因为懒或者莫名其妙就中断了阅读,是之谓“磕磕绊绊”。终于,这几日总觉得是时候理理自己的内在了,便拿起这本书,借着书里的力量,开始逐步地走近自己。

  我在读完后,摘抄了笔记。里面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是“心”。心是什么?心是内在,是万相之源。是故谓之,相由心生。我很好奇,没有了心的话,便是一片空寂么。那作为“我”的意识呢?与道融合了么,与众生融合了么?是故打坐的一个步骤是将念头的出发点定住,便是将众相的源头——心定住,从而在那个临界点寻找本源的力量。

  我很喜欢的两句话——“故吾谓之求道者,求之三教,不若求于自心。”、“儒释道皆以心为本,以道为尊。”。在我原本的认知当中,便没有刻意去区分宗教或者是宗教中的派别。一是因为,看这方面时内容看不进去,看了也记不住= =;二是认为没必要,任他何门何规,终究是要去探寻大道的,只是方法和选择不同罢了。于我,把握住本质便好了。

  很喜欢书里对内在的认知,读后像是懂了为什么高三时,把几乎所有精力投入在学习中,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些对内心的投入。也知道了自己为何放慢了学习的进度,把这本书读完的原因——梳理好内在,以便以一个更好地角度观外事,做自己。

  在修行的过程中,知空随缘,以平常心做好当下。注重内在的修养,多读圣贤书,和光同尘,做一位随性的观察者,把住本心、真性,做自己,然后在世中,以心为本,以道为尊。

打破无明见真实,正确认识世界~第八课

作者/木子慧

读了《佛教的世界观》,收获非常大。第八课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将会贯穿渗透我们学佛的整个过程,它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光靠这一次的学习是远远不后的,八年三级修学的过程都会涉及到这其中核心的内容。需要反复熏修,消化吸收,才能真正把佛教的世界观成为我们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的真相,才能打破无明见真实。我们被无明所障,我们见不到世界的真相、见不到世界的真实,因此我们的行为,就一定是背离世界真相、背离世界真实的。

对于受科学教育长大的我们来说,我们的烦恼痛苦都来自于对世界的错误认知,我们受感官的局限,带着各自的有色眼镜,彻底误解了这个世界。当我们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相背离时,痛苦烦恼就产生了。细细去体会《楞严经》里说的“背觉合尘”和“背尘合觉”,这八个字简直太妙了!众生背觉合尘时,去合和那些红尘当中的贪瞋痴慢疑,带来的都是烦恼恶业。所以一个人背觉合尘就六道轮转,受苦无尽。要能背尘合觉,可以出六道,得到彻底觉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朱清时院士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引到了听众的的极大兴趣。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他不无幽默地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一论点,可以说彻底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基础。

所以科学的终点和佛学是相通的,缘起性空。

其实没有终点,终点即原点,此岸即彼岸。所以我们要解脱烦恼,就需要如实见,建立正知正见。所以佛法的整个修行,他主要是立足于对生命的改造,转染成净,转迷成悟。转恶 止恶行善。通过止恶行善止息我们不善的行为。开启我们善的行为。转变我们生命中杂染的种子,开启我们生命中清净的种子。转变我们生命中迷惑的力量,开启我们生命中觉醒的力量。这个就会成为佛法修行的内容。所以佛教讲心净则国土净。当我们把心净化了,当我们把心净化了我们的这个世界就变成了净土了。

如何打破无明见真实?先要消除我们凡夫见真实的障碍。这个障碍就是我们凡夫死死地抓住根本不真实的凡夫境界以为是真实,要做到,如《金刚经》所说,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要体会到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不过都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那才能真正解脱自在。

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哪些积极意义?

佛称他自己是“无依道人”,认为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只要努力修法,就可以成佛。重在鼓舞众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佛教认为人人都具有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于自己。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成佛,而修行证果。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神权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从而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

人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人就能到自尊和自信。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17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